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保健研究

中醫養生保健研究

《中醫養生保健研究》是2009年10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譚興貴。本書詳細的介紹了中醫養生的知識和保健的方法。

基本介紹

  • 書名:中醫養生保健研究
  • 作者:譚興貴
  • ISBN:9787117114554
  • 定價:50.00 元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0月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上篇、下篇兩部分。上篇為中醫養生保健基礎研究,主要有緒論、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理論研究、中醫養生保健學術流派研究、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的研究、中醫養生保健的現代研究、中醫養生保健研究展望;下篇為中醫養生保健的套用研究,主要包括內科常見疾病養生保健研究、外科常見疾病養生保健研究、婦科常見疾病養生保健研究、腫瘤養生保健研究等。
《中醫養生保健研究(供中醫藥,中西醫結合各專業研究生使用)》是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和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研究生規劃教材之一。中醫養生保健學是中醫藥學體系中最具特色的內容之一,但以往並未作為高等中醫藥院校的必修課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民眾對健康的企盼越來越高,國內不少院校從20世紀90年代初陸續開設了《中醫養生學》選修課程,部分院校還開設了養生康復專業並申報成功中醫養生碩士學位授予點。《中醫養生保健研究(供中醫藥,中西醫結合各專業研究生使用)》就是在此背景下,為培養中醫藥高級養生人才,滿足社會需求,順應當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在衛生部教材辦公室的規劃下,由全國高等醫藥教育建設研究會組織全國專家編寫而成。
中醫養生保健是一門奠基於中國傳統文化、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推拿學及臨床內、外、婦、皮膚、腫瘤等科之上的綜合性實用學科。因此,在學習過程中應注意與本套教材其他學科的內容融會貫通,相互聯繫,相互參照,以便全面理解和掌握。

圖書目錄

上篇 中醫養生保健基礎研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中醫養生保健的發展現狀
第三節 中醫養生保健的思想特徵
第四節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法則
第五節 中醫養生保健研究的任務要求
第二章 中醫養生保健的基本理論研究
第一節 中醫養生理論體系的構建
第二節 中醫養生理論的哲學思想
第三節 傳統思維對中醫養生保健理論的影響
第四節 古代醫家對中醫養生保健理論的貢獻
第五節 中醫古典醫籍養生保健內容概述
第三章 中醫養生保健學術流派研究
第一節 史前時期的“準養生
第二節 道家與養生
第三節 佛家與養生
第四節 儒家與養生
第五節 中醫養生學的形成及其流派
第六節 養生保健必將成為健康事業的主要流派
第四章 中醫養生保健方法的研究
第一節 精神養生方法的研究
第二節 運動養生方法的研究
第三節 氣功養生方法的研究
第四節 針灸按摩養生方法的研究
第五節 食療藥膳養生方法的研究
第六節 中藥養生方法的研究
第七節 音樂養生方法的研究
第五章 中醫養生保健的現代研究
第一節 抗衰老學說的研究
第二節 亞健康學說的研究
第三節 治未病學說的研究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研究
第六章 中醫養生保健研究展望
第一節 中醫養生保健效果評價方法的研究
第二節 現代檢測技術在中醫養生保健中套用的進展
第三節 亞健康的資料庫及網路技術的研究
第四節 中醫養生與健康管理及其實施模式研究
下篇 中醫養生保健套用研究
第七章 內科常見疾病養生保健研究
第一節 高血壓病養生保健研究
第二節 冠心病養生保健研究
第三節 慢性胃炎養生保健研究
第四節 消化性潰瘍養生保健研究
第五節 便秘養生保健研究
第六節 支氣管哮喘養生保健研究
第七節 病毒性肝炎養生保健研究
第八節 脂肪肝養生保健研究
第九節 慢性腎炎養生保健研究
第十節 貧血養生保健研究
第十一節 糖尿病養生保健研究
第十二節 高脂血症養生保健研究
第十三節 肥胖症養生保健研究
第十四節 痛風病養生保健研究
第十五節 骨質疏鬆症養生保健研究
第十六節 中風養生保健研究
第十七節 老年痴呆症養生保健研究
第十八節 神經衰弱症養生保健研究
第八章 外科常見疾病養生保健研究
第一節 頸椎病養生保健研究
第二節 肩關節周圍炎養生保健研究
第三節 腰椎間盤突出症養生保健研究
第四節 退行性骨關節病養生保健研究
第五節 軟組織損傷養生保健研究
第六節 痔瘡養生保健研究
第七節 黃褐斑養生保健研究
第八節 皮膚瘙癢症養生保健研究
第九節 痤瘡養生保健研究
第十節 銀屑病養生保健研究
第十一節 白癜風養生保健研究
第九章 婦科常見疾病養生保健研究
第一節 月經不調養生保健研究
第二節 痛經養生保健研究
第三節 崩漏養生保健研究
第四節 帶下病養生保健研究
第五節 產後缺乳養生保健研究
第六節 產後便秘養生保健研究
第七節 乳癖養生保健研究
第八節 子宮脫垂養生保健研究
第九節 老年性陰道炎養生保健研究
第十節 圍絕經期綜合徵養生保健研究
第十章 腫瘤養生保健研究
……

文摘

五、動靜適度,百病不生
人體在正常生理情況下,動與靜保持著相對的平衡。清·潘露《內功圖說》日:“人身,陰陽也,陰陽,動靜也,動靜合一,氣血和暢,百病不生,乃得盡其天年。”《素問·六微旨大論》云:“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指出世界萬物的生存與衰老死亡均是由動與靜決定的。《素問·至真要大論》言:“夫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類經》日:“但動而正則吉,不正則凶,動而不已,則災變由之而作矣。”說明人體如果動靜失衡就會生病。因此,人們在養生保健中應當做到動靜結合,勞逸適度,養心調神,以靜為主;形體保健,以動為主。
所謂心神宜靜,是因為有神則生,無神則死,神弱則病,守神則健。《道德經》中指出“心神宜靜”,認為“靜為躁君”,要求人們應“致虛極,守靜篤”,以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素問·痹論》也指出:“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所謂形體宜動,就是通過形體運動以促進精氣流通,使體內氣血暢通,增強人體的氣化作用,有利於氣體的出人升降,提高生命的活力,抵禦病邪的侵襲,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備急千金要方》日:“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認為適度的運動可以增進健康。久靜不動,則會導致人體生理功能的衰退。只靜不動,則會致使人體氣機不暢、血脈不通。
因此,人們在養生保健中應注意動與靜既不能太過,也不能不及。三國時期的養生家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出“養之以和”就是強調養生必須動靜結合、中和為度。從形體來說,形體宜動,但動須中和;以心神而言,應強調靜,但靜中需有動。在臨床套用方面,體力較強者主張多動少靜,而體力較弱者則應少動多靜;病情較重者應以靜養為主,待病情好轉後,則應逐漸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形體運動。我國傳統的健身鍛鍊項目如氣功、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保健按摩等也都要求動靜適宜。可見,動靜結合、勞逸適度、中和為度是人們養生保健的重要原則。
六、疏暢經絡,和調氣血
經絡是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經絡不通則氣血不和,氣血不和則能產生多種病證。所以疏通經絡、和調氣血就成為養生保健的重要法則。
《素問·五常政大論》日:“夫經絡以通,血氣以從,復其不足,與眾齊同,養之和之,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其形乃彰,生氣以長,命日聖王。”就是說養生保健必須疏暢經絡、和調氣血,以使臟腑功能安和,才能健康長壽。三國名醫華佗指出:“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暢通,病不得生。”人體通過運動能使經絡通暢,可以推動氣血在經脈中暢流,從而發揮氣血、臟腑正常的生理功能,這就是運動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機制。另外,中醫學中獨樹一幟的針灸、按摩、氣功等方法,其主要作用就在於疏通人體的經絡,使全身氣血順暢,陰陽協調平衡,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健康長壽的目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