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人物論

中間人物論

指先進的、落後的民眾數量始終是少數,中間民眾占大多數。所以創作文藝作品時要更多地反映大多數中間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間人物論
  • 外文名:middle character
  • 提出者:邵荃麟
  • 提出時間:20世紀50、60年代
  • 套用學科:社會科學
  • 適用領域範圍:文學創作
基本概念,提出者,歷史過程,

基本概念

中間人物論:先進的、落後的民眾數量始終是少數,中間民眾占大多數。創作文藝作品時要更多地反映大多數中間人物。

提出者

真正提出“中間人物論”的人是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著名的文藝理論家、作家邵荃麟先生。
中間人物論

歷史過程

60年代文壇在對於柳青<創業史>中“中間人物”梁三老漢形象的討論中,邵荃麟提出“寫中間人物”的見解。他強調描寫英雄人物是應該的,但兩頭小,中間大;中間人物是大多數,而反映中間狀態人物的作品比較少。這些看法自然是正確的,但在一個黑白顛倒的年代,該見解被斷章取義地理解為以“中間人物”反對“英雄人物”,被江青等人列入“黑八論”並遭到嚴重批判。
寫“中間人物”論及其相關創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受到了不同的理解與評價1962年8月,邵荃麟正式提出了“寫中間人物”的主張,周揚、田漢、林默涵等人對此表示肯定與支持,沭陽、沈思、康濯、侯墨等人發表文章贊同擁護1964年下半年,“寫中間人物”成了“文藝整風”中最突出的目標,在全國範圍內掀起“公開討論和徹底的批判”林彪、江青炮製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出籠後,“寫中間人物”論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義主張”新時期的文藝界從美學、國民精神以及人物形象等不同角度探討了“寫中間人物”論及其創作的存在價值與創作意義,並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認為,時代語境、特定時期的政治傾向以及理論提出者及創作者個人的道德立場、政治素養、價值取向是正確理解與定位“寫中間人物”論及其創作的三個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和緊密聯繫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寫中間人物”及其相關創作實際上是在以服從於主流話語並最終還要服務於主流話語的諸多規定為前提下的一次極其有限度的主流話語自身範圍之內的調適或調整,與五六十年代的“英雄主義”創作具有本質意義上的一致性,“寫中間人物”及其相關創作在創作題材與創作方法上一定程度地拓寬了五六十年代日益窄化的文學創作環境,使作品的人物形象具備了一定的現實基礎而顯得比較真實可信。但是,“寫中間人物”的提倡者及其支持者和實踐者們,因其特定的政治立場、道德立場的束縛,以及理論素養上的局限,注定使這一文學主張及其創作被人為地賦予了太多的政治教化的內容與道德批判的色彩,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寫中間人物”及其創作在題材與方法上的偏離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對“英雄主義”創作理念的補充與回歸,“出軌”是為了實現更好的“歸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