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狀況

中國教育組成在大部分地區通常為國小6年,初級中學3年,高級中學3年,以及高等教育4年本科。另外還有為了適應國小學習等提供的幼稚園託兒所或者學前班,以及很多特長教育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狀況
  • 組成部分:教育現狀,經濟現狀等
  • 主詞條:中國高等教育等
  • 目的:評價中國社會現狀
教育,傳媒,網際網路,人民生活,食品安全,醫療保障,公共住房,公共安全,社會保障,勞動就業,衛生事業,發展狀況,衛生政策,健康水平,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量和衛生機構數量,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障,愛國衛生運動,疾病控制與公共衛生,婦幼保健,

教育

其中國小6年和國中3年合起來定為九年義務教育。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少年)應該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並且其監護人有義務讓孩子接受教育。但是因為部分地區由於教育經費不足(尤其是農村地區),以及家庭經濟困難等原因,事實上導致了一些適齡兒童未能完成九年義務教育。自2005年開始,各級政府正努力提供經費,通過減免學雜費等方式,讓更多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從2007年秋季開始,所有西部地區的農村都免收義務教育階段的學費。另外,旨在籌集社會資金幫助辦學的希望工程也一直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而針對高校貧困生比例較大而高校社會化辦學傾向越來越明顯的困境,國家推出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措施幫助生活較為困難的學生。但大多數中國家庭仍然認為子女的高等教育是沉重負擔,且大學擴招後畢業生就業日趨艱難。
中國內地大學水平隨區域性相差較大,按級別具體分為“985工程”重點院校、“211工程”重點院校、一般重點院校、普通本科院校、民辦二級學院、大專高職、民辦(私立)高校八個層次。國際上相對比較知名的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

傳媒

在中國絕大部分的媒體機構不再領有龐大的政府津貼(或補助金),而是依靠商業廣告和訂閱以及出售著作權盈利來盈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中央政府也逐年放寬對媒體的控制,中國政府不但沒有禁止,甚至鼓勵國家媒體彼此為了吸引讀者與增加廣告收入而競爭。在中國政府撤銷給予傳媒的大量補助金之後,有相當多的小報(甚至包含由中國共產黨所擁有的報紙),為了吸引讀者,開始大膽的寫社論批評政府。在中國共產黨所制定的範圍之內,中國媒體還是呈現了某種程度上的活力與多元性,同時也以相當公開的方式來討論社會議題和公共政策。

網際網路

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非常迅速,上網人數已於2008年超過美國達到3億,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1年,中國的上網人數已達到5億,網路已深入地滲透到國民生活的各個角落。不過,中國內地的網速就因過慢而一直廣為詬病。為此2012年網路服務商開始了寬頻提速計畫,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表示2012年江蘇重慶等地率先啟動提速工程目前進展順利;山東則成立了以副省長掛帥的寬頻提速領導小組;河北、四川、福建、廣東、湖北、河南等地都明確了寬頻提速的部署方案、目標和分工;而四川則發布了強制性住宅通信配套光纖入戶地方標準。

人民生活

食品安全

中國的食品安全一直受到民眾高度關注,也困擾著中國民眾。有關的問題不斷發生,中國食品安全受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部門監管,其中食品安全監管權分散在農業、質檢、商務、工商、藥監等系統中,責任不明沒有統一監管的體制,由於涉及的監管部門和環節太多,且力量分散,分段監管體系難以避免縫隙和盲區,進而造成部門之間責任不明確、互相推諉,並使得食品安全事件一再發生。為了解決問題政府提出將上述機構整合成立專門的市場秩序監管部門,並在2013年新一輪大部制方案起草中提出。
此外中國政府也開始加快建立新的食品標準和食品安全工業體系,2012年6月衛生部等8部門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十二五”規劃》。《規劃》指出,中國將全面清理整合現行食品標準,2015年底前基本完成相關標準的整合和廢止工作。中央政府也積極開始推廣食品安全科普知識,2011年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頒布的《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底使公眾食品安全基本知識知曉率達到80%以上。隨著公眾食品安全基本知識知曉率提高,食品安全倒逼產業併購重組提速,2012年6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開始細化食品行業,依照《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要求推進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
中國政府也開始加強了基層管理,2011年,中國省級以下的工商和質檢部門開始從垂直管理調整為地方政府分級管理。在此之前,省級以下藥監部門也開始了分級管理調整。根據2009年實施的《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安全由地方政府負總責,減少中央政府的干預,可以方便地方政府行使權力。

醫療保障

2010年,中國國孕產婦死亡率為30.0/10萬,嬰兒死亡率為13.1‰,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國2012年人均壽命73.5歲在185個國家中列第83位,中國政府計畫2020年實現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的目標。
在1980年代以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採取的是社會主義方式的封閉式福利,工人以及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享有醫療等福利待遇,農民則普遍享受農村合作醫療。從1978年開始中國政府對醫療保障體系開始長期改革,1979年,衛生部、農業部、財政部、國家醫藥總局和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下發通知,發布《農村合作醫療章程》,開始試點改革農村合作醫療制,1996年試點農村實行合作醫療的行政村占全國行政村總數的17.1%,覆蓋率為9.6%,但全國發展極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沿海省市。2002年,中國試點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覆蓋率為9.5%。2003年開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合),並開始每年對中西部地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按人均10元安排補助資金。截至2004年12月,全國共有310個縣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1945萬戶,6899萬農民參合,參合率達到了72.6%。2010年的覆蓋面達到農村的80%以上。2011年政府對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均由上一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達到70%左右。2012年起,各級財政對新農合的補助標準從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2013年新農合人均籌資水平達到340元,新農合資金達到2700億元。
1988年3月,國務院批轉了《國家體改委1989年經濟體制改革要點》,指出,在丹東、四平、黃石、株洲進行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試點,同時在深圳、海南進行社會保障制度綜合改革試點,由此正式拉開了持續至今的醫療體制改革。1994年制定了《關於職工醫療制度改革的試點意見》在江蘇省鎮江市、江西省九江市開始了著名的“兩江試點”。並開始擴大試點區域截至1998年底,全國參加醫療保險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改革的職工達401.7萬人,離退休人員107.6萬人,該年的醫療保險基金收入達19.5億元。在1998之後開始第二階段的醫療改革,1998年12月,國務院召開全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工作會議,發布了《國務院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並在1999年全國範圍內建立覆蓋全體城鎮職工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於2003年5月出台了《關於城鎮職工靈活就業人員參加醫療保險的指導意見》,並於次年5月又出台《關於推進混合所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參加醫療保險的意見》,將靈活就業人員、混合所有制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從業人員以及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納入醫療保險範圍。2006年起醫療保險制度將農民工列為覆蓋人群。2007年決定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試點。200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建立城市醫療救助制度試點工作的意見》開始施行國家醫療應急救治制度,2013年中國已全國施行國家醫療應急救治制度。
目前中國醫療保障的重要的幾個問題為醫療費用和藥物費用過高和城鎮農村醫療水平差距大還有因大病突發導致的貧困,針對醫療費用過高,2013年起中國將全面施行一般診療費制度,既基層醫療(縣級以下醫療機構)一般診療費原則上10元左右,並施行基本醫療報銷。針對藥物藥物費用過高,2013開始中國每個鄉鎮街道沒3-10萬人就至少有一所零差價的縣級醫療機構,從這些機構里可以買到零差價藥物,爭取藥物費用支出占總醫療費比例在30%左右。針對因大病突發導致的醫療費用2013年開始醫療報銷後自付部分超過當地人均收入的大病將納入大病保障範疇,使實際報銷比例不低於50%。

公共住房

在公共住宅方面,政府積極推行價格相對較低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兩大住房保障措施,於2004年4月30日頒布《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但由於申請和發放過程中透明度不足,使得工薪階層住房問題仍然存在。

公共安全

中國曾被認為是世界上預防、控制犯罪卓有成效的國家之一,然而隨著社會貧富差距拉大以及失業率的激增,自2000年起,中國的犯罪案件開始以平均每年增長14%的速度持續快速上漲。2009年全國報告有990萬起治安案件,案發增長率超過了20%。
中國的暴力犯罪進入21世紀以來一直呈下降態勢,2009年中國的謀殺案發生率為每10萬人1.1起,而澳大利亞和英國為每10萬人1.2起,美國則為5起。2009年出現反彈,2010開始繼續下降。根據中國公安機關立案統計,2010年1月至11月,放火、爆炸、殺人、搶劫等案件同比分別下降13.2%、8.2%、8.4%、16.7%,但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犯罪常年快速增長,僅僅2010年前三季度,經濟犯罪案件增幅達到19.9%,比2000年9.9%的增幅增長一倍。同時2011年中國法制藍皮書指出,常發性犯罪將在未來幾年裡仍會保持高發態勢。

社會保障

新中國成立之初,適應計畫經濟體制的要求,中國建立了以勞動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向人民提供各種社會保障。改革開放以來,圍繞國有企業改革、經濟體制轉軌,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中國對計畫經濟時期的社會保障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建立國家、企業、個人共同負擔的社會保障制度。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相繼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啟動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試點,社會保障進入統籌城鄉發展和制度創新完善的新階段。經過60多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

勞動就業

中國是一個人口和勞動力大國,就業工作任務艱巨。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解決就業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就業制度,完善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特別是2002年以來,立足於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著眼於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中國政府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在廣泛借鑑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實施了中國特色的積極就業政策,通過開發就業崗位、增加資金投入、給予稅費減免、實施小額貸款、提供社會保險補貼等措施,幫助下崗失業人員等就業困難民眾實現就業再就業。從2003年起,中國政府把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和控制失業率列入巨觀調控的重要目標,層層落實目標責任制,建立了國務院就業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完善了統一領導、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2005年,針對新時期就業再就業工作的形勢和特點,對積極的就業政策進行了延續、擴展、調整和充實,配套出台了信貸、稅費、財政、社會保障以及勞動力市場管理服務等一系列專項政策措施,形成了一整套就業再就業政策體系。2007年8月,中國頒布《就業促進法》,並於2008年1月1日實施,標誌著中國就業工作由政策扶持步入法制化、制度化軌道。經過努力,中國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不斷最佳化,困難民眾就業得到有效幫扶,公共就業服務日益健全,職業培訓取得較大進展,保持了就業局勢的基本穩定。
一、就業規模。中國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堅持以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制定實施了一系列促進就業的巨觀政策,不斷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擴大就業規模打下了堅實基礎。2008年以來,中國平均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保持在1100萬人以上,轉移農業勞動力800萬人以上。城鄉從業人員從2008年底的75564萬人增加到2011年底的76420萬人。
二、就業結構。中國政府制定實施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發展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來實現就業結構的調整,就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2008-2010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比重由39.6%下降為36.7%,第二產業由27.2%上升為28.7%,第三產業由33.2%上升為34.6%,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年均增加622.5萬人。第三產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點。
三、高校畢業生、婦女、殘疾人等群體的就業。中國政府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就業工作首位,制定出台一系列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措施,實施高校畢業生“崗位拓展計畫”、“創業引領計畫”、“就業服務與援助計畫”、“三年百萬就業見習計畫”和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志願服務西部、教師特崗等基層就業項目,鼓勵和扶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並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同時,統籌做好婦女、殘疾人、被征地農民、復員轉業軍人等群體的就業工作。制定實施《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實行男女同工同酬,並積極開發和拓展適合婦女就業的領域、行業和就業形式,為不同就業需求的婦女提供就業機會。制定實施《殘疾人就業條例》等法律法規,實行集中就業與分散就業相結合的方針,採取優惠政策和扶持保護措施,多渠道、多層次、多方式幫助殘疾人實現就業。不斷加大對就業困難民眾特別是零就業家庭的幫扶力度,積極創建充分就業社區,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有針對性地扶持大批困難民眾實現了就業,零就業家庭幫扶機制基本形成。
四、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通過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引導鄉鎮企業發展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促進農村勞動力在當地就業。同時,逐步實行城鄉平等的就業政策,積極改善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就業環境,通過加強就業服務,向農民工開放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免費提供政策諮詢、就業信息、職業介紹和職業指導,開展勞務協作,推行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工作模式等措施,組織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跨地區流動就業。目前,中國已實現了2億多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其中進入城市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超過1.5億人。
五、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的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建設,不斷完善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體系。建立縣區以上綜合性服務機構,街道(鄉、鎮)社區服務視窗以及就業訓練、創業服務等服務實體,形成了覆蓋省、市、縣(區)、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的五級服務網路。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職能不斷增強,免費開展政策諮詢、市場供求信息發布、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就業援助、創業服務、投訴、舉報受理服務,承擔就業登記、失業登記管理,提供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務代理、檔案管理、考試認證、專家服務等服務項目。不斷提高人力資源服務的信息化程度。實施“金保工程”,初步建立以中央、省、市三級網路為依託,覆蓋全國的統一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電子政務系統。通過發行社會保障卡,開通12333專用公益服務電話號碼、簡訊平台和建立政府服務網站等形式,為政策諮詢、信息獲取、業務辦理、個人賬戶查詢等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務。
六、失業調控。中國政府目前公布的失業率為城鎮登記失業率,是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占城鎮就業人數與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之和的比例。2003年以來,中國政府把城鎮登記失業率納入巨觀經濟調控指標,積極採取措施調控失業。同時,努力做好國有大中型企業主輔分離輔業改制富餘人員安置、淘汰落後產能和兼併重組企業職工安置、規範企業裁員、建立失業動態監測和失業預警制度等工作,從產生失業的源頭抓起,採取多種措施,預防失業、穩定就業、促進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呈穩步下降態勢。2008年以來,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1%左右。
七、職業技能培訓。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企業需要,進一步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組織實施 “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為抓手,以技工學校為骨幹,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大規模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2011年,有2200多萬人次接受政府各類補貼性職業培訓,全國近3000所技工院校培養畢業生 119萬人,就業率超過96%。同時,進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開展各種形式的職業技能競賽,拓寬高技能人才成長渠道。2008-2011年,全國累計培養高技能人才923萬人,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升級。
八、勞動者就業權益維護。中國政府積極致力於構建規範、和諧、有序、穩定的勞動關係,切實保障勞動者就業的基本權益。相繼頒布了《勞動法》、《工會法》、《職業病防治法》、《職業教育法》、《安全生產法》、《就業促進法》、《勞動契約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等法律,實施了《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禁止使用童工規定》、《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以及《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等法規,制定了涉及勞動契約、集體契約、企業工資分配、最低工資標準、工時、休息休假、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勞動保護、勞動爭議調解仲裁、勞動保障監察等各方面的規章和政策性檔案,並批准了《最低年齡公約》、《就業與職業歧視公約》等24個國際勞工公約,其中包括4項核心公約。勞動契約制度全面實行,集體協商和集體契約制度穩步推進,縣級以上普遍建立了由政府部門、工會和企業代表組織組成的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在中國,企業和勞動者發生勞動爭議,當事人都可以通過調解、仲裁、訴訟的渠道解決。2008-2011年共立案受理勞動爭議案件257.1萬件,涉及勞動者382.8萬人,結案率保持在85.5%以上。同時,建立和完善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制度,對各類用人單位執行有關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暢通公共服務電話和信息網路等投訴舉報渠道,糾正和查處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2008年以來,全國共查處各類勞動保障違法案件168.6萬件,主動檢查用人單位713.8萬戶次,責令用人單位為4453.3萬名勞動者補簽了勞動契約,責令用人單位補發勞動者工資待遇等427.2億元,督促39萬戶用人單位辦理了社會保險登記、申報,督促用人單位補繳社會保險費196.5億元。

衛生事業

發展狀況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斷增強,醫療保障覆蓋人口逐步擴大,衛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民眾健康水平明顯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於開發中國家前列。
2009年4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實施,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基本原則,加大投入,統籌推進五項重點改革,取得了明顯進展和初步成效,實現了階段性目標。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到13億人,籌資和保障水平明顯提高,保障範圍從大病延伸到門診小病,城鄉醫療救助力度不斷加大。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藥品安全保障得到明顯加強;以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為核心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同步推進,開始形成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新機制。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中醫藥服務能力逐步增強,全科醫生制度建設開始啟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10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面向城鄉居民免費提供,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全面實施。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積極推進,便民惠民措施全面推開,多元辦醫穩步推進。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衛生事業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公共財政投入向基層、農村和公共衛生傾斜的導向作用不斷增強,基層衛生人才隊伍的數量、學歷、知識結構不斷改善。
國民健康指標顯著改善,民眾得到更多健康利益。根據2005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中國人均期望壽命為73.0歲。截至2011年底,孕產婦死亡率為26.1/10萬;嬰兒死亡率為12.1‰。民眾看病就醫感受有了較大改善,15分鐘內可到達醫療機構的住戶比例提高到83.3%,農村地區提高到80.8%。兩周未就診比例農村居民下降到2011年的6.1%,城市居民下降到4.0%。
2010衛生總費用中個人、政府預算和社會支出的比重分別為35.5%、28.6%和35.9%,人民民眾看病就醫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改善。

衛生政策

內容來源:

健康水平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標準,衡量一個國家人民健康水平主要有三大指標:一是人均期望壽命,二是嬰兒死亡率,三是孕產婦死亡率。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均期望壽命為35歲,目前提高到73.0歲。嬰兒死亡率由建國初期的200‰下降到2011年的12.1‰;孕產婦死亡率由建國初期的1500/10萬下降到2011年的26.1/10萬。這三大指標的變化,標誌著中國國民的健康水平已經達到了開發中國家的較高水平。

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量和衛生機構數量

2011年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516.0萬張,其中:醫院370.5萬張(內:公立醫院324.4萬張)。與上年比較,醫療衛生機構床位增加37.3萬張,其中:醫院增加31.8萬張(內:公立醫院增加23.0萬張)。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由2010年的3.56張提高到2011年的3.80張。
2011年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達954389個,其中:醫院21979個(內:公立醫院1354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918003個(內:鄉鎮衛生院3729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32860個、村衛生室662894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11926個。與上年比較,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6294個,其中:醫院增加1061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6294個(內:診所增加1579個,村衛生室增加14470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增加91個。

醫療服務和醫療保障

2011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數62.7億次,居民到醫療衛生機構平均就診4.6次;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入院人數15298萬人,每百居民住院11.3人。2011年,醫院門診病人次均醫藥費用179.8元,住院病人人均醫藥費用6632.2元。
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到13億人,籌資和保障水平明顯提高,保障範圍從大病延伸到門診小病,城鄉醫療救助力度不斷加大。截至2011年底,全國有2637個縣(區、市)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口數達8.32億人;城鎮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約有2.5億人,城鎮居民參加醫療保險的約有2.2億人;各級財政用於醫療救助資金達154.3億元,累計救助8090.3萬人次。

愛國衛生運動

愛國衛生運動始於1952年,是毛澤東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倡導的民眾性衛生運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衛生工作方式,是把民眾路線運用於衛生工作的偉大創舉和成功實踐。愛國衛生運動以較低的成本實現了較高的健康績效,是新中國衛生奇蹟的主要經驗之一。
60年來,全國各級愛衛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衛生工作方針、政策,結合中國國情,通過組織開展除四害、改水改廁、衛生創建、城鄉整潔等一系列工作,為改變舊中國落後的衛生狀況,降低傳染病的危害,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截至2011年底,全國愛衛會已累計命名了153個“國家衛生城市”、32個“國家衛生區”和456個“國家衛生鎮(縣城)”。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8.6%。

疾病控制與公共衛生

“預防為主”是中國疾病控制與公共衛生工作的一貫方針,幾十年的成功實踐,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和世界衛生組織的推崇。進入新世紀後,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重大部署,政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完善,特別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來,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取得明顯進展,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穩步推進。2011年,100%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98%的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和86%的鄉鎮衛生院實現了傳染病疫情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報告質量和疫情監測敏感性逐年提高,傳染病(不含呼吸道結核)發病數及死亡人數顯著降低;麻疹發病率已下降至10/100萬以下,處於歷史最低水平;愛滋病檢測超過8000萬人次,正在治療的愛滋病病人達12.4 萬人,已知的符合抗病毒治療條件的病人抗病毒治療比例超過80%;新塗陽肺結核患者的發現率和治癒率分別達到70%和85%以上;血吸蟲病病人和瘧疾病例分別較2009年下降20.7%和70.6%;28個省份實現消除碘缺乏病目標,其他重點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慢性病防控體系不斷健全,慢性病監測網路不斷擴大,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已覆蓋全國40%的縣(區),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創建工作在全國相繼啟動,重點癌症早診早治工作累計篩查人群150萬人。

婦幼保健

婦女兒童是一個國家衛生保健的重點,其健康水平代表著人口的總體健康狀況。中國歷來重視和關心婦女兒童健康問題,中國歷史上形成的高生育率、高死亡率的傳統生育模式已經改變,實現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環。
2011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下降到26.1/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由建國初的250-300‰下降到15.6‰,嬰兒死亡率由建國初的200‰下降到12.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