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劑型

所謂“劑型”,就是中醫藥方劑的製劑形式。由於治療經驗的積累和臨床證治的需要,長期以來,中醫方劑已發展有湯、酒、茶、露、丸、散、膏、丹、片、錠、膠、曲,以及條劑、線劑等多種內服、外服劑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醫藥劑型
  • 中醫藥方劑的製劑形式
  • 劑型分類:露劑酒劑茶劑湯劑
  • 領域:醫學
聖濟總錄,劑型分類,湯劑,酒劑,茶劑,露劑,丸劑,散劑,膏劑,丹劑,片劑,錠劑,其他劑型,

聖濟總錄

治內者,自內達外,湯醴丸散丹之類,見於服飲者是也;治外者,由外以通內,膏熨蒸浴粉之類,借於氣達者也。
由此可見,不論是“湯醴丸散丹”,抑或“膏熨蒸浴粉”的臨床套用,總是以疾病治療的實際需要為出發點。

劑型分類

那么各種不同的劑型在治療中又各有什麼不同的作用呢?這就需要對中醫常用劑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湯劑

將中醫配方加水煎煮飲用的劑型,這是臨床最常用者。所謂“湯者盪也”,就是說湯劑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加減靈活、針對性強等特點,故適於急病、新病以及病情較急而亟須蕩滌病邪或扶持正氣的病證治療。如麻黃湯治療外感風寒、承氣瀉下實熱、獨參湯補虛固脫等。

酒劑

將配方浸入酒中,經過一定的時間,待藥性浸出於酒然後飲用的一種製劑。酒劑古稱“酒醴”,俗稱“藥酒”。由於本身有活血舒筋之功效,因此多適用於風濕痹痛等病症,如虎骨木瓜酒可治療關節痛、屈伸不利等。

茶劑

將藥方配料軋成粗末,製成塊狀或粉末狀劑型泡服沖飲。劑有時也可以加進茶葉同制,服用時僅用沸水沖泡即可,飲用極為方便,有的也可煎服,如午時茶等。

露劑

將配方加水蒸餾,取蒸餾所得的藥液飲用,即為“露劑”。如金銀花露、薔薇花露等。露劑藥力相對輕微,且多由芳香類藥物組成,故一般適用於兒科輕症,或作為夏令飲料服用。

丸劑

將配料藥物研成細末,然後以水或蜜、麵糊、米糊、藥汁、蜂蠟等拌製成大小不等的丸狀製劑,如六味地黃丸等。“丸者緩也”,臨床一般多適用於慢性或虛弱性病症的調理。不過某些有毒或芳香走竄的藥物製成的丸藥,也可治療急症,如備急丸、蘇合香丸等。

散劑

分內服、外用兩種。內服者指將處方中的藥物研成粗末,用水調服,或者煎湯服用。散劑兼具湯劑的吸收快、作用迅速,以及丸劑的用量小、容易攜帶等特點,尤其適用於脾胃病的調理和某些急症的治療,如平胃散、五苓散、行軍散等等。除了內服之外,外科也常用散劑(研得極細)調敷,治療體表局部病變,如生肌散、金黃散等。

膏劑

膏劑和散劑一樣,也分內服和外用兩種。內服的是先把配料加水煎熬,濾去渣滓,再加進水冰糖、蜂蜜等熬成稠厚的膏滋,如十全大補膏等。內服膏劑多適用於需要長期進補的慢性虛證。外用的則用棉子油或花生油等先將藥物煎熬去滓,接著再放進黃丹、白蠟等輔料收膏,然後根據需要裝瓶或趁熱平攤在紙或布上,製成膏藥。外用膏劑多適用於外科瘡瘍或風寒痹痛等病症治療。

丹劑

將藥物研成細末,精製成丸狀、錠狀的製劑。丹劑也有內服和外用之分。內服有玉樞丹(又稱紫金錠)、至寶丹、天王補心丹等,外用一般以含有汞、硫等礦物藥的細末為主,如白降丹、紅升丹等。

片劑

古代“片劑”就是把生藥切製成片,如生薑片便於煎服、人參片便於噙服等。隨著中藥製劑的發展,現在多將中藥研成細末,或製成流浸膏,然後加入賦形劑(如澱粉)壓製成片狀製劑,如羚羊感冒片、牛黃解毒片等。片劑攜帶和服用方便,套用十分廣泛。

錠劑

把藥物研成極細粉末,然後加進適當的粘合劑製成紡錘、圓錘或長方等不同形狀的固體或半固體製劑,如紫金錠等。錠劑除了可以挫末調服或磨汁飲用,還可磨汁塗敷外部患處,因此也適用於內外科等多種疾病的治療。

其他劑型

除了以上常見中藥劑型外,還有把動物的皮、骨、甲、角等用水反覆煎熬濃縮後,製成固體塊狀物的阿膠、龜板膠等膠劑;把藥粉與麵粉相糅合,使之發酵並切成塊狀的六神曲、半夏曲等曲劑;把藥末附粘在紗布條上或單用藥末加漿搓成藥條,使之便於插入傷口,從而起到化膿或腐蝕瘡口作用的條劑;把絲線或棉線放進藥汁里浸煮,用以結紮瘺管或贅肉、痔瘡等,使之自行萎縮脫落的線劑;以及用藥煎湯浸洗局部或全身的浸洗劑,用藥物燒煙燻治的熏劑,把藥物先製成丸劑或錠劑,或直接用絲棉包裹藥末,然後再將其塞進陰道,用以治療白帶、陰癢等證的坐藥。近年來,又發展了口服液、沖劑、大輸液等新的劑型。總之,中藥劑型的種類繁多,名目各異,為中醫臨證治療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