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文百部·當代部分:陳澤群集

中國雜文百部·當代部分:陳澤群集

《中國雜文百部(卷1)·當代部分:陳澤群集》收錄了作者陳澤群近些年來的優秀隨筆雜文。這裡有最酣暢的文字、最勇敢的吶喊、最精粹的傳承、最真摯的情感、最冷靜的思考、最清醒的堅持……在這個紛擾多變的年代,我們選擇讀書悟道,尋找精神安頓之所。 書中的這些文章有事實、有根據、有分析、有理論、有文采,是非常優秀的雜文。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雜文百部·當代部分:陳澤群集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頁數:182頁
  • 開本:16
  • 作者:陳澤群 劉成信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雜文百部(卷1)·當代部分:陳澤群集》是《中國雜文》系列叢書之一,收錄的是我國著名雜文作家陳澤群近些年來的優秀隨筆雜文。面對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兒及當下的社會現象,作者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生命體驗,作了深刻的剖析,見解深刻,啟人才智,讓人品嘗到歷史深處的雋永況味。

作者簡介

陳澤群,1927年出生於廣西陸川,1941年前隨父母在廣西桂林生活,1941年考入當時設在四川灌縣(今都江堰市)的空軍幼年學校。期間地下參加共產黨。1947年入設在杭州筧橋的航空軍官學校習飛。1948年底,航校遷台灣,奉共產黨地下黨之命隨校入台灣作策反工作。1949年底又奉命由台灣撤回大陸。之後,入南方大學學習,畢業後,奉調空軍任職,1952年到武漢市動力機廠任廠長辦公室秘書。此間以筆名在報刊發文章。1957年,以一篇《倚牆為生的人》發表於《長江日報》而罹罪,被定為“極右分子”,以後輾轉湖北大冶鐵礦、沙澤農場、武漢動力機場改造達二十二年。1979年獲平反。之後任教於江漢大學,1980年以來教學之餘在各地報刊發表雜文九百多篇,被選為湖北省雜文學會副會長。出版《中國雜文選粹·陳澤群之卷》、《破涕為笑》、《豈無此理》、《魯迅礦泉一勺汲》等。1987年離休,2008年9月2日病逝於漢口。

圖書目錄

要不得的“家譜論”
牆裡和牆外
倚牆為生的人
“師”和“帥”
門外奇談
缺花的薔薇
這株薔薇未著花
以毒不能消毒
癌症與感情
伯牙斷琴別議
關於閒言碎語的閒言碎語
精神食譜的安排
如聞二“老太”嘮叨
人,該比熊貓聰明
秋扇賦
孫大壯的筆誤
中庸之道與改革
不勞遠送
哭和拜
向誰索賠
走著瞧和瞧著走
魯迅事其父曾有“最大的錯處”
“憑良心”之外
值得哀而鑒之的“馬科斯現象”
“普法”該怎么個“普”法
許願
反側輾心錄
咳喘效應
海外歸客的去來
人類啊,得抬舉抬舉自己!
國際軍事法庭上的啟迪
先生!——先生?——先生!
湊合
幸而我們都平安無事
桃花源
褒貶的分寸
書生氣和江湖氣之間
嗟“盲流”
吹牛也是一種公害
可慮的“返盲”現象
攀墾賦
流言可畏
腦袋招領
冷愛
業餘也不妨“附庸風雅”
皈依
立命何方
硬筆書法
太息三章
增光·爭光·借光
性醜聞·性美談
植物人·動物人
夜壺的高度
堡壘最易從頂部腐塌
做戲
減肥
批示
恐懼、恐嚇、恐怖

序言


人類的文學藝術,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隨著社會的推進、發展,其分門別類日益精細——從最初的歌曲、舞蹈、神話、故事等逐步演繹出詩、散文、小說、戲曲。直到上個世紀初,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融合,又有了電影、電視劇等。
有一種文學藝術雖然在中國問世兩千餘年,由於後人未給予“名分”,以致到二十世紀初,才從文學藝術譜系中分野出來,這就是古老而年輕的雜文。
人類和自然界大體都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萌芽、生長與消弭。兩千多年來,雜文本應與小說、詩、散文、戲劇、音樂、電影等姊妹藝術一道,繁花似錦、根深葉茂。然而,它沒有像先賢們渴望的那樣,而是纖弱,時生時滅,時有時無,同其他汗牛充棟的文學藝術作品相去甚遠。

時序到1915年,中華文學藝術寶庫迎來新曙光,一個精靈出現了——雜文在多災多難的中華大地,被一些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接受了!
雜文這個新成員一俟來到華夏,其特性便與眾不同——首先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它主張順應歷史潮流。它不重複生活,不還原歷史,不演繹過去,而最突出展示將來,預期社會走勢,判斷人間是非。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便告之,它嚮往和平、民主、科學、自由、平等、人道、富裕及真善美;雜文憎惡專制、昏聵、愚昧、野蠻、特權、貪婪、奴性、虛偽及假惡醜。雜文與其他文學藝術既相通又有自己的特性。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就融於文學大家族,與各種文學藝術形成天然的血肉聯繫。它不像小說刻畫人物,而是粗線條勾勒人與事;它不像詩、散文等那樣纖細、抒情,而是明白如話,開誠布公。但雜文能夠調動各種姊妹藝術如寓言、故事、說唱、戲曲、元雜劇等“為我所用”。
雜文一俟來到華夏,它就友好地“拿來”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多種文化元素。它不是政治學,但只有不迷失政治選擇,才能解析身邊社會的變數;雜文不是社會學,但只有掌握瞬息萬變的時代脈搏,才能適應人間叢林法則;雜文不是歷史學,但人總應撥開歷史霧障,略知歷史長河的走向;雜文不是生理學不是心理學,但它能解剖人性、解讀人生、理順人際關係;雜文不是方法論,但它無處不閃爍思想方法光芒;雜文不是文藝學,但它評價文藝現象既深刻又形象;雜文不是美學,但每篇優秀雜文無不抨擊假惡醜,無不嚮往美、讚揚美……
理解雜文、認識雜文,才能與雜文為友,才懂得雜文的大愛。雜文真的是半部百科全書。

雜文打撈歷史風塵,知恥近於勇。雜文對於文化批判,社會批判,歷史批判,人性批判,世世代代惹來不知多少是非。
嫉妒雜文、討厭雜文者,甚至欲將雜文從百花園中斬草除根,所以,雜文往往難以長成大樹,多少代都不能像其他文學藝術那般枝繁葉茂。有人說雜文偏激,有人說雜文片面,有人說雜文招惹是非,更有人對雜文產生各種各樣的誤解。以致於把雜文稱之為烏鴉,恨不得把一切不祥之物都推到雜文身上。
雜文,曾為作者“惹”下多少禍根,有人曾因雜文葬送自己的大好前途,多少代雜文人曾為自己帶來難以洗清的污穢。
然而,實踐證明,雜文只能為民眾造福,世世代代多少志士仁人,曾為雜文洗刷了一切不實之詞,它為人們啟蒙越來越受人們歡迎。

本書作者總計三百八十位,分當代、現代、歷代。
我們試圖把1915年《新青年》“隨想錄”誕生前的雜文劃為歷代,1915年到1949年劃為現代,從1949年到當今劃為當代。
1915年“隨想錄”之前稱之為雜文,主要是根據作品性質、特點,而不是按劉勰在《文心雕龍》所談的“雜文”。
當代作家選五十位,每人一部雜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幾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現代作家二十位,每位五十篇雜文,七萬多字,另有四十多位雜文作家,十部合集;最後選七十多位歷代雜文作家,均為合集,每篇作品都有註解、題解、古文今譯。
當代五十位雜文作家大體是根據五點遴選的。
一、雜文創作時間超過二十年;二、曾創作有影響的雜文作品在三十篇以上;三、曾創作經典性雜文作品;四、作品強調思想傾向的同時,藝術性也不為之忽視;五、曾在國內組織帶領作家創作雜文卓有成就者。
二十多年來,我曾在助手們協助下選編各種版本雜文集五十餘部,選編如此大型雜文叢書,對我是一種嘗試,深知其難度。這部《中國雜文》(百部)整整花費我四年時間。雜文作品浩如煙海,讀數百冊雜文集、數百7)-篇雜文作品,難免掛一漏萬,特別是這部大型叢書在國內尚無參照系,錯訛在所難免,恭請諸位指正。
選編者2012年11月10日
於長春雜文選刊雜誌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