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根據本國國情與國際環境的變化所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採取的主要步驟、重大政策和措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經濟的發展戰略
  • 概述:本國國情與國際環境的變化
  • 指導思想: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
  • 宗旨:堅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
基本信息,其他信息,

基本信息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根據本國國情與國際環境的變化所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採取的主要步驟、重大政策和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從一開始就注意了從戰略全局和發展遠景來考慮經濟問題。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結束後,馬上就進入了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開始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見中國第一個五年計畫)。但是,當時由於研究經濟發展戰略的理論和方法還缺乏全面性、系統性,特別是在後來由於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由於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在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選擇以及在實現目標的方法和道路上,都曾經有過重大的失誤。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戰略轉移,同時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這個轉變,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的內容:
指導思想的轉變 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這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衝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束縛,端正了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在研究和制訂經濟發展戰略中,指導思想上實現了兩個根本的轉變。

其他信息

①堅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任何國家,要取得經濟建設的成功,都必須從本國的實際出發,採取符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展戰略。這樣才能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堅持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要認真考慮中國是一個人口多、底子薄的社會主義大國的國情特點,充分動員內部資源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然也要注意學習和借鑑外國經驗,但是,不能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必須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②堅持量力而行、長期穩定發展的經濟方針。長期以來,在經濟工作指導思想上的“左”傾錯誤,集中表現為求成過急,不從實際出發,不量力而行。
建國初期,特別是在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貫徹執行過渡時期總路線。工業迅速發展,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基本完成了。這個時期的經濟發展戰略是穩定的,效果是好的。1958年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以後,改變了原來的穩定發展的戰略,急於求成,採取了冒進的戰略,造成了國民經濟的比例失調,結果想快反而慢,吃了很多苦頭。實踐證明,只有堅持量力而行、長期穩定發展的方針循序前進,才能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也是在長期經濟建設實踐中總結出的一條基本的經驗。
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和實現戰略目標的道路方法的轉變 在正確的思想路線的指導下,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選擇和實現目標的道路方法,也相應地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①戰略目標由比較單一向比較全面轉變。過去在考慮發展戰略的時候,比較多的是從經濟指標本身考慮問題,制定的發展計畫,也主要是國民經濟發展計畫。這種單一化的目標選擇,容易脫離社會生活的實際,忽視社會生活多方面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經濟的發展同科學技術以至整個社會生活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應當把發展看作是把經濟、技術、社會、政治、文化、道德、精神等融為一體的綜合現象,不能僅以經濟作為標準來衡量社會的發展的程度,而應該給其他有關方面以相應的地位。把經濟與社會聯繫起來從總體上進行發展戰略的研究,經濟是社會發展中的核心問題,當然需要側重研究經濟發展戰略,但是同時也要從整個社會發展戰略出發去通盤研究。中國從第六個五年計畫開始,已經把國民經濟發展計畫改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見中國第六個五年計畫)。同時一再強調,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一起抓,使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這樣,就使戰略目標從單一轉向比較全面。
②由單純追求經濟成長速度向提高經濟效益,使人民得到實惠的方向轉變。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要以不斷滿足人民的需要為根本目的。沒有經濟的增長,人民的需要當然不可能得到滿足。但是,如果離開了人民的實際需要,不講實效,單純追求產值增長速度,就不能使人民真正得到實惠,不但人民需要不能滿足,而且還會造成巨大浪費。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在20世紀末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的目標,就是強調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前提的,而且它的物質內容是要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這就體現了效益和速度的統一、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的統一。這個轉變有利於走出一條速度比較實在、經濟效益比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實惠的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新路子。
③由孤立地突出重點,向抓重點促平衡,使國民經濟向協調發展的軌道上轉變。技術和經濟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一定時期突出某些關鍵的、薄弱的環節,把它作為重點來抓是必要的,但抓重點要帶動全局,促進整個經濟平衡發展。過去,在很長一個時期里,片面地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片面強調“以鋼為綱”,結果擠了農業和輕工業,也擠了其他重工業產品,造成了國民經濟的重大比例嚴重失調。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對整個國民經濟做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把農業、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學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同時要在綜合平衡的基礎上建立合理的經濟結構,使社會經濟各個部門、各個方面能夠協調發展。
④擴大再生產由外延發展方式向內涵發展方式轉變。長期以來,中國發展生產主要依靠新建企業,忽視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結果,基本建設攤子越鋪越大,工期越拖越長,新建項目不能及時形成生產能力;已建成的企業也由於忽視技術改造,多數已變得設備陳舊、工藝落後、生產消耗高、產品質量低,經濟效益很差。現在中國已經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固定資產投資戰略方向轉移的條件已經成熟。中共中央決定,第七個五年計畫期間,建設重點將以技術改造和改建擴建現有企業為主(見中國第七個五年計畫)。
⑤由盲目發展人口向控制人口、提高素質、加強智力開發轉變。人口問題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然而對於象中國這樣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來說,人口過多又是一種壓力,而且人口素質水平低同現代化建設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要儘快使人口逐步由壓力轉化為動力,就必須有計畫地控制人口,在控制人口增長數量的同時,提高人口的質量。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把教育和科學作為戰略重點,十二屆三中全會在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議中強調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都反映了國家發展戰略的轉變。
⑥由閉關自守向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對外經濟合作和技術交流轉變。中國是十億人口的大國,現代化事業應當而且只能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但是,過去把自力更生片面地理解為自給自足、閉關自守,結果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在當代,由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市場的開拓,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已經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所代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在不同程度上成為世界性的了。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把對外開放作為長期的基本國策,作為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措施,已經和正在通過對外交往吸取各國之長,補自己之短,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更快地實現。
1979年以來,由農村到城市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由與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僵化的經濟體制向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體制轉變,也是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重大的轉變。
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正確路線的指引下,正在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鬥。中國科學技術界的專家們正在開展“2000年的中國”的戰略研究。總結過去、立足現在、面向未來,通過對國內外、主客觀條件的綜合分析,對2000年中國的經濟、文化、科學技術、人民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描繪出一個比較清晰、具體的圖象,並探索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和必須採取的政策措施,為國家制訂發展戰略和各部門、各地區、各行業編制發展規劃提供有科學根據的資料。
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中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各部門比例協調發展 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把農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戰略重點,並制訂了加速農業發展的一系列的方針政策,促進了農、林、牧、副、漁各業的全面發展。在20世紀內,中國農業還不可能完成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但農業發展的速度會比1980年以前的30年快,預測20世紀最後20年有可能以每年遞增6%的速度發展,使農業落後的面貌改觀,更好地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工業內部輕、重工業增長速度的比例過去30年為0.67∶1,今後要儘量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新成就,同時又面臨著手工勞動機械化和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任務,生產資料優先增長的趨勢還會起作用。因此重工業增長速度還會快於輕工業,但差距不能過大,預計可以提高到0.80∶1以上,到20世紀末,輕、重工業的比例將變為45∶55。
中國產業的發展,在20世紀內要採取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並舉、以傳統產業的新技術改造為主的方針。現在傳統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體地位,新興產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的比重不足2%,但新興產業代表著中國產業發展及其結構變化的方向,其發展速度將是很快的。到 20 世紀末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的比重,有可能達到15%左右。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的發展,生產從勞動密集經過資金密集過渡到技術知識密集成為一種發展趨勢。但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金和技術又不足,到20世紀末大體可以形成5∶3∶2的結構。
在20世紀內,在中國經濟發展和結構改造的戰略中,將把電子工業作為帶頭產業。電子工業要圍繞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任務超前發展。積體電路、計算機、通信和軟體四個重大技術領域,將達到國際上比較先進的水平。要把電子工業的發展轉移到以微電子技術為基礎,以計算機和通信裝備為主體的軌道上來。
帶頭產業要起先鋒帶頭作用,引導和推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在發展中調整各部門的比例關係,使各部門協調發展。
國民生產總值和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將居於世界前列 經折算,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1980年大體上為2833億美元,居世界第八位。到20世紀末,估計國民生產總值能達到 11400億美元,有可能居世界第五位。按人口平均的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的位次將從現在的第151位左右上升到第75位左右,這個位次雖然仍比較落後,但是從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來看,卻大大增強了。
就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來看,1980年中國穀物產量居世界第二位,棉花產量、原煤產量居世界第三位,鋼產量居世界第五位,發電量、原油產量居世界第六位,棉布、腳踏車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到20世紀末,估計穀物可居世界第一位,棉花、肉類有可能爭取到第一位,原煤、鋼、發電量、原油等的名次也可以提前。
普遍採用先進技術 為了實現20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的宏偉目標,進而向更高的水平邁進,到20世紀末中國國民經濟各部門要普遍採用經濟已開發國家在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已經普及了的適用於中國的先進技術,並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體系。這是一個總的要求,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五類情況:①對於化工、機械、電力、煤炭、建材、冶金等大多數部門來說,經過努力,應該達到經濟已開發國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先進水平。②有一些領域,可能達到或接近經濟已開發國家90年代甚至20世紀末的先進水平。如對於電子產品、儀器儀表、紡織產品、石油產品、新型合成塑膠、農藥等。在這些方面,從技術基礎和投資能力來看,也是可能做到的。③經濟已開發國家有些技術雖然先進,但不適合中國國情,就不需要學。④經濟已開發國家有些五六十年代甚至更早就普及了的技術,但對中國仍然很需要的,也應該發展和普及,比如鐵路和電話。⑤有一些方面,必須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努力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新技術。
到20世紀末,中國的技術結構仍將是先進技術、中間技術和傳統手工技術等多種技術並存的多元型結構。
為了改變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後面貌,必須集中力量搞好重點建設,尤其要重視能源、交通的建設。同時,也要大力推行技術改造,把現有40萬個企業,特別是重點行業、重點城市的骨幹企業,按照技術進步的要求,以提高產品的性能和質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為中心,加速進行改造,有計畫地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
到2000年,中國將有一些尖端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目前,中國在有些領域,如農業方面的雜交水稻技術、生物固氮技術、生物防治技術、沙漠治理技術;衛生方面的血吸蟲病防治技術、針灸和針麻技術;能源方面的小水電技術、沼氣製備技術;遺傳工程方面的人工合成胰島素、脫氧核糖核酸技術;國防方面的核彈、火箭、飛彈、衛星技術等,已經居於或接近於世界先進水平。對那些需要大規模投資的登月和星際航行等宇航技術,一時還趕不上已開發國家,但是,對那些關係國民經濟發展有重大意義的技術,如電子計算機技術、光纖通信技術、遺傳工程技術等等,則應該在具備條件時力爭儘快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人口的增長逐步得到控制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到20世紀末希望能夠控制在12億左右。在控制人口數量的同時,必須相應地提高人口的質量,優生問題必須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為了提高人口素質,還要大力提高城鄉居民的文化素質。
資源、能源的利用率和加工深度顯著提高,出口產品結構有較大變化 中國經濟、技術落後的主要表現之一是資源、能源利用率低,加工深度低。到20世紀末,資源利用率將有明顯提高,能源的有效率將從現在的30%左右提高到40%左右,同時加工深度也將顯著提高。
現在,國際上把機電產品的出口額占本國機電工業產值的比重和本國出口額的比重,作為每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一個指標。1981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額占機電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1.5%左右,占國家出口總額的比重也不足 5%。隨著現代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到20世紀末,中國機電產品的出口額占機電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和占國家出口總額的比重,將會有很大的提高。
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將顯著提高 實現現代化,必須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這既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措施,也是體現現代化水平的一個標誌。1979年以來,經過撥亂反正,克服了過去一個時期輕視教育的傾向,開始重視智力開發,把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放在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國正努力普及初等教育,抓緊進行掃盲工作;努力進行中等教育結構的改革,有計畫地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採取多種形式,加速發展高等教育。除加強正規大專院校外,還舉辦大量的廣播電視大學、函授大學、刊授大學、夜大學、管理幹部學院和教師進修學院。同時,從政策上、組織上採取措施,創造條件,鼓勵自學成才,有計畫地輪訓中青年幹部,壯大各方面的專家隊伍。到2000年時,估計勞動年齡範圍內人口文化狀況會有很大改變;文盲、半文盲將全部掃除;農村將普及初等教育,勞動者普遍達到高小水平;城市將普及中等教育,職工普遍達到國中水平;全國高中和大學文化程度的人顯著增加,那時中國將有1500萬~2000萬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
人民生活將達到小康水平 社會主義生產和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使全體勞動者過著越來越美好、幸福的生活。但是,人民生活的改善必須建立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生活改善的速度不能高於生產發展的速度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速度。因此,要堅決貫徹“一要吃飯,二要建設”的方針,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20世紀後20年的戰略目標實現以後,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1980年中國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為227元,按最低方案初步預測,到2000年將達到617元,為1980年的2.71倍,每年平均遞增5.1%。由於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勞動者的工作有保障,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比較便宜,集體福利事業較好,那時將基本消滅一些地方存在著的貧困現象。
生態環境將有很大的改善 環境問題是當前世界面臨的重要問題。中國也存在著這個問題。首先是自然生態問題,中國森林覆蓋率只有12%左右,在世界上排列在120位以後。其次是城市環境問題,突出的表現是:冬季污煙型大氣污染、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噪聲危害和固體廢棄物的污染;再次是農村環境問題,農業污染和農業生態破壞是農業生產發展中需要認真解決的長遠問題。
現在已經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正在採取必要的措施,保護和改善環境。在1990年以前,要重點控制環境污染的發展。到2000年時,要使中國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得到相當程度的解決,使城鄉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環境達到比較清潔、優美的程度,各種自然生態環境逐步恢復到良好的狀態,以基本適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的要求。
人民的覺悟不斷提高 中國不僅重視物質文明的建設,而且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隨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勞動者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覺悟將日益提高,他們將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勞動者,把勞動看作是光榮的、豪邁的事業,自覺地建設新社會。
以上是對於2000年中國現代化水平的一些輪廓描繪。實現了這個目標,就有了一個新的起點,可以爭取達到更高程度的現代化,也就是在主要方面接近和趕上經濟已開發國家的水平。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中等國家水平,人民生活也將更加富裕。
實現戰略目標的步驟 為了實現20世紀末的奮鬥目標,1980年以後的20年間,在戰略部署上要分兩步走:前10年主要是打好基礎,積蓄力量,創造條件,後10年要進入一個新的經濟振興時期。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前10年會低些,後10年會高些。這是因為,前10年經濟的增長要受許多制約因素的限制。例如:
①生產結構的調整還沒有結束。經過幾年調整,現在農、輕、重的比例已趨於合理,但是工業和農業內部小行業的結構、產品的結構還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工業品的生產結構同民眾的消費結構還不相適應,民眾消費需要的許多工業品供不應求,同時又有許多工業品滯銷;輕工業需要的許多設備,重工業還無力提供。這些問題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解決。
②經濟關係還沒有完全理順。經濟體制已經進入全面改革的階段並且已經取得顯著的成效,但是改革任務的完成還需經歷較長的時間,特別是價格體系的改革還僅僅是開始。可以預計,後10年可以基本上實現經濟體制的合理化,使經濟計畫管理和企業經營管理走上正軌。
③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緊張狀況還不可能根本扭轉。現在把這些薄弱環節作為戰略重點來抓,必將改變其落後面貌,但這也需要時間。隨重點建設的加強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後10年能源、原材料產量會大幅度增加,能耗、物耗會不斷降低。
④重大科學技術項目的攻關、人才的成長和企業的技術改造都需要較長的時間。現在所做的努力,有許多要到後10年才能見效。
進行前後兩個10年經濟成長速度影響因素的對比分析,有助於人們保持清醒的頭腦,從實際出發,安排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
中國從1986年開始進入第七個五年計畫時期,這一計畫時期總的任務是: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為今後10年的經濟振興打好基礎,並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具體地說,第七個五年計畫時期要實現以下目標:①基本上奠立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基礎,進一步實行對外開放。②實現工農業總產值、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比前10年翻一番,努力使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合理化。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經濟效益上,努力推進技術進步,使一部分關鍵的機電產品的技術性能達到和接近國際上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的水平。④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保證第七個五年計畫的實現,並為後10年緩和能源、交通緊張狀況創造條件。⑤加強智力開發,加快各種專門人才的培養。⑥繼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居住條件,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的差別。
第七個五年計畫期間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也是計畫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和總體部署是,適應社會主義的在公有制基礎上發展有計畫商品經濟的要求,以增強企業活力,完善市場體系和健全巨觀管理制度為主要內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