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化思想史1840-1949

中國現代化思想史1840-1949

《中國現代化思想史(1840-1949)》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成果,其作者是一群一直致力於近現代中國社會思想史領域研究的學者。《中國現代化思想史(1840-1949)》以現代化為視角,系統、全面地梳理了1840—1949年這一百多年間中國先進的社會思潮的發展線索,詳細地分析了這些社會思潮發展的歷史成因和社會價值。《中國現代化思想史(1840-1949)》不僅從政治思潮、富國之道、強兵理想、教育觀念、精神家園、思維視野等六個方面詳細地介紹了中國現代化思想史的基本內容、發展脈絡,而且還對現代化基本理論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提出了自己對於現代化的獨特理解。綜觀全書,資料翔實,觀點鮮明,見解深刻,是一部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教材。《中國現代化思想史(1840-1949)》可以作為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通識課教材,也可作為政治學、歷史學、思想政治教育等專業的專業課教材。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現代化思想史1840-1949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頁數:283頁
  • 開本:16
  •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程美東
  • 出版日期:2006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40171414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中國現代化思想史(1840-1949)》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導論中國現代化的坎坷命運
一、“現代化”本義考
二、中國現代化的緩慢啟動
三、中國現代化的艱難發展
第一章 政治思潮的新陳代謝
一、中國政治現代化思潮發展過程中的三大坐標:保皇、救亡、啟蒙
二、中體西用思潮
三、改良主義思潮
四、自由主義思潮
五、西學中化理論

第二章 富國之道的苦苦探索
一、重農思想
二、重商思想
三、振興實業論:從《資政新篇》到《實業計畫》
四、科教救國思潮

第三章 強兵理想的不斷追求
一、“師夷長技”的軍事思想
二、洋務運動時期的軍事思想
三、甲午戰爭後酊軍事思想
四、民國時期和國民黨時期的軍事思想
五、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

第四章 教育觀念的次第更新
一、從經世致用到學習西方
二、洋務時期向西方學習的主張
三、維新時期的教育改良思想
四、民國時期的現代化教育思想
五、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教育思想
六、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

第五章 精神家園的艱辛拓荒
一、“精神家園”解讀
二、近代國人對儒家倫理思想的反思與批判
三、西方倫理價值觀念的傳入與衝擊
四、困惑中的文化抉擇
五、國人價值心理的變化
六、文學藝術思潮的新氣象

第六章 思維視野的日益開放
一、傳統中國人的華夷意識及其危機
二、重新認識世界
三、近代國家觀念的萌生
四、逐步走向成熟的外交思想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第一章 政治思潮的新陳代謝
什麼是政治現代化?美國著名的政治學家塞繆爾-P.亨廷頓認為“政治現代化涉及權威的合理化、結構的分離和政治參與的擴大等三方面”①。權威的合理化指以單一的、世俗的、全國性的政治權威來取代傳統的、宗教的、家庭的和種族的等五花八門的政治權威;結構的分離即指將那些具有特殊功能的領域——法律、軍事、行政、科學等從政治領域分離出來,設在有自主權的、專業化的但卻是政治的下屬機構來執行這些領域裡的任務,使得各級行政機構變得更加細緻、更加複雜並且有更加嚴明的紀律②;政治參與的擴大指民眾廣泛地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我們認為,僅從實踐層次來看,亨廷頓關於政治現代化所作的上述見解是大有道理的,它使人們很容易在實踐中將現代化政治與傳統政治區分開來。
中國傳統政治的合理性在於其神秘的“天命”和世襲的“道統”,政治結構上實行高度的集權專制,民眾的參與程度極低。鴉片戰爭後,隨著中國被動性開放程度的日益加深中國被動現代化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中國傳統政治的不合時宜性表現得越來越明顯,中國人從迎接實踐挑戰的需要的角度對如何建立一個完善的中國政治制度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構想、建議,出現了前後相繼的政治思潮。在這些政治思潮當中,那些符合時代發展要求、體現政治現代化發展規律的思潮就是直接構成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思想史的內容,是本章直接的研究對象。

後記

2002年10月,我和學友們開始了本書的寫作工作,2003年年底該書又被批准為該年度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項項目,2004年底初稿完成。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全體作者又作了多次修改,才形成了現在的定稿。應該說,在三年半的時間裡,作者們為該書的寫作付出了艱辛的勞動,耗費了大量的心血,為的就是儘可能地保證該書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現在付梓在即,但我並不敢妄斷該書已經達到了大家孜孜以求的水準,還盼學術界同仁不吝賜教,以促我們今後加以修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馬俊華、王方憲、乾詠昕、李征等諸位編輯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很多辛勞,在此謹向他們表示謝意。我的研究生張莉同學幫助核查了部分引文,在此表示感謝。
本書各章分工如下:
程美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導論,第一章第一、第二節;章永俊(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員):第二章;武 軍(軍事科學院副研究員):第三章;卞修全(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第四章;張小莉(河北師範大學副教授):第五章,第四章第四節;劉 馨(中國政法大學副編審):第六章;孔祥宇(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第一章第四節;時廣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第一章第三節;姚雨虹(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第一章第五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