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返回式衛星

中國返回式衛星

中國返回式衛星自1966年開始研製、1975年首次成功返回起。中國返回式衛星發展已有30多年,共發射了23顆返回式衛星。在多次返回式衛星任務中成功進行了大量的空間科學和技術實驗。為中國發射數量最多的一種人造衛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返回式衛星
  • 研製時間:1966年
  • 首次成功返回:1975年
  • 發展時間:30多年
成立歷史,任務流程,技術特點,型號介紹,構型組成,技術指標,回收情況,技術方案指標,飛行任務,

成立歷史

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11月29日,完成預定任務後,成功返回。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
中國已經進行了22次成功的發射,利用返回式衛星所獲得的資料,在資源調查、地圖測繪、地質調查、鐵路選線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為國內外用戶進行了100多項微重力和空間環境條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學實驗,以及農作物種子搭載試驗等,均取得可喜成果。
中國的返回式衛星系列被稱為FSW(Fanhui Shi Weixing)。1966年開始研製,從1975年首次成功返回起,到2006年為止,我國共進行了24次返回式衛星(FSW)的發射。其中發射成功23次,回收成功22次,是中國發射數量最多的一種人造衛星

任務流程

返回式衛星指在軌道上完成任務後,有部分結構會返回地面的人造衛星。返回式衛星最基本的用途是照相偵察。比起航空照片,衛星照片的視野更廣闊、效率更高。早期由於技術所限,必需利用底片才能拍攝高清晰度的照片,因此必需讓衛星帶同底片或用回收筒將底片送回地面進行沖灑和分析。各個航天大國都曾利用返回式衛星作軍事偵察及國土普查用途。此刻由於可從衛星上直接傳送影像數據到地面,返回式衛星的功能又演變為進行需要回收實驗品的空間試驗室。
通常,衛星發射入軌之後,就在太空執行任務,並不需要返回地面。如 返回式衛星通信、導航。氣象衛星都是如此。但是有的衛星卻需要回到地面,如偵察衛星獲得的情報。科學實驗衛星攜帶的實驗品等。這就是返回式衛星。研製返回式衛星是衛星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突破。
中國是最早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之一,從1975年發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至今,中國已發射了超過14顆(截止到1992年)返回式衛星,搭載了數百個微重力科學實驗室,其試驗成果已經套用於新材料的研製生產、新藥品的製造以及農作物新品種的栽培等方面。

技術特點

包括“實踐八號”在內的我國新一代返回式衛星,實現了七大技術飛躍:一是姿態控制精度的提高,使衛星姿態更穩;二是採用對流換熱技術,使衛星內部溫度控制誤差僅為正負0.2攝氏度;三是採用了與神舟飛船一樣的測控系統,天地通信更可靠順暢;四是程式控制更先進,能夠讓衛星在太空中準確順暢地進行各種動作;五是裝載能力由過去的3噸左右提升到近4噸;六是採用鋰電池作為主電源,持續供電的飛行能力由15天增至近一個月;七是軌道控制和返回指令更精確,回收落點誤差大大縮小。世界上只有中、美、俄三國掌握這一技術,美國發展太空梭後停止了返回式衛星的研製,我國與俄羅斯仍在發射返回式衛星,我國在裝載能力和持續飛行能力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其他多項指標已經處於領先水平。

型號介紹

FSW-1
是中國研製的第一種返回式衛星型號,主要用途為國土資源普查。採用了稜鏡掃描全景相機。獲得第一批對地攝影相片,但解析度較低,且畸變嚴重。衛星採用模擬式三軸穩定控制系統,但沒有軌道控制系統,因此軌道衰減較快,留軌時間短,亦影響了返回落點的精度。
主要用途為攝影測繪。相比於要求高解析度的照相偵察,攝影測繪所需的圖像側重較高的幾何精度與較小的畸變,以符合定位與製作地圖的要求。因此採用了畫幅式大幅面相機,解析度為10~20米。衛星採用數字式三軸穩定控制系統,但亦沒有軌道控制系統。
返回式一號衛星共9顆,返回式一號是我國第一代返回式遙感衛星。返回式一號衛星為可見光遙感衛星,它攜帶一台全景掃描相機,對預定地區進行攝影,並用一台星相機同時對天空攝影,以測定對地攝影時刻的姿態精度。衛星完成預定攝影任務後,將存放膠片的再入艙,在預定的地區回收。於1975年11月26日發射入軌,29日返回。
FSW-1A
返回式一號甲共5顆,是我國第一代攝影定位衛星。返回式一號甲衛星至今已進行了5次飛行試驗,4次獲得成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返回式一號甲衛星由返回艙和儀器艙(包括過渡段)兩大部分組成。於1987年9月9日至13日進行了首顆衛星的飛行試驗,安全返回。於1988年8月5日至13日成功進行第2顆星的飛行試驗,安全返回;1990年19月5日至13日進行第3顆星的飛行試驗,安全返回;1992年10月6日至13日進行02批第1顆星的飛行,安全返。
FSW-1B
返回式一號乙衛星共3顆,返回式一號乙於1992年8月9日首次發射,經16天飛行,於8月25日在四川成功回收。返回式一號乙衛星是我國第二代遙感衛星。攝影解析度是4m,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1992年8月9日返回式一號乙第一顆星發射成功,25日在四川潼南回收;1994年7月3日返回式一號乙第二顆星發射成功,18日在四川遂寧地區回收;1996年10月20日返回式一號乙第三顆星發射成功,11月4日在四川遂寧地區回收。
FSW-2
第二代國土普查及遙感衛星,採用直接掃描式全景相機或稱為節點式全景相機,攝影解析度達4米。並開始利用剩餘的載荷能力搭載其它空間試驗,衛星採用數字式三軸穩定控制系統,並設有軌道控制系統,能每隔數天調整軌道,因此留軌時間得以延長,返回落點精度亦能提高。
FSW-3
FSW-3最新的返回式衛星。官方稱為返回式科學及技術實驗衛星。是繼FSW-1第一代地圖測繪衛星以後的第二代地圖測繪衛星。具有遙感信息質量好,測圖精度高的特點。
FSW-4
是繼第一代FSW-O和第二代FSW-2國土普查遙感衛星以後的國土詳查衛星。
SJ-8
SJ-8為一顆航天育種衛星,有用載荷是農作物種子和搭載的科學試驗系統。三型號採用FSW-2衛星平台實行升級設計,除部分分系統和設備性能有所不同外,平台的大部分分系統與設備基本相同。

構型組成

FSW-3、FSW-4、SJ-8返回式衛星的構型基本一致,整星由圓柱體、截圓錐體與球形頭部組成。
FSW-3、FSW-4衛星都是由有效載荷、結構、控制、跟蹤、遙測、遙控、天線、程控、熱控、壓控、總體電路、電源和返回共13個分系統組成。SJ-8根據任務的需要取消了壓控分系統。

技術指標

衛星重量:3.4>3.9t:
外形尺寸:最大直徑2200mm,最大高度:5144mm;
衛星工作壽命:FSW-3為18天,FSW-4為27天,sJ-8為15天;軌道傾角為630;
近地點為170-210 km:遠地點為350>510km;
周期約為90min;
運載火箭:FSW-3為CZ-2D,FSW-4為CZ-2C,SJ-8為CZ-2C;
發射場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回收情況

6種型號的返回式衛星發射回收情況簡述如下:
FSW-0:共進行了10次發射,9次發射並成功回收。通過該型號取得了衛星製造、衛星發射、跟蹤測控和衛星回收的技術發展。
FSW-1:共進行了5次發射,4次成功回收。該型號在計算機控制技術、艙壓控制等方面有比較大的進步,衛星飛行時間增加到8天。
FSW-2:共進行了3次發射,3次成功回收;飛行時間15天。
FSW-3:共進行了3次發射,3次成功回收:飛行時間18天。
FSW-4:共進行了2次發射,2次成功回收;飛行時間27天。
SJ-8:這是一顆育種衛星,利用返回式衛星平台進行空間誘變育種和空間微重力科學試驗。

技術方案指標

衛星方案概述
FSW-3是繼FSW-1第一代地圖測繪衛星以後的第二代地圖測繪衛星。具有遙感信息質量好,測圖精度高的特點。FSW-4是繼第一代FSW-O和第二代FSW-2國土普查遙感衛星以後的國土詳查衛星。SJ-8是一顆航天育種衛星,有效載荷是農作物種子和搭載的科學試驗系統。三型號採用FSW-2衛星平台進行升級設計,除部分分系統和設備性能有所不同外,平台的大部分分系統和設備基本相同。
構型組成
FSW-3、FSW-4、SJ-8返回式衛星的構型基本相同,整星由圓柱體、截圓錐體和球形頭部組成。
FSW-3、FSW-4衛星均由有效載荷、結構、控制、跟蹤、遙測、遙控、天線、程控、熱控、壓控、總體電路、電源和返回共13個分系統組成。SJ-8根據任務的需求取消了壓控分系統。
主要技術指標
衛星重量為3.4>3.9t:外形尺寸:最大直徑2200mm,最大高度5144mm;衛星工作壽命:FSW-3為18天,FSW-4為27天,sJ-8為15天;軌道傾角為630;近地點為170-210 km:遠地點為350>510km;周期約為90min;運載火箭:FSW-3為CZ-2D,FSW-4為CZ-2C,SJ-8為CZ-2C;發射場為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飛行任務

FSW-3、FSW-4、SJ-8從2003年11月到2006年9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先後完成了FSW-3、FSW-4、SJ-8-共6顆星的發射。其中。FSW-3衛星在軌飛行18天,FSW-4衛星在軌飛行27天,SJ-8衛星在軌飛行15天。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成功地完成了6顆衛星的跟蹤測控任務,6顆星在軌工作正常,完成預定的飛行試驗任務後,按計畫返回地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