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王篆書千字文

中山王篆書千字文

王茁中山王篆書千字文》(烙彩經折裝)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雅昌公司印刷。該專著作者——王茁女士,以中山王篆風格創作的《千字文節選》獲得了2011年舉辦的有書法界“奧林匹克”之譽的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優秀獎(不分設一、二、三等獎),並得到眾多書法愛好者的認可。為了方便喜歡中山王篆書風格的書法愛好者們作參考,王茁女士自獲獎後便研究出版中山王篆風格的《千字文》法帖。為體現嚴謹的學術性,她對《千字文》中每個字的中山王篆書風格結構寫法進行了反覆細緻的斟酌調整,並請張榮慶先生題寫書名、撰寫序言。歷時兩年多,2014年,《王茁中山王篆書千字文》順利付梓。

基本介紹

  • 書名:王茁中山王篆書千字文
  • 作者:王茁
  • ISBN:978-7-5494-1200-6
  • 類別:篆書法書
  • 頁數:15
  • 定價:68.00元
  • 出版社:廣西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1月
  • 裝幀:烙彩經折裝
  • 開本:787mmX1092MM 1/16
  • 圖書策劃:劉德宏
  • 封面題字:張榮慶
主要內容,出版背景,作者簡介,序,

主要內容

南朝梁武帝時期,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奉皇命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取一千字編纂成文,是為《千字文》。《千字文》乃四言長詩,首尾連貫,音韻諧美,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頭,“謂語助者,焉哉乎也”結尾。全文共二百五十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複,句句押韻,前後貫通。內容有條不紊的介紹了天文自然、修身養性、人倫道德、地理歷史、農耕祭祀、園藝起居等各個方面。《千字文》與《三字經》、《百家姓》相比,基本不存在被後人反覆修改增補等問題,因而版本清楚、面貌原始,給我們的閱讀帶來了許多方便。《千字文》以儒學理論為綱,穿插諸多常識,用四字韻語寫出,很適於兒童誦讀,後來就成了中國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啟蒙教材。同時,《千字文》在中國文化史上也有獨特地位,是歷代各流派書法家進行書法創作的重要載體,隋唐以後凡著名書法家均有不同書體的千字文作品傳世。《千字文》問世一千四百多年來的流傳表明,它既是一部流傳廣泛的童蒙讀物,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王茁女士此作,在文字選用上主要遵從範圍從小及大、時序由遠至近的路線,即“中山王金文(根基)→晉系文字→戰國古文→先秦文字→回歸小篆”。這條路線的第一原則是風格相近,第二原則是先古後今。而無字例的選字,則在符合文字發展規律及約定俗成習慣的基礎上以借形、替字和組構等方法進行適當變通。
在《王茁中山王篆書千字文》中,王茁女士所撰寫的中山王風格篆書,是基於對戰國時期各國金文書法的藝術風格及特色進行探索研究總結後,融匯了自己的深刻體會書寫出來的。王茁曾言:“迷戀書法,因為她是以書寫漢字來表達情感的藝術,正適合不善言辭的我。曾見泥水匠盤鐵絲以立樁柱而得解鐵篆之綿韌,見檐下燕銜食歸似尾剪彩雲而悟中山之雅逸。再觀上下千年,更迭多少潮來人往,轉陰陽百世,輪迴幾番愛恨情愁,既知萬物皆有道法,何不一一任其自然?故每每以中山王篆風格作書,我更多地追求筆墨暢意自然的書寫性而不屈曲做作;結字上則以中山王融合大小二篆並上溯龜骨而終歸閒逸靜雅。大象小我,洗目聆天理,俯首寫心詩。”
王茁女士撰寫的《王茁中山王篆書千字文》可作為中山王篆風格書法創作的有益參考。

出版背景

1977年,在出土的戰國青銅器上發現的中山王篆書字型令學術界“驚艷”,然而其可辨識字不過五百,比甲骨文還要少得多,要想運用其自由地進行書法創作須有深厚的古文字功底。2011年,廣西書法界首次在全國綜合國展中獲得最高獎的作品——王茁的中山王篆書《千字文選》精彩呈現在眾人眼前之後,就備受關注。當時,《千字文》作為流傳久遠的名篇,王茁的獲獎作品限於篇幅而不能將《千字文》全文書寫完整,不能說不是一件憾事。
2012年夏天,山東一位書畫藏家以較高的價格訂購王茁以中山王篆書寫的《千字文》全文,這在經濟不算發達的廣西已被認為是“天價”,從而引發了一陣不小的議論,甚至有朋友認為這藏家是準備要抄襲而建議王茁不要接這個單子,以免“吃飯的傢伙”被別人竊去了。王茁思考過後卻認為:“既然有人想學我的中山王篆書,為什麼不讓他學呢?我還應該大大方方地將它出版出來,公諸於世。能把自己優先掌握到的一點粗淺的東西分享予後學者,是責任,也是榮耀。這不是比出版自己的任何作品集更有意義嗎?”於是,在中國書協理事、廣西書協常務副主席劉德宏的策劃下,王茁精益求精地以中山王篆書風格重新創作了《千字文》全文,每個筆畫都一絲不苟,每個字的篆法都再三認真地進行查校,力求出必有由。為了配合該《千字文》字帖的出版,便於後學者參考,王茁還總結創作經驗撰寫了《淺探戰國中山王金文書法創作》一文發表在《書法報》上。
王茁的努力得到了中國書壇前輩張榮慶的讚許,欣然為其題寫書名,並精心撰寫了長達四千多字的序言。歷時兩年之後,以烙彩經折裝幀的《王茁中山王篆書千字文》終於出版面世,為戰國中山王篆書體系研究填補了一項空白。

作者簡介

王茁(女),號懷馨館主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西書法家協會理事,廣西政協書畫研究院院士,欽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坭興陶協會副秘書長,文理雙碩士。幼承家學,藝術傳承於其父王兆儒、義父王傳善,受教於劉德宏,並為紫砂名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鮑志強先生入室弟子。對書法、陶藝及詩詞文賦等中國傳統文化均有涉獵。曾獲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最高獎、全國首屆“張芝獎”書法展最高獎,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全國“大地獎”陶瓷評比金獎等一百多個獎項。作品及學術論文在《國際書法》、《中國書法》、《書法報》、《中國書畫報》、《陶瓷科學與藝術》、《美術界》等專業期刊發表。人民網、新華網、中國廣播網、《大眾收藏》、廣西新聞網和廣西衛視、《廣西日報》、《廣西畫報》、《當代廣西》等媒體均有報導。出版有《王茁中山王篆書千字文》、《制高點——國展最高獎書家王茁》專輯等。
2011年廣西衛視採訪十屆國展最高獎作者王茁2011年廣西衛視採訪十屆國展最高獎作者王茁
書法陶藝作品獲獎入展主要情況
中國書協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作品展最高獎
中國書協全國首屆“張芝獎”書法大獎賽最高獎
中國文化部第十六屆全國“群星獎”
中國書協協會全國第五屆婦女書法展
中國書協全國第二屆篆書展
中國書協首屆“三蘇獎”全國書法展
中國書協全國“魏晉風度”新銳書法作品展
中國書協首屆“沙孟海杯”全國書法篆刻展
中國-東協第七屆青年藝術品大賽書法類最高獎
全國首屆“貞元杯”書法大賽優秀獎
全國第二屆中華女性書畫攝影大賽銀獎
第一屆廣西綜合藝術作品展書法類最高獎
第二屆廣西綜合藝術作品展書法類最高獎
第十六屆廣西“八桂群星獎”金獎
第三屆廣西“八桂書風”書法展一等獎
第三屆廣西女性書畫展一等獎
第四屆廣西女性書畫展一等獎
“民族團結”廣西書畫展特等獎
廣西政協2013書畫展最高獎
廣西文化廳“魅力北部灣”第五屆書畫展一等獎
“玉蟾瓶”獲全國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鐘鼓和樂瓶”獲全國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千字文畫筒”獲全國第四屆“大地獎”陶瓷評比金獎
“青銅古韻”獲全國第四屆“大地獎”陶瓷評比金獎
“明心寶鑑”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杯”銀獎
“自作詩”獲第六屆中國陶瓷技藝大賽·雕刻比賽銀獎
“金文長壽瓶”獲2014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龍涎流香”壺獲2014年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指路明燈”獲首屆“八桂天工獎”金獎
“中華陶權”獲廣西首屆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銀獎
“清蓮瓶”獲廣西工藝美術大師坭興陶精品創作工程金獎
“雄風華柱”獲2014全國“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優秀獎
“中華權”獲坭興·玉陶香港精品展金獎
“祈福聚寶葫蘆”入選中國-東協首屆青年藝術品大賽獲獎作品展
“無愁壺”獲廣西女職工工藝作品展突出成就獎
王茁自書詩箋《鮑志強紫砂藝術館學藝感懷》王茁自書詩箋《鮑志強紫砂藝術館學藝感懷》

說來已是去年10月份以前的事情了。門下一學生偕同一位面目清秀、氣質文靜的女孩子名叫王茁的,曾兩次來寒舍一坐,這樣也就認識了王茁。通過學生的介紹和王茁自述,對王茁的身世、學歷以及學書情況,便有了一點了解,還談不上深刻的了解。
王茁學書,眼下是以篆書見長。其取法對象很奇特,乃是直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河北平山中山王(或作厝、錯)墓出土的娟秀挺拔極富裝飾意味的“三器”(方壺、圓鼎和圓壺)銘文入手,朝夕臨摹,精心鑽研,優遊涵泳,獨有所得。2011年,王茁以中山王器文字樣創作的《千字文》作品,一舉榮獲第十屆國展大獎;此後,又以同樣風貌的作品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專項展和廣西省展上多次入展或獲獎。“才女王茁”之名,於是乎很快便不脛而走,遠近皆知。
王茁之脫穎而出,蓋非偶然。
王茁出生於廣西欽州。欽州是古坭興陶(又名紫泥陶)原產地,與江蘇宜興紫砂陶、四川榮昌陶和雲南建水陶並稱中國四大名陶。欽州坭興陶,陶質堅細,在上面刻字刻畫,效果很好。王茁的父親王兆儒先生是首批坭興陶省級工藝美術大師之一;善書法,還是欽州書協主席。王茁自幼受家庭薰陶,熟悉制陶工藝和陶上寫刻技藝。陶上寫刻技藝,是一項非常精細的活,也是很適合女孩子做的活。這種訓練,對王茁學書無疑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換句話說,即在王茁潛意識裡,早就撒下了學書尚精美的種子。此其一。
其二是天性所近。中山王器文書風,用今天的話說,好比肌膚充盈亭亭玉立的靚女或面如傅粉風度翩翩的高挑帥哥。王茁之青睞於斯者,當是緣於其作為女性的天性柔美之所近。王茁不刻意扭曲自己,而是通過對“三器”銘文的潛心研習,一任天性之自然流露。學“三器”銘文書法,很對王茁口味,一路下來,順理成章,也可以說是王茁非常明智的抉擇。
其三是王茁於取法中山王“三器”銘文上,真正下了大力氣,可以“用功專一”概之,我重點要說是這一塊。
王茁獲獎以後,寫過一篇題為《淺探戰國中山王金文書法創作》的文章,發表於《書法報》(2014年1月15日)上。文章重點談了她臨寫中山王“三器”銘文並運用於創作的心得體會,兼及相關的一些知識的涉獵等。
據考古資料顯示,自1974年11月至1978年6月,河北文物管理處在平山縣三汲村發現古中山國最後都城靈壽遺址,並在城址內外先後發掘墓葬30餘處(其中6號大墓為中山王墓),出土文物19000餘件。據著名考古專家張守中《中山王器文字編》(中華書局,1981)統計,中山王墓群出土有銘器物共118件,總2458字,不重複單字505個,合文13,存疑19。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器”銘文——方壺40行450字;圓鼎77行469字;圓壺59行182字;合計1101字。“三器”銘文篆書是鑄後鐫刻上去的,有人說是直接湊刀而成。我們看“三器”銘文行列及通篇安排都非常整齊完美,或許可以推知篆刻前必作了精心的設計,先寫後刻,也未可知。其中圓壺銘文前後字形有異,但刀法一致,亦未必出於二人之手。
王茁首先是專心臨摹此“三器”千餘字銘文。臨摹主要是抓器文結字(體勢)特點,抓筆畫(用刀)特點;還要體味如何把刀刻筆畫用毛筆表現出來。
可貴的是,王茁善於動腦子,把“三器”篆書給臨活了。臨寫當中,王茁按照自己的想法(古人叫“匠心獨運”),對“三器”篆書作了適當的藝術加工。如結字,“三器”篆書體勢修長,成列的字,長度相仿,但寬窄不一。王茁則將字形大體框定為長寬3:1或4:1;這樣用到創作中,就使通篇的字更加整飭。“三器”篆書共千餘字,不重複單字雖不足500個,但重複的字往往寫法不同,這對書法家是很有用的,王茁注意到了,並能靈活運用於創作之中。再如“三器”篆書筆畫細勁挺拔,婉轉多姿。短橫兩端齊整,有圓有方;其餘弧形圓轉的筆畫和豎長筆畫(包括“方”、“宗”等上邊有點的字),入筆出筆一般多出尖,王茁能準確把握中鋒用筆,故點畫遒勁流暢,乾淨利落,頗有古人所講的“沉著痛快”之致。她有時把短橫筆畫處理成兩頭都出尖,感覺也好。
然而真要用“三器”篆書字樣進行創作,僅憑“三器”上那點字,顯然不夠用,怎么辦呢?王茁的辦法是參照清代揚沂孫、鄧石如、吳大澂諸篆書大家折中大小二篆而自出機杼的成功經驗,由“三器”篆書拓展開來,取法視野遂大為廣闊。
大小二篆是一個大的概念,是漢字生髮演變的早期形態,學術界通稱之為古文字。手頭有一本已故唐蘭先生的《古文字學導論》(成書於1935年)。唐先生按時代和地域,將古文字劃分為四大系統:
1、殷商系文字;
2、兩周系文字(自註:止於春秋末);
3、六國系文字;
4、秦系文字。
這個分類法,今天大概還適用。
殷商系文字,主要是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即所謂甲骨文。兩周系文字,主要是青銅器銘文,即所謂金文。六國系文字,很複雜,蓋指戰國時代燕、韓、趙、魏、齊、楚六國及宋、衛、中山等國文字。有字器物有銅器、陶器、鉩印、兵器、瓦當、封泥、貨幣、簡牘等。中山王器文字,學術界普遍認為屬於所謂“三晉”文字系統。“三晉”是指春秋末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乃與齊、楚、秦、燕並稱“戰國七雄”。中山國疆域接近地處中原的韓、趙、魏三國,文化(包括文字)上自然會受到三國的影響。秦系文字,大體分兩塊:一是秦國文字,有字器物與上述六國相仿,但多出一項石刻(如《石鼓文》、《詛楚文》等);二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廢除六國文字而以秦文為基礎制定的全國通行的文字——小篆(以漢許慎《說文解字》保留最多)。這一時期還有秦始皇出巡紀功刻石(如《泰山》、《琅琊》諸刻)以及詔版、權量等。
綜上可以想見,古文字涵蓋面之廣,其數量之鉅,更堪稱汪洋大海。對古文字的蒐集整理和研究,濫觴於周秦,興起於兩漢(代表著作為《說文解字》),宋代是一高峰,清代又是一高峰,到近現代由於考古出土文物極豐,更是蔚為大觀了。古時候研究古文字形、音、義的書,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是包含在“經部·國小”內的,如今則成了一門大學科叫古文字學。寫篆書的,不消說應當具備相當的古文字學修養,能做到比較的精通更好;不寫篆書的,也要了解古文字學的一些基本知識。寫篆書的,要書之有據,當然關注更多的是具體用字。好在今天從殷商、兩周、六國到秦的種種古器物上的文字,已經有人整理出版了,或綜合或專項的古文字字典、彙編之類的許多工具書(限於篇幅,不一一列舉),這就為人們識別古文字、書寫古文字,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王茁現在是專攻中山王“三器”銘文書法,創作中遇到“三器”銘文之外字,王茁提到兩種解決辦法:一是主要依靠工具書,查找出相應的字,將其結構置換成“三器”銘文的體勢,她稱之為“借形”。二也是主要依靠工具書,充分利用通假字,置換辦法同上,她稱之為“替字”(漢字通假極紛繁,可參《故訓匯繤》。創作中使用通假字,最好在落款中註明)。
關於“借形”,王茁取字原則是:先從跟“三器”文字系統相近的戰國“三晉”(韓、趙、魏)文字和“春秋五霸”時期的晉國文字(如《侯馬盟書》等)裡頭去找,其次是殷商(甲骨文)、兩周(主要是金文)和戰國燕、楚、齊文字,最後是小篆。這個先近後遠、先古後今的取字理念,是很好的。
中山王墓考古發掘公布以後,“三器”上那非常精美的銘文書法,很快引起書法界攻篆者的重視。最先以“三器”銘文風格入書而成就卓著者,是已故著名書家學者徐無聞先生。後起作者,現已不少,王茁出道雖晚,但應當算是其中的姣姣者。
王茁除寫字之外,已是著名紫砂陶工藝美術大師鮑志強先生門下弟子。王茁鐘愛家鄉的坭興陶,能親手設計器型並在上面刻字。過去的坭興陶藝人刻字都用楷書;王兆儒先生首創施以金文;王茁乃以其善長的中山王“三器”金文施之。2012年,王茁的“清蓮瓶”(上刻周敦頤《愛蓮說》全文),榮獲廣西工藝美術大師坭興陶精品創作工程金獎,廣受好評。
下面再說點希望的話。
常言謂:“藝無止境”。因此我有一觀點,就是現在寫字的,大家都面臨著一個不斷調整的大課題。調整,當然是要朝好的方向調整。這就關係到字內功和字外功的問題了。
字內功,是書家的看家本領,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概括來說,我以為字內功主要是著意鍛鍊並不斷加強,在守法前提下的結字、用筆、用墨乃至布局形式上的綜合變通能力。能力出辦法。你的綜合變通能力越強,那么你的書寫創作辦法就越多。還有,就是要特別關注細節,處處講究,又很自然靈動。別人忽視的一些非常細微的地方,你注意到了,你就高人一籌。
針對王茁的中山王篆書,確實寫得不錯了,然而仍須繼續錘鍊。關於書風熔鑄,我意可如李清照的詞、管道升的畫那樣,既保持婉約而精緻,又要往雍容典雅的大氣方向發展,當更為理想。有沒有能力,有沒有辦法,紮實做到一步一步地增進,無疑是王茁所面對的很實際的問題。
再者,中山王篆書是王茁很強的一手,而楷書(包括小楷)、行草書,卻相對要弱了一些。這大抵也在調整之列。欠缺的東西,要及時彌補,因為有用。一件作品,正文寫中山王篆,落款就要用到楷書或行楷了,寫得不到位,跟正文不相匹配,則必使作品減色的。
書法作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品味(境界),嚴格說,單靠書寫技能是解決不了的,這就要倚重豐厚的字外功來做支撐了。讀書是字外功中一大塊。王茁讀的書不少了,不然拿不到雙碩士學位。讀書也是無止境的,書讀的越多越好。即就寫中山王篆而言,光是死勁練字不夠,還須了解戰國中山國的歷史文化。我在網上看到一篇《戰國中山國史研究述要》,列出很多研究者的論文和專著;又見華東師大王穎的博士論文《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提出新觀點,認為中山國文字是獨立於“三晉”文字之外的文字。還有專著台灣林宏明《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和何艷傑等《鮮虞中山國史》等。對這些豐富的研究成果倘能抽出些時間,即便是瀏覽也好,實際並不耽誤寫字,還能從中汲取不少有益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王茁以中山王篆精心書寫了一本《千字文》,囑我題籖並作序。由於古文字學知識積累不足,思路也一時理不太清楚,故自去年10月遷延至今,才勉強湊成這么一篇精篆者或許視為常識的雜拌,很粗糙;未必能說到點子上,還請王茁見諒,至於貽笑大方,那就活該自受了。
張榮慶
2014年6月21日
定稿於退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