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佛教術語)

頓悟(佛教術語)

頓悟,是指謂頓然領悟。 宋 曾敏行 《獨醒雜誌》卷二:“﹝ 黃山谷 ﹞ 紹聖 中,謫居 涪陵 ,始見《懷素自敘》於 石揚休 家。因借之以歸,摹臨累日,幾廢寢食。自此頓悟草法,下筆飛動。”是屬於現代漢語中的白話辭彙,在古代該詞比較少見,是屬於使用頻率較高的漢語辭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頓悟
  • 外文名:dunwu
  • 詞性:動詞
  • 反義詞:漸悟
  • 類型佛教術語
  • 解釋: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領悟佛法
  • 來源六祖惠能的“壇經
佛教術語,漸悟,表現,頓悟說的爭論,心理學中的解釋,動物的頓悟學習,苛勒的頓悟實驗,禪宗傳承,

佛教術語

頓悟是禪宗的一個法門,相對於漸悟法門。也就是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見性”法門。
一花五葉一花五葉
它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佛法的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當然這不是唯一途徑,頓悟更主要的是通過靈感來完成,就時間來說可能是瞬間。
與密宗的理念是同一意趣。例如:著名的王陽明龍場頓悟
關於頓悟概念,在佛學裡似乎來源六祖惠能的“壇經”。

漸悟

指修行過程中必須分為許多階次,只有長期的甚而累世的努力才能達到證悟成佛。

表現

六祖在壇經里提出“頓悟”概念的內涵大致有幾方面∶
第一 “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一剎那間妄念俱滅”,可見頓悟指人之思維的突變或飛躍。
第二 “頓見真如本性”、“頓悟菩提”,可見頓悟是悟自己的佛性,由於人皆有佛性,所以頓悟功能人皆有之。
第三 頓悟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可見頓悟結果不染著一般的概念或一般的煩惱之法。
第四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我於忍和尚處(指在五祖那裡),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
(清愚)(清愚)
可見六祖認為自己和其師五祖均為已經頓悟之“佛”。
實際上人類所有的創造性思維都帶有突發性,因此凡創造性思維都可以稱之為頓悟,比如靈感、直覺等等。然而距離六祖的唐代近千年,人類才開始全面關注和研究頓悟問題。
首先,在二十世紀初出現了“天才靈感論”,但這種理論比六祖的頓悟理論低一個檔次,因為這種理論認為靈感(頓悟)不是眾生天生的本能或本性,而是天才人物的特性。
不過不久,人們發現頓悟是創造性思維的普遍形態。現代心理學家用著名的黑猩猩學習用木箱為梯子登高摘香蕉的實驗,論證了連高級眾生也具有頓悟之本能。
接下來,人類開始對頓悟思維內在的信息機制進行分析和研究。很快出現“格式塔理論”,揭示了頓悟是思維中的舊的格式塔(即舊的邏輯)被打破和新的格式塔(新的邏輯)被創建的過程。同時,格式塔理論還用實驗明確指出,人的頓悟功能是普遍的、先天性的,即無師自通的。
再接下來,現代心理學家們發現,任何頓悟必須有明確的思考問題為大前提,同時頓悟必然對此問題經過長期、認真、甚至艱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現。
最後,頓悟的一系列特徵被人們發現和驗證。比如,頓悟有突發性、誘發性、偶然性、極度快樂或豁然開朗之特性等等。甚至,有不少現代心理學家還發現頓悟與人的非記憶性的潛意識有關。
總之,現代科學不但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全面地肯定了上千年前六祖提出頓悟概念或理論之非凡天才,而且真正將頓悟概念或理論從所謂“率先成”的宗教誤區中解放出來,成為人類“不離世間覺”的卓有成效的有為法。

頓悟說的爭論

頓悟得道成佛說在當時便多有爭論。真正形成劇烈爭執並形成宗派對立則是在唐代。禪宗以主張頓悟著稱,唐代其他個宗派一般均談漸修。禪宗內部又有南頓,北漸之說。南宗頓悟說以惠能為代表,北宗神秀則倡漸修

心理學中的解釋

頓悟是一種突然的穎悟。格式塔派心理學家指出人類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頓悟。當人們對問題百思不得其解,突然看出問題情境中的各種關係並產生了頓悟和理解。有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其特點是突發性、獨特性、不穩定性、情緒性。

動物的頓悟學習

頓悟學習(insight learning)是動物利用已有經驗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包括了解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簡單的頓悟學習是繞路問題,即在動物和食物之間設一道屏障,動物只有先遠離食物繞過屏障後才能接近食物。章魚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魚類和鳥類經過多次嘗試才能獲得成功,哺乳動物(如松鼠、大鼠和浣熊等)能很快學會解決這個問題。(註:章魚不是魚,屬於軟體動物。)
黑猩猩是除人類以外頓悟學習能力最強的動物,關於黑猩猩頓悟學習能力的研究最早是在20世紀20年代由苛勒(W.Kohler)完成的。在後來越來越複雜的實驗中進一步證實了黑猩猩有著極強的頓悟學習能力,甚至在解決某些難題方面,已與人的能力相接近。

苛勒的頓悟實驗

在格式塔派心理學家苛勒的實驗中,著名的有“接竹竿實驗”。在接竹竿實驗中,苛勒將黑猩猩關在一個籠子裡面,籠子裡有兩根能夠接起來的竹竿,在籠子外面放有香蕉。黑猩猩要想得到香蕉,就必須把這兩根竹竿接起來。黑猩猩被關在籠子裡面之後,它先用手去夠香蕉,用一根竹竿夠香蕉,經過這樣的嘗試之後,黑猩猩不能得到香蕉,這時黑猩猩就會停下來,看看外面的香蕉(目標物),把兩根竹竿在手裡擺弄,偶然地使兩根竹竿接了起來,它就會很快地用接起來的竹竿去得到食物。黑猩猩很高興自己的“發明”,不斷重複著這一獲得香蕉的方式。苛勒發現,黑猩猩並不是像小貓那樣通過盲目嘗試錯誤的方式逐漸學會如何拿到香蕉的。相反,黑猩猩蹲在地 ,似乎在思考問題。然後,它會突然將兩根短竹棒拼接成一根長棒,成功地將籠外的香蕉夠入籠內。苛勒認為,這是黑猩猩突然理解了籠、兩根短竹棒、籠外香蕉等所有事物的相互關係之後的行為。  苛勒認為,學習是一個頓悟的過程,而不是嘗試錯誤式的。頓悟往往跟隨在一個階段的嘗試與錯誤之後發生,但這種行為不像桑代克所描述的那樣,而更相似於一種“行為假設”的程式,動物在試驗了這些假設以後,便會拋棄它們,它往往是頓悟的前奏。所謂頓悟就是動物突然覺察到問題解決的辦法,是動物領會到自己的動作為什麼和怎樣進行,領會到自己的動作和情景、特別是和目的物之間的關係。動物只有在清楚地認識到整個問題情境中各種成分之間的關係時,頓悟才可能發生。
頓悟的過程也是一個知覺的重新組織過程,從模糊的、無組織狀態到有意義、有結構、有組織的狀態,這就是知覺的重組,也是頓悟產生的基礎。
動物的行為在停頓以前,往往是嘗試錯誤式的,在停頓之後,其行為往往是有序的,動物就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新的、更好的方法,就可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動物一旦通過頓悟解決了課題,就有一種對於類似課題的高度遷移,動物在試驗中表現出的高水平的保持和理解,這同樣有助於順利遷移

禪宗傳承

禪宗素有“一花五葉”的說法,指的是初祖達摩(一花)二祖至六祖(五葉即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也有人認為是六祖及其門下的五個支派。
禪宗發展到現今,由於該法的特點,在寺廟中已經較少見到,特別是頓悟禪法。民間則有少數研究者,例如南懷瑾王紹璠、吳鐵夫等,其中吳鐵夫旗幟鮮明地提出了發揚頓悟禪法的觀點,並在台灣出版了《就是叫你一念成佛》(2007,大千出版社)一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