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群島(中沙(南中國海中沙群島))

中沙群島(南中國海中沙群島)

中沙(南中國海中沙群島)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沙群島(菲律賓亦稱馬科斯菲爾德沙洲,中沙群礁),為中國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之一,位於南海中部海域,西沙群島東面偏南,距永興島200公里,是南海諸島中位置居中的一群。該群島北起神狐暗沙,南止波洑暗沙,東至黃岩島,地理位置在北緯13°57′~19°33′,東經113°02′~118°45′之間,南北跨緯度5°36′,東西跨經度5°43′,海域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島礁散布範圍之廣僅次於南沙群島

中沙群島是海洋型島嶼,發育在中央深海盆及北部陸坡上海山頂部,由黃岩島和中沙大環礁上26座已經命名的暗沙,及一統暗沙憲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組成,除黃岩島環礁礁緣部分露出海面外,其它暗沙暗礁均隱伏海水中。

中沙群島主體中沙大環礁長140公里,寬60公里,一般水深13-20米,是南海中最大的環礁。黃岩島是中沙群島唯一島嶼,環礁面積約130平方公里,礁湖水深10-20米。黃岩島在中沙環礁以東約170海里,毗鄰馬尼拉海溝

中沙群島海域表層水溫27℃-30℃,海水鹽度為32.5-34;海水透明度35-38米。中沙群島是各種造礁珊瑚的地質產物,珊瑚礁及其周圍生長著各種海洋生物,組成了珊瑚礁生物部落,魚蝦蟹貝類資源豐富,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沙群島
  • 外文名菲律賓亦稱馬科斯菲爾德沙洲
  • 別名:紅毛淺、石星石塘
  • 地理位置南海中部海域
  • 類別:群島
  • 行政所屬中國 海南省 三沙市
  • 所屬地區中國 南海
  • 海域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
  • 主要構成黃岩島中沙大環礁
  • 氣候條件: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地質構造:南海陸緣地塹系的組成
  • 群島主體:中沙大環礁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群島地質,氣候,水文,自然資源,生物資源,油氣資源,主權爭議,

歷史沿革

先秦時代,海南島與南海諸島已內屬中原王朝。秦末全國戰亂,南海郡尉趙佗乘亂兼併3郡建南越(粵)國,海南島與南海諸島歸南越國管轄。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平定南粵之亂,以其地置儋耳、珠崖、南海、蒼梧、玉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9個郡,其中儋耳、珠崖二郡在海南島上。
三國時代(220年~265年),南海海域屬吳國轄。吳王孫權派康泰、朱應出使扶南(今高棉)等國,康、朱二使親歷南海諸島部分島嶼,並仔細觀察“珊瑚洲”。
大業三至六年(607年~610年),煬帝派常駿、王君政出使赤土國(今馬來半島泰國東南一帶),航程經西沙和南沙群島西側,並在海南島上置珠崖、儋耳、臨振(即後代的振州,今三亞市)3郡,南海諸島歸臨振郡轄。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海南設崖州都督府總管崖州(原珠崖郡)、儋州(原儋耳郡)、振州(原臨振郡),南海諸島列入崖州都督府所轄疆域,隸屬於振州,正式確立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
宋代承襲唐代行政建置。
清朝初期,朝廷對南海諸島及從事漁業生產的南海漁民,派遣水師巡視,保境安民。順治年間(1644年~1661年),清政府在瓊州設鎮標右營,駐海口,督隸水軍戰船,於所部海面分汛防守。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2月1日,內政部重新審定了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島及其所屬各島、礁、沙、灘名稱,正式公布了《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同時再次宣布將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島劃歸廣東省政府管轄。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繼續對西南中沙群島及其海域行使主權。
1959年3月24日,在西沙群島的永興島設定“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東沙群島辦事處”。
1969年3月4日,改稱“廣東省西沙、中沙、南沙群島革命委員會”。
1981年10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在永興島恢復設立“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由海南行政區公署直接領導。
1988年4月13日,全國人大七屆一次會議決定成立海南省,並授權海南省管轄西南中沙群島及其海域。西南中沙群島工委、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分別隸屬於海南省委和海南省政府,作為海南省派出機構,對西南中沙群島及其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權。西南中沙群島工委、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實行合署辦公。
2012年6月21日,中國國務院批准設立海南省三沙市,管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
2013年6月,中沙群島海洋漁業資源增養殖科研基地在漫步暗沙正式成立,這是國家在中沙群島海域建設的第一個海洋漁業資源科研基地。首個試驗項目用海面積625公頃,投放石斑魚苗2萬尾、馬氏珍珠貝苗2萬粒、企鵝珍珠貝苗2萬粒、瓊枝麒麟菜2萬株。、
2015年5月24日至25日,交付三沙市使用的“三沙市綜合執法1號”船巡航中沙群島,完成首次執法檢查。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中沙群島古稱“紅毛淺”、“石星石塘”等,位於南海中部海域,西沙群島東面偏南,距永興島200公里,是南海諸島中位置居中的一群。該群島北起神狐暗沙,南止波洑暗沙,東至黃岩島,地理位置在北緯13°57′~19°33′,東經113°02′~118°45′之間,南北跨緯度5°36′,東西跨經度5°43′,海域面積60多萬平方公里,島礁散布範圍之廣僅次於南沙群島。

地形地貌

中沙海區包括中沙隆起帶和黃岩隆起帶,基底上發育有厚千餘米的珊瑚礁體,中沙群島分布在南海北部陸坡的台階上,巨觀地貌形態表現為中沙海底高原,為珊瑚礁地貌。
中沙群島是海洋型島嶼,全部是類似於西沙群島那樣的珊瑚島礁,發育在中央深海盆及北部陸坡上海山頂部,由黃岩島和中沙大環礁上26座已經命名的暗沙,以及一統暗沙憲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組成,除黃岩島環礁礁緣部分露出海面外,其它暗沙暗礁均隱伏海水中,距海面深淺自數十米至數百米不等。最西是管事灘。地質構造也與西沙群島相似,屬南海陸緣地塹系的組成之一,巨觀地貌形態為中沙海底高原珊瑚礁地貌。
  • 中沙大環礁上的暗沙
中沙大環礁是中沙群島的主體,也是南海諸島中最大的環礁,位於西沙群島東南,發育在南海西大陸坡最東部的中沙台階上;略呈橢圓形,長軸作東北—西南向延伸約76海里,寬約33海里。立體呈短柱狀,頂部水深10多米,西臨水深2500米左右的中沙海槽,東以大於50°的陡坡下臨水深4000米的中央深海盆。中沙大環礁上的暗沙已命名的共有26座,分為礁緣上的暗沙和潟湖內的暗沙2類。
中沙大環礁地形圖中沙大環礁地形圖
中沙大環礁四周突起的礁緣部分,形成均勻分布的珊瑚暗礁、暗灘、暗沙,已命名的有隱磯灘、武勇暗沙、濟猛暗沙、海鳩暗沙、安定連礁、美溪暗沙、布德暗沙、波伏暗沙、排波暗沙、果淀暗沙、排洪灘、濤靜暗沙、控湃暗沙、華夏暗沙、西門暗沙、本固暗沙、美濱暗沙、魯班暗沙、中北暗沙、比微暗沙等20座。
中沙大環礁中部為潟湖,潟湖水深由東北至西南自9.1~109米不等,湖內溝槽和窪地中堆積著潔白的珊瑚沙和介殼碎屑,分布著許多暗沙,已命名的有石塘連灘、指掌暗沙、南扉暗沙、屏南暗沙、漫步暗沙、樂西暗沙6座。
名稱20米等深面積最淺水深名稱20米等深面積最淺水深
3平方公里
 ---
9平方公里
14米
7平方公里
12米
1.5平方公里
12米
6.2平方公里
12米
3.5平方公里
18米
10平方公里
16米
3平方公里
18米
9平方公里
14米
4平方公里
14米
10平方公里
18米
2平方公里
16米
2平方公里
16米
1平方公里
18米
5平方公里
18米
1平方公里
16米
0.6平方公里
16米
2平方公里
9米
4平方公里
14米
3平方公里
14米
28平方公里
12米
3平方公里
16米
40平方公里
11米
8平方公里
14米
10平方公里
18米
2平方公里
14米
資料來源:
中沙環礁現代沉積底質為珊瑚叢林、珊瑚礁壠和珊瑚砂礫。其生物組分深於60米的礁前斜坡表層礁岩主要以皮殼狀珊瑚藻,潟湖沉積物以有孔蟲為主,次為小軟體動物和鈣藻屑,礁環和點礁主要為造礁珊瑚組成;化學元素隨生物組分而變化,如相對分子質量,礁前為2478,礁環為3643,礁湖為2089。沉積粒度礁前隨深度增加,由中粗砂變為砂質粉砂;礁環從中粗砂至中細砂;潟湖為中細砂至細粉砂,礁環和潟湖中個別部位有礫石分布。
  • 黃岩島與黃岩環礁
黃岩島,實為包括南岩和北岩在內的一個大環礁,是中沙群島唯一露出水面的一座島礁,也是南海海盆洋殼區內唯一有礁石出露的環礁,其地理坐標是北緯15°08′~15°14′,東經117°44′~117°48′,即位於中沙群島東端,接近菲律賓群島,西距中沙大環礁約170海里。黃岩島環礁狀近等腰三角形,周長約55公里,面積(含礁湖)約150平方公里。環礁外圍為礁前斜坡,邊緣陡峭,以15°~18°的坡度下降至水深3500米的海底。礁盤四周礁坪寬2~4公里,水深0.5~3.5米,礁坪上珊瑚礁塊密集;礁坪外圈臨外海部分在波浪、潮汐沖蝕下,發育了深約3米的放射狀溝槽,是造礁珊瑚蟲和喜礁生物繁衍的樂園,溝底堆積著珊瑚礫石及貝殼碎片;礁坪中帶高聳,寬600~900米,平均水深僅0.5米,上有礁塊堆積;中帶以內逐漸向潟湖傾斜,下坡增大至15°。環礁中間是礁坪包圍的潟湖,湖深10~20多米,水色清綠,湖底有珊瑚點礁散布,成為眾多的湖小丘,小丘之間為低洼的礁塘,礁塘中沉積了鬆散的珊瑚介殼構成的生物碎屑。礁湖底部是造礁珊瑚蟲最活躍的地帶,珊瑚叢生如百花爭艷。礁湖之南有一寬約400米、水深4~12米的礁門水道與外海相通。
黃岩島的南岩位於黃岩環礁東南部礁塊密集的礁坪上,地理坐標為北緯15°08′,東經117°48′,是一座聳立海面狀如巨大石柱的珊瑚礁石塊,其海拔高度1.8米,高出礁坪面約3米,直徑3~4米。北岩則位於黃岩環礁北部礁塊密集的礁坪上,地理坐標是北緯15°14′,東經117°44′,也是一座突起于海面的珊瑚礁塊,高度較南岩為矮。兩島之間相距約10海里。
  • 其它分散的暗沙
中沙群島的暗沙除了中沙大環礁上的26座之外,尚有分布於中央深海盆的憲法暗沙、中南暗沙及其北部陸坡上的神狐暗沙、一統暗沙等4座。這些暗沙均發育在不同的海山之上。
中沙群島中沙群島

群島地質

中沙群島在地質構造上屬於南海陸緣地塹系的組成之一,應屬南海陸緣地塹系之下的二級構造單元陸坡斷塊區,位於南海陸緣地塹系的中部,為新生代從南海北部華南陸塊拉張出來的漂離島塊(也稱微陸塊)。其地質構造與西沙群島相似,與西沙群島一起構成西沙-中沙隆起帶,並向東延伸至黃岩隆起帶,構成東沙、南沙兩陸塊的中央對稱軸。
中沙群島海區包括中沙隆起帶和黃岩隆起帶,其邊緣受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基底為已褶皺的上元古界即前寒武紀強烈變質的花崗片麻岩和混合岩類等;基底以上發育有巨厚的珊瑚礁體,厚度達1000多米;表層沉積主要是有孔蟲珊瑚碎屑和砂泥。地殼厚度為20~26公里,屬大陸型地殼。

氣候

中沙群島所處緯度低於西沙群島,在亞洲東南部季風盛行地帶,屬熱帶季風氣候和赤道氣候,位於北緯10°以北,屬熱帶季風氣候區,在東北季風、西南季風、副熱帶高壓、熱帶輻合帶和熱帶氣旋影響下,形成了日照長、輻射強、溫差小,終年高溫高濕,風大霧小,降水豐沛並自北向南遞增,乾濕季明顯等主要氣候特徵。
中沙群島海域的平均氣溫約為27℃,氣溫日變化大至呈一峰一谷型,峰值出現在14時,谷值出現在0時;春秋兩季的日變化較有規律,平均日較差>1℃,冬夏兩季的日變化不明顯,平均日較差<1℃。
根據1983~1984年的6次考察,中沙海域平均氣壓的季節變化,從夏季到冬季每季約以6高度帕斯卡的幅度遞增;從冬季到夏季則以同樣的速度遞減,該海區的平均氣壓年變化在12高度帕斯卡以上。
中沙群島海域春季盛行東-東南風,其頻率高達56%,各單向平均風速在7米/秒以下;夏季盛行西南風,其頻率達52%,風力以4~5級為主;秋季為夏季風向冬季風轉換季節,各向風的出現頻率都非常接近,風力一般為3~4級;冬季以東北風為主,風力多在6級以上。
中沙海域的總雲量春季最小,夏季最大,秋、冬季次之。全年平均總雲量為5.7;海霧出現也較少,能見度比南沙海域還要大,一般在20公里以上。

水文

中沙群島海域包括中沙群島在內的南海中部海域的海浪狀況取決於風場的變化。冬季為東北季風期,海區在強勁的東北季風作用下產生以東北向為主的較大波浪,海況一般在5級以上,海上平均波高1.1~2.9米,波浪平均周期為5.4~11.5秒,其中6~8秒的約占57%,8秒以上的約占33%;大風期間曾觀測到最大波高7.3米。
夏季西南季風期,海區盛行西南向波浪,頻率60%以上;海況一般為3~4級,波型以混合浪為主,風浪和涌浪所占頻率相當;波浪的大小比冬季低,海上平均波高為0.5~2.2米,以中浪為主,其頻率約為55%,大浪頻率為24%;波浪平均周期為4.5~14秒,其中6~8秒的約占53%,8秒以上的約為7%。本海區夏季所出現的大浪主要是由西南大風引起的,曾觀測到的最大波高為5.1米。
中沙群島海區及南海中部海域水色與透明度介於西沙與南沙之間,透明度不但有區域變化,而且有一定季節性。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南海中部海區已發現浮游植物245種和31個變種,主要生態類群是硅藻、甲藻,以及金藻、藍藻等,其中硅藻占絕對優勢,其周年細胞數平均值約占浮游植物周年總細胞數平均值的98.7%。中沙群島海區(主要是黃岩環礁潟湖)有浮游植物87種,其中浮游硅藻類33屬68種,甲藻類7屬13種,藍藻類有2屬5種,黃藻類1屬1種,均屬熱帶、亞熱帶種群,少量屬溫帶種屬;按種類組成分,沿岸性的浮游硅藻類占64.8%,大洋性浮游硅藻類約占11.4%,甲藻類占17%,其它藻類占6.8%左右;黃岩島礁坪的海藻類有28種,其中隸屬綠藻門7屬11種,褐藻門3屬3種,紅藻門12屬14種。
中部海區共發現浮遊動物757種和12個變種,其中也以橈足類最為豐富,共293種,以下依次為水母類148種,端足類88種,介形類76種,腹足類52種,其餘如毛顎類、磷蝦類等種數較少。該海區浮遊動物總數的周年變化幅度不大,周年可見種類約358種,約占浮遊動物總種數的50%以上;種類數的平面分布隨季節變化而改變,春季呈東部和南部邊緣水域種數值最高、中部水域最低的分布格局,整個水域浮遊動物總數量增加而於4月份達到全年最高值,夏季浮遊動物的總數量仍保持相當於春季的較高水平,秋冬季由於受環流季風等因素影響,分布與種類數大體與鹽度值的分布分區相吻合;依其自身生態、習性和分布上的不同特點,可劃分為海外暖水類群、近海暖水類群、暖溫性近海類群、低溫高鹽類群等4個生態類群。本海區基於大洋熱帶水域的生物學特性,浮遊動物的生物量低而平穩,以夏季為年高峰值,秋冬季居中,春季最小。

油氣資源

南海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南海北部陸架油氣聚集區和南部巽他陸架油氣聚集區,以及中沙群島海區一帶。中沙盆地位於中沙群島的中沙台階和中沙大環礁及其周圍,初步探明石油儲量約5億噸。

主權爭議

20世紀90年代以後,菲律賓以黃岩島在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為由,對在該海域正常作業的中國漁民進行驅趕和抓扣。2007年,菲律賓國會開始審議關於修訂菲領海基線的議案。2009年3月10日,菲總統阿羅約簽署“領海基線法”,將黃岩島和“卡拉延群島”置於菲“主權”之下,實行島嶼制度。2011年,菲三描禮土省政府決定將黃岩島納入辟洛直鎮行政管轄範圍。2012年4月18 日,菲律賓外交部發表了“菲律賓對黃岩島及其附近海域的立場”,認為菲律賓對黃岩島擁有主權是源自“菲律賓自獨立以來就對黃岩島實施了有效占領和有效管轄。
2012年4月10日,中國與菲律賓爆發事件,5月9日,中國獲得黃岩島實際控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