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乾熱風

中國的乾熱風

乾熱風是一種高溫、低濕並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災害性天氣。在各地區有乾熱風、熱風、乾旱風及熱乾風等不同稱呼。如寧夏銀川灌區稱熱風,山東濟寧及徐淮地區稱“西南火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稱乾熱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的乾熱風
  • 定義:高溫、低濕的農業災害性天氣
  • 分類:乾熱風、熱風、乾旱風及熱乾風
  • 危害:造成冬、春小麥等作物生理乾旱
正文,

正文

乾熱風是一種高溫、低濕並伴有一定風力的農業災害性天氣。在各地區有乾熱風、熱風、乾旱風及熱乾風等不同稱呼。如寧夏銀川灌區稱熱風,山東濟寧及徐淮地區稱“西南火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稱乾熱風。
形成中國發生的乾熱風,一般與東亞大氣環流的演變過程密切相關。春夏之交,冷高壓南下之後,由於內陸地區氣候乾燥、日照充足,空氣迅速增暖,在大氣低層形成乾熱的變性氣團,華北及華東的部分地區處於高壓後部、暖低壓前部的天氣形勢下,利於形成乾熱風的天氣;中國西北地區的乾熱風,主要是從中亞地區東移來的高壓脊在青藏高原和中國西北地區得到發展或加強的過程產生;其次是從中國青藏高原高壓在原地發展北抬而形成,在多數情況下,往往是由上述兩種情況結合而形成。乾熱風可分為大氣高溫、乾旱的高溫低濕型和雨後高溫、猛晴的雨後青枯型兩類。
危害性及地區分布 乾熱風主要危害在於高溫低濕環境造成冬、春小麥棉花等作物生理乾旱,影響產量,其中冬小麥受害最為嚴重,對春小麥及棉花的危害僅見於西北地區。小麥開花時如遇乾熱風,可造成不實和小穗數增加;灌漿乳熟期如遇乾熱風,造成籽實瘦秕,千粒重降低,產量下降;黃熟期如遇乾熱風,可使小麥出現“早熟”、“青秕”現象。小麥受乾熱風危害的氣象指標,各地區不一,危害程度除決定於乾熱風出現的強度、持續時間等因素外,還與作物的品種、生育期、生長狀況、土壤性質、栽培管理措施及前期氣象條件、病蟲害情況有密切關係。
受乾熱風危害的區域約為北緯32°~48°,東經75°~120°之間,發生乾熱風的主要地區有:①華北平原乾熱風區。北起長城以南,西至黃土高原,南自秦嶺淮河以北,東至海濱,這一地區亦為中國冬麥主要產區。其中危害最重,沿海地區較輕;蘇北、皖北一帶乾熱風危害也頗頻繁。②西北乾熱風區。主要包括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及新疆盆地,是中國春小麥主要產區。乾熱風一般是盆地重於山區;其中尤以吐魯番盆地為全國乾熱風最嚴重地區;河套地區危害略輕;河西走廊地區乾熱風有西多東少,北強南弱,低重高輕的特點。受乾熱風危害的程度,各地差異很大。一般低洼盆地、沙漠邊緣、谷地、山脈背風坡等受害較重,而丘陵薄地、沙地、陽坡地危害輕。同時,隨海拔升高,危害程度也逐漸減輕。
時間分布 乾熱風天氣在中國從4~8月地均可出現,約2~4年出現一次危害嚴重年。對小麥有危害的是5~7月發生的乾熱風,特別是5月中、下旬,中國冬麥產區的華北平原與徐淮地區,小麥正進入灌漿盛期;西北春麥區一般為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進入灌漿期,此時發生的乾熱風對小麥危害最大。一般而言,乾熱風因不同地區在年中出現的頻率為:徐淮地區集中在5月下旬到6月上旬,平均10年4遇;冀中平原在5月末和6月中旬初,年均有10天干熱風;一次乾熱風過程以持續1~3天者居多;晉中和晉東南在6月上旬出現最多,持續天數1~5天;河套地區是6月中、下旬居多;河西走廊西部乾熱風天氣最多旬在6月上旬,中部地區7月上旬;新疆的託克遜若羌幾乎年年發生重乾熱風。中國小麥受乾熱風的危害,東南部早於西北部,危害的輕重程度地區間、年際間均不相同。近年來,小麥乾熱風科研協作組以乾熱風年均日數和過程次數為主導指標,年型機遇為輔助指標,運用迭加分析,初步劃分重、次重、輕和無4個等經,作出了中國第一個小麥乾熱風氣候區劃。中國北方各地在防禦乾熱風危害方面有“躲”、“抗”、“防”的經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