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墩戰國古墓

九連墩戰國古墓

九連墩戰國古墓群位於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由9座大中墓葬封土堆組成,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古墓是戰國中後期、楚國鼎盛時期的墓葬,是中國已發掘的楚墓中保存最完好的,還是湖北發現的最大的夫妻墓,墓葬規格都在封君以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連墩戰國古墓
  • 地理位置:湖北省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
  • 著名景點:金聲玉振、陵園建築
  • 特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簡介,文化遺產,歷史傳說,景點介紹,

基本簡介

古墓正在發掘之中,從已經發掘的情況來看,有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壯觀的車馬坑。已出土的部分文物中有數量驚人的戰車,而且車輪牙、車幅、車軾屏泥等都基本保存完好,車身上的油漆和文飾都清晰可見;這座墓葬還是罕見的真馬陪葬,馬匹的屍骨保存的也很好。
專家認為,這個古墓是中國繼湖南里耶秦簡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對整個墓葬主的身份認定還要等到對該墓的出土文物進行綜合鑑別與研究後,才能做出判斷。
棗陽歷史悠久,公元前221年秦置蔡陽縣,漢為章陵縣,北魏置廣昌縣,隋文帝仁壽元年為避太子楊廣諱,改廣昌縣為棗陽縣(棗陽之名沿用至今)至一九八八年撤縣建市,歷經1300多年。悠久的歷史賦予棗陽人民勤勞、勇敢的性格,在黨的富民政策下,經過二十年的改革開放,棗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工農業穩步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一九九八年全市工農業總產值達111.10億元,國民生產總值達 億元,財政收入42.23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11元,成為鄂北崗地的一顆明珠。

文化遺產

一、規模很大。
九連墩古墓是湖北發掘的最大楚墓,發掘的1號墓,發現了長52米、寬12米的車馬坑,有33輛車。這是中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車馬坑,其中包括與周天子齊尊的6乘(6匹馬)車。專家分析墓主人是楚國封君級人物。墓主人等級和身份越高,出土珍貴文物的可能性就越大。
二、保存相對完好,幾乎沒有被盜過。
考古人員在1號墓封土層發現了盜墓的直洞,但墓室的槨蓋板上沒有盜墓的痕跡,按常規推測被盜的可能性很小。疑為1號墓主人妻子的2號墓封土和青膏泥層完整,保存完好。楚人素有厚葬傳統,棗陽附近的隨州曾侯乙墓就出土了震驚世界的國寶級文物編鐘,荊州楚墓出土了保存千年完好的絲綢。沒被人“騷擾”過的九連墩古墓,出土大量高級別文物的可能性很大。
三、謎團重重。
建國以來楚文化研究成果頗豐,從最初20世紀五十年代的長沙墓到六、七十年代的江陵墓,已發掘了6000多座楚墓。考古工作者的積累對楚文化內涵和分期研究都相當有深度,規律性的東西已找到,這為九連墩古墓的發掘提供了知識支撐。根據發掘情況及以往楚墓發掘經驗,一般會有青銅器、漆器、玉器紡織品、樂器甚至竹簡等陪葬品出土。但考古有時會“捉弄人”,有時抱著很大的希望去發掘但發現平平,這種偶然性、不可預料性也是吸引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殷瑋璋指出,中國儘管歷史文獻異常豐富,但由於政治需要等原因,文獻資料難免出現各種偏差。考古是一門實證科學,研究當時社會裡的東西為何被墓主人欣賞並進行全面分析得出的結論,對歷史文獻是一個補充和修正。墓主人是誰?棗陽地區為何有這些墓葬?墓葬是異穴合葬的夫妻墓還是群墓?如果出土大量品級很高、表明墓主身份的青銅禮器,將會幫助人們解開這些謎團,極大地豐富並推進楚文化研究。但考古往往是解決了一個問題,又會提出並發現更多的新問題。九連墩古墓到底能幫助人們解開哪些謎團?又會新增哪些令專家學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新謎團?這些都有待於發掘工作的新進展。

歷史傳說

棗陽縣誌上有“棗陽東南,有大墳數座……”寥寥數字的記載,而縣誌“墓陵”這一章記錄較為詳細:“道光甲辰(筆者註:公元1844年),吳家店滾河北岸有古墓傾陷,鄉人下視之,磚牆橫長數丈,轅門三處,其內堙塞,不可入。此即古代所謂隧道也,非王侯不宜有此制,並聞附近烏金店等處如此之類甚多。”
在民間還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清正廉潔的大臣,其為人耿直,剛正不阿,為此得罪了不少貪官污吏,被貪官污吏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曾因直面進諫,惹得皇帝不高興,貪官污吏藉此機會大加陷害,皇帝一怒之下,斬下了大臣的頭顱。貪官污吏為解心頭之恨,立即銷毀了大臣的頭顱。事後,皇帝幡然醒悟,悔恨自己錯殺了忠臣,下令厚葬大臣,然而,再也無法找到大臣的頭顱。為給大臣一個全屍,皇帝下令為大臣鑄造了一顆金頭。為了不讓盜墓賊盜走金頭,皇帝又下令,在大臣下葬的當夜,建造了九座相同的墳墓。
興隆至吳店,一字擺開有9座墳墓,綿延有5公里。由於這些墓葬均建在山包上,站在這9座墳墓的任意一座上,依次可以看到另外的墳墓。
正在建設中的孝襄高速公路正好經過此處,孝襄高速公路是湖北“大三角”高速公路主骨架的重要一邊。途經孝感隨州襄樊3個省轄市的7個縣(市、區),主線全長243公里。為了避開九連墩墓地,專家想了很多辦法,但還是從1號主墓的附墓正上方通過,不得已才有這次發掘。
1992年,九連墩古墓群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

景點介紹

陵園建築
專家們在1號墓封土南側、北側和2號墓封土南側,各發現了一處牆體基址。1號墓封土南側牆體基址寬約3.5米,北側牆體寬約3.2米,兩處基址相距約40米。2號墓封土南側牆體基址寬約2.7米,與1號墓封土北側牆體基址距離約7米。墓道正前方有一處明顯被火燒的方形淺坑,呈炭黑色,可能是楚人祭祀的專用地。這在以往的楚墓發掘中很少見。專家初步判斷,這3處牆體基址為陵園建築遺蹟。
金聲玉振
九連墩2號墓北室。水落編鐘出,2000多年前的編鐘,赫然整齊地端掛在墓室橫樑上;一掘勾千年,歷經歲月滄桑的編磬,“千姿百態”地“沉睡”在墓室底部。
繼發現成套編鐘後,考古工作者發現了成套編磬。鐘磬俱在,厚重而冷冰凍的鐘磬,一起把人們帶回塵封千年的從前。曾陶醉了楚國王公貴胄的“金聲玉振”,穿越時空"現身"古墓,讓今人有幸領略古人音樂殿堂里的流風遺韻。
據現場專家介紹,古代樂有“八音”,金、石、絲、木、土、革、匏、竹。金指以鐘為代表的青銅鑄造樂器,石指以編磬為代表的石質器,絲指箏、瑟等弦樂器,竹指排簫等竹類樂器,土指塤等土質樂器,木類樂器有笙,革類樂器有鼓等。“八音”也常常用“金石”來指代。金石分別以鐘磬為表率,鐘聲雄渾,磬聲清越,即謂“金聲玉振”。《國語·楚語》有楚國“八音”俱全的記載。
經考古工作者初步整理,2號墓中目前已發現編磬18件。與磬一起出土的兩個圓形木質編磬底座,上面有鮮亮的漆痕,花紋至今依稀可見。墓內還發現了兩件別致的木質磬錘,其中一件磬錘保存完好,另一件柄部受損。這些編磬散落在地,其中幾件已經斷裂。
九連墩1號墓出土了一套34件編鐘,其數量和規模是繼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和2號墓出土之後,位列第三的楚系墓葬出土編鐘。據現場參與考古發掘武漢音樂學院李幼平教授介紹,這套編鐘總計34件,分三層排列。專家初步認定有少數幾件是調過律的“實用器”。二號墓共出土編鐘14件,均為調過律的“實用器”。
現場音樂考古專家李幼平教授說,鐘分為鈕鐘甬鐘鎛鐘三類,有從大到小不可顛倒的組合關係,因而稱之為編鐘。“八音”之中,楚人所愛以鐘為最。鐘作為一種樂器,也成為楚國重禮器,是王權的象徵。楚人曾大量鑄鐘,並且掌握了較高的青銅器冶鑄技術。
竹簡文物
出土的竹簡呈黑色,上面字跡欠清。由於長時間的浸泡,這些竹簡已經軟得像煮熟了的麵條。考古專家用保鮮膜進行現場密封,並儘快運回武漢妥善保護。
竹簡是當時人們的文字記錄,傳達的信息比出土器物更加直接、穩定。以前每次發現竹簡,都會引起學術界轟動並進而引發研究熱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表示,他們先前已估計會有竹簡出土,並已邀請國內著名的竹簡保護專家和古文字學專家到場協助工作。由於剛出土的竹簡不能受到任何碰撞,必須經過化學處理後,再由相關學科專家進行進一步研究。估計竹簡上的文字解讀工作還需一段時間。
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殷偉璋介紹,根據以往的考古經驗,楚墓中的竹簡一般分兩種:一種是記錄隨葬物品的“遣冊”;另一種是當時的著作,內容包括天文、地理、音樂、卜筮等。竹簡可以與後世流傳下來的文獻記載相印證,糾正文獻記載的謬誤,甚至填補後世未流傳的歷史文學空白,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殷瑋璋說,九連墩出土的大量竹簡,對楚文化和戰國歷史的研究將有重大推動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