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生產力研究

生態生產力研究

《生態生產力研究》是2010-05-01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魯娜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生態生產力研究》試圖從哲學的高度,以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為指導,以對傳統生產力發展困境的分析為基礎,以對生產力考察標準的重新界定為前提,以當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現實條件為背景,借鑑我國學者關於生態生產力研究的已有理論成果,從生產力發展的歷史與邏輯出發研究生態生產力,力求能夠較為全面和深刻的把握這一先進的生產力形態,以期對我國生態生產力理論的研究與實踐有所作為。

作者簡介

王魯娜,1974年生,199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獲哲學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生態哲學、當代社會發展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天津社會科學》《科學社會主義》《福建論壇》《學術論壇》《生產力研究》等刊物發表文章二十餘篇,獲得過北京市德育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查看全部>>

目錄

導論
一、生態生產力研究的現實意義
(一)對傳統生產力發展模式的反思
(二)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落實科學
發展觀的現實需要
(三)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深入發展的要求
二、理論資源與研究現狀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生產力理論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資源
(三)我國學者對生態生產力問題的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問題與理論創新
第一章 傳統生產力的發展困境及生態轉向
一、傳統生產力的發展困境
(一)技術的片面發展和使用所帶來的生存困境
(二)片面追求經濟成長所帶來的發展困境
(三)“自然資源無限論”所帶來的生態困境
二、傳統生產力的生態轉向
(一)生產力的模式從單向度征服型轉向雙向度和諧型
(二)生產力的評價從關注量的增長的片面評價轉向關注質與量統一的全面評價
(三)生產力的功能從滿足物質需要的一元型轉向滿足生態、物質、精神需要的多元型
第二章 生態維度是考察生產力的新維度
一、生產力的水平維度
(一)科學技術決定著生產力各要素的深刻變革
(二)科學技術集中體現並推動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三)生產力的質變往往由科學技術的質變引發
二、生產力的價值維度
(一)滿足人的需要、促進人(社會)的發展是生產力的價值體現
(二)人類需要的動態性與複雜性
(三)生產力發展的正向度與負向度
三、生產力的生態維度
(一)人類物質生產的概念中包含生態化生產的內涵
(二)遵循生態系統的運行規律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
(三)整體性、循環性和生態閾限規律是生態系統運行規律的集中體現
四、以生態維度考察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生態生產力
——近代非生態生產力——當代生態生產力
(一)原始生態生產力發展階段
(二)近代非生態生產力發展階段
(三)當代生態生產力發展階段
第三章 當代生態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徵
一、當代生態生產力的科學內涵
(一)當代生態生產力以高新科學技術為物質基礎
(二)當代生態生產力以生態化為典型標誌
(三)當代生態生產力以人(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價值目標
二、當代生態生產力的基本特徵
(一)生產力的科技屬性與生態屬性的統一
(二)生產力的動力功能與平衡功能的統一
(三)生產力發展趨勢的持續性與關聯性的統一
第四章 生態生產力與當代先進生產力系統
一、當代先進生產力的系統結構
(一)信息生產力代表著當代生產力發展的新高度
(二)文化生產力表征著當代生產力發展的新變化
(三)生態生產力標誌著當代生產力發展的新方向
二、生態生產力的發展需藉助信息生產力搭建平台
(一)信息生產力的發展為發展生態生產力創造了條件
(二)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群在生態問題的解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三、生態文化建設是生態生產力發展的文化基礎
四、當代先進生產力的“生態化”特徵
(一)當代先進生產力“生態化”特徵的理論基礎
(二)當代先進生產力“生態化”特徵的具體表現
第五章 當代生態生產力與中國模式
一、中國發展生態生產力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一)發展生態生產力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要求
(二)發展生態生產力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
二、生態理念是發展生態生產力的理論先導
(一)生態系統觀
(二)生態價值觀
(三)生態生產觀
(四)生態消費觀
三、生態科技是發展生態生產力的物質基礎
四、生態經濟是發展生態生產力的具體模式
(一)區域型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二)企業型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三)產品型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五、生態制度是發展生態生產力的現實保障
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發展生態生產力的目標指向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
·收起全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