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教學

主題教學

主題教學是目前信息技術教學中非常流行的一個趨勢。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教學形式。也許,相比任務驅動,主題教學顯得更生動,活潑,也更能體現出教師對課程認識的深度,知識的廣度。其次主題教學,與流行的文化風緊密合拍。大家跟風的同時,一個顯要的弊端出來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主題教學
  • 內涵:指文本負載的言語方式等
  • 套用場合:教師的教學設計、教育資源建設等
  • 意義:符合新課改精神的教學模式
主題教學,內涵,研究現狀,意義,

主題教學

好的主題應當是和課程知識點緊密耦合的,主題完成同時也完成了知識點的教學,同時也推動了主題的深入。有些主題教學採用的主題在考慮其中的緊密耦合上缺乏熟慮,比如主題和知識聯繫的恰當性,主題推動環節如何設定,主題在推動技能需求上是否合理,環節間連貫性如何,是否是自然的必須的連貫,通過獲得技能支撐後,是否體現了對主題的認識或者思考的提升。不然,主題只能漂浮在課堂上,文化成為了裝飾品。

內涵

主題教學的內涵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指文本負載的言語方式、知識信息以及能力附加等;第二個層面是指母語文化系統包括包含的民族精神、風骨情操等人文底蘊;第三個層面是指個體的精神、理想、人格的生長與形成。這三個層面沒有順序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織在一起的!~

研究現狀

基於主題的教學套用場合包括在教師的教學設計、教育資源建設,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等方面。20世紀80年代初,著名教育專家顧明遠教授率先發表文章,提出“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又是教育的主體”的重要觀點,引起我國新時期教育改革開放的思想解放運動。黃濟、王策三孫喜亭王道俊等一些著名教授紛紛發表見解,進一步闡發“學生是教育主體”的觀點。90年代,北京師範大學裴娣娜教授組織了全國範圍的主體教育實驗研究,華東師範大學葉瀾教授提出了新基礎教育理論。我國在2001年進行了基礎教育的新一輪改革。新課程主要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為核心理念,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在新課程的內容上,按照學習領域,主題等來劃分。要求突破以學科中心,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經驗。密切教科書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的聯繫,打破單純地強調學科自身的系統性、邏輯性的局限,儘可能體現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課程應首先服務於學生髮展的功能。具體的實施,則是各個地區按照新課程課標,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本土化課程。主題式教學正是在符合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這一時代背景提出的要求下被逐漸重視起來。

意義

主題式教學是既符合新課改精神的教學模式之一,又符合探究性課程的設計要求,對主題教學模式的探索和設計是十分必要的。因為一是目前探究性課程沒有統一的主題課程教材,要求教師根據新課程改革的大綱靈活設計,設計各類主題式教學活動;二是主題學習既適應跨學科教學,也可滲入到學科教學中。無論用於哪類教學形式,都需要來自廣泛知識領域的教學資源作為支持資源是主題學習一個要素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