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應元府

九天應元府

九天應元府是三清山三清宮景區明代道教按八卦迷宮布局古建遺留之一,蘊含深厚文化隱義,其命名和建置獨特,為其他道教名山所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九天應元府
  • 別名:雷神廟
  • 本質:九天應元府為雷神所居之府
  • 位置:三清山三清宮景區東南
概述,坐落位置,建築特色,文化考釋,

概述

九天應元府為雷神所居之府,俗稱雷神廟。取自雷神道號:“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按道教說法,雷神火也,離位在南方,南屬火屬電,所以建雷神廟。雷神為替天行道之神,在早期的民間信仰中,雷神是軒轅皇帝的化身,自古為人們敬畏,他不僅給人們帶來雨水,而且懲治人間邪惡。道教正一派在一些大型齋醮禮儀中常設有雷神的牌位,並在科儀中有召雷部諸天君的內容。踏進此處陳運和寫詩稱道:“十幾個石雕的小菩薩坐著 正講述關於九天應元府的軼事 遙遠又遙遠 曾作為三清宮的一所附屬 石壘觀宇的夢已十分蒼老 入內,便引人注目 站在這兒眺望 眼前會有不盡的思路 小觀是一首道教結構的小詩 小詩屬一座華夏文化的建築”。

坐落位置

九天應元府坐落於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國家風景名勝區三清山三清宮景區東南,距三清宮上方710米處石階路南側。背朝路,坐北朝南略向東偏,海拔1560米。為文王八卦“”位建置,卦數為九。其旁有泉,名應元泉。

建築特色

九天應元府為一花崗岩石乾砌小殿,明代建築,寬1.86米,進深1.24米,台座高0.9米,通(脊)高3.15米,面積2.3平方米,中部四面通風,頂上歇山式結構,造型粗獷。正面額坊上刻有“九天應元府”五字,兩旁殿柱上有楹聯石刻但字跡已模糊難辨。內供石雕神像三尊,主像前置石香爐,神像頭在文革中被毀。
九天應元府東南下側百來米處,2005年10月開闢為東海岸北端接口。

文化考釋

此建築為何不簡稱雷神廟而繁稱“九天應元府” ?今據考釋,內含諸多隱義:
1、為陽數之極,為大也,為至高的尊稱,雷有雷之說,殿名為“九天應元府”五個字,可隱指為九五之尊,天之驕子也。又府居南方離位,離數為九。按自然山勢,其位居最高處,亦含有九五之尊和九九歸一之義。
2、九天:一說中央與八方,也作九野,比喻皇宮或九州島萬邦。一說天有九重,其中上上天最高,其居九天之最頂,乃玉帝玉皇之住處。天帝統御著九天諸神,而九天諸神又分別按職責管理著人間世界。此處隱九天應元府有天帝所居之尊。
3、前後略稱為“九府”,引申為該府殿為官府象徵而非廟。
如為“九廟”,則是歷代帝王為進行宗法統治,供奉先祖的地方,也用以代指封建王朝。
4、九天應元府按今從左到右讀法,即以倒裝句來讀為“府元應天九”。元有原始,元數為一之義。隱含朱元璋名諱“元”字和明王朝南京京都治所“應天府”。應天在北宋初叫宋州,景德三年(1006年)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為南京。1356年(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作為根據地,朱元璋自稱吳國公。洪武元年(1368)一月四日,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國號明,是為明太祖。以應天府為南京,為首都,以開封為北京,為陪都。1378年,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遷都北京。正統六年(1441年)英宗朱祁鎮將應天定為南京。此處是巧借雷神所居之府象徵明初朱元璋置都南京應天府,希望把生前享受過、經歷過的特殊象徵物作為陪葬品,以期在另一個世界中繼續享用,所以廟名不惜避簡而就繁,所以將九天應元府設於離卦,位居南方,以象徵南京。
5、雷神有善良正直、消災度厄、懲治邪惡的威權,“應元”含有應歸本原的意思,隱含有借雷神之威,事死如事生,繼承於太祖,雷霆於天下之意。
九天應元府與天一水池、龍虎殿呈南北軸線相連之勢,構成了天、地、人三者合一,也即天人合一的至尊王者格局,是三清山明代道教總體建築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