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放軍軍史

中國解放軍軍史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一聲炮響,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擁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正義之師、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捍衛著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解放軍軍史
  • 創建時期:1927年8月1日-1937年8月24日
  • 壯大時期:1935年8月25日-1945年9月11日
  • 發展時期:1945年9月11日-1949年9月30日
發展沿革,創建時期,壯大時期,發展時期,現代化時期,軍史大事記,十大經典戰役,四渡赤水,直羅鎮大捷,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遼瀋戰役,太原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金城戰役,

發展沿革

創建時期

1927年8月1日---1937年8月24日第一、二次土地革命(紅軍時期)
人數:1、紅一、二、四方面軍和陝北紅軍4.6萬人。
2、南方八省邊界地紅軍和游擊隊1.03萬人。
總兵力:5.9萬人
武器:步槍為主
發展特點:以曲線狀發展,南昌起義時人數2萬餘人,1933年達30萬,長徵結束5.9萬。
主要戰爭:1、三大起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2、井岡山鬥爭
3、五次反圍剿
4、長征
5、陝甘寧邊區鬥爭

壯大時期

1935年8月25日----1945年9月11日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
總兵力:軍隊127萬,民兵268萬
作戰:共作戰12.5萬餘次,殲滅日偽軍171.4萬人
日軍資料:整個戰爭時期共死傷軍人185.8萬,在中國戰場傷亡138萬。
主要戰爭:1、平型關大捷
2、晉察冀根據地鬥爭
3、百團大戰
4、相持階段鬥爭
5、大反攻

發展時期

1945年9月11日—1949年9月30日解放戰爭(中國人民解放軍)
總兵力:1949年1月時為385萬
殲敵:850萬
犧牲情況:犧牲26萬人,受傷104萬。
主要戰爭:1、上黨平漢戰役保和談
2、中原大突圍
3、蘇中七戰七捷
4、山東會戰
5、陝北三戰三捷
6、東北四保臨江、三下江南、喋血四平
戰略反攻:1、三軍配合,兩翼牽制大反攻。
2、三大戰役:遼瀋、淮海、平津。殲敵495萬
3、渡江、解放全中國91.4萬
合計殲敵:586.4萬

現代化時期

1949年10月1日至今
構成:由單一陸軍發展成,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民兵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由陸、海、空、火箭軍組成;中國人民武裝警察由內衛、消防、邊防、警衛、黃金、森林、水利、交通等警種組成。民兵由預備役和基幹民兵組成。
兵力:總兵力由800萬精減成353萬。
主要戰鬥和行動:1、剿匪278.1萬
2、抗美援朝殲敵109萬,犧牲76萬
3、平息西藏武裝叛亂
4、中印自衛反擊戰
5、打擊美蔣入侵飛機78架
6、崇武海戰:沿海保衛戰,241次擊沉18艘,擊傷49艘,繳獲各種艇船207艘。
7、抗美援越擊落美機1707架
8、抗美援老擊落飛機35架
9、珍寶島自衛反擊
10、西沙自衛反擊
11、對越自衛反擊戰
12、進駐香港澳門
現狀:1、人民武裝力量總實力為3530569人。其中解放軍總兵力為2296861人,武裝警察1233708人。預備役民兵200萬人,基幹民兵1000萬人。
2、各軍總兵力:陸軍為178.2萬,坦克10000輛,直升機500架,七大軍區,18個集團軍;海軍為23.62萬人,三大艦隊北海、東海、南海,飛彈驅逐艦23艘,飛彈護衛艦40艘,常規潛艇70艘,核潛艇6艘,近岸飛彈巡邏艦50艘,海軍航空兵800架戰鬥機,海上巡邏反潛作戰機17架,直升機103架;空軍為42.07萬,作戰飛機3200架,其中第四代戰機250架,最近殲10戰機大批武裝空軍,90架偵察機,500架運輸機;第二炮兵(即戰略部隊、火箭部隊)兵力7.69萬人,編6個師,部署短程飛彈450枚左右(有一說超過900枚),每年增加75枚;衛星(也有稱太空部隊)發射衛星65次,成功63顆,失敗13顆,航天飛船成功6次,神六飛行115小時32分鐘;核力量有核子彈、氫彈、熱核材料。

軍史大事記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發動南昌起義,標誌著人民軍隊的誕生,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武裝鬥爭。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開“八七”會議,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等領導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
1927年9月29日,毛澤東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進行著名的三灣改編,標誌著人民軍隊建設的開端。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開始在井岡山地區創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7年11月14日,中共黃麻區特委領導黃安、麻城兩縣農民和農軍舉行起義。
1927年12月11日,張太雷、葉挺、惲代英、葉劍英等領導廣州起義。
1928年1月12日,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餘部,在中共湘南特委和農軍的配合下,發動湘南起義。
1928年3月初,賀龍、周逸群等領導發動桑植起義。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軍餘部和湘南農軍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
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滕代遠領導發動平江起義。
1928年10月,中共中央軍事部成立。
1929年12月11日,鄧小平、張雲逸領導發動百色起義。
1929年12月底,中國共產黨紅軍第4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古田召開,確立紅軍建軍原則。
1930年3月,中共中央軍事部改稱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
1930年5月中旬,全國紅軍代表會議在上海秘密召開,研究確定紅軍建設發展的一些重要問題。
1930年8月23日,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湖南瀏陽縣東北的永和市組成。
1930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等法規、條例。
1931年1月15日,中共蘇區中央局在寧都成立。
1931年11月7日,紅軍第四方面軍在湖北黃安縣七里坪組成。
1931年11月25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
1932年12月,紅軍第四方面軍進軍川北,開始創建川陝邊根據地。
1933年5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總部成立。
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人民軍隊建軍紀念日。
1934年2月7日,紅軍第一次全國政治工作會議在瑞金召開。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撤離中央根據地,開始進行長征。
1934年10月22日,中央軍區成立,項英、陳毅等留守中央根據地堅持游擊戰爭。
1934年11月16日,紅軍第25軍撤離鄂豫皖根據地,開始長征。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1935年3月,紅軍第四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之後撤離川陝根據地,開始長征。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兩河口會議,決定紅一、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的方針。
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以中國蘇維埃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名義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
1935年9月16日,紅25軍長徵到達陝北延川永坪鎮,同西北紅軍會師。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紅軍第一方面軍主力到達陝北吳起鎮,結束長征。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窯堡召開擴大會議,制定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和戰略方針。
1936年2月20日,東北地區各抗日部隊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
1936年7月5日,紅軍第二方面軍在長征途中組成。
1936年7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成立。
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陝甘寧邊區勝利會師。
1937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等領導機關由保全移駐延安。此後10年,延安成為全國革命大本營所在地。
1937年5月2日至14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在延安召開,毛澤東在會議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全國抗戰開始。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會議決定成立新的中共中央軍委,確定我軍實行獨立自主山地游擊戰的戰略方針。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陝北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首戰平型關告捷,取得全國抗戰以來第一個殲滅戰的勝利,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信心,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政治影響。
1937年10月10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成立。
193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軍委作出決定,為統一併加強前後方部隊政治工作的領導,成立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
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宣布南方8省(瓊崖地區除外)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
1937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成立。
1938年5月,毛澤東發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兩篇著作,科學地預測了抗日戰爭的發展進程,指明了奪取全國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政治決議案》,確定戰略相持階段我黨我軍“鞏固華北,發展華中和華南”的方針、任務。
1939年5月30日,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成立。
1940年8月20日,八路軍發起百團大戰。
1940年11月7日,晉西北軍區成立。
1941年1月20日,皖南事變後新四軍軍部重建,統一整編所屬部隊。
1941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抗日根據地軍事建設的指示》,提出主力軍、地方軍和人民武裝(即不脫離生產的民兵和自衛隊)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並開始實行主力軍地方化。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的指示》,明確敵後抗日根據地仍要堅持游擊戰爭的總方針,準備將來的反攻;號召全黨全軍實行“精兵簡政”。
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關於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係的決定》,開始實行黨的一元化領導。
1942年9月,晉西北軍區改稱晉綏軍區。
1943年3月,八路軍第115師與山東軍區合併組成新的山東軍區。
1943年10月,八路軍第129師機關併入八路軍總部機關(第129師番號仍保留)。
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立。
1945年4月至6月,中共中央召開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號召解放區軍隊實行軍事戰略轉變和準備全面反攻。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隨後朱德發布進軍命令。
1945年8月20日,晉冀魯豫軍區成立。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簽字投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194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擴兵與編組野戰軍的指示》,人民解放軍通過編組野戰軍或野戰兵團,從組織體制上完成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
1945年10月7日,晉冀魯豫軍區組成4個野戰縱隊。
1945年10月上旬,晉察冀軍區組成第一野戰軍。
1945年10月25日,華中軍區成立。
1945年10月30日,中原軍區成立。
1945年10月31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成立。
1945年11月4日,晉察冀軍區組成第二野戰軍。
1945年12月3日,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組成。
1946年1月14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稱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軍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全國解放戰爭正式開始。
1947年1月21日,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和華中軍區合併為華東軍區;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
1947年3月,陝甘寧野戰集團軍進行延安保衛戰。
1947年7月,人民解放軍開始挺進中原,由戰略防禦開始轉入戰略進攻。
1947年7月31日,西北野戰兵團定名為“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
1947年10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發表,提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
1947年冬至1948年夏,人民解放軍利用作戰間隙進行新式整軍運動。
1947年12月25日,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報告中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
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改為東北軍區兼東北野戰軍領導機關。
1948年5月9日,中原軍區重新成立。
1948年5月9日,晉察冀軍區與晉冀魯豫軍區合併組成華北軍區。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舉行遼瀋戰役。
1948年10月5日至1949年4月24日,華北軍區主力部隊舉行太原戰役。
1948年11月1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對全軍的組織編制、番號作了統一規定。
1948年11月21日,中央軍委對外開始使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名稱。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聯合舉行淮海戰役。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主力部隊聯合舉行平津戰役。
1949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粵贛湘邊、桂滇黔邊、閩浙贛邊各縱隊正式成立。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各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指示》。
1949年1月至2月,華北軍區第1、第2、第3兵團依次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第19、第20兵團。
1949年2月1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改稱西北軍區,西北野戰軍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1949年2月5日,中原野戰軍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
1949年2月9日,華東野戰軍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
1949年3月11日,東北野戰軍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由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遷至北平(今北京)。
1949年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朱德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
1949年11月11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領導機關成立。劉亞樓任司令員,肖華任政委。
1950年3月 我軍開始進軍西藏。至1951年12月,勝利到達拉薩等地,至此,我軍完成了解放西藏大業。
1950年4月14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領導機關成立。肖勁光任司令員。
1950年10月19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開始了抗美援朝運動。(1950年10月至11月5日 志願軍舉行第1次戰役,殲敵1萬5千餘人。
1950年11月25日至12月24日 志願軍舉行第2次戰役,殲敵3萬6千餘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地區,扭轉了朝鮮戰局。
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 志願軍舉行第5次戰役。殲敵8萬餘人,將敵阻止在"三八線"附近,穩定了朝鮮戰場局勢。
1953年7月13日至27日 志願軍舉行金城戰役。殲敵5萬餘人。收復土地178萬平方公里,有力敵促進了停戰談判。27日,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正式簽字。)
1955年1月18日 我軍陸、海、空軍三軍舉行聯合登入作戰,一舉解放了蔣軍占領的一江山島。
1955年9月 我軍開始實行軍銜制度。1965年5月被取消。
1958年3月 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撤出朝鮮。同年10月26日全部撤回。
1958年8月23日 我軍福建前線部隊開始炮擊金門。
1962年10月至11月 我軍取得對印自衛反擊戰勝利。
1964年10月16日 我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炸成功。
1965年10月 應越南政府的要求,我軍開始向越南派出防空、工程、鐵道、後勤保障等支援部隊。至1968年3月止,我軍援越部隊總計達32萬餘人。1970年7月全部撤回。
1966年7月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領導機關成立。
1966年10月27日,第二炮兵從甘肅雙城子基地發射一枚攜帶核彈頭的東風2中程彈道飛彈,飛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我軍從此具有可靠的核打擊能力。
1967年6月17日 我國第一枚氫彈爆炸成功。
1969年3月 我軍取得珍寶島自衛反擊作戰的勝利。
1972年1月7日,我軍第一枚實用型氫彈由強5甲飛機空投成功。
1974年1月 我軍取得西沙群島自衛反擊戰的勝利。
1979年2月至3月 我軍取得對越自衛反擊戰勝利。
1980年5月18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向南太平洋發射1枚遠程運載火箭,試驗射程達9000多公里,我軍從此具備洲際核打擊能力。
1984年至1989年 七大軍區進行對越“兩山輪戰”。
1985年5月底6月初,中央軍委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精簡整編工作到1987年初基本結束。
1987年8月 我軍實行新的軍銜制度。
1988年3月 我軍取得南沙“3·14”海戰勝利。
1996年3月 我軍在東南沿海地區舉行陸軍、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部隊聯合渡海登入演習,向全世界表明我軍捍衛國家主權、維護祖國統一的堅強決心。
1999年10月1日 在建國50周年的慶典上,我軍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參閱的陸軍、海軍、空軍、二炮、武警和民兵總計2萬4千人,其中正式受閱人員1萬1千人,各種地面車輛400餘台、飛機132架,其中新型主戰坦克、飛彈、飛機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
2005年8月 我軍與俄羅斯聯邦軍隊在山東舉行了“和平使命2005”聯合軍事演習。

十大經典戰役

四渡赤水

時間:1935年1月19日——3月31日
地點:川、黔交界的赤水河
雙方:紅一方面軍;國民黨方面周渾元、吳奇偉兩部8個師,湘軍3個師,滇軍3個旅,川軍12個旅,桂軍3個師,黔軍3個師。
結果:斃傷敵2400餘人,俘敵3000餘人,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
意義:堅定的戰役決心與靈活的戰役行動相結合的典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範;這場戰役是毛澤東的得意之筆;毛澤東軍事思想從此走向成熟。

直羅鎮大捷

時間:1935年11月20日——11月23日
地點:陝北直羅鎮
雙方:紅軍第1、15軍團;國民黨東北軍5個師。
結果:斃敵1000餘人、俘虜5300餘人,繳獲各種槍3500餘支(挺)。
毛澤東:直羅鎮一仗“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平型關大捷

時間:1937年9月25日——9月27日
地點:山西省靈丘縣西南平型關
雙方:八路軍第115師;日軍板恆征四郎第5師團21旅團一部。
結果: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全部輜重車輛
意義: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戰場後的首戰大捷,同時也是全國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百團大戰

時間:1940年8月20日——12月5日
地點:華北地區
雙方:八路軍105個團;日偽軍。
結果:斃傷日軍第35師團步兵旅旅長;阪田泰次郎少將以下2萬餘人、偽軍5000餘人,俘虜日軍280餘人、偽軍18萬餘人。
意義:開闢了敵後戰場新局面,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和“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夢想。

遼瀋戰役

時間: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
地點:東北戰場
雙方:東北野戰軍;東北“剿總”衛立煌集團。
結果:殲滅東北“剿總”及所屬4個兵團部、11個軍部、36個整師及地方部隊計47.2萬人,俘虜國民黨軍少將以上軍官186名。
意義:遼瀋戰役的勝利,搶占了戰略先機,使東北野戰軍成為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東北解放區成為鞏固的戰略後方。

太原戰役

時間:1948年10月5日—1949年4月24日
地點:太原市
雙方:解放軍華北野戰軍;國民黨晉系軍閥。
結果:全殲守敵10餘萬人,拔除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在華北的最後堡壘。
意義:太原戰役的勝利,標誌著山西全省解放,結束了閻錫山對山西省長達38年的統治。太原的解放,標誌著華北地區的徹底解放,推動了全中國解放戰爭的進程。

淮海戰役

時間: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
地點:長江中下游地區
雙方:華東、中原野戰軍;國民黨劉對集團主力一部。
結果:殲敵55.5萬人。
意義:淮海戰役是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從根本上動搖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大大加速了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毛澤東欣喜地指出,淮海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國局面也基本上解決。

平津戰役

時間:1948年11月29日——1949年1月31日
地點:華北地區
雙方:東北野戰軍、華北軍區;傅作義集團。
結果:殲敵52萬人
意義;平津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的勝利使得國民黨的統治基礎發生了根本動搖,為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奠定了鞏固的基礎。

渡江戰役

時間:1949年4月21日——5月2日
地點:長江南岸
雙方:第二、第三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國民黨軍湯恩伯、白崇禧兩集團。
結果;殲滅國民黨軍11個軍部、46個師共43萬餘人。
意義:渡江戰役是繼三大戰役後,向全國進軍作戰的開始。它的勝利,為人民解放軍繼續向東南、華南、西南大進軍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金城戰役

時間:1953年7月13日——7月27日
地點:抗美援朝東線戰場金城以南地區
雙方;中國人民志願軍;“聯合國軍”。
結果:志願軍一舉突破了敵人4個師25公里;防禦正面,突入敵縱深15公里,收復土地167平方公里,斃傷俘敵6.13萬餘人。
意義:抗美援朝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