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彎弄

九彎弄,位於鎮海南大街與城河路之間的弄堂,它的歷史和鎮海縣城一樣古老。有東拐西轉九個彎,南進北出皆狹弄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彎弄
  • 地理位置:鎮海南大街城河路之間
  • 始建年代:五代後梁開平三年
  • 現狀:已消失
基本信息,地名來歷,歷史沿革,

基本信息

九彎弄,位於鎮海南大街與城河路之間的弄堂,它的歷史和鎮海縣城一樣古老。有東拐西轉九個彎,南進北出皆狹弄之稱。

地名來歷

公元909年,即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吳越王錢鏐在甬江口半島上建立定海縣,即後來的鎮海縣,闢地築城。
南大街西面設立縣署衙門,中山路兩側是一個連一個的縣屬機構:縣丞廳、主簿廳、酒務、稅務、尉司、市舶司、航濟亭等。官員眷屬、城內百姓,圍繞著這些辦公機構,相繼建起了生活區。
古人在彈丸之地造房,沒有統一規劃,便造成了後來九彎八曲的行路小徑,這就是九彎弄的來歷。

歷史沿革

時間推移到公元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朝廷重視鎮海的邊防守衛工作,建立龐大的定海衛軍事機構,同時開始拓展鎮海縣城規模。向東向北向南,三面臨江傍海,縣城只能往西拓展。九彎弄地塊便存在城內東南面一隅。行政機構沒有搬動,九彎弄依然處於城內中心地段。世襲衛指揮使中的安姓、武姓兩人,分別在九彎弄東、南兩面,建立安衙、武衙。後分別演變為安衙弄、武衙橋。
清朝中期,鎮海城出現五大富豪。有句口頭禪是:鄭竺金王向,銀子好打牆。這其中的王鄭兩家,不但聯上了姻,還分別在九彎弄各占一大塊地,建起深宅大院。王家的叫王恕房,鄭家的稱鄭泰興房。
王恕房是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幢清式民居,部分建築和構件已具現代建築風格。今天還能看到王恕房,只不過它挪了地方,在古海塘景觀帶安了家。2004年九彎弄拆遷,占地面積達3000平方米的王恕房,被整體遷移。施工人員將王恕房每一處主要建築部件,木樑、木板、木柱和石柱、石墩等,一一標上號碼。後來一清點,建築構件總數超過萬件。走進王恕房,看著精緻的建築細節,站在開闊的明堂內,仿佛頭上的天,還是當年的那一片。
鄭泰興房後來在宅子後方,又開闢出一條弄堂,通往武衙橋,被稱做大呵弄。同一時期,半街旁又建起了車家大屋。
光緒年間,城區沙姓人家在天津經商發跡,返鄉建造大宅,位置選在九彎弄東側,被稱為新沙家。
到了解放初期,九彎弄的住房,除了濠河南面依然保留著一兩幢明代建築外,其餘的均為清朝和民國初期建造。九彎弄可以說是鎮海舊縣城最有特色的民宅集聚區。
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九彎弄的變化還在繼續。朝宗坊、中山路兩側,建起了機關辦公樓、多層住宅樓,翻造了老字號藥店大生堂。2004年,為開發建造現代化住宅小區,老住戶搬離舊屋,這條老弄堂結束了一千多年的歷史,淹沒在塵土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