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育種示範基地

中國(長沙)航天育種示範基地是2008年5月份在望城縣立項的,中國長沙航天育種示範基地是我國第一個航天育種示範基地,也是種植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基地,被業界人士冠名為太空農莊,坐落於我們美麗的星城長沙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航天育種示範基地
  • 也稱:太空誘變育種
  • 環境:微重力、超真空、強輻射
  • 人物錢學森
基本簡介,相關背景,國內發展現狀,國外發展現狀,建設意義,盈利模式,

基本簡介

航天育種,也稱太空誘變育種,是利用返回式衛星、宇宙飛船等返回式太空飛行器,將作物種子、組織、器官或生命個體等種質材料搭載到宇宙空間,利用宇宙空間微重力、超真空、強輻射等特殊環境的誘變作用使生物基因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進行選育,培育新品種、新材料的作物育種新技術。其最大優勢在於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創造出目前地面誘變育種方法難以獲得的罕見基因資源,培育出有突破性的優良品種。
我國偉大科學家錢學森於1984年提出了第六次產業革命的概念,指出第六次產業革命將發生在21世紀的中國,其特徵為高度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的農業革命。作為世界級的宇航專家,錢老的理念為我國農業的發展方向指明了道路。之後,我國航天事業進入了更高層次的發展,航天育種的出現和發展也正是在此理念的牽引下走上了快軌道。自1987年首次航天育種以來,我國先後22次利用返回式衛星、5次利用神舟飛船,進行了1400餘項空間搭載實驗。經多年地面種植篩選,截至目前,通過航天搭載已培育出了50 多個具有穩產、高產性能的糧食、蔬菜、瓜果、花卉等農作物和微生物、菌類、藻類等新品種、新品系。其中包括水稻、小麥、番茄、青椒和芝麻在內的30 多個新品種或新組合已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並已進入市場推廣;幾十個後續品系已進入區域試驗或品種審定階段。

相關背景

目前,國內外對航天育種均非常關注,對航天育種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國內外發展現狀如下:

國內發展現狀

我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目前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主要表現在:
——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
——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太空飛行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
——建立了多種衛星套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
——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伴隨著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和重大突破,我國航天育種研究迅速崛起。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開展航天育種研究的國家之一,在太空誘變育種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不論廣度和深度,品種與成果均位於國際先進水平。回顧我國航天育種研究的發展歷程,主要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1)準備階段(1987年—1995年)
1987年8月5日,一批農作物種子、菌種和昆蟲等“搭乘”我國第9顆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升入太空,拉開了我國航天育種序幕。
1991年,“航天效益工程”提出,航天技術要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成為航天事業發展的重要原則。
1995年,專家建議將航天育種工程列入國家重大科技工程計畫。
(2)立項階段(1996年—2005年)
1996年1月16日,第一次全國航天育種技術交流研討會召開。王淦昌院士等7位專家學者聯名給中央寫信,建議把航天育種工程列入國家計畫並發射一顆農業衛星。
2000年10月,《航天育種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了有關部委評估。
2003年4月22日,國務院批准《關於審批航天育種工程項目可行性報告的請示》。航天育種衛星項目正式立項。
(3)發展階段(2005年至今)
2005年7月26日,國防科工委正式批准《航天育種系統工程研製總要求》,工程開始實施。
2006年7月22日,我國首顆育種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成功,裝載種子完成篩選和初步分析。9月9日,“實踐八號”育種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這顆專事農業科技的科學實驗衛星使航天育種從搭載衛星的“配角”成為“主角”。9月24日,在四川遂寧成功返回。9月26日,國防科工委將返回的種子正式移交農業部,航天育種進入實質性研究階段。

國外發展現狀

20世紀60年代初期,前蘇聯學者研究和報導了空間飛行對植物種子的影響。此後,美國和德國等許多實驗室研究了植物在空間條件下生長發育及其遺傳特性的變化,空間微重力、高能粒子對植物種子和植株的影響,植物及其細胞在空間條件下生育及其衰老過程,低等植物在空間的生長規律等。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將番茄種子送上太空長達6年之久,在地面試驗中獲得了變異的番茄,果實很好,可以食用。
1996年俄美合作首次成功地在“和平”號軌道站培育和收穫了150個墨西哥小麥品種。俄羅斯在太空種植的小麥於1999年獲得成功。1996年美國布魯斯·巴格比研究出太空矮稈小麥,株高40cm ,生育期只有60天,這種小麥的產量高出普通小麥的3倍。
進入新世紀後,美、日、西歐制訂了21世紀太空計畫,將植物在密封太空艙內的生長發育作為重點,試種和培育了豌豆、小麥、玉米、水稻、洋蔥、蘭花、鬱金香等100 多種植物,研究宇宙飛行中各種因素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日、美、俄耗費巨資,組織科學家進行太空植物的試驗研究,目的是建立“太空農場”。
開發空間資源、建立空間產業將是21世紀人類進行空間活動的主要目標。蘇聯、俄羅斯、美國、德國、日本及歐洲空間局都為此而制定了發展規劃, 並已在空間材料加工、空間生命科學及製藥等領域進行了廣泛的預先研究。近10多年來, 空間生命科學的研究受到很大重視, 其中空間植物學的研究十分活躍。利用衛星研究植物生長發育和遺傳變異的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 迄今已有近40年的歷史。據不完全統計, 1957~1998年間, 共發射了118顆空間生命科學衛星, 搭載植物材料42次, 其中蘇聯/俄羅斯18次、美國16次。
二、中國(長沙)航天育種示範基地
中國(長沙)航天育種示範基地是2008年5月份在望城縣立項的,中國長沙航天育種示範基地是我國第一個航天育種示範基地,也是種植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基地,被業界人士冠名為太空農莊,坐落於我們美麗的星城長沙望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該科技園是湖南最大的唯一的一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距離長沙市區40公里,屬於長沙市區。是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中國航天育種研究中心)為使航天誘變育種技術。在農業生產的發展中更好地起到促進作用而實施的,是加速科技興農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一項重要措施。

建設意義

保障糧食安全的需要
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
優異種子資源的培育的需要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盈利模式

(1)太空育苗銷售
(2)農業體閒服務
(3)農業產品生產銷售
(4)農業產品加工增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