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臨澤內陸河流域綜合研究站

臨澤內陸河流域綜合研究站地處甘肅河西走廊中部的臨澤縣,地理坐標39°21'N,100°07'E,海拔1367m,距張掖70km,距蘭州560km。主站位於綠洲-荒漠過渡帶,沙漠、戈壁為主要景觀類型。該區屬大陸乾旱氣候,多年平均降水117mm,年蒸發量2390mm,年均氣溫7.6℃,最高氣溫39.1℃,最低氣溫-27℃,≥10℃的年積溫為3088℃,無霜期105d,年均風速3.2 m·s-1,大於8級的大風日數年均15d,主風向為西北風,風沙活動主要集中在3-5月。地帶性土壤為灰棕漠土,綠洲農業靠黑河水資源灌溉,在長期的耕種和熟化下,形成綠洲潮土和灌漠土,並有大片的鹽鹼化土壤和風沙土分布。主要的荒漠植物種有梭梭(Halaxylon ammodendron)、沙拐棗(Calligonum mongolicum)、檉柳(Tamarix chinensis)、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紅砂(Reaumuria soongorica)等。主要農作物有春小麥、玉米、棉花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臨澤內陸河流域綜合研究站
  • 地點:甘肅臨澤
  • 區域:河西走廊
  • 地理坐標:39°21'N,100°07'E
  • 海拔:1367m
  • 風向:西北風
1.站區概況
2.歷史沿革
經過近30年的發展,特別是自2000年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實施以來,一批西部生態環境建設項目以臨澤站為平台開展,臨澤站得以迅速發展,成為集黑河流域上、中、下游生態系統水、土、氣、生綜合研究的觀測基地和平台。
♦ 1975年建站後,主要進行綠洲邊緣防護體系建設、沙漠化防治和監測
♦ 1985-2000年,開展了河西地區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綠洲農業高產栽培技術、風沙土培肥改造、沙產業開發
♦ 2000年以來,以臨澤綠洲為主要基地,開展荒漠綠洲農業生態系統 水、土、氣、生長期演變和重要生態過程的觀測和研究;並充分發揮三所整合後的人才和學科優勢,開展以內陸河流域水-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多學科集成研究
♦ 2003年,加入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路(CERN)
♦ 2005年,加入中國生態環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