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所鎮

中所鎮

中所鎮位於越西縣城南,離縣城僅5公里,境內以壩地為主,平均海拔1683米,幅員面積14.17平公里。有耕地14.17平方公里,其中田1148畝,地4306畝,人均占地有耕地0.60畝。全年平均氣溫13.3攝氏度,年降水量1133mm,無霜期247天,日照時數1648小時,穩定通過10攝氏度的年積溫3894攝氏度。全鎮12個行政村,27個服務社,19個駐區級企事業單位,2924戶,10067人,是越西縣的大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所鎮
  • 行政區類別:鄉級行政區
  • 所屬地區: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越西縣
  • 電話區號:0834
  • 地理位置:越西縣城南
  • 面積:14.17平公里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歷史,整治,紅軍長征過越西,區域人口,經濟發展,旅遊景點,中所古鎮,中所水觀音,文昌帝君張亞子,土碉樓,

歷史沿革

地理位置

中所鎮位於涼山州越西縣城南7公里,是烏金公路與中冕公路的交匯處,地理位置處於東經102°20′--102°54′;北緯28°18′--28°53′之間,幅員面積14.1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70米,年無霜期272天,年平均氣溫13.3°C,溫潤涼爽,雨量充沛,士地肥沃,交通方便,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歷史

中所鎮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文昌帝君張亞子就誕生在該鎮,“文昌故里、水鎮中所”的開發,將使中所鎮成為大涼山旅遊建設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五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麾下左翼宰輔賴裕新,曾在中所鎮痛殲偷襲太平軍的越西廳同知周歧源。自民國時起,中所鎮就是越西縣土特產及外來、小百貨的集散地。

整治

中所鎮依整治後的越冕公路兩側,扒舊建新,立起一些瓷磚貼牆的二、三層樓,雜夾著更多的土牆老屋。不論新房老屋,臨街住戶總是設法弄出各種各樣的小鋪面,紅蓬綠帳,食店髮廊,煞是熱鬧。每逢二、五、八趕場,附近農民擔上自己的小收穫,更是以街為市,擺攤叫賣。馬車把式的吆喝聲,小販的叫賣聲,飛馳而過的機車的轟鳴聲,讓整箇中所古鎮顯得生機勃勃。

紅軍長征過越西

1935年5月,紅軍長征進入了大小涼山,欲渡過大渡河北上抗日。
為粉碎蔣介石妄圖把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陰謀,吸引敵人注意力,掩護紅軍主力勝利搶渡大渡河,在紅軍副參謀長左權,二師政委劉亞樓、十一團政委張愛萍等紅軍名將的率領下,於5月21日下午從瀘沽出發,當日晚到達喜德登相營,準備翻越小相嶺直插越西。小相嶺為靈關古道必經之路,因地勢險要,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紅軍一軍團偵察連,不顧連續行軍幾天的疲勞,在嚮導的帶領下,連夜直奔小相嶺,從側邊繞道到敵人背後。敵人還沒來得及抵抗,就被偵察連全殲。
中所鎮中所鎮
紅軍先頭部隊占領小相嶺後,國民黨越西縣長兼防衛團長彭燦,發覺小相嶺的電話不通,知道情況不妙,急忙帶著兩個連的守城敵軍和家眷,趁天還沒亮就倉皇向漢源逃竄,一些地主豪紳聞訊也帶著家眷和貴重財物逃往四周山上的彝寨。彭燦在次日下午逃至甘洛縣海棠鎮後,被追趕來的紅軍先頭部隊活捉並處決。
紅軍從小相嶺直插而下,相繼占領了陶家營、中所等地。於5月22日中午時分,幾個騎馬的紅軍率先進入越西縣城,見到老百姓就笑嘻嘻地打招呼:“不要怕,我們是紅軍,是專為窮人辦好事的。”兩點左右,大隊紅軍相繼進入越西縣城,首先打開監獄釋放了被關押的彝漢民眾和人質。接著,紅軍砸開了偽縣府檔案櫃,將反動政府的地畝銀糧冊簿和文書檔案全部焚毀。
自古以來,越西就是交通要道,古代“南絲綢之路”和現代“成昆鐵路”線都貫穿境內,使越西彝族文化與其他文化有交流的機會,並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形式。

區域人口

上街村 下街村 五里牌村 和平村 民強村 瀘圍村 瀘埝村 瀘林村 瀘花村 陶家營村 順利村 龍泉村
中所鎮中所鎮
中所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8887
男 4626
女 4261
家庭戶戶數 2438
家庭戶總人口(總) 8887
家庭戶男 4626
家庭戶女 4261
0-14歲(總) 2808
0-14歲男 1520
0-14歲女 1288
15-64歲(總) 5498
15-64歲男 2825
15-64歲女 2673
65歲及以上(總) 581
65歲及以上 281
65歲及以上 30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8715

經濟發展

中所鎮是越西縣城至州府西昌的必經之路,距最近的火車站僅20公里,所轄區域村村通公路。中所鎮已初步實現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已逐步向科技化,信息化發展。目前12個村都在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發展烤菸萬壽菊中藥材無公害蔬菜青椒種植,養殖大白鵝。2003年烤菸種植2810畝,萬壽菊種植300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500畝,青椒合計種植面積為450畝,無公害蔬菜劃片種植70畝,大白鵝養殖1000隻,種植了甜櫻桃。加快鎮所在地的建設,商業街已初具規模。馳名涼山的“水觀音”水庫是發展了水產業、旅遊業、及純淨水項目的理想之地。
中所鎮中所鎮
中所鎮反季節無公害蔬菜,播種面積3.8萬畝,,以生產夏秋季大白菜,夏冬蘿蔔及秋季、秋延後海椒黃瓜、蕃茄、豆類為主,年產量11.4萬噸。二00二年二月被四川省農業廳認命為“四川省第一批優質蔬菜基地”,經四川省無公害農產品管理機構對產地環境抽樣、檢測、論證,達到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標準,認證面積8萬畝,所送檢海椒、蘿蔔、白菜、黃瓜,被同時認定為四川省無公害農產品。

旅遊景點

中所古鎮

中所古鎮類似北京胡同。由青石水泥鋪就的路面已破損不少,露出碎石沙土。兩旁民居多為土牆或木板結構,有臨街開門的,亦有一門進去別是天地的四合院,天井雖是內地常見的那種方形,但頭頂上卻是由小青瓦圍剩的一個直徑一米多的天窗。這種上圓下方的結構,除了遮擋大涼山強烈的紫外線外,恐怕也含有古老傳說中天圓地方的意思。中所古鎮有一個三百年歷史、板式結構、前後兩進的老院子。老房檐上刻有飛禽走獸,窗欞雕花精美,屋內陳設一律老式的家具飾物,剝落的油漆和裂開的木紋是年深日久的標識。越西縣中所古鎮旅遊景區以“文昌故里——水韻越西”為主題,融入全省、全州的旅遊整體規劃中,體現生態的前提下,如文昌文化、彝族文化、紅軍文化及水文化等,對基礎設施、旅遊資源、公益、綠化以及游等細節分別入手,以資源為本,持續發展,服務於民為根本,著力突出文昌、水、古鎮的品位,以完美的景觀規劃將水鎮中所建成特色鮮明、景色獨具、風俗奇異、風情迥然的集公益、綠化以及游、購、娛、吃、住、行的綜合性旅遊度假聖地。
中所鎮中所鎮

中所水觀音

中所水觀音位中所鎮中所中學旁,水源來自山腹中,系地下河流水系。中所水觀音依山水,有農家樂等到休閒場所,有烤乳豬、陀陀肉、酸菜雞、蕎饃饃等風味小吃。水觀音的水是地下水,發源於鎮西頭的金馬山下,山腳縫間多股清泉湧出,又因魚隨泉出,又稱“金馬魚洞”。水觀音河的泉口處水面寬闊,水深丈余,成一小湖,“泉水清可見底,潔可數魚,冬暖夏涼,恍然有氣,天陰將晴,則軒然有聲,夏秋漲發,無濁浪橫波。”是當年水觀音河的寫照。水電站的攔壩,使水觀音河的湖水更甚,碧潭更靜。潭裡倒映的村莊,讓人分不清哪是天空,哪是水中,可謂是水天一色。水觀音河水沿西南下流經丁山橋注入越西河,泉水環街繞舍,為中所水鎮營造出“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
中所鎮中所鎮

文昌帝君張亞子

“北有孔子,南有文昌”的說法流傳已久。與聖人孔子齊名的文昌帝君張亞子,就出生在越西中所蘆林溝。傳說張亞子修行成仙后,被封為文昌帝君,文昌文化在中國及整個東南亞地區有廣泛的影響。據史書記載,文昌帝君姓張,名亞子,晉武帝太康八年(287年)二月初三生於越西中所蘆林溝,後徙居梓潼,在七曲山修道勸善數十年,最終羽化成仙。歷史上,文人士子,儒、釋、道三家都十分崇拜張亞子,還借文昌帝君之名,書寫了大量著述,據不完全統計多達百餘種,這些經語中許多是勸善勉學的詩章。文昌文化影響廣泛,全國及東南亞地區所建的文昌宮殿、樓數以千計。

土碉樓

中所土碉位於中所鎮,有幾十座土碉。鎮裡鎮外、溝邊河旁,到處都是高低錯落的碉樓。這種建築是越西壩子上漢族傳統的房屋樣式,矮則一層,高則五六層。中所土碉的牆體呈黃白色,這種土不僅顏色獨特,而且粘性極佳,歷久不裂。中所的碉樓一般都有十多米高。土碉牆體的厚度,當地話叫“獅子頭”,有一尺八、二尺、二尺四等不同的規格,最大的獅子頭有三尺二,十分結實。修築好後如一堡壘,雄偉壯觀。有些土碉要在基腳上砌石條,砌到一米至二米以上,再起土牆。土碉樓一戶一個單位, 內層用上好的木料相隔裝飾,有廂房、書房、側室、主室以及雜物間 ,碉樓的樓層用木條相隔,每層以樓梯上下。過去的土碉,為了防盜和守衛,窗戶都很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