乜家河

乜家河

乜家河村為丹河之源,原杏山鄉政府駐地,歷史悠久。《朱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乜姓兄弟挑著籮筐偕同家人,為避戰亂立村於小河畔,取名乜家河,亦寫聶家河,延用至今。清初,朱姓八世祖朱英遷此,時村中已有乜、康、韓、竇、鄭5姓。後朱姓定居,其餘姓氏相繼遷徙。清末至20世紀90年代,王、於、劉、李、徐、辛姓遷入。村內現有朱、王、於、劉、李、徐、辛、孟8姓,180餘戶,600餘人,均為漢族。朱姓人口居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乜家河
  • 外文名稱:niejiahe
  • 別名:聶家河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電話區號:0536
  • 郵政區碼:262617
  • 地理位置:臨朐縣城東北16公里處
  • 面積:3.2平方千米
  • 人口:600人
  • 方言:臨朐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黑山、鳳凰嶺、豬鼻子嶺、黑老婆崖、南橋
  • 機場:濰坊機場、青島機場
  • 火車站:濰坊火車站、濰坊北站、青州火車站、昌樂火車站
  • 車牌代碼:魯G
  • 礦產資源:黏土、鉀長石
歷史沿革,自然資源,行政區劃,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藏資源,政治,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自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乜姓兄弟立村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屬忠善鄉紀山社;
1930年實行區鄉制,屬第六區鳳山鄉;
1945年1月中共魯中地委劃出牛河、營子、盤陽、堯山、柳山5個區建立臨東縣,屬柳山區,
8月臨東縣撤銷,境域劃歸昌樂縣轄。
1948年4月臨朐全境解放,7月劃歸益臨縣第八區;
1952年益臨縣撤銷,復歸臨朐縣,屬十四區杏山鄉;
1956年屬堯山區杏山鄉;1958年9月屬柳山人民公社;
1961年4月屬堯山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鄉(鎮)屬上林鎮;
2007年8月,上林鎮、龍崗鎮合併為龍崗鎮,屬之;
2013年12月,龍崗鎮更名山旺鎮,屬之。

自然資源

建國前,農作物主要種植穀子、高粱、玉米、小麥、紅薯、黃豆、棉花,經濟收入主要靠林果、桑蠶、烤菸。1970年至1980年,代之以桑蠶。地頭、路邊、渠旁,無地不桑,專用桑園、專用蠶室隨處可見。同時改過去單一春季養蠶為春、夏、秋3季養蠶,並向外地派出養蠶技術員傳授技術。1983年後,分田到戶,桑隨地走,難成規模,加之繭價大跌,村民刨桑種糧,桑樹逐漸絕跡。農作物品種單調,只有小麥和玉米。村民農作之餘,外出務工經商。2007年,村民朱文學、王洪朋從事生豬、肉牛、奶牛、山羊養殖,如今全村有養牛戶十多家,成為該鎮最大的肉牛養殖專業村,年出欄量500餘頭。

黑山內園黑山內園
商業概況:
由於周圍村莊密集,人口較多,柳(山)上(林)路橫亘東西、盤(陽)桲(林)路縱貫南北,民國《臨朐續志》即有“農曆四、九逢集”的記載,現集市仍按久期,綿延至今,設於村中河西南北主街上,百貨區、青菜區、肉食區俱全,另有農資門市、日用百貨商店6處,商貿流通輻射周邊百里。
全村姓氏:
清初,朱姓八世英遷此,時村中已有乜、康、韓、竇、鄭5姓。後朱姓定居,其餘姓氏相繼遷徙。清末至20世紀90年代,王、於、劉、李、徐、辛姓遷入。村內現有朱、王、於、劉、李、徐、辛、孟8姓,180餘戶,600餘人,均為漢族。朱姓人口居多。

行政區劃

所轄乜家河、張家台子、西王家溝、大車溝、石山河五個自然村,共有黨員98名。

地理位置

乜家河村位於臨朐縣城東16公里處,山旺鎮政府駐地東南7公里處、柳山鎮政府駐地西北7公里,黑山西麓。東接石山河村,南鄰張家台子村,西毗西閆家溝村,北界西王家溝村。

氣候特徵

日照年總日照時數在2261.1~2779.3小時之間,平均2578.6 小時。年平均日照率為58%。全年日照時數,最多的月份為5月,達270小時;6月份次之,257 小時;2月份最少,僅181.5小時。年輻射量為122.47千卡/平方厘米。
氣溫年平均氣溫12.4℃,年際變化不大。僅據新中國建立後38年的 統計, 1961年最高, 13.4℃;1969年最低,11.5℃。一年之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3.3℃;7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26℃。氣溫年較差29.3℃。以四季區分,夏、 冬兩季多趨穩定, 春、秋兩季升降較大。4月較3月,平均氣溫回升7.5℃;11月 較10月,平均氣溫下降7.7℃。年極端最高氣溫40.5℃(1968年6月11日);年極端最低氣溫-23.8℃(1985年12月9日)。
降水量具有強烈的季節性。 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2~63%; 冬季僅占4~5%; 春季占13~14%;秋季占19~20%。日降水量強度,冬季3毫 米左右;夏季一般15~30毫米, 最大290毫米;春秋兩季一般為6~7毫米。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左右。年降水61~120天,一般80~85天。
村內降雪平均始於11月25日, 最早11月7日,終於3月26日,最晚4月28日,平均降雪期122天。年度降雪量平均32.8毫米,最大積雪深度1米(1864年)。年度降雪日數平均11天, 最多25天(1968~1969年度);最少6天(1967~1968年 度);最長連續降雪日數8天(1895年2月)。積雪平均始於12月10日,終於3月9 日

植物資源

截至2000年,木本植物有51科、230餘種,主要有楊、松、柳、榆、楸、刺槐、桐、黃櫨、銀杏、國槐、棉槐及蘋果、山楂、桃、杏、梨、李、板栗、核桃、柿子、軟棗、大棗、花椒、櫻桃、香椿、桑樹、荊、棘等。
藤本植物主要有紫藤、葛藤、刺葉南蛇藤、葡萄、山葡萄、爬山虎等。
草本植物約有800餘種, 除具有植被價值外,從資源角度分,大致可分為柴薪類、牧草類、食用類、藥材類。柴薪類草本植物以山草、茅草、蒿類為多。牧草類以骨節草、莠草、羊鬍子草、翻白草、蒼耳、蒺藜等為廣。食用類草本植物,如灰菜、薺菜、苦菜、馬齒莧、龍鬚菜、拳頭菜、苜蓿、黃花菜、蓬子菜、蒲公英、車前等,多達數十種。藥材類有柴胡、丹參、黃芪、黃芩、遠志、半夏、地錦草、透骨草、徐長卿、劉寄奴、防風、益母草、貝母、葎草、石竹、地黃、紫穗槐(野棉槐條)等五百餘種。

動物資源

截至2000年,境內常見的獸類有獾、黃鼠狼、刺蝟、野兔、蝙蝠、家鼠、田鼠等。
爬行類主要有蛇、蜥蜴、壁虎、鱉等。
兩棲類有蛙、蟾蜍等。
鳥類有153種,其中留鳥31種,候鳥、旅鳥122種。常見的有鷹、貓頭鷹、麻雀、喜鵲、燕子、灰喜鵲、啄木鳥、斑鳩、山雞、黃鸝、布穀鳥、杜鵑、蒼鷺、環頸雉、水鴨、烏鴉、鵓鴿、鵪鶉、戴勝等。
魚類水生動物有馬口魚、鯉魚、鯽魚、鰱魚、草魚、黑魚、鮎魚、麥穗魚、浮稍魚、青魚、泥鰍以及放養的各類觀賞魚等。非魚類水生動物主要有蝦、河蚌、螃蟹、螞蟥、水蛭等。
村內常見昆蟲計有8目400餘種。其中昆蟲類害蟲及寄生性天敵赤眼蜂,捕食性天敵如蜘蛛、螳螂、草蛉、蜻蜓、七星瓢蟲等均有分布。另多見的主要有蠍子、蟋蟀、土元、蟬、蝴蝶、蜜蜂、天牛、螞蚱、黃蜂等。

礦藏資源

該村礦產資源豐富,廣泛用於航空航天、軍事、冶煉、石油方面作為隔熱層的黏土礦層深厚,質地細膩,黏度較大,基本潛覆該村,地表以下1.5米便可挖掘,山溝河崖斷裂層隨處可見。另外,該村鉀長石儲量豐富,有較大的開採價值。

政治

綜述

乜家河村位於臨朐縣城東16公里處,山旺鎮政府駐地東南7公里處、柳山鎮政府駐地西北7公里,黑山西麓。東接石山河村,南鄰張家台子村,西毗西閆家溝村,北界西王家溝村。居落於南北流向丹河兩畔,北高南低,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800米。呈“一”字狀排列,發源於安頭山西麓和墨斗山東麓的丹河縱穿村內,南流匯入丹河水庫。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文化事業

教育事業

醫療衛生

風景名勝

黑山: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山旺鎮乜家河村東、石山河村西,海拔360米,屬乜家河村管轄,因由山頂幾十塊巨型黑色玄武岩堆砌而成,故名。山頂四周有400多米長石頭圍牆,寬約1米,高約2米,南面設門,歷經風雨剝蝕,現仍保存完好。據傳,圍牆建於清朝中期,由乜家河與石山河兩村村民為抵禦南匪(安徽一帶土匪)而自發修築。山上有解放戰爭年代瞭望台、射擊垛口等工事遺蹟。山上出產丹參、遠志等70多種名貴藥材,山之陽所出山蠍個體大、藥效好,遠近聞名。近年時有遊人入山遊玩,滑雪、賞槐花、挖草藥、采榆錢。
兼有黑老婆崖、鳳凰嶺、豬鼻子嶺、梨樹園子、南橋等景點。

著名人物

朱明恩: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獸醫系副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