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生產力研究

中國當代生產力研究

《中國當代生產力研究》是2002年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孟海貴。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當代生產力研究
  • 作者:孟海貴
  • ISBN:9787801632821
  • 頁數:232 頁
  • 定價:19.00
  • 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年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中國和世界歷史發展、變革的角度,研究中國當代生產力,對生產力的因素、發展動力和發展規律作了全面的分析。本書著重對先進生產力作了深入的研究和論述,指明生產力發展是沿著共同的軌道前進。本書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套用多種坐標來表述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當今世界,科技因素、知識經濟、智力勞動者與“天人合一”功能代表著21世紀的先進生產力。本書對“知識經濟是以產業結構為坐標來表述的先進生產力”作了深入的論述。
該書內容豐富,論點新穎,文字通暢,可供從事當代生產力、經濟方面的研究和教學人員及實際工作者參考。
何謂先進生產力?過去都是以勞動工具作為衡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準,如根據勞動工具將人類社會生產力分為石器時代、鐵器時代、蒸汽機時代、電力時代等等。以工具作為生產力水平的標誌,對於古代、近代生產力是完全適用的,對於當代生產力說來則顯示出局限性。因為古代、近代生產力要素少,結構簡單,功能單一,可看做一維事物,而工具一個要素就決定了全部屬性,工具就標誌著生產力水平,從而也是先進生產力標誌,2000 年前鐵器代表先進生產力,200 年前蒸汽機代表先進生產力,100年前電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直到 20 世紀 20 年代,電力還代表先進生產力。到 20世紀末,無法找到一種工具能代表先進生產力,也無法像鐵器時代、蒸汽機時代那樣有個統一的劃分,而是出現了多種劃分方法,如原子時代、資訊時代、知識時代、科學技術時代、生物技術時代等等。
因為當代生產力具有多維性,有多種要素、多種結構、多種功能,單獨某一個要素無法標明生產力發展水平,從不同視角會觀察到不同的維度,這就要從多維視角觀察生產力的多種屬性。
生產力有個基本特點,那就是全球有共同的發展軌道(軌跡) ,以勞動工具為坐標,各國都沿著石器、鐵器、蒸汽機、電力這一軌道前進。選擇另一種坐標,也會發現有共同的發展軌道。判斷生產力先進與否,遵循“後來居上”法則,即後產生的比以前的先進。
這樣,確定先進生產力,比確定先進的文化、政治和生產關係就簡單明確得多。當前人們之所以對先進生產力有不同的表述,是由於從不同視角出發,選擇不同的坐標系。
首先以生產力要素為坐標,每個時代總有個占主導地位的要素,主導要素變了,生產力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遠古時代,自然條件占主導地位。在大江大河流域,自然條件優越,動植物茂盛。採集和漁獵經濟,動植物是一種勞動對象,勞動對象豐富,人類易於取得食物,生產力就發達,形成了最初的文明。石器時代就出現了農耕,土地是經過人改造了的自然,鐵器工具發明以後,土地逐步取代自然條件而成為生產力的主導因素,由牧業社會進入農業社會。在農業社會就有手工業,蒸汽機發明後,引發工業革命。
工業和農業生產,都用機器,機器成為生產力的主導因素,由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在工業社會後期,科學技術滲透到各要素中,勞動者掌握科學技術,勞動資料中的科技含量增多,產品的科技含量也增多。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生產力的主導因素,其明顯標誌就是科學技術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分量加大,20 世紀初,這一分量在 10%以下,到了世紀末,已達到 40%,已開發國家達 70%以上。在 21 世紀,科技將成為生產力主導因素,可稱之為科技生產力。
在生產力要素中,主體要素是勞動者,是生產力發展的推動力量。以主體為坐標系,勞動者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①能源動力型。生產勞動是力作用於勞動對象,能源產生力。自然界存在太陽能、水能、風能,人無法利用這些能源,惟一可以利用的是人自身的能源。最初的生產勞動,人起到能源動力作用,屬於能源動力型。②經驗技巧型。人經過長期的生產勞動而積累了經驗,就利用人體以外的其他能源,首先是畜力,後來利用上水力、風力,在生產勞動中,主要靠經驗技巧操作,就由能源動力型轉化為經驗技巧型。③智力型。人靠經驗利用風力、水力,就是蒸汽機也是靠經驗發明的,瓦特造出蒸汽機 50 年以後,卡諾據此建立了熱力學。電力的套用靠經驗不行, 依賴於科學。 1831 年法拉第創立了電磁學理論,1867 年西門子依據此理論發明了發電機,這可說是智力型勞動的開端。此後,一切大的創造發明都依靠科學,乃至操作機器也要先掌握科學,勞動者由經驗型向智力型轉變。
生產力要素與產品結合而形成產業,可看作一種生產力結構,最早產生的是牧業,種植業的出現特別是鐵器的發明,形成了農業。
18 世紀工業革命以後,工業成為主導產業,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人們在紛紛議論工業社會以後的經濟形態,稱之為後工業經濟、信息經濟、超工業經濟等等,到了 90年代,又提出知識經濟。知識經濟是以科學知識為主導,同以能源原料為主導的工業經濟,是一種更高級的經濟形態。
生產力所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如何處理與自然的關係,就是生產力的功能。最初的功能是人從自然界取得食物,得以生存,是一種生存型功能。人有一種求生向上的本性,為了生活得更好,就從自然界多索取,除了索取生物以外,又索取礦物,生產力功能由生存型變為征服型。人征服自然的結果也就大規模地改變了自然。而人是在自然環境中經歷幾百萬年進化而成的,人體結構適應了自然,工業生產在上百年內驟然地改變了自然,人體無法適應這一變化了的自然,就必然會危害人的生存。在 20 世紀70 年代一些有識之士已發現了這一危害,80 年代聯合國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引起各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們開始覺悟到征服自然不能持續下去,努力創造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生產力功能將由征服型轉變為和諧型。西文的自然一詞古漢語對應的詞是天,中國從春秋戰國時代起,有個以一貫之的“天人合一”思想, “合”
與“和”通, “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和諧,也可以說生產力功能將由天人對立向天人合一轉化。
以上是從多維視角出發,分別以生產力的要素、結構、功能為坐標描繪出生產力發展的軌道,在四條軌道中,科學技術要素、智力型勞動,知識經濟與和諧型功能是後來的,根據後來居上法則,後來者代表先進生產力。在當代,科學技術要素、智力型勞動、知識經濟與和諧型功能標誌著先進生產力。上述四條軌道的關係,可用集合論的方法加以證明。生產力要素、生產力主體、生產力結構三個集大部分相交,接近重合。如在知識經濟中,科技要素和智力型勞動占主導地位,三者是重合的。而此三集與生產力功能這個集,有相交之處,如知識經濟消耗能源和原料少,對環境的危害比工業經濟少得多。但並非完全相交,有些先進科學技術會引發新的環境問題,最明顯的是原子能的利用。生物技術特別是人類基因技術,並不肯定會最佳化人的生存環境,也有可能引發新的天人對立。如何解決生產力的結構與功能的矛盾,將是 21 世紀面臨的新課題。
先進生產力同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兩個相互聯繫而又根本不同的概念。所謂先進生產力,是生產力領域的概念,以生產力的要素、結構、功能為衡量標準。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則涉及到上層建築和生產關係領域,是指生產力發展要求什麼樣的政治文化以及生產關係、經濟體制來與之相適應。JiangZeMin同志的“三個代表”思想,是指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以下稱《講話》 ) 中指出: “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 。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這一論斷本身就是一種理論,這一理論來之不易,是經過長期探索而得來的,具有深遠歷史意義和重大現實意義。從近 300 多年的歷史看,滿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努力發展生產,康熙朝實施發展農業計畫,全面推行墾荒之策;雍正、乾隆時,墾荒向邊疆推進,駐地軍隊實行軍屯,史家論說: “蓋自雍乾以來,各省軍屯民墾稱極盛焉” 。還投入巨資治理黃河、 淮河水患, 整修大運河, 興修水利設施。 自康熙 17 年 (1678年)治黃,歷時 30 年,將黃河馴服,自此,黃河“安瀾順軌百有餘年” 。乾隆繼續治理,勝過前兩朝。到乾隆末年,耕地達 10億畝,人口達 3 億,糧食生產能養活 3 億人。此外,貿易、採礦、冶煉、手工業都蓬勃發展。中國正處在康乾盛世時,歐洲爆發了工業革命。
工業代表先進生產力,此時清朝只是重視發展農業、手工業,忽視了當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工業,歐洲開始了農業時代到工業時代的轉變,中國卻還停頓在農業時代,這正是中國自康乾以後由盛而衰的根源。康熙、乾隆號稱明君,但沒有注意到西方興起的先進生產力,造成歷史性失誤。由此可以看出,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思想理論,關係到國家的盛衰和黨的執政地位,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作者簡介

孟海貴 1953年出生於山西省武鄉縣。1979-1983年曾先後就讀於沁縣師範、山西省教育學院、南開大學、廈門大學。1984-1996年在山西省教育學院、山西省財經學院、山西大學師院任講師。1997年至今任山西城市研究所所長、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城市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2001年兼任山西省城鎮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曾擔任《生產力研究》雜誌副主編、《城市經濟》雜誌主編、《經濟與社會發展》雜誌主編、《城鎮聚焦》雜誌主編。著有《當代大思潮》、《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論與實踐》、《政治經濟學教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亞洲四小龍的發跡與中國經濟發展的思考》、《國民經濟管理辭典》等書。在《生產力研究》、《城鄉建設》、《財經問題研究》、《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經濟日報》、《山西日報》、《太行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50多篇。

目錄

導言
第一章生產力總體分析
第一節生產力本質
第二節生產力屬性
第三節生產力性質
第四節生產力範疇
第二章生產力因素
第一節生產力究竟包含多少因素
第二節生產力因素分類
第三節教育和精神生產是否屬於生產力因素
第四節何者是生產力的決定因素
第三章一個特殊的生產力因素--科學技術
第一節生產力的三層次結構
第二節科學的積累效應
第三節科學的滲透效應
第四節科學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
第五節科學技術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第六節科學技術第一與人的因素第一
第四章生產力系統
第一節微觀生產力系統
第二節中觀生產力系統
第三節巨觀生產力系統
第五章生產力主體
第一節生產力的主體與客體
第二節客觀生產力論
第三節跨過理論難關
第四節生產力主體作用的變遷
第五節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
第六章生產力動力體系
第一節微觀動力
第二節巨觀動力
第三節動力體系
第四節動力因素分析
第五節社會需要與基本動力
第七章生產力規律體系
第一節生產力規律的性質
第二節生產力規律的分類
第三節生產力基本規律
第四節生產力基本規律與其他生產力規律的關係
第五節 生產力基本規律與其他經濟規律的關係
第六節從生產技術史看生產力基本規律
第七節從當代經濟看生產力基本規律
第八章生產力標準
第一節生產力標準的規定
第二節生產力標準的運行
第三節生產力標準的深化
第四節從生產力標準到二個“有利於”標準
第九章商品論
第一節產生商品經濟的條件
第二節從商品經濟到市場經濟
第三節 以生產力標準立論創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第十章產品論
第一節產品與生產要素的變革趨勢
第二節物質產品、信息產品、勞務產品
第三節產品的二重性——使用性與經濟性
第四節現代產品的發展趨勢
第五節產品論的實踐意義
第十一章生產力環境論
第一節經濟環境
第二節文化環境
第三節政治環境
第四節 “三個代表”與環境最佳化
第十二章 當代生產力論
第一節從三類生產的共同點引申出當代生產力論
第二節信息生產和信息產業
第三節 當代生產力論在信息業的套用
第四節當代生產力論在服務業的套用
第十三章知識經濟論
第一節知識經濟概念通考
第二節知識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高級階段
第三節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
第四節當代的經濟形態結構
第五節知識經濟的歷史地位
第十四章科教興國論
第一節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論基礎——科技源泉論
第二節百年反思迎接新的挑戰
第三節增長方式轉變的強大動力
第四節科教興國與市場經濟
第五節 以科教興國為綱推動先進生產力的發展
第十五章生產力發展軌道
第一節生產力要素:從自然生產力到科技生產力
第二節生產力主體:從動力型到智力型
第三節 生產力結構:從牧業經濟到知識經濟
第四節生產力功能:從生存型到和諧型
主要參考文獻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