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式山炮(武器型號)

九四式山炮(武器型號)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九四式山炮是二戰時期日軍裝備的三種山炮之一(另外兩種分別是明治四十一年式山炮和九九式山炮),屬於陸軍步兵師團的制式步兵支援火炮,重量較輕,便於分解馱運,而且射程不低,設計的非常成功,主要裝備野戰旅團,野戰師團的山炮兵部隊與獨立山炮兵聯隊,在山地或其他複雜地形作戰時表現尚佳。

截止到1945年舊日本帝國戰敗投降為止,九四式山炮一共生產約1500門,在侵華戰爭以及二戰期間被廣泛套用,表現活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九四式山炮
  • 館藏地點:遼寧省瀋陽市大東區望花南街46號
  • 所屬年代:近現代
  • 所屬博物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
  • 所屬地區:遼寧瀋陽
發展沿革,設計特點,性能數據,基本數據,配用彈種,服役事件,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在四一式山炮服役之際,世界局勢開始了一場劇變,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各國野戰火力水準可說翻新一輪,即使只有參與部分戰場的日軍也深受震撼;作為師團級支援火炮的四一式山炮在火力上終究不如一般野戰炮,而且四一式設計終究是一戰前開發的火炮,要改良最後多半得把整門炮設計推倒重來。
四一式山炮四一式山炮
因此,自1920年起,舊日本陸軍就開始研究四一式山炮的替代方案,即下一代威力更大、射程更遠以及射擊穩定性更強的步兵支援火炮。九四式山炮的正式研製工作於1931年年6月開始,同年九一八事變的作戰經歷使日軍更加明顯的認識到四一式山炮的不足。1932年9月第一門原型樣炮出廠測試,1934年9月完成4門試製量產炮,以神武紀年編法稱九四式山炮(1934年即神武紀年2594年),1935年3月在日本陸軍野戰炮兵學校進行測試,4月完成測試,11月正式批量生產。1935年末起開始交付部隊。

設計特點

針對四一式山炮最大的缺陷——即在大仰角射擊狀態下穩定性的不足,九四式山炮採用了不同於四一式的帶有液壓駐退裝置的分叉式炮架設計,在解決了穩定性問題的同時還增大了火炮的水平射界。除此之外還吸收國外經驗,採用了諸如橫楔式炮閂、單層自緊身管等設計,使得九四式在射程,精度方面較前代四一式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受惠於較先進的製造技術,新型山炮的重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甚至在放列狀態下略低於四一式),同時火炮可在5分鐘分解成11個配件,配件中較重者為火炮搖架(97公斤)與炮管(94公斤),這些部件都可以駝運或人力搬運;重新組裝只需10分鐘,就地形適性而言也屬上乘。不單是炮班編制不需調整,同時新型山炮與既有使用的75毫米野戰炮榴彈共通,不再遷就既有分離式裝藥設計,同時也簡化了後勤複雜度。

性能數據

基本數據

口徑:75mm
炮管長:1560mm
標準後坐距離:0.86m
轍距:1.1m
放列重量:536kg
俯仰角:﹣10°~﹢45°
水平射界:左右各20°
射速:10-20發/分
炮口初速:約350m/s~390m/s(視彈種不同而變化)
最大射程:8300m

配用彈種

型號
彈體/彈頭重量(kg)
裝藥
甲型榴彈
6.47/0.635
苦味酸、二硝基甲苯
乙型榴彈
6.61/0.625
苦味酸、二硝基甲苯
九〇式頭榴彈彈
6.18/0.42
TNT
九四式榴彈
6/0.81
TNT
九〇式榴霰彈
7
九五式破甲榴彈
6.2/0.0045
苦味酸、二硝基甲苯
一式穿甲榴彈
6.575/0.378
二式穿甲榴彈
5/3.95
TNT
九二式黃彈
5.59/0.82
芥子氣
九二式紅彈
6.28/0.63
二苯氰胂
九二式藍白彈
5.5/0.726
光氣、砷
九〇式煙幕彈
5.73
九〇式照明彈
5.65

服役事件

舊日本帝國
九四式山炮被廣泛運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和亞洲戰場的各個地區。日軍一個馱馬制步兵師團一般裝備36門該型山炮;每個師團屬山炮聯隊包括1個聯隊指揮部、1個炮兵大隊、1個聯隊輜重隊,裝備12門山炮;每個炮兵大隊包含1個大隊指揮部、3個炮兵中隊、1個大隊輜重隊,裝備4門山炮;每個炮兵中隊下轄2個炮兵小隊,每個小隊裝備2門山炮;每個炮兵小隊下轄2個炮兵分隊,每個分隊裝備1門山炮。但事實上由於九四式的產量不足無法替換全部四一式,部分單位中會出現同時裝備兩種火炮的情況。
九四式山炮服役後,日本陸軍雖然察覺到未來野戰火炮的大口徑化趨勢,也研發了九九式山炮;但九四式山炮在交通線不良的中國華中、華南戰場嶄露其優異表現,加上日本擴軍壓力也無法有效終止75毫米口徑彈藥的轉換作業,因此九四式山炮就一路服役到日本投降之際仍持續生產,除了中國戰場外,盟軍在東印度群島和南太平洋戰場經常遭遇此型武器。戰爭後期為對抗防禦力厚重的盟軍戰車,日軍開始為75毫米級火炮配發錐孔裝藥設計的二式破甲榴彈(タ彈),該型彈藥可在近距離貫穿75-100毫米(美軍測試數據為88.9mm)厚的均質裝甲,在1945年日本戰敗前約生產了44,000發。
中華民國
在1945年日軍投降後,中華民國直接自中國戰場的日軍接收了239門九四式山炮,並直接換髮給下屬部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解放軍)
在抗戰期間八路軍就從日軍手中繳獲了少量九四式並將其投入作戰。
八路軍的九四式山炮八路軍的九四式山炮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二戰結束後於東北戰場搜刮日軍遺留物資整修拼湊出自己的炮兵部隊,同時在國共內戰中也大量繳獲本型武器,並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與抗美援朝之際做為主力武器使用,惟1950年代時本型炮因使用日久且長期高頻率運用,制退復進機多出現密合不全之液壓油滲漏污染現象,因此後續以蘇聯制火炮汰除。
新中國成立後,九四式曾被作為禮炮短暫使用:“中國決定恢復鳴放迎賓禮炮儀式後,原武警北京總隊十一支隊奉命組建禮炮中隊。當時的中隊長張道海帶領戰士們從衛戍區一座倉庫里找出了幾十門抗戰時繳獲的日本小山炮,炮身上還有“昭和”等字樣。官兵們挑燈夜戰,大修大補、噴漆抹油……一門門已經報廢的山炮在戰士們手中煥發了新的生機。”

總體評價

九四式山炮雖然在數據上算不上十分優秀,但對於舊日本帝國陸軍這樣一支摩托化水平較低的軍隊來說確實是一款十分合適的武器,它準確的把握了日本陸軍對於步兵支援火力的需求,特別是其易拆解運輸的特點帶來的在複雜地形/道路條件差的情況下強大的通過能力使其在中國戰場以及太平洋島嶼上能夠發揮出較大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