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禪宗千字文

中華禪宗千字文

《中華禪宗千字文》是一本謝向英編著的我國禪宗文化類書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禪宗千字文
  • 國家:中國
  • 所屬:禪宗
  • 分類:文化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第一部分禪宗思想體系發展,第二部分禪宗起源,第三部分禪宗傳承,參考書目,後記,

內容簡介

禪宗發展,從六祖慧能開始,弘法路上艱難險阻,但是磨練了更多的名師大德,前仆後繼,為弘揚正道禪宗,甚至奉獻自我,在創作中廣讀禪宗大德之故事,唏噓不已。著名女詩人、作家謝向英,此次以千字文書體,創作了禪宗之思想體系發展,歷史淵源,發展,名師,海外弘法等等,以簡潔通俗,朗朗上口為創作主旨,總計近5000字,並得到各界高僧大德的支持和好評。

作者簡介

謝向英,女,滿族,著名詩人、藝術家,致力於慈善公益事業,多個文化藝術社團、大型藝術活動的組織者及顧問,多個學院、文化藝術周刊的編輯及藝術顧問,致力於文化藝術弘揚愛國主義,英雄精神,堅持“風清骨峻,魏晉風度”的藝術理念。謝向英不僅擅丹青,其文學作品亦佳,其古典詩詞和現代詩大氣俊美,盪氣迴腸,清新俊逸,常見國內外媒體報刊雜誌,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向英詩選”系列《雨後的丁香》《幽蘭引》《品若梅花》等,其創作的《中華謝氏千字文》《中華習氏千字文》《為菏澤曹州牡丹賦》《海上絲綢之路賦》《中華禪宗千字文》,以及《中原賦》《松溪賦》系列等專著被廣為傳誦,散文作品多篇入選《中國散文大系》,編注的《歷代著名開悟禪詩選》《歷代著名詩人禪詩選》《歷代著名禪師禪詩選》是至今為止最系列、全面體現禪詩發展歷程的禪詩選集,廣為傳誦。

目錄

第一部分禪宗思想體系發展

中國佛教 肇始於漢 小乘為初 積識為宗
東漢明帝 秘法之宗 三四世紀 譯經始爭
佛學著作 道家釋意 格義為法 類比相通
五世佛學 大師方出 鳩摩羅什 道家語行
有無之說 有為無為 印度佛學 有唯識宗
華夏佛學 乃中道宗 道家秘合 相輔相成
佛經漢譯 小乘大乘 生死輪迴 因果報應
痛苦之源 無知無明 貪嗔痴戀 逃脫死生
色受想行 識為五陰 平治城塹 度諸險難
解脫束縛 苦行時雨 內寂其心 方便禪思
萬劫不復 覺悟菩提 解脫涅槃 宇宙心同
大乘性宗 有二諦義 萬物是有 俗諦為稱
萬物是無 真諦至成 非有非無 否定一統
莊子境界 坐忘涅槃 鳩摩羅什 居長安城
大師譯經 凡有百種 兩位弟子 僧肇道生
著述肇論 不真空論 萬物若無 則不起應
起則非無 欲言其有 有非真生 欲言其無
事象既形 象形不無 非真非實 再不遷論
動而非靜 以其不來 靜而非動 以其不去
果不俱因 因因而果 因不昔滅 因不來今
二層二諦 般若無知 不滅不來 不遷致明
道生禪師 學識淵博 頑石叩首 雄辯悟穎
廬山講學 佛學中心 善不受報 頓悟成佛
道之無為 無心而為 無所貪執 與無一同
一切眾生 莫不是佛 萬滯同盡 宇宙心同
亦皆涅槃 法華經疏 返迷歸極 歸極得本
大乘之悟 不捨生死 言到彼岸 若到彼岸
便是未到 此岸生死 大開方便 彼岸涅槃

第二部分禪宗起源

禪宗起源 源於禪那 梵文音譯 沉思慮靜
教外別傳 以心傳心 不立文字 釋迦牟尼
菩提達摩 二十八代 禪宗初祖 慧可二祖
三組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宗派傳承
兩大弟子 南北二宗 北宗神秀 登堂入殿
慧能坐南 乃為六祖 空宗與道 達至高峰
空宗三諦 禪謂一義 超越萬物 或用靜默
以示其無 無言立義 是第一義 修行之法
不修之修 不造新業 無心作事 善不受報
累業消盡 平常無事 著衣吃飯 困來即臥
相信自己 一切放下 不必如此 別有用功
別有修行 拋棄努力 無須努力 拋棄有功
達到無心 頓悟成佛 飛躍見道 知是妄覺
不知無記 太虛廓然 豈強是彼 與道一同
一切無別 智與理冥 境與神會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不知之知 如桶底脫 悟後得道
不疑之道 無得之得 頓悟所得 前迷今悟
今悟前迷 騎驢覓驢 當下識得 除覓驢病
一切聲色 儘是佛事 狂心遂息 語默動靜
何處覓佛 不可更之 頭上安頭 嘴上安嘴
聖人常人 自迷而悟 平凡入聖 入聖之後
從聖入凡 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 了悟佛工

第三部分禪宗傳承

本宗傳承 釋迦尊者 靈山一會 拈花示行
摩柯迦葉 微笑悟法 以心傳心 付法相承
迦葉以後 再經阿難 商那和修 優婆鞠多
提多迦佛 彌遮迦佛 婆須蜜佛 佛陀難提
伏馱蜜多 婆栗濕婆 富那夜奢 阿那菩提
迦毗摩羅 那伽閼剌 迦那提婆 羅侯羅多
僧伽難提 伽耶舍多 鳩摩羅多 闍夜多佛
婆須槃頭 摩拏羅佛 鶴勒那佛 師子菩提
婆舍斯多 不如蜜多 般若多羅 菩提達磨
二十八人 西天聖祖 漢傳佛教 主導宗派
大法西傳 乃來東土 初抵建業 始於達摩
禪宗初祖 心性本源 見性成佛 大乘傳宗
專意坐禪 統為禪宗 兼含天台 三論二系
然不契機 壁觀婆羅 意為覺法 同稱三士
寶志禪師 傅大士也 梁代三傑 一葦渡江
北上洛陽無緣 聞名天下 開創禪宗
二入四行 教人安心 外止諸緣 內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坐禪之法 理入行入
理入為思 洞之覺觀 行入實踐 大乘壁觀
功業最高 在世學流 歸仰如市 藉教悟宗
教外別傳 不立文字 理入為主 行入為助
達摩大師 以楞伽經 參禪印證 曰楞伽宗
果自然成 達摩弟子 三人各精 張揚門風
慧可得髓 道育得骨 尼總得肉 僧副得皮
慧可求法 誠心動天 神光立雪 斷臂至誠
終得心印 史稱二祖 痛快淋漓 見機知能
通達老莊 精研三藏 博覽群書 少為儒生
有廣福寺 福田眾生 傳法三祖 僧璨初章
未逢盛世 周武滅佛 隱居皖公 居無久常
積十餘載 無能知者 漢化改造 禪宗發展
有四變也 村夫野老 隨緣化眾 深山布道
設壇傳法 著經傳教 精心著述 信心銘成
詩體寫成 四字一句 闡明義理 應機施聆
禪宗第一 創理先河 法傳道信 四祖漸盛
俗姓司馬 靜修禪業 黃梅破額 正覺傳法
改此山名 為雙峰山 密懷齋檢 隨師修禪
附吉州寺 虔誠向佛 於事不苟 重視戒行
南能北秀 自性清淨 梵網戒本 菩薩道興
戒禪合一 留止廬山 但念般若 三論宗義
聚徒修禪 依然山行 二傑始出 弘忍法融
四祖法語 百千法門 同歸方寸 河沙妙德
一切戒門 悉自具足 不離汝心 本來空寂
行住坐臥 觸目遇緣 何者是佛 即心即佛
隨心自在 無復對治 常住法身 無有變異
金陵山上 立宗繁盛 欲得心淨 無心用功
禪宗二傑 法融弘忍 四祖弟子 牛頭法融
法融弟子 智儼慧方 法持三識 牛頭禪宗
華嚴二祖 智儼大師 從師法常 華嚴廣成
遍覽群籍 尋求章疏 華嚴尊者 六相圓融
十玄緣起 十玄門法 一攝一切 互相融攝
一切攝一 周遍法界 俯仰進止 無礙圓融
牛頭三祖 唐代高僧 禮謁智岩 豁然領醒
十年不出 學者雲集 歸隱茅山 隨機利物
金陵法持 牛頭四祖 欲得心淨 無心用功
參禮黃梅 五祖弘忍 門下多士 俊秀輩出
五祖弘忍 欣然開創 東山法門 蘄州黃梅
二依為本 一依為首 心法為宗 二依文殊
師利般若 一行三昧 口說玄理 默授與人
修心要論 清淨之心 斷除煩惱 本來圓明
體證真心 明心見性 舊時禪修 散居零星
更迭舊制 一衣一缽 集中生活 修頭陀行
隨遇而安 自行勞動 搬柴運水 寓禪於生
起動坐臥 皆為佛事 山居為主 遠離囂塵
靜修生慧 影響深遠 傳化四方 百姓折服
五祖示寂 弟子普眾 神秀上座 禪祖北宗
長安洛陽 法運昌隆 篤踐實履 國師之稱
玉泉神秀 懸解圓照 玉泉開禪 法名遠贏
武則帝後 聞其盛名 延請至洛 以旌其德
大通禪師 法系北宗 兩京法主 三帝門師
一切佛法 自心本有 心體清淨 體與佛同
神秀弟子 嵩山慧安 救濟貧苦 隱入衡岳
止於終南 歸於嵩岳 此心流注 無聞無見
若有起滅 乃妄想耳 老安國師 百二壽終
嵩山普寂 京兆義福 傳四五世 即告斷停
嵩山慧安 出老安禪 資州智侁 出南侁禪
六祖慧能 又佛心宗 教外別傳 攝一切乘
唐德宗欽定慧能 名實六祖 曹溪大興
黃梅得法 南歸隱遁 弘化嶺南 德音遠播
僻居山林 新州國恩 奄然遷化 六組壇經
端身不散 如入禪定 異香氤氳 山崩地動
大梵寺法 定慧不二 頓悟見性 壇經始成
授無相戒 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 無念為宗
直顯自性 見性成佛 如來藏說 一脈相承
曹溪宗始 南禪之祖 承繼東山 南頓北漸
點化惠明 五年法難 住持曹溪 別異宗風
惠能弟子 神會論定 神秀之禪 便入為漸
直指人心 實為頓門 開宗立說 法脈傳揚
普寂弟子 道璇傳日 普寂之門 盈而後虛
蒙山道明 弘忍親授 惠能接引 點化悟明
逢袁可止 遇蒙即居 袁州開宗 蒙山道場
開山祖師 立聖濟派 往生超度 法脈祖境
度困濟厄 立寺之本 超度亡靈 持寺之擅
化蒙山派 尊為規臬 風靡一時 佛門儀定
道明法嗣 典記有三 洪州崇寂 江西環禪
撫州神正 遣散弟子 參禮六祖 方得智通
資州智侁 唐代名僧 禪宗靜眾 保唐禪始
初從玄奘 後投五祖 嘗住資州 傳法德純
武后詔入 御賜神衣 達摩袈裟 弟子處寂
無相禪師 稱唐禪派 南陽慧忠 隨機說法
永嘉玄覺 天台止觀 一花五葉 南禪五家
溈山靈枯 仰山慧寂 開創溈仰 黃檗希運
臨濟義玄 開創臨濟  雲門文偃 創雲門宗
洞山良價 曹山本寂 開創曹洞 千載乃行
清涼文益 創法眼宗 慧能禪學 稱祖師禪
再傳佛法 五宗分立 智齊於師 減師半德
智過於師 方堪傳授 高峰禪師 分別釋之
臨濟痛快 溈山謹嚴 曹洞細密 雲門高古
法眼詳明 五家分立 慧能弟子 南嶽懷讓
青原行思 南陽慧忠 永嘉玄覺 荷澤神會
名荷澤宗 頓悟法門 一念不起 了見本性
磁州智如 益州南印 南嶽懷讓 六祖之行
蒙受心印 住般若寺 贛有龔公 舉揚禪法
開喝棒豎 峻烈機鋒 乃稱洪州 拂之禪風
起心動念 揚眉瞬中 見性是佛 性在作用
門下百人 百丈懷海 南泉普願 輝煌中興
西堂智藏 大梅法常 章敬懷暉 大珠慧海
馬祖道一 方創叢林 但立清規 農禪並重
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自懷海始 於百丈峰
創建禪剎 訂立清規 百丈之下 黃檗希運
溈山靈祐 果果相傳 希運之下 臨濟義玄
三玄三要 四料簡等 接化徒眾 峻嚴機鋒
時為晚唐 及至宋代 門徒眾多 蔚臨濟宗
臨濟義玄 六傳五師 興化存獎 南院慧顒
風穴延沼 首山省念 汾陽善沼 各展其祥
七傳禪宗 石霜楚圓 門下二子 各復二派
黃龍慧南 黃龍開山 楊岐方會 楊岐立宗
真淨克文 北宋禪僧 隆興泐潭 嗣法黃龍
提攜衲子 機鋒銳利 稱文關西 禪宗守成
大慧宗杲 大揚黃龍 禪之主流 名振京城
白雲守端 守端衡陽 善寫文章 四大誓願
順其自然 通俗淺顯 尤反拜古 真知灼見
五祖法演 先習唯識 禪游各方 得法守端
圜悟克勤 大慧宗杲 聲名三佛 皆為禪省
御賜紫衣 佛果禪師 佛鑒慧勤 佛眼清遠
蘄春五祖 開堂說法 薈萃精華 越格超宗
三宗並立 曹洞雲門 溈山靈祐 獨棲潭州
門下弟子 仰山慧寂 或有千眾 稱溈仰宗
青原行思 菁華自瑩 石頭希遷 撰參同契
馬祖並世 二大龍象 下有三子 藥山惟儼
丹霞天然 天皇道悟 藥山一系 雲岩曇晟
洞山良價 雲居道膺 曹山本寂 成曹洞宗
天皇道悟 三傳至成 雪峰義存 振錫福州
雪峰山高 法嗣半百 雲門文偃 獨妙宗致
成雲門宗 玄沙師備 下傳二尊 羅漢桂琛
法眼文益 文益金陵 主清涼寺 開法眼宗
系下三士 天台德韶 永明延壽 永安道原
德韶慧號 智顗再來 延壽重學 撰宗鏡錄
道原法師 景德傳燈 錄中上品 明示禪系
源遠流長 各興宗派 洪州荷澤 北秀南侁
牛頭石頭 保唐宣什 惠稠求那 天台十一
圭峰宗密 禪源諸詮 集都序載 宗密史傳
圓覺經疏 舉理七宗 一北宗禪 二智侁禪
三老安禪 四南嶽禪 五牛頭禪 南山念佛
七荷澤禪 宗密之密 拾遺門曰 曰牛頭宗
北宗南宗 荷澤洪州 宗密所謂 五家七宗
自盛唐始 近三百載 獨樹一格 舉揚禪風
即心是佛 平常心道 僧制新規 中心禪院
弘傳演布 機法接引 棒喝拂拳 靈活生動
機鋒妙用 宣揚宗風 漸成五家 禪法大興
宋三百載 臨濟復衍 黃龍楊岐 五家七宗
倡默照禪 喜看話禪 三教一致 教禪調合
元明之後 禪淨合流 禪宗衰微 大師少成
海雲印簡 金朝國師 臨濟傳人 白塔真身
行秀禪師 萬松老人 曹洞傳世 十四代宗
天童如淨 曹洞二宗 精通華嚴 推重淨土
曹洞血脈 雲門善巧 臨濟機鋒 儒釋兼精
宋末元初 行秀禪師 臨濟天下 曹溪一角
行從福智 貫徹入中 開元天寧 並淨土寺
三剎毗鄰 傳燈有序 北方中心 法脈綿弘
嗣法弟子 嵩山聖殿 雪庭福裕 少林曹洞
大都報恩 林泉從倫 金朝翰林 純甫居士
東林志隆 木庵性英 乳峰德仁 皆法少林
耶律楚材 契丹王子 辯才無礙 宗說精通
治世良相 以儒治國 以佛治心 禪宗華庭
破庵祖先 臨濟十五 照堂頓漸  悟道因銘
心不負人 面無慚色 不是風動 不是幡動
出世化眾 妄想攀緣 如風吹水 自然成紋
末後一句 已成忉怛 寫出人前 千錯萬錯
雕琢月樹 反顧大愚 禪宗名師 千載盛名
悟出佛法 平常心境 初傳臨濟 別有新意
隨處解脫 百千諸佛 一識本心 當下即是
迷失自心 對面不識 身心清淨 諸境清淨
中國禪宗 廣布海外 海上絲路 內傳外萌
禪宗入朝 始於神秀 門下新羅 僧信北宗
馬祖道一 門下道義 南宗至朝 新羅佛明
越南禪宗 早天喜禪 僧璨受禪 毗尼流支
南宋之始 黃龍派系 榮西傳日 天台受法
南宋末年 楊岐禪法 日僧道元 曹洞禪行
百丈懷海 無言通禪 雲門草堂 臨濟竹林
福建黃檗 萬福寺人 隱元隆琦 赴日弘法
應邀設壇 授教禪戒 稱黃檗宗 三宗鼎立
無準師範 宋代國師 佛鑒禪師 禪茶傳日
空叟宗印 分坐法席 東南第一 烏頭子稱
南宋泰斗 傳法日本 京都始立 東福寺派
京都五山 開山祖師 中日大師 弟子頗豐
聖一國師 圓爾弁圓 鎌倉圓覺 無學祖元
建長寺持 兀庵普寧 日傳佛法 興盛方隆
一代宗師 相繼崛起 教禪一致 儒釋調融
禪淨雙修 公案迭出 衰退期至 元明乾隆
近代禪宗 虛雲和尚 百二十壽 振興禪宗
廣建叢林 維繫法脈 傳世著作 法匯名篇
七開示錄 真修實證 復興名剎 嗣衍五宗
制定規約 承傳法儀 挺身護教 慈濟眾生
興教利他 人天楷模 創佛學院 護持祖庭
應結外緣 多方募化 興辦林場 農禪並行
住持南華 諸寺領統 篳路藍褸 慘澹經營
猛虎皈依 雙鵝聽經 龍王求戒 枯梅開花
一身兼祧 禪宗五家 接傳曹洞 兼嗣臨濟
中興雲門 扶持法眼 延續溈仰 解行相應
定慧圓通 受盡磨難 了知無常 宗說兼通
弟子廣布 首推具行 雞足受教 動中修行
觀本法師 鼓山受戒 刊印經典 助力復興
能事善文 度眾不倦 香光閣集 澳門佛聲
靈源和尚 開山挑土 無役不與 雲門修行
香港弘法 大嶼山畔 基隆大覺 佛剎新興
親嗣虛老 毗尼清淨 儉樸嚴謹 臨濟四五
靈源夢話 廣集大成 弟子多眾 惟覺禪師
聖嚴傳法 見性法承 禪堂開示 悲心救苦
本煥和尚 新洲人氏 來果侍者 南下廣東
參禮虛雲 臨濟法宗 四十四世 撐持祖庭
道心逾堅 農禪引領 聚眾熏修 禪風更勁
重建光孝 深圳弘法 重建廟宇 報恩四祖
安僧護教 佛法紹隆 海外弘法 傳禪聲鳴
佛源和尚 雲門十三 燃指供佛 真空心淨
秉命虛老 佛協成立 和平法會 臨危受命
克紹基業 海會重光 南華有難 護佑祖師
真身完好 功德等身 佛協戒律 雲門學院
道場重建 開壇傳戒 紹興佛法 復興雲門
淨慧和尚 新洲籍也 臨濟四四 志繼立雪
法音主編 倡生活禪 河北佛學 廣度有緣
宗紹雲門 法傳臨濟 慈善濟困 禪林古風
佛法新智 海外景仰 弟子聖一 蓮花剃度
刺血為墨 乃書金剛 偽仰九世 參透玄關
香港弘法 大嶼寶林 護持祖庭 聖解凡情
一任逍遙 接引十方 宣化上人 吉林雙城
觀機逗教 點化迷濛 偽仰九世 美國弘法
佛法西傳 西方崛起 摩訶迦葉 四十五代
香江受教 大法西傳 著述譯經 金山寺行
清淨菩提 法界華嚴 彌光和尚 清淨梵行
精嚴戒律 諸多苦行 密護六根 度人無數
海燈法師 潛心習武 禪功武術 強身修行
體光和尚 正道正信 剃髮之禮 依教奉行
法賴衣傳 護持僧衣 尊卑和睦 眾惡無喧
含辛茹苦 甘心護道 以戒為師 衲衣一領
祖德清規 質樸傳承 農禪並重 行思祖庭
萬法自心 頓悟乃成 明心見性 豁然菩提
念念無間 平直是德 功德之說 自性內見
莫迷福德 妄自外求 末法時期 迷人迷師
慧除心塵 慧掃心跡 天地法眼 悟心法痴
佛魔共生 本性有失 能破六欲 覺性如來
秉承本性 常行率真 無相為本 無念為宗
應無所往 而生其心 金剛有言 義理修行
斷欲去愛 了脫生死 流傳經典 名旨興宗
千字文也 上傳下布 宗派發展 順序而成
隆稱三寶 利益眾生

參考書目

《金剛經》
《大藏經》
《心經》
《六祖法寶壇經》
《景德傳燈錄》釋道原撰
梁代慧皎所編之《高僧傳》又稱《梁高僧傳》
唐代道宣所編之《高僧傳》又稱《續高僧傳》或《唐高僧傳
宋代贊寧所編之《高僧傳》又稱《宋高僧傳》或《大宋高僧傳》
明代如惺所編之《高僧傳》又稱《明高僧傳》或《大明高僧傳》
《中國哲學簡史》馮友蘭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大藏經總目提要》陳士強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8
《南懷瑾選集》南懷瑾著,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6-1,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宣化上人講述,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大方廣佛寺華嚴經疏玄談淺釋》宣化法師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4
《佛教倫理》圓持編著,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4
《中國禪宗史》印順著,上海,中華書局,2010,6
《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麻天祥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漢傳佛教概論》李尚全著,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1

後記

《中華禪宗千字文》從開始選題,準備資料,歷時一年有餘,這部書稿,成為我旅行中帶的重要的檔案,無論是武夷山的天心禪寺,到雲南大理的雞足山,北上新疆,南至廣東,廈門,輾轉了很多山川名寺,期間父親應邀,創作了觀世音菩薩彩繪坐像,五祖弘忍,虛雲和尚,宣化上人等禪宗名師之像,連同之前的達摩祖師,六祖慧能大師像,茶神像等等,我們印刷了五、六萬張左右畫像,繼續在全國各地寺院、文化機構,書院、叢林等於大家結緣。創作期間得到了很多名師的鼓勵,如照元老和尚,性妙禪師、福田寺的聖儒禪師,天心禪師的澤道禪師等等,在此一併致謝。此書恰於農曆九月十九日成稿,佛歷上為觀音菩薩出家日,再修訂於陝西西安,河南鄭州,截稿於北京,時甲午年十月十九日晨。禪宗發展,從六祖慧能開始,弘法路上艱難險阻,但是磨練了更多的名師大德,前仆後繼,為弘揚正道禪宗,甚至奉獻自我,在創作中廣讀禪宗大德之故事,唏噓不已。此次以千字文書體,講解禪宗淵源,發展,名師,海外弘法等等,以簡潔通俗,朗朗上口為創作主旨,因為篇幅所限,尚有很多不完善之處,請大家指正,修訂。千山萬水走遍,經常遇到有緣修行之人,應大家之邀,創作此《中華禪宗千字文》的緣起吧,總計近5000字。這部作品,部分文字將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故鄉》欄目組近期開始拍攝的《禪宗源流》系列記錄片中跟大家見面,圖書將儘快出版,跟大家見面。
感恩眾位善知識的鼓勵和支持。謝向英於北京歸雲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