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戰略

經濟成長戰略是指一國以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實際水平的增長,或個人收入的增加為目標的經濟戰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成長戰略
  • 實質:經濟戰略
  • 相關書籍 :《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 內容:認為發展就等同於經濟的增長
理論基礎,內容,貢獻,具體措施,缺陷,中國選擇,

理論基礎

經濟成長戰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獲得長足發展的西方經濟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世界上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的問題。經濟成長理論是經濟已開發國家制定經濟成長戰略的理論基礎,源遠流長,一直可追溯到亞當·斯密。斯密在他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了經濟成長的因素,是由專業分工引起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資本積累決定的。繼而,大衛·李嘉圖則重點強調了國際貿易對經濟成長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比較成本學說。之後,又有穆勒提出的人口增長、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對經濟成長影響的學說。現代經濟成長理論的核心思想,則直接來源於凱恩斯。他在其著名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中提出“有效需求”理論,認為失業和經濟危機的發生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因而提出國家全面干預經濟生產的主張。
現代經濟成長理論,實質是凱恩斯學說的動態化和任期化。二戰後主要代表有:哈羅德—多馬經濟成長理論、新古典經濟成長理論、熊彼特傳統經濟成長理論(包括技術創新理論、制度創新理論、企業家理論)、氣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論、庫茲涅茲的經濟成長理論。其中最為著稱的是哈羅德一多馬經濟成長模型。該模型認為,要使每一時期的經濟都保持均衡增長,投資應當按儲蓄比例和資本生產率的乘積所確定的增長率要求進行。
建築在經濟成長理論之上的經濟成長戰略,其所追求的目標是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收入的高增長率。這個戰略實際上是建立在一個假設的基礎上,即認為完成產值後,通過國家政府關於稅收、補貼等經濟政策,可以自動保證分配的公正性。經濟發展問題,也就可以歸結為單一的經濟成長問題,歸結為如何實現最大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為此經濟成長理論認為,以下一系列戰略問題是至關重要的。
實行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進行大量投資,以保證大量資金和龐大的固定資產;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的支持;需要各種專門人才,從工人、技術專家、管理學家到金融家,人才成為經濟成長中的決定性因素,教育問題也隨之成為經濟成長的戰略性問題。

內容

經濟成長戰略的主要內容有:
1.認為發展就等同於經濟的增長
強調“經濟成長第一”,這種觀點把發展過程片面地理解為單純的經濟成長過程。這種戰略認為社會發展等同於經濟成長,把GNP視為經濟成長的主要目標。在實踐中,人們往往過分偏愛和追求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
2.強調“效率優先”
經濟成長戰略奉行“效率優先”的價值取向和政策目標,認為生產先於分配,積累高於消費,發展和公平不可兼得。因此,一國要發展經濟,必須犧牲社會公正。這種觀點表現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就是對GNP的努力追求,對高速度的強烈追求,而相對忽視了社會公平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分割了社會的公正性和社會穩定的關係。要取得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就必須給每個公民都提供公平的機會,其中一個基本的環節就是為每個公民提供社會安全網路,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3.把財富的增長和速度看做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基本尺度
GNP(國民生產總值)或者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是社會所關注的唯一目標。在經濟成長論者看來,社會發展是一種經濟現象或者經濟行為,是通過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為國民提供更多的物質生活資料的過程。
4.割斷經濟成長與文化價值的聯繫,不關心價值追求的合理與否,把功利當作唯一的價值標準
經濟成長戰略排除了文化在發展中的地位,造成了經濟和文化之間的緊張與對立。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成長和發展的主體是“經濟人”,它是一種脫離了社會、文化、歷史的純粹而孤立的經濟現象。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很難把經濟活動和文化活動截然分開,文化活動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割斷經濟與文化的聯繫,是不利於經濟發展的。

貢獻

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許多國家實行的是經濟成長戰略。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個國家突出了經濟成長戰略,其特徵是伴隨著科技進步,人們不斷地增加資源開發利用的廣度與深度,通過資源的大量消耗支撐著GDP或人均GDP的快速增長。如1963—1968年期間,世界工業生產總產量的平均增長率是每年7%,人均增長率為5%。人們從經濟成長戰略中得到了許多好處:
①GDP的快速增長提高了整個世界經濟水平,每個國家的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得到加強;
②人均GDP的增長,使一些國家消除了貧窮,大大提高了人們的收入水平;
③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消費方式也向更舒適、更高層次發展。

具體措施

為了實現經濟成長戰略,已開發國家採取了三個主要戰略措施。
1.實行高消費、高福利政策
高消費、高福利政策能提高社會的有效需求,從而會刺激投資,不斷擴大再生產,以保證國民生產總值的高速增長。高消費、高福利還意味著消費的需求是高消費、高價值的,從而本身就能有效地提高國民生產總值。高消費、高福利政策還提高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
2.發展世界市場
這是戰後西方已開發國家保證經濟成長的一項重要措施。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大的市場,市場越大,越能刺激生產,越能使經濟趨向繁榮。而最大的市場則是世界市場,只有占領了這個市場,經濟才能最大程度地增長。因此,經濟已開發國家無一不在推行世界市場的政策。戰後的世界市場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徵。這些特徵主要有:單一市場變成了綜合市場;從獨霸市場走向協作市場;從掠奪市場走向培育市場。
3.依靠科學技術
西方已開發國家越來越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他們經濟成長的主要戰略。美國一直大力倡導高技術戰略,日本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技術立國”的口號。80年代開始,西方更掀起了一場以微電子技術為中心的新的技術革命。新技術革命將引起經濟已開發國家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並對國際分工和世界貿易帶來深刻的影響。

缺陷

經濟成長戰略在使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均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①貧富不均狀況嚴重,出現了富人愈富、窮人愈窮的現象,相當一部分的人仍然無法受到良好教育和獲得醫療保障的機會;
②社會問題突出,如出現了失業增加、健康狀況惡化、犯罪率上升、社會不穩定等種種社會矛盾。

中國選擇

1.建立以知識為基礎的價值增值方式
以知識為基礎的價值增值方式,是中國企業提高價值增值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經濟在國際知識分工體系中,擺脫被動局面,走向主動的關鍵。通過以下一系列環節來提高中國企業的增值能力,提高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可以實現這一知識經濟成長方式:
(1)開拓高附加值的新產業。
積極培育和發展具有專門優勢的高附加值產業,進入世界範圍內的高附加值生產領域,提高國際競爭能力。目前中國在高技術國際市場的市場份額還較低,我們的主要優勢是在航天、航空領域。中國還需要培育新的高附加值產業,並形成真正的競爭優勢。中國的軟體產業、傳統醫藥產業等領域都是具有發展潛力的領域,但問題的關鍵是,中國企業必須處在高附加值領域,而不是簡單地生產、加工,這樣才能充分利用中國現有資源,有效提高價值增值能力。
(2)努力開發高附加值的產品。
某種意義上,知識經濟成長方式為所有的產業都提供了生產高附加值產品的機會,即便是在普通的製造業與零售業。問題的關鍵在於提高創造性思想在產品中的套用,提高產品本身的知識含量,通過提高知識含量來滿足消費者的知識性、精神性需要的滿足。如台灣玩具企業是以世界一流的創意和一流的品質來不斷提高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中國內地企業也應該在創意生產方面有所作為。在這一領域,企業所需要的是豐富的市場知識。隨著中國消費者的不斷成熟,隨著中國的開放,中國市場的領先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問題的關鍵是企業是否有創新的動力和創新的能力。以我們的創造力與無限的智慧型,比競爭對手更早地發現市場、創造市場,贏得消費者,這是提高中國企業價值增值能力的重要途徑。
(3)提高現有產品的價值增值能力。
提高現有產品的價值增值能力是充分利用現有生產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充分利用知識,在完善服務、改善品質和拓展功能上努力,就可以有效提高現有產品增值能力,從而促進經濟績效的改善。
有效利用知識,完善服務,實現價值增值。銷售服務,包括售前、售中和售後服務,是價值增值的過程,但有效的銷售服務是建立在豐富的市場知識基礎上的。日本的一家零售商通過售後服務,主動派出大量具有豐富市場知識和維修經驗的員工到顧客家中為其提供所有家電產品的檢修服務,不論是否是其出售的產品。在售後服務中,充分了解顧客需要,收集信息,並為顧客提供購買諮詢服務。雖然,這家公司的價格高於同行,但是由於為顧客提供了周到、科學的服務,其銷售利潤與顧客滿意率都高於同行。這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優質服務所帶來的價值增值。公司能夠提高其服務的價值含量,源於其擁有正確的服務顧客的知識與服務顧客這一經營思想。在軟體產業,目前流行的做法是用戶定製、捆綁式銷售,並提供長期的技術支持與維護服務。用戶定製是一種價值增值能力較強的服務,企業對用戶需要的深入了解,提高了產品對顧客個性化需要的滿足程度。因此,這種服務改善也是建立在公司對用戶需要有效識別基礎上的。中國的市場差異較大,市場對多樣性消費的需要也在不斷上升。如中國的農業智慧型系統在銷售服務中,通過新的專門性知識的引入,更多地考慮各地農業經營環境的差異,實現對當地市場的有效反應,就可以進一步提高其產品的價值增值能力。
依靠知識,改善品質,提高產品增值能力。產品的價值增值能力取決於產品對消費者需要的滿足程度,也取決於產品的實際效用。因此,通過工藝的改進、先進制造技術的使用、質量意識的培養來提高產品性能,從而提高消費者的滿意程度,同時還應該充分重視產品的品質提高與信譽培養。在知識經濟成長方式中,市場價值是對企業及其產品進行衡量的標準,而在市場價值的構成中,企業的經營性資產,如品牌、信譽、顧客忠誠以及行銷網路是實現市場價值的重要基礎。無論是性能的改善,還是品質的提高,都需要依靠企業有效的知識套用。
激活創新知識,拓展產品功能,實現價值提升。現有產品的功能拓展,是價值增值的有效手段,而通過創造性的勞動,將其新的功能挖掘出來,則是功能拓展的重要途徑。如北京故宮的楊靜豆畫,用創意提高了各種豆的價值含量,而南京京劇院工作人員與原先處於虧損中毛巾生產廠家的合作,則使普通毛巾的價值含量因為印上京劇臉譜而迅速提高。因此,產品功能的拓展,需要不斷地打破既有的產品功能定位,不斷地發掘其新的用途。在功能拓展過程中,關鍵是創造性思想的產生與使用,一個能夠促進創造性思想的組織才能夠獲得功能拓展的機會。在某種情況下,新的功能的拓展來自偶然的發現。如丹參酮用於治療痤瘡,是其原有功能的一種更有價值的拓展,是來自乾一個研究人員意外的發現。該研究人員苦於痤瘡,情急之中試用丹參酮,於是有了這一市場價值更高的功能開拓。在生物製藥領域,創新來自無數實驗和看似偶然的發現,但實際上,這些偶然的發現能夠被轉化為有市場價值的產品與服務是因為企業已經形成了培養創新和鼓勵創新的文化,偶然的發現與意外的結果才能轉化為市場價值。
無論是提高產品的知識含量、改善產品的服務、提高產品的質量、拓展產品的功能,在提高現有產品的價值含量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強化企業的創新意識,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重視企業的知識管理。
綜觀各種以知識為基礎的價值增值方式,其核心是充分利用知識資源,提高知識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程度,通過改善投入要素的結構方式,來提高經濟發展水平,最終實現高水平的經濟成長。通過知識生產與有效套用來改善價值增值能力,使中國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最終提高中國經濟發展微觀層面的質量與層次,這是知識集約型經濟成長方式的最重要的發展戰略之一。
2.網路結構的知識創新方式
在知識集約型的經濟成長方式中,知識創新活動是基礎。與以往不同,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創新活動,具有網路結構特徵。這一網路結構的創新活動,應該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有所選擇,重點發展
在新的經濟成長模式中,技術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因為,知識集約型增長方式具有網路結構特徵,是一種非線性增長模式。關鍵技術對產業的帶動作用和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如晶片技術、網路技術在已開發國家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其他一般技術所無法替代的。由於關鍵技術的這些特徵,因此,選擇正確的技術發展方向,並通過市場方式篩選出關鍵技術,乃是保證技術發展系統最佳化的重要前提。在開發中國家,這種有所選擇、重點發展的創新戰略就更加重要。這種對關鍵技術的重視以及對技術選擇的強調,實際上正是技術創新活動網路式、非線性發展規律的要求。而美國在信息技術上的成功與日本信息技術領域相對落後所形成的鮮明對比,更進一步說明了關鍵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意義。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傳統經濟成長時代的多種技術多頭並進的創新方式,是不符合知識集約型增長方式的需要的,也是不符合現代知識創新活動發展趨勢的。因此,有所選擇、重點發展是新的網路式創新活動的要求之一。在技術選擇的過程中,應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包括對創新資源的配置作用。同時,適當運用政府政策來引導與組織這種網路結構的創新活動及相應的技術選擇。
(2)以點帶面,有效擴散
網路式創新活動的有效開展需要遵循以點帶面,有效擴散這一原則。這主要是因為,技術突破具有網路特徵。一方面,技術的突破主要發生在各種技術的結合界面上,是在不同技術之間的聯結與整合中實現的。另一方面,關鍵技術的突破,往往能夠帶來相關技術的迅速變化,創新技術的滲透能力不斷提高。與技術創新的這種網路方式相對應的是產業之間的關聯程度不斷提高。如在晶片技術、網路技術等的推動下,電腦技術與通訊技術(C&C)的結合程度越來越高,信息通訊技術成為一個範圍更加廣泛的、力量更加強大的領域。技術創新的網路特徵,需要創新活動以點帶面、網路合作的方式進行,也就是抓住關鍵的技術結點,及其與其他技術之間的聯繫,通過網路式合作的方式來推動技術的普遍發展與整體經濟系統增值能力的提高。
創新通過由點到面,有效擴散,實現知識投資的規模報酬收益,並降低知識的重複生產。知識的擴散是知識創新活動商品化的重要途徑。關鍵技術與先進技術在各產業中有效使用,是保證這一創新方式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提高創新活動對經濟發展促進作用的有效途徑。因此,在重點突破,以點帶面這種創新方式中,以點帶面、有效擴散是與重點發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重點關鍵技術的有效擴散是重點發展這一創新方式能夠持續發展的條件,只有通過技術擴散,提高各行業的普遍的技術水平,才能實現技術發展與經濟成長的協調,也才能為重點技術的發展提供進一步的物質支持,同時重點發展的目標也才能實現。
(3)網路合作,協同創新
對於整個經濟系統的創新來說,創新的最終效果取決於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協同發展。這種協同作用,不僅包括各種技術之間、各種產業之間,還包括各種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與合作。同時,在經濟系統中,有效的創新還應該保證創新環境各種因素之間的協同發展,如信息基礎設施、科學研究基礎、知識基礎設施、創新文化與氛圍以及創新人力資源的培養與激勵等各種因素之間的協同發展。美國的創新系統之所以到目前為止是世界一流的,不僅僅是因為其各個子系統的高度發達,而且還在於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協同。合作網路的發展,組織之間的協同有利於提高創新活動的效率,這對於現階段創新資源相對有限的中國來說,顯得更加重要。推動合作的重要方法是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保證創新資源與知識的自由流動,只有自由的流動,知識才能獲得有效整合與配置的機會,以知識為基礎的組織之間的合作也才更加有效。
對於創新活動中合作與協同的推動,政府的主要作用在於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保證各子系統之間的有效互動與關聯。如歐美等國科技政策重要的一點是在政府、大學和企業之間建立廣泛的合作關係,高效率利用各種資源。美國不僅強調國內各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為產學研合作提供各種支持,而且對國際科技與研發合作也基本保持積極的支持態度。目前,美國國家創新政策依然致力於改善系統之間的協同。而德國則努力發展“能力中心”這種有巨大創新潛力的知識與能力的網路系統,通過政府、產業界和科學界的通力合作,通過將大學、社會各類研究機構和企業,包括中小企業納入到能力中心中,來促進技術的網路化,提高德國企業的競爭力。
對於中國來說,提高各個子系統的意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或是目前更加緊迫的是,如何促成各個子系統之間的合作與協同發展。在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界面上,在組織與組織之間,系統與系統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中,中國創新能力的系統提高大有潛力。因此,為了實現基於創新能力基礎上的經濟成長,強調協同與合作是重中之重。在經濟全球化、科技發展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中,這一任務顯得更為緊迫。
3.開放經濟中的學習型發展方式
(1)開放與合作吸收先進知識與技術
在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已開發國家日益將其競爭優勢建立在知識與創新基礎上這一基本趨勢下,開發中國家要擺脫國際價值鏈生產中的被動局面,只有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與技術水平。通過開放與合作來引進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是有效途徑之一。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日益證明,開放經濟系統是有活力的系統,有效利用外來知識資源可以彌補原有知識資源的不足,並提高原有知識的利用效率。通過合作獲得外部知識目前已是企業知識創新的重要戰略,這樣,企業不僅可以彌補自己的戰略缺口,而且還能夠激活部分知識。企業如此,國家的發展也是如此。目前在世界範圍內出現的產業研發全球化趨勢,說明了外部知識在組織發展中的重要性。1997年,外國公司在美國的研發費用為1969億美元,美國在歐洲、日本等地建立的海外研究與開發機構也在不斷提高,美國公司在主要國家的海外研發費用也已達到了1407億美元。此外,企業之間的戰略聯盟,特別是技術戰略聯盟的發展也較快。這些都意味著開放的系統有利於提高知識創新水平,同時也說明,組織之間與國家之間的學習能夠促進創新的發展。學習機制在促進知識傳遞與知識整合中的作用,特別是促進隱含性的知識傳遞中的作用正越來越被人們重視。
在韓國技術發展從模仿走向創新的成功經驗中,關鍵的因素是技術的引進與吸收。只有通過引進基礎上的學習與吸收,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技術引進的效用,將技術引進作為一種知識學習機制,才能充分利用知識的溢出效應,提高自身知識創新能力,掌握技術發展的主動權。如果消極對待技術引進,或拒絕外來技術與知識,或消極依賴外國技術與知識,最終還是無法擺脫髮展中國家在國際知識分工體系中的被動局面。因此,中國的經濟發展應該是開放經濟中的學習經濟,在引進、消化、吸收他人之先進知識與技術的基礎上,提高中國知識的創新能力。在中國目前的知識發展水平上,無視世界科技發展全球化的大趨勢,一味片面強調自主開發是不經濟的,而不重視自有創新能力的培養,則是無法支撐持久的創新活動與技術發展的,也會逐漸喪失引進技術上的判斷能力,陷入被動、依附局面中。技術的引進,是學習的一種手段,而通過學習,提高能力是引進的最終目的。因此,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中,開放的目的是促進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學習與吸收先進知識,最終的結果是中國自身創新能力的提高。
(2)專門化與全球化的有效結合促進優勢發展
現代合作理論以及近年來跨國公司之間合作的實踐都不斷證明:合作中的有效性和合作能力都與經濟系統原有的專門知識的優勢緊密相關。也就是說,擁有一定領域的專門知識,能夠獲得知識互補的更多機會,能夠在合作關係中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因為,合作是一種雙贏或多贏博弈,只有各有所取,合作關係才能穩步發展。在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合作中,中國企業的專門優勢是企業獲得互補性知識的基礎。中國企業的本土知識是其中重要的專門知識。但僅有此還不夠,應該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在全球範圍內尋求我們所需的知識,使其與原有知識優勢緊密整合,從而形成更加先進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門知識。這樣的專門知識是建立在全球知識資源基礎上的,在世界範圍內具有競爭力。同時,這樣的知識,又是植根於本土的、專門的知識系統的,具有不可模仿的性質,是一種可以相對持久的能力。韓國先進晶片技術的形成過程實際上就是這一專門化與全球化相結合的過程。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具潛力的知識市場,同時也擁有豐富的本土知識,如果善於學習、吸收與整合,那么在專門化知識基礎上,通過有效利用全球知識資源形成在某些專門領域的國際性知識優勢,是完全可能的。
4.用制度創新來培育創新經濟
知識集約型的經濟成長方式,採用的是以知識為基礎來提高價值實現與價值增值能力,從而實現高質量的經濟成長模式;強調的是網路式的創新方式,重視創新系統的內部合作與協同發展;主張在開放與合作中通過學習與吸收先進知識與技術來提高中國創新能力,並強調在全球知識合作中自身專門性優勢的利用與培養。這些發展戰略之間是相互緊密聯繫的,相輔相成。這些發展戰略的成功在很大意義上需要社會制度安排不斷改善,需要有一個激勵和支撐新的知識集約型增長與網路系統創新模式的制度環境。因此,必要的制度創新是新的知識集約型增長方式成功的重要的制度保證。知識集約型的經濟方式實際上是強調知識創新的利用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因此,社會的制度安排應該保證創新活動的有效發展,換言之,需要制度創新來培養創新精神、培養創新企業、促進創新活動以促進創新活動。
中國目前的制度安排中,有較多是過去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的產物。隨著新的知識集約型經濟方式的確立,隨著網路、非線性創新方式的確立,現有制度安排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與新的經濟發展模式不相符合,因此,需要制度創新使制度安排能夠促進新經濟成長方式的有效運行。我們認為現階段的制度創新可以包括以下主要方面:
(1)完善產權制度,最佳化產權制度安排。
創新活動主要來源於利益驅動下的,創新主體的知識生產與套用活動。因此,完善產權制度,激勵企業和企業家的創新努力,鼓勵創新精神,是促進創新的重要方面。進一步推進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使更多的主體參與到創新活動中。目前,民營企業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較高,創新活動的績效也相對較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得到了適當的產權安排方面的激勵。
組織內部的產權制度創新也是促進創新活動的重要方面。在知識活動中,最關鍵的是個人隱含性知識的創造與奉獻,而個人知識的奉獻就意味著個人將其對知識的專有權讓渡出來,因此,組織必須有適當的制度安排來激勵和補償這樣一種知識奉獻行為。此外,組織知識的形成途徑之一是個人知識的有效整合,內部的協作和知識的共享是組織知識創造的重要機制。這也需要適當的激勵制度來鼓勵內部協作與交流。因此,內部的制度安排的創新對知識活動的有效性有重要作用。知識密集型企業中關鍵技術創新人才和高層管理人員的效率工資制度、股權激勵等等都是有利於知識創新的制度設計。
(2)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激勵知識的創造與傳遞。
適當的知識保護是建立良好的知識與技術擴散機制的關鍵問題。過度的知識保護,在激勵創新的同時,降低了創新知識的利用,限制了新技術的有效使用,導致創新知識的投資規模收益下降,同時,還可能會導致重複性的開發與研究工作。反之,不力的知識保護,則又會降低創新激勵,也會降低知識傳遞的速度與範圍。關鍵是選擇恰當的平衡點,在激勵創新的同時,促進創新知識的合理利用。目前,中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的主要問題是智慧財產權保護不足,但在設計新的制度保護制度時,也應注意智慧財產權保護中的適度原則。
(3)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鼓勵社會對知識資本和創新活動的投資。
一方面,積極發展風險投資,充分利用風險投資機制,使更多的社會金融資本與知識資產和知識資源相結合,促進知識的創造及其商品化。另一方面;應不斷改善資產評價方法,強調知識性資產在社會財富中的作用,而不是僅僅強調有形的物質資本。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有市場價值的知識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經濟成長。目前,在中國現行的資產評價和信用評價中,重視有形資產與固定資產,這樣以知識為基礎的企業及其資產則處於不利地位。在資本市場的相關制度創新,應強調對知識資產及智力資本的重視和強調。
世界性的知識化潮流不可阻擋,更加開放的中國必須以新的發展方式加入到世界經濟的角逐中。發展開放的學習型的經濟,知識基礎上的創新經濟,是中國在全球競爭中不斷走向主動、走向成功的理性選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