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陳恭祿著作)

中國通史(陳恭祿著作)

一部有見識、沒有意識形態框子的中國通史,著名歷史學家陳恭祿先生遺稿塵封60年後首次公開出版。蔣介石高度肯定、顧頡剛先生譽為“較近理想”的中國通史版本,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大學歷史教科書之一,代表民國知識分子立場和最高學術水準的經典之作。弟子章開沅先生作序,著名學者雷頤、張鳴、謝泳等聯袂推薦。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通史
  • 作者:陳恭祿
  • ISBN:9787500858348
  • 類別:中國通史
  • 頁數:615
  • 定價:¥78.00
  •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10-1
  • 裝幀:精裝
  • 開本:16開
主要內容,作者簡介,目錄,

主要內容

一部有見識、沒有意識形態框子的中國通史,著名歷史學家陳恭祿先生遺稿塵封60年後首次公開出版。蔣介石高度肯定、顧頡剛先生譽為“較近理想”的中國通史版本,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大學歷史教科書之一,代表民國知識分子立場和最高學術水準的經典之作。弟子章開沅先生作序,著名學者雷頤、張鳴、謝泳等聯袂推薦。
本書是陳恭祿先生著作中影響較大的通史著作,曾被顧頡剛先生譽為“較近理想”的中國通史版本。
全書共60篇,70餘萬字,由史前寫至清代,是一部持論公允、史料豐富、詳略得當的中國通史著作。本書前20篇從史前寫至三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已經出版,為當時高校通用教材;後40篇系根據陳恭祿先生的遺稿整理而成。本書現由中國工人出版社整理出版,使得陳恭祿先生的《中國通史》在新中國成立後得以首次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作者簡介

陳恭祿(1900-1966),著名歷史學家。1900年生於江蘇省丹徒縣。1916年考入美國教會辦的揚州美漢中學,1921年考入金陵大學,先習化學,再轉農科,後入歷史系學習,大學期間撰寫《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綱》,深受歡迎。1933年到武漢大學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國近代史》,數月內售至四版,被列為當時大學叢書之一,其後又重印再版多次,在當時的學界影響極大。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66年10月8日病逝。與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教授並稱為“史壇二陳”。陳恭祿(1900-1966),著名歷史學家。1900年生於江蘇省丹徒縣。1916年考入美國教會辦的揚州美漢中學,1921年考入金陵大學,先習化學,再轉農科,後入歷史系學習,大學期間撰寫《日本全史》《印度通史大綱》,深受歡迎。1933年到武漢大學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國近代史》,數月內售至四版,被列為當時大學叢書之一,其後又重印再版多次,在當時的學界影響極大。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1966年10月8日病逝。與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教授並稱為“史壇二陳”。

目錄

代序 章開沅/1
自序/1
第一篇 我國地理及其影響/
地理之重要——疆域之逐漸開拓——謬誤之實例——自然區域——河流——土壤與氣候——礦產——治亂之一解釋——耕地之估計——地理與職業——地理與政治——對外觀念——經濟情狀——建設路徑
第二篇 史前社會/
史前之說明——老北京人——舊石器人——新石器人——新石器人之體質——推定年代之標準——新石器人之生活——苗人——蒙古人等
第三篇 商/
商名之由來——先祖——湯之故事——大甲——祖乙——盤庚——武丁——商季諸王——紂之故事——王之威權——傳位制——官制——疆域——鄰國——生活情狀之一斑——迷信之深痼——文字——年代
第四篇 西周/
周之先祖——文王——周強之原因——武王伐商——周公東征——封建制度——諸王——西周之覆亡——王之地位——疆域——東方——東南夷——社會情狀
第五篇 東周/
王之地位——五國疆域——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晉楚之爭——晉悼公——弭兵之會——小國擔負之一斑
第六篇 東周(續前)/
大夫專政——公孫僑——楚靈王——晉宋諸國——吳之興亡——越之崛興——文化區域之擴大——封建之破壞——享受之不平——戰爭情狀之一斑——農民之苦——工商——社會之不安——家庭生活
第七篇 戰國/
戰國——三國之疆域——變法之趨勢——魏文侯——韓昭侯——吳起相楚——商鞅之變法——田氏篡齊——燕之形勢——中央集權——稱王——臣下之地位——土地之開拓
第八篇 戰國(續前)/
秦惠王——齊之強大——合從——連橫——秦昭王——養客之風氣——列國之情狀——秦滅六國——文化區域——武備之進步——人民之生活——家庭生活
第九篇 先秦學藝/
學藝之發達——孔子略傳——孔子學說——子思——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法家——文學
第十篇 秦/
始皇為人——皇帝之尊嚴——官制——疆域——關中之經營——馳道——法令制度——文字——思想——安寧人民——北築長城——南征——興土木——始皇死——秦之覆亡——覆亡之主因
第十一篇 漢高祖/
劉邦入秦——項王之威權——禍亂之復起——社會制度之變更——漢郡——諸侯王——列侯——天子之尊嚴——三公——九卿等官——法令——南方諸國——匈奴
第十二篇 惠帝至景帝/
政治現狀——呂后專政——諸呂之亂——文帝與大臣——重農業——減刑罰——禮遇大臣——短喪——七國之亂——政治上之改革——封建制度之失敗——戶口之激增——遊俠之風——對外之關係
第十三篇 武帝/
養士風氣之丕變——取士之方——漢與匈奴之關係——西域之經營——通西南夷——滅南越——徙越人——並朝鮮——十三州——農民生活之一斑——財政之困難——政府之收入——刑罰與叛亂——晚年之境遇
第十四篇 昭帝至平帝/
昭帝——廢立之變——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政治現狀之一斑——人民之疾苦——禍亂之主因——匈奴之降服——西域之歸順——羌亂之平定——烏桓之臣服——向外經營之影響
第十五篇 王莽/
專政之經過——惠民之政——稱帝——官制之變更——馭下之嚴厲——大規模之改革——六管——貨幣政策之失敗——對外戰爭——天災與盜賊——晚年之境遇——覆亡——功罪之評議
第十六篇 光武帝/
大亂之復起——全國之擾亂——關東之平定——隴蜀之經營——死亡之慘重——朝官——諸侯——地方官制——仕途——禍亂之防範——奴婢之待遇——對外關係——光武之評論
第十七篇 明帝至質帝/
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順帝——梁冀專政——太后聽政——選舉制——戶口分布之情狀——北匈奴——羌亂——西域
第十八篇 桓帝至獻帝/
桓帝——靈帝——黨錮之禍——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獻帝——袁紹雄踞河北——曹操之活動——徐州之禍亂——荊益之情狀——曹操專政——北方之平定——南征之失敗——劉備據有益州——劉備之失敗——三國之成立——死亡之慘重——外患
第十九篇 兩漢學藝/
學術工具——學術之不發達——董仲舒——劉安——王充——保存古籍——統一文化——兩漢風氣之不同——鄭玄——司馬遷——班固——科學——散文——司馬相如——詩歌——美術
第二十篇 三國/
三國稱帝——魏文帝——明帝——司馬氏之專政——諸葛亮——蜀之微弱——吳國大事——三國之亡——三國疆域——官制
第二十一篇 西晉/
疆域與戶口——改革——官制——軍制——人才之缺乏——長官之奢侈——人民之痛苦——羌氐之禍——禍亂之迭起——懷帝——愍帝——天災之嚴重——北方之擾亂——流人之亂——死亡之一斑
第二十二篇 東晉/
江東情況——南下之北人——元帝——明帝——蘇峻之亂——桓溫——叛亂之迭起——劉裕——國君之無權——官制——政治之廢弛——疆域——戶口——稅制——兵制
第二十三篇 五胡之盛衰/
內徙之胡人——劉淵——劉聰——劉曜——石勒——石虎——冉閔——李雄——前燕——前秦之強大——苻堅之政績——南征之失敗——後燕——關中之叛亂——後燕之盛衰——南燕——關中之情況——北方統一——慘狀之一斑——文化之同一
第二十四篇 宋/
南北朝——宋武帝——文帝——禍亂之迭起——宋亡之原因——官制——疆域與戶口——土地之開闢——人才之缺乏——貨幣
第二十五篇 齊/
齊高祖——典簽之威權——武帝——明帝——齊亡——人民之苦
第二十六篇 梁/
蕭衍之起兵——文人治國之道——宗室之誤國——武帝之為人——侯景之亂——元帝——梁亡
第二十七篇 陳/
陳霸先之起兵——陳之建國——國中之情況——文帝——宣帝——後主——南朝之武力——社會經濟情況之比較
第二十八篇 魏/
道武帝——太武帝——孝文帝之家庭——祿制之頒行——授田之計畫——遷都
第二十九篇 魏(續前)/
宣武帝——國事之敗壞——北邊之亂——魏之覆亡——魏之舊俗——疆域——政治情況——稅制
第三十篇 北齊/
高歡之建國——高澄——文宣帝——齊之衰弱——政治情狀——齊律
第三十一篇 北周/
宇文泰之據關中——領地之擴大——制度之變更——宇文護之專政——武帝之功業——周亡——高門第之演變
第三十二篇 魏晉南北朝學藝/
文化區域——清談——佛教之思想——儒學——道教——史書——科學——文學——美術
第三十三篇 隋/
隋之建國——中國之統一——戶口——官制——防範——煬帝
第三十四篇 唐高祖與太宗/
禍亂之大起——中國之平定——家庭之變——太宗之內政——鄰國之關係——官制——臣下之防範——兵制——稅制
第三十五篇 高宗至玄宗/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太子之地位——漕運——官制——軍隊之腐化
第三十六篇 肅宗至宣宗/
宦官之亂政——安史之亂——諸帝——皇帝之無能——宦官之禍——朋黨之禍——藩鎮之亂——稅制——戶口
第三十七篇 唐之覆亡及其貢獻/
唐末四帝——朝臣之責任——藩鎮之情況——禍亂之起——黃巢——唐之覆亡——禍亂之慘狀——種族之平等——信教自由——考試製與世族——士大夫享受之講究
第三十八篇 五代/
禍亂之多——五代之背景——梁——唐——晉——漢——周——擁立之風氣——官制——疆域——十國——人民之苦
第三十九篇 隋唐五代之學藝/
佛學之要義——儒學——學校與書籍——史學——科學——文學——美術
第四十篇 宋太祖/
宋之得國——內亂之平定——中國之統一——禍亂之範圍——官制——入仕之途徑
第四十一篇 太宗至英宗/
太宗——諸帝——政治情況——言官之害政——冗官——武備之廢弛——戶口——民生之苦——鄰國
第四十二篇 神宗與王安石/
神宗與王安石之關係——變法之阻力——改善農民生活法——商業新法——免疫法——軍事改革法——教育之改革——變法之評論——安石之去位——南方之經營——西北之拓地
第四十三篇 北宋之衰亡/
舊黨下之政治——司馬光之執拗——財政之困難——言官之害政——黨內之爭——舊黨之失敗——新黨之報復——新黨之領袖——徽宗之失德——蔡京之所為——人民之痛苦——
北宋之亡
第四十四篇 宋高宗/
高宗之立——盜賊之平定——大將之驕橫——恢復之困難——和議——戰爭之復起——人民之負擔——大將之罷兵權——和議之成功——宰相之威權——政治之廢弛——和戰之爭論
第四十五篇 南宋之衰亡/
諸帝——改革之失敗——黨禁——政府之腐敗——北伐之失敗——對外之失策——人民之苦——田稅之整頓——公田——貧窮之原因——儒生之誤國——南宋之亡——生活之情狀
第四十六篇 遼金夏/
環境之影響——契丹之建國——諸帝——政治制度——遼與鄰國之關係——遼亡——金之強盛
第四十七篇 遼金夏(續前)/
金之疆域——諸帝——政治制度——財政——金之衰弱——覆亡——夏之興起——李元昊——夏與鄰國之關係
第四十八篇 宋之學藝/
佛教——新儒學——道教——學術進步之原因——歷史——考古與地理——科學——文學——美術——工藝
第四十九篇 蒙古帝國/
成吉思汗之環境——大汗之部屬——大汗之戰略——戰禍之慘重——西征——窩闊台——大會遭遇之困難——蒙哥——大帝國之情況——漢制之採用
第五十篇 元世祖/
大帝國之分裂——政治改革——侵略戰爭——疆域與戶口——政治制度——漢人之地位——財政狀況——糧運
第五十一篇 元之衰亡/
諸帝——政治情狀——財政困難——軍隊之腐化——人民之苦——治河——元亡
第五十二篇 明太祖/
叛亂之起——朱元璋之起兵——中國之經營——勝利之原因——損失之重——戶口之分布——官制——臣下之待遇——軍隊之腐化——田制之改革——財政——防範
第五十三篇 明之盛世/
爭位之亂——成祖之為人——皇帝之威權——仁宗——宣宗——政治腐敗——北京之經營——漕運——疆域與戶口——財政情況——東南亞之經營
第五十四篇 明中世之情狀/
諸帝之縱慾——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宗人——宦官——大學士——政治之腐敗——莊田——財政——人民之生活——盜賊——軍隊——對外關係
第五十五篇 明之衰亡/
張居正——政治之腐敗——宦官之害政——軍隊之敗壞——財政情況——人民之苦——戶口與耕地——流寇之亂——明清之戰
第五十六篇 元明學藝/
學說之不發達——學術機構——王守仁——佛教——道教——其他宗教——歷史與地理——科學——文學——美術
第五十七篇 清之興起/
女真之興起——太祖之建國——太宗之改革——清、明之戰——八旗主權之演變——中國之統一——軍隊之病民——官制——改革之困難
第五十八篇 清聖祖/
聖祖之為人——人才之缺乏——三藩之亂——台灣之降——治黃河——中俄交涉——開拓之領土——邊地之荒廢——人口問題——財政——諸子之爭立
第五十九篇 清之中世/
君權之發達——財政——軍隊之腐化——武功——土地利用與人口——戶口增加——禍亂之醞釀——對外思想——鴉片戰爭
第六十篇 清之學藝/
清初儒學——戴震——康有為——宗教——纂書之盛——毀書——史學——科學——文學——戲曲——美術——工藝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