九香蟲

九香蟲

九香蟲(學名:Coridius chinensis)為兜蝽科九香蟲屬下的一個種。

九香蟲,即半翅目異翅亞目蝽科的瓜黑蝽。是一種會飛的青黑色昆蟲指甲般大小,狀如水龜。春夏季節,爬在農作物的莖葉上吸食漿液,不留心碰上它,便放出一種奇臭難聞的氣體,使人避而遠之,因而落個“臭板蟲”,“屁巴蟲”或“打屁蟲”的臭名。屁巴蟲含有九香蟲油,一經炒熟之後,即是一種香美可口、祛病延年的藥用美食,因此,它又贏得了“九香蟲”的美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瓜黑蝽
  • 拉丁學名:Aspongopus chinensis Dallas
  • 別稱:九香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半翅目
  • 亞目:異翅亞目
  • :蝽科
  • :瓜蝽屬
  • :九香蟲
  • 分布區域: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地
來源,外形特徵,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藥用價值,相關防治,

來源

本草綱目》:九香蟲,產於貴州永寧衛赤水河中。大如小指頭,狀如水,身青黑色。至冬伏於石下,至驚蟄後即飛出,不可用矣。《中藥大辭典》載:九香蟲對於神經性胃病,精神憂鬱而致的心口痛,脾腎陽虛的腰膝酸軟乏力、陽萎、遺尿等症有顯著療效。所以李時珍說它:鹹溫無毒,理氣止痛,溫中壯陽,“久服益人”,“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

外形特徵

九香蟲全體橢圓形,長1.7~2.2厘米,寬1~1.2厘米,體一般紫黑色,帶銅色光澤,頭部、前胸背板及小盾片較黑。頭小,略呈三角形;複眼突出,呈卵圓形,位於近基部兩側;單眼1對,橙黃色;喙較短,觸角6節,第1節較粗,圓筒形,其餘4節較細長而扁,第2節長於第3節。前胸背板前狹後闊,前緣凹進,後緣略拱出,中部橫直,側角顯著;表面密布細刻點,並雜有黑皺紋,前方兩側各有1相當大的眉形區,色澤幽暗,僅中部具刻點。小盾片大。翅2對,前翅為半鞘翅,棕紅色,翅末1.3為膜質,縱脈很密。足3對,後足最長,跗節3節。腹面密布細刻及皺紋,後胸腹板近前緣區有2個臭孔,位於後足基前外側,能由此放出臭氣。雄蟲第9節為生殖節,其端緣弧形,中央尤為弓凸。
九香蟲

生活習性

九香蟲成蟲有翅能飛,其寄主植物主要是葫蘆科植物,如各種瓜類的南瓜、冬瓜、西瓜、絲瓜、水瓜等。剛孵出的若蟲(幼蟲)多在寄主植物蔓裂處和葉芽和葉柄上,棲息於卷褶的黃色枯葉內。九香蟲以寄主植物的汁液為食物,以成蟲蟄伏在土石塊下、石縫中、瓜棚或牆縫中穴內越冬。

生長繁殖

從自然界採集可在成蟲羽化後,於8月中旬至10月上旬到寄主植物上採集成蟲,也可在冬春時期,尋找成蟲越冬地點,進行捕捉、不同地區成蟲羽化時間以及進入越冬和越冬結束時間,可能不盡相同,因此,應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進行採集和捕捉。
九香蟲
九香蟲養殖可在室內進行,也可在室外或田間進行。飼養前應做好養蟲的準備工作:養蟲籠一般用木框和窗紗製成,規格大小可根據需要製做,一般為立體型。田間大養蟲籠,底部開口,可以將在地面栽種的寄主植物(瓜類)罩在籠內,前面開門,人可進入操作、檢查,籠的四面均為窗紗,籠的頂部也應裝窗紗。然後將要飼養的蟲源放人籠內,使其在籠內取食、生長發育。另一種小型紗籠,可放人花盆栽種的寄主植物供蟲取食,前面只要開個小門即可,可從門伸進手進行操作。這種小型養蟲籠可以放在田間或室外,也可放在室內飼養。寄宅植物的種植時間,可根據當地種植時間靈活掌握,可在田園地直播或播在花盆內。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主產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地。

藥用價值

藥材鑑別
1、鑑別要點
鑑別要點 鑑別九香蟲要點:一是頭小,呈三角形,有單眼一對,點狀突起;二是蟲體呈六角狀扁橢圓形,長1.8~2.2cm,寬l~1.2cm;三是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背部有膜質半透明翅2對,胸中有足3對,多已脫落;四是腹部比背部隆起,有5~6節,每節邊緣有突起白色小點;五是質脆,具特殊臭氣,味微酸。而混淆品小皺蝽極似上種,僅蟲體較小,頭呈半圓形,蟲體呈橢圓形,余同上種。
名典鑑別
李時珍曰:“九香蟲產於貴州永寧赤水河中,大如小指頭,狀如水龜,身青黑色。至冬於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驚蟄後即飛出,不可用矣。”《藥材資料彙編》:“九香蟲,別名黑兜蟲。體呈長圓形,頭部突出。身被金色短毛,閃毛帶藍。觸角為絲狀,單眼在頭之兩側。前胸及中央兩側有節足三對;前翅為半革質及半膜質,後翅全為膜質,前翅之前緣及腳之跗節,大半呈赤褐色。生長在溪澗中的近水的潮濕地帶,多伏居於水邊石隙間。喜吸食傘形科及禾本科植物的液汁。通常在冬月捕捉,趁清晨下霧時用網罩撈取,亦有白晝掀石捕取者,放入布袋內,然後用開水潦過,及時曬乾或焙乾即可。”
快速鑑別
蟲體呈六角狀扁橢圓形,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長1.8~2.2cm,寬1~1.2cm。頭小,呈三角形,有單眼一對,呈點狀突起。背部有膜質半透明翅兩對,淺棕色至棕褐色。胸部有足3對,足多已脫落。腹部比背部隆起,有5~6節,每節近邊緣有一突起的小點。質脆,有特異臭氣,味微鹹。
文獻論述
1、《本草新編》:九香蟲,蟲中之至佳者、入丸散中,以扶衰弱最宜。但不宜入於湯劑)以其性滑,恐動大便耳。九香蟲亦興陽之物,然非人參。白朮、巴戟天。肉蓯蓉、破故紙之類,亦未見其大效也。
2、《綱目》: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
3、《現代實用中藥》:適用於神經性胃痛,腰膝酸痛,胸脘鬱悶,因精神不快而發胸窩滯痛等症,配合其他強壯藥同服有效。
4、《本草新編》:興陽益精。
主治: 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元陽不足。用九香蟲一兩(半生焙),車前子(微炒)、陳桔皮各四錢,白朮(焙)五錢,杜仲(酥炙)八錢,人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錢五分,以鹽開水或鹽酒磅下,早晚各服一次。
產地和性狀】本品分布於華東、西南、廣東、廣西、江西、湖北、湖南,生產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冬、春二季捕捉,捕得後放罐內,加酒蓋緊,將其悶死,或放入沸水中燙死,取出曬乾或烘乾。
本品呈六角狀橢圓形而扁平,長1.8~2.2厘米,寬1~1.2厘米,棕紅色或棕黑色。頭很小,略呈三角形,複眼突出呈卵圓狀,單眼1對。觸角5節,第1節較粗,圓筒形,長為第2節之半,其餘4節較細長而 扁,第2節長於第3節,二三兩節長度比約為4:3至5:3,觸角多脫落。背部有翅2對、胸足3對,後足最長,多數脫落。質脆。有特異腥臭,味微鹹。
【性味和功能】性溫,味鹹。能理氣止痛,溫中壯陽。
九香蟲九香蟲
【成分和藥理】本品含九香蟲油,油中含硬脂酸、棕潤酸、油酸。其臭氣來源於醛或酮。
【套用和禁】,已主要用於以下幾方面:
① 用於胸隔間氣滯,脾腎虧損,陽疾。將九香蟲 30克(半生半熟)、車前子12克(微妙)、陳皮12克、白朮15克、杜仲25克(酥炙)研為細末,煉蜜九,空腹服。
② 用於胸院脅痛。將九香蟲卵克。炙全蠍60克研末,煉密九,日服2次。
陰虛陽亢者慎服。(鄭俊華
【摘自】《中國性科學百科全書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九香蟲油,油中含硬脂酸、棕櫚酸、油酸,其臭味來源於醛或酮,還含蛋白質、甲殼質等。
2.藥理作用:九香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並有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作用。
化學成份
蟲體含脂肪蛋白質及甲殼質。脂肪中含有硬脂酸棕櫚酸油酸脂肪酸一部分是游離存在。其臭味來源於醛或酮,但未能分出。
性味與歸經:鹹,溫。歸肝、脾、腎經。
功能與主治:理氣止痛,溫中助陽。用於胃寒脹痛,肝胃氣痛,腎虛陽痿,腰膝酸痛。
貯藏:置木箱內襯以油紙,防潮、防蛀。

相關防治

①病害:經飼養觀察,九香蟲很少發生病害,僅發現個別若蟲受真菌感染而死亡,病原菌尚未清楚。防治方法:經常保持養殖場地的清潔衛生,在成蟲冬眠出蟄前對養殖地用1%~2%福馬林進 行1次徹底消毒。
九香蟲九香蟲
②天敵:九香蟲的主要天敵是螞蟻和蜘蛛。他們常侵入籠、網罩內,咬傷或咬食九香蟲的若蟲。防治方法:在籠、網罩內發現有蜘蛛,可用人工捕捉;發現螞蟻,應立即找出蟻穴並以堵塞,在籠、網周圍撒石灰,或用豬骨等食物引誘螞蟻聚食集中殺滅。另外選擇養殖場地時,要避開蟻穴(巢)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