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

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

《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增訂本)》從政治、經濟和文化變革等不同角度探討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把近代中國的巨變放到世界大變革的總進程中加以考察,提出以三大矛盾(殖民主義與反殖民主義的矛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以基督教文化為核心的現代工商文明與以儒教為核心的東方農耕文明的矛盾)交織、四大趨勢(衰敗化、半邊緣化、革命化、現代化)互動作為近代中國變革基本線索的新觀點。指出革命在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中的歷史地位,特別在抑制半邊緣化、衰敗化危機中的重要作用,但革命不能概括中國現代化的全貌。在1949年以前,中國現代化是西方的資本主義模式,現代化努力不斷遭受挫折和失敗,是中國社會內部上述四大趨勢相互交織,衰敗化、半邊緣化得不到抑制的必然結果。1949年革命完成了國家重建任務,從根本上抑制了衰敗化和半邊緣化的危機,而1979年開始的改革,最終使中國走上了現代化道路。《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增訂本)》對現代化理論多有發掘,是了解中國現代化的傑作。先後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首屆全國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7500402
  • 作者:羅榮渠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76頁
  • 開本:16
  • 品牌:北京華輝文化傳媒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增訂本)》編輯推薦:風景這邊獨好,一本揭示中國重新崛起坎坷歷程的傑作。中國現代化理論之父羅榮渠嘔心瀝血的不朽名著,數十載智慧的結晶。打開中國現代化之門的鑰匙,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

作者簡介

羅榮渠(1927-1996),四川省成都人,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博導,代表作《現代化新論》、《美洲史論》,是當代中國現代化理論與比較現代化進程研究的主要開創者,被譽為“中國現代化理論之父”。

圖書目錄

羅榮渠自述(代前言)
序言
上篇現代化新論
第一編大轉變時代的新歷史觀001
第一章現代化理論與歷史研究003
一、“現代化”還是“近代化”,應先正名003
二、“現代化”的含義是什麼007
三、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013
第二章西方的現代化思潮與現代化研究022
一、不斷變化中的社會思潮022
二、20世紀60年代——“發展”與“現代化熱”05
三、20世紀70年代——批判與反思030
四、20世紀80年代——理論的修正與自我變革033
五、西方現代化理論和發展理論的啟示036
第三章一元多線歷史發展觀——世界史研究的新視角044
一、是一元單線,還是一元多線044
二、單因素論還是多因素論053
三、一元多線歷史發展巨觀架構的構想058
第四章馬克思主義與新的現代化理論的建立068
一、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的三個階段068
二、圍繞現代化的若干理論問題076
三、現代化理論的研究範圍和基本任務:建立現代化研究的中國學派088
第二編現代世界發展趨勢通論093
第五章論現代化的世界進程095
一、社會變遷的幾種形式095
二、兩種不同的現代化進程101
三、“原初現代化”——大轉變的前提條件的形成103
四、推進現代化的三次大浪潮107
五、現代化進程的總趨勢116
六、現代化幾種基本類型和發展模式122
第六章第三世界現代化進程初探133
一、何謂“第三世界”133
二、第三世界現代化啟動的歷史條件138
三、第三世界現代化浪潮推進的大趨勢144
四、國家在現代變革中的正面與負面作用151
五、從“進口替代”向“出口導向”轉變的趨勢156
六、論“遲發展效應”163
七、展望21世紀168
第七章東亞崛起的新經驗——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因素173
一、問題的提出173
二、世界面臨東亞的巨大挑戰174
三、對東亞現代化的文化因素的新探索:三個重新估價177
四、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互動關係的變化184
第三編轉型期中國發展趨勢通論(1949年以前)191
第八章中國走向現代化的艱難歷程(1860年代—1940年代)193
一、現代化研究的方法論問題193
二、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獨特運動形式195
三、近世世界發展大趨勢與中國選擇時機的自誤199
四、清王朝的盛極而衰與鴉片戰爭的悲劇性208
五、“中國中心”觀的時代性錯誤:阻礙現代化的思想因素212
六、自強運動——現代化延誤的制度分析219
七、向制度性變革轉換的失敗231
八、共和時期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趨向與挫折238
九、20世紀上半葉中國現代經濟的依附性增長趨勢254
十、跨世紀的沉思264
第九章中國近百年來現代化思潮演變的反思281
一、現代化意識的最初萌芽282
——從“御夷圖強”到“中體西用”285
二、現代化意識的明確顯示
——從“中體西用”到“西化”、“中西互補”292
三、現代化概念的初步形成
——從“中國本位”、“全盤西化”到“現代化”295
四、探索中國發展的道路
——以工立國與以農立國的爭論299
五、對中國現代化思想啟蒙運動的反思303
下篇現代化新論補編
第四編世界現代化進程與東亞的崛起313
第十章“現代化”的歷史定位與對現代世界發展的再認識313
一、現代化研究在中國的興起315
二、從“西化”到“現代化”317
三、“現代”——新時代的歷史定位321
四、現代化研究的重大現實意義327
第十一章跨世紀的大變革與21世紀現代化前瞻332
一、20世紀的三大特徵333
二、當代世界變革的主旋律335
三、21世紀:現代化的第三世紀339
四、戒驕戒躁,探索走向新世紀之路342
第十二章東亞跨世紀的變革與重新崛起347
一、對東亞歷史轉型期應進行再認識347
二、東亞現代化進程中的三種基本演變形式347
三、對日本前期現代化“成功”應持兩點論351
四、戰後東亞發展的內外因素的辯證關係354
五、東亞“發展型國家”的重要功能359
六、東亞發展中的傳統文化因素363
七、東亞發展的前景368
第五編中國的現代化道路373
第十三章走向現代化的中國道路375
一、現代化——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新視角375
二、中國近代社會變革中的“四重奏”377
三、中國現代化運動的脈絡:三次模式大轉換382
四、關於愈演愈烈的激進主義趨向問題386
第十四章中國經濟成長的歷史經驗(1949—1989年)395
一、大折騰式的經濟突進396
二、“發展病”的政治歷史根源399
三、重新研究社會主義發展理論401
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403
第十五章傳統文化與中國現代化407
一、方法論問題407
二、中國歷史傳統的基本特色408
三、東亞應付現代化的三種模式410
四、“中體西用”——現代化啟動的東亞方式412
五、轉型期傳統因素的轉化414
六、面向21世紀:會通中西,創新傳統416
編後記419

序言

環視當今世界,現代化的浪潮掀起於東亞之濱,浪拍亞非拉三洲之岸,其勢銳不可當,而中國沿海沿江正洪波湧起,大潮滂滂!
一提起“現代化”,人們就認為是近年才從西方輸入中國的新名詞,頗有點舶來品的時髦味。其實,這是錯誤的,是對中國歷史的健忘。
100年前康梁領導的維新運動,按其本來的意義就是一次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運動。胡適在20世紀30年代時曾指出這一點:“30年前,主張‘維新’的人,即是當日主張現代化的人。”胡適:《建國問題引論》,見《獨立評論》第77號,1933年。到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比較明確地討論探索中國現代化的道路問題。只是當時的討論大都在中西文化比較的層次上兜圈子,很少涉及到經濟發展的中心主題。到30年代,“現代化”一詞開始經常出現在報刊上,成為議論的熱門話題。後來抗日戰爭爆發,全民族的注意力轉向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現代化這個大課題一時似乎銷聲匿跡了。
一直中斷了幾十年,到20世紀70年代末,當國家全力轉向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中心內容的新的發展軌道之後,現代化才重新成為熱門話題。曾經被拒於國門之外的西方流行的現代化理論,也被陸續介紹進來,不脛而走。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現代化”突然變成一個最響亮的詞,時代的最強音,並進入了我國社會科學研究的領域之中。由於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現實需要,在短短十餘年間,現代化研究成為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多學科共同關注的大課題。這隻要翻一翻近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指南,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這部《現代化新論》,作為我所主編的《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叢書》中的一部主要著作,就是上述社科基金“七五”期間的重點項目之一。本書的特色是,從巨觀歷史學的角度,把現代化作為一個全球性大轉變的過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的大過程,進行整體性研究。在本書中,現代化是作為一個世界歷史範疇提出來的。西方學者對現代化的研究在過去居於領先地位,但大多是從發展經濟學或發展社會學的角度進行研究,而且大多是微觀的政策性研究,是很少從歷史學的角度去進行研究的。至於從巨觀史學進行整體考察,則幾乎還沒有人嘗試過。
歷史學是各門社會學科的基礎。本書對現代化進程的研究,屬於一種基礎性的研究,而不是具體操作性研究。但我深信,對於現代化的總體認識,對於現代化內涵的各種分歧看法與爭論,只有對現代化的實際歷史進程和大趨勢有較好的把握之後,才可能得到解決。
本書的副題:“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今改為“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出版者),概括了本書的基本內容。在本書中對這個巨大課題的研究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探討三個主要問題。
第一編:大轉變時代的新歷史觀。這主要是從歷史學角度探討現代化進程的內涵,並提出一個以生產力作為社會發展中軸的新發展觀的理論架構。西方對現代化的研究從社會學中社會變遷的視角出發,重點是進行實證性的個案研究,使用的完全是西方社會學的分析概念,巨觀研究是很薄弱的。本書首先探討了馬克思主義與現代化研究的關係問題,指出早在100多年以前馬克思已經形成關於“現代”、“現代生產方式”等科學概念;他雖未使用過“現代化”一詞,但對人類社會從前現代向現代社會轉變是一個質的飛躍的認識卻早就提出;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的中心部分正是關於現代社會的發展問題。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未來的革命問題上,階級鬥爭與改變生產關係的理論被過分誇大,而有關現代生產力,特別是資本主義的現代發展問題就被排斥在視野之外,在整整一代人中,發展理論處在停滯與冷落狀態。為改變理論對實踐的嚴重落後,本書按照馬克思本來的構思,提出了一元多線歷史發展觀,突出以生產力標準代替生產關係標準作為衡量社會發展的客觀主導標誌,並按照大生產力形態演進的主線,著重闡述了現代工業生產力引發的第三次社會大變革的偉大歷史意義(第一次大變革是工具製作革命,第二次是農業革命)。這樣,就對現代化這個世界歷史範疇作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新解釋。
現代化的內涵包羅豐富,研究者從不同角度,各取所長。本書是從歷史進程立論的,因此對現代化進程提出了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解釋。廣義的現代化主要是指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生產力導致社會生產方式的大變革,引起世界經濟加速發展和社會適應性變化的大趨勢,具體地說,就是以現代工業、科學和技術革命為推動力,實現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大轉變,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並引起社會組織與社會行為深刻變革的過程。這樣,就把“現代化”從一個逾時空的空泛的概念確定為一個特定歷史發展階段,從而變成一個可以明確界定的科學範疇;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運用多學科方法建立巨觀的綜合研究架構的基本構想,從而大大拓寬了西方現代化和發展理論的研究領域和範圍。
第二編:現代世界發展趨勢通論。這主要是運用新的發展觀,對近兩個世紀以來現代化的全球發展趨勢勾畫一個總輪廓和匯流排索。首先,運用社會學的方法,把人類社會變遷歸納為四種基本形式:漸進性微變、突發性微變、創新性巨變、傳導性巨變。現代化是突破原有農業大生產力形態轉向工業大生產力形態引起的社會巨變。在世界歷史上,這種大轉變的最早啟動,主要是由內在因素導致的突破,稱為內源性現代化,這是一種創新性巨變,是一個自下而上的自發的過程。最早進入現代化進程的西歐各國屬於這種類型。主要是由外在因素導致的突破,稱為外源性現代化,這是一種傳導性巨變,是自上而下或上下結合的急劇變革過程,後進國家屬於這種類型。在具體闡述現代化的進程時,提出了這一世界規模的大變革經歷三次大推進即三次發展浪潮的觀點。第一次大浪潮(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中葉),是由英國工業革命開端、向西歐擴散的早期工業化過程。第二次大浪潮(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是工業化向整個歐洲、北美擴散並取得勝利的過程,同時在非西方世界產生強大的衝浪,拉開非西方世界走向現代化的序幕。然後是第一次世界規模的發展性危機。第三次大浪潮(20世紀下半葉),是發達工業世界向高工業化升級與欠發達世界的大批國家捲入工業化的過程。對現代世界發展趨勢在廣度和深度上的這一巨觀分析,不僅揭示了現代化梯級升進的大趨勢,也明確指出這一矛盾運動過程帶來的發展性危機,並對無限制的增長追求與西方模式的理性主義原則提出了批判性的質疑。
第三世界開發中國家被捲入現代化進程,是當代世界發展的最大課題。在本編中,從東西方社會經濟結構和歷史傳統之不同入手,著重分析了歷史特點與文化傳統對第三世界國家現代化的啟動、模式、戰略選擇的制約性影響。探尋上述三次大浪潮的匯流排索,勾畫出從歐洲啟動的變革浪潮自拉丁美洲—東亞與南亞—西亞、北非—黑非洲逐步推進的趨勢。歷史的實踐表明,西方自由派發展理論對第三世界現代化的樂觀估計與激進派依附理論對第三世界現代化的悲觀估計,都是不正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崛起的東亞,通過後進的趕超型現代化,創造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的最高經濟成長速度,正在形成東亞的新興工業化地帶。這對西方的現代化理論與發展理論都提出了挑戰。但對多數開發中國家來說,與已開發國家的發展差距確是在不斷擴大。這是值得關注的一個趨勢。為了探索晚近起步的現代化面臨的一些共同性問題,對於非經濟因素特別是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從“進口替代”向“出口導向”的模式轉換,“遲發展效應”引起的許多具體問題,進行了專節的論述。戰後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國家即政治權力在經濟落後的條件下對推進現代化扮演著特殊重要的角色,但濫用政治權力而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也可能導致反現代化的倒退。由於戰後國際格局的大變化,各國民族經濟發展中的國際因素的不斷增長,引起了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戰略的模式轉換——從“進口替代”向“出口導向”,對這一新動向的意義在本編中也做了重點剖析。
第三編:轉型期中國發展趨勢通論(1949年以前)。在把握了現代化世界進程的總趨勢之後,再把近代中國的社會巨變放在世界大變革的總進程中加以考察。這是從世界看中國,作為對現代化進程的個案研究。長期以來,對近代中國巨變的認識都是以革命史上反帝反封“兩個過程”作為基本線索和理論分析框架。本編突破了這一分析框架,從眾多的內外因素的互動作用,提出了以衰敗化、半邊緣化、革命化、現代化四大趨勢作為近代中國變革的基本線索的新觀點。其中半邊緣化與革命化都是中國從舊體制向新體制轉變過程中的特殊形式,經過曲折的鬥爭,現代化才逐漸上升為大變革的主流。本編從這四種趨勢交相作用的合力中去清理近世中國巨變的歷史脈絡。在鴉片戰爭以後的一個世紀中,中國的變革大致可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從鴉片戰爭到第一次中日戰爭(甲午戰爭),是在衰敗中半邊緣化的初期,也是以“自強運動”的名義進行局部性防衛性現代化的開始。從第一次中日戰爭到第二次中日戰爭,半邊緣化深化,政治體制發生劇變,民族民主革命高漲,是現代化經濟出現依附性增長的時期。這後半個世紀發生的變化遠遠超過前半個世紀,最後是戰爭打斷了現代化的進程,導致經濟成長的銳減,但也帶來民族主義覺醒精神的昂揚。總的說來,將近百年的中國現代化是“被延誤的現代化”。在對這一歷史進程的分析中,廣泛綜合了近年國內外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對各時期制約經濟成長的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因素進行了具體剖析,並與同時期其他國家的現代化進程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比較。
在這一部分,還對近百年來中國探索現代化的啟蒙思想的演變過程,做了專題性的研究。這是過去中國近代思想史上長期被忽視的一個問題。研究從收集和整理“五四”以來我國思想界的幾次大論戰的原始文獻資料入手,清理了“現代化”概念在中國形成與發展的脈絡。特別是對20世紀30年代有關“中國本位”與“全盤西化”之爭,有關工業化與農業化之爭,進行了重點闡述,澄清了過去學術界把胡適稱為“全盤西化派”的不實之論。中國學術界早在西方現代化理論誕生之前二三十年,在新舊思潮的激烈論戰中,經過艱苦的探索,思想認識逐步螺旋式地上升,最後終於達到一種朦朧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共識。這是很重要的歷史進步。從近百年來中國現代化思想啟蒙運動中吸取經驗教訓,這對今天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特別是中國文化的重建之路,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就是本書中提出的一些基本思想與觀點,但不是全部的觀點。讀者可以發現,這是一個三層式的結構:最基層是現代化理論,第二層是現代化的世界進程,第三層是現代化的中國進程(1949年以前)。這個三結合的研究架構,融理論與歷史研究於一體,是一個大膽的嘗試,是對跨學科的社會科學方法的新探索。現代化進程,從巨觀到微觀的研究都才剛剛起步,難度非常之大。在中國社會科學的崎嶇道路上,邁出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步子也是很不容易的,何況是在一個新領域中進行探索。但不管如何艱難,中國的社會科學的現代化,也總得有人邁步,有人摔跤,才可能有所前進。本書的觀點未必成熟,但總是中國人自己努力探索的成果。有一位日本社會學家說過,他所講解的社會學不是西方社會學,而是經過東方人的頭腦過濾了的西方社會學。我也想在此說明,本書所講述的現代化的理論與歷史的觀點,不是西方人的現代化觀點,而是中國人探索現代世界發展進程形成的新的現代化觀點。
在最近幾年中,作者在出國訪問期間也帶著研究的課題,特別是在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發展研究所進行半年專題研究,擴大了國際學術視野,受益匪淺。本書的部分章節,曾以論文形式作為階段性成果在報刊上發表,有的還譯成英文、日文發表,在國內外引起廣泛的興趣,得到熱情支持。其中多篇獲科研成果獎,這是對作者的莫大的鼓勵。本書的基本內容曾在北大歷史系的博士生和碩士生的研究班課堂上講授過。書中已發表過的章節,在成書時都進行了新的增補與修改。
謹以此書獻給有志於中國現代化研究的同仁與讀者,也獻給有志於世界史和中國史教學改革的同仁與讀者。許多朋友和讀者關心此書的出版,謹此致謝,並隨時期待他們的批評與指正,以切磋共進。
這只是一個項目的結束,新的研究只能說方才開始。正如先驅者所言,倘能生存,當然仍要學習,繼續求索……
羅榮渠
1993年1月於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

名人推薦

《現代化新論》一書正是羅榮渠先生對世界和中國現代化大潮進行探索性研究的成果。本書的主要特點是從巨觀史學視角,把現代化作為全球性大轉變過程,進行整體研究;運用跨學科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融理論與歷史研究為一體,突破傳統和西方窠臼,創立了現代化研究的新範式。作者作為這一研究方向的開拓者和創始人的重大建樹,使他登上了一生學術事業的高峰。
——林被甸(北京大學教授)
在這部積十數載之功而成就的嘔心瀝血之作中,羅氏以深厚的理論素養和歷史學功力為根基,並廣泛吸納海內外有關跨學科研究的學術成果,對現代化理論、世界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深入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性研究。全書洋溢著作者的創新意識,不落傳統和西方的窠臼,力圖融理論、歷史和現實研究於一體,為中國的現代化研究實實在在地打開了廣闊的新天地……為中國的現代化研究奠定了一塊里程碑式的基石,也為世界的現代化理論界貢獻了中國人的新發展觀。它之受到文化學術界的廣泛看重與歡迎,先後榮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首屆全國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決不是偶然的。
我們呼喚像《現代化新論》這樣的真正的好書。這才是跨世紀的中國學術希望之所在。
——楊玉聖(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