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圖書)

中國故事(圖書)

《中國故事》是一葦創作的一部文學類書籍,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故事》
  • 作者:一葦
  • ISBN:978-7-5086-7379-0
  • 類別:文學類
  • 頁數:512頁
  • 定價:98元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 出版時間:2017年5月
  • 裝幀:精裝(帶藏書票、導讀冊子)
  • 開本:32開(147*210)
  • 繪者:蕭翱子、 孫亞楠、劉培培
圖書簡介,作者簡介,編輯推薦,章節目錄,內容精選,媒體及名人推薦,

圖書簡介

《中國故事》是一部蘊藏中國人文化和心理根源的中國民間文學和童話故事集,由冰心兒童文學獎得主、語文教師一葦歷經十年整理重述。
聽著中國傳統民間故事與童話長大的一葦,在給自己的孩子讀故事時發現當下幾乎所有中國的童話故事都不再是她幼時聽鄉間祖父口中講述出來的生動有趣的模樣,在我們的時代,中國故事被“教”壞和“寫”壞了,變得千篇一面、粗糙扭曲令人憎惡。
“應該恢復中國童話故事原來的樣子”,因為真正生長自中國土地的故事藏著中國人的根與心靈。一葦開始了中國童話故事的重述之旅,她的重述,既完整保有童話故事的原初面貌,又以今天的兒童觀和價值觀重新闡釋,重新全面發掘歷史悠久的中國童心。
本書插畫和題花由版畫藝術家蕭翱子帶領學生創作完成,將與一葦重述的中國故事一起展現中國傳統藝術的現代魅力。
一葦重述的《中國故事》,將會像《格林童話》一樣經典和深入人心。

作者簡介

《中國故事》【述者】
一葦,本名黃俏燕。兒童文學作家、語文教師,2009年獲得冰心兒童文學獎。2010年開始,“被中國故事選中”,暫時放棄個人的文學創作,開啟漫長而孤獨的中國故事重述工作,在數以萬計的中國故事當中尋找中國文學和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根源與動力。經過六年艱苦工作,選定中國根源故事300個,在和孩子們的課堂互動之中,打磨出中國故事最本真最童年的講述方式,讓這些失落已久的珍珠重新綻放光芒。
《中國故事》【插畫作者】
蕭翱子,女,藝術家,1994 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並開始以翱子為筆名發表作品。2010 年赴英,在倫敦藝術。大學作學術訪問一年,現為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副教授。童年的天空繪本工作室創辦人。
《中國故事》【題花作者】
孫亞楠,童年的天空繪本工作室團隊成員,湖南大學在讀碩士,童年天空工作室成員。
劉培培,筆名皮皮,2016年畢業於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童年天空工作室團隊成員。

編輯推薦

★(《中國故事》)兒童立場,文學重述。一部真正“孩子氣”的中國故事集,尋回民間文學失落的天真
★ 冰心兒童文學獎得主、語文教師一葦(《中國故事》述者)10年之功,10000箇中國民間故事中的採擷
(《中國故事》)發掘中國人童年與心靈成長的源動力,傳承我們獨有的文化和傳說,是每箇中國家庭必備的傳家故事集大成之作
(《中國故事》)11幅精美的木刻版畫插圖、81幅木刻版畫題花,提供傳統又現代的藝術薰陶
★精裝護封變身巨幅海報,饋贈珍貴藏書票

章節目錄

《中國故事》
自序 我心中的中國故事
1賣香屁
2夢神仙
3周小寶學話得勝
4射屁股箭
5音樂山谷
6巧媳婦
7狗耕田
8濟公勇救飛來峰
9蛤蟆孩兒
10老虎不怕就怕漏
11十兄弟
12羅隱的故事
13盧溝橋的獅子
14蛤蟆吐金錢
15聚寶盆
16小雞崽報仇
17那是一定的
18八哥鳥
19窮八輩接窮神
20河伯與樵夫
21咕咚
22一個農夫和四個懶漢
23包老黑智審大青石
24大雁與青蛙
25唐伯虎畫雀
26叫蚰子與黃鸝鳥
27阿凡提的故事
29燕子報恩
30金雞下蛋
31雲中落繡鞋
32金水牛
33復活泉
34田螺姑娘
35魚姑娘
36禿尾巴老李
37王勇
38中山狼
39智慧鳥
40懸雲寺
41找姑鳥
42馬頭琴
43龍蠶
44蜈蚣菩薩
45老虎向貓學本領
46小烏龍
47泉水
48狼外婆
49猴子與鱉打老庚
50人心不足蛇吞象
51呂純陽
52藥王孫思邈
53獵人海力布
54魯班借龍宮
55魯班造大橋
56范丹問佛
57茶花公主
58八仙過海
59炸海乾
60長髮妹
61阿初王子
62馬生兒
63憨子嫁女
64一錢發家
65從柳樹下來的仙女
66茅金鳳
67董永遇仙
68三妹與蛇郎
69牛郎織女
70梁山伯與祝英台 177
71白娘子
72斗谷三升米
73張掌柜當良心
74苞米餅子金不換
75借布機
76竹王傳說
77布花公主
78田螺相公
79三腳貓
80大澤國的鐵匠和雷公
81莊周·蝴蝶·魚
81拈花·一葦·菩提樹

內容精選

1 《賣香屁》節選
從前有一對兄弟,大哥叫黃大郎,小弟叫黃小郎。
兄弟倆各自娶了媳婦,於是商量著分家。
黃大郎說:”我是嫡子,理應繼承父母留下的磚瓦房和山腳下的肥田。”
黃小郎是庶子,只好帶媳婦搬入茅屋,去耕種山坡上的瘦田。
話說那黃大郎其實是個大食懶,他吃香喝辣,穿錦緞綾羅,卻是個不肯動手做事的主。他媳婦也跟他一個樣,夫婦倆秤不離砣,日日睡到太陽曬屁股,總不到田裡幹活兒。日子一長,肥田長滿了荒草。
黃小郎卻是個勤快人,娶的媳婦也爭氣,夫妻倆勤勤懇懇,早出晚歸,在山坡那塊瘦田種上了豆子。小郎每日澆水、除草、施肥,把田地整理得十分漂亮像樣。等種夠了時日,滿田大黃豆粒粒飽滿結實,讓人看著直流口水。
2《賣香屁》一葦後記:
我一向以為,小孩子那種”屎尿屁”的趣味很健康,它是在對文明社會發笑。
小孩兒本是自然之物,在他們眼中,眾物是平等的。但是文明社會卻以屎尿屁為禁忌—禁忌往往讓人發笑,因為原本就沒啥好禁忌的嘛!
本故事參考過河南故事《兩兄弟》、四川故事《兄弟分家》、《賣香屁》,以及其他相關故事,向所有蒐集、記錄過此故事的故事家致敬!
3 《范丹問佛》節選
從前有個窮叫花子,名叫范丹,他從小沒有父母,孤苦伶仃,只能靠討飯度日。
日復一日,范丹長到十八歲,看著別人娶妻生子,覺得自己也該有點兒積蓄,成家立業。於是他開始省吃儉用,每日把討來的米裝在一個大米升里。
可是非常奇怪,他的米升總裝不滿,來來去去只有大半升。
一天半夜,范丹起身解手,看見一隻白老鼠,正在他的米升里偷米吃。
范丹怒從心上起,飛身撲過去,把白老鼠按在地上。
“吱吱,吱吱!”白老鼠說,”范丹你不要打我,不要打我!你命中注定八合米,不能讓你積滿升。”
“什麼?”范丹覺得很奇怪,”你說我命中注定八合米,要一輩子受窮?”
“沒錯,佛爺就這么說的,不信你上西天問他去。”
“我就不信要窮一輩子!你等著,我這就上西天,去向佛爺問問前程,看我范丹啥時候能時來運轉!
4《范丹問佛》一葦後記
小時候,常聽村里人說到四個字—”窮過范丹”,我媽都說過:”咱家無餘錢,亦無餘糧,窮過范丹喔!”
雖然時常聽說,卻也沒有認真考究過,那范丹何許人也?到底有多窮?鄉下人對范丹如此熟悉,想必關於他的窮會有段什麼戲。從前我們蘆村人獲得文化知識,戲是很重要的來源。我有時甚至覺得,中國的民間故事重要的傳播源就是過年過節各村社請人來唱的大戲。比如說陳世美,也因為有個戲,我媽和我奶奶才認得他。
這次,在劉守華老師的書中讀到《求好運》的故事,覺得有意思,順藤摸瓜一查,找到個《范丹問佛》。一看到”范丹”這名字,頓感親切有味,仿佛見著兒時玩伴,馬上要跑上前去攀親認故。再一讀故事,覺得這是同類故事中最有意思的一個版本,比起劉守華老師收在書里的《做好事不問前程》更有深意,而在講故事的技藝上,《范丹問佛》的起承轉合也特別完整,特別自然。
起首我就很喜歡,開頭出場的偷米白老鼠,它告訴范丹說”你命中注定八合米,不能讓你積滿升”,一下子盪出種種人生況味來。關於命運與改變命運的基調,就這樣定下來了。
我覺得白老鼠的意象真好,白老鼠,不該只是個人人喊打的小偷,亦該有點兒智慧,這故事裡的意象就很合宜。范丹問佛求好運,員外問啞女何時開口說話—問言語同時亦是問姻緣,土地公問升官,黿問修身,為官與修身,都要捨得放棄錢財,放下貪念方能成事,這裡頭所有的人生大事,都具有深深的佛家智慧。《范丹問佛》與格林童話中《三根魔鬼的頭髮》相比較,獨具有”舍”與”得”的東方智慧。
本故事參考過劉守華《一個蘊含史詩魅力的中國民間故事 —<求好運>故事解析》、四川民間故事《范丹問佛》、湖北民間故事《做好事不問前程》,以及其他相關故事。
【精彩試讀】
節選1
自序 我心中的中國故事
要說為什麼會對中國故事感興趣,並立志為中國孩子建一個中國故事庫,這要追溯到我的童年。
我是中國故事和唐詩餵養長大的。
據說很小的時候,我是一塊”扭紋柴”—扭紋柴砍歪刀,總是頑劣不馴服,不能安靜乖巧地待在家裡,總要哭鬧,總要往外頭跑。我的祖父眼睛得了白內障,接近於失明,無法到田地勞作,只得在家帶孩子。為了把我穩住,祖父說:”阿燕,不要哭,我給你講故事。”
祖父開始講故事。故事裡另有一個世界,非常神奇。我被迷住了,漸漸安靜下來。
我至今記得他講的故事,他講的《太陽山》不叫太陽山,叫《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講完《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他又講《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他講羅隱,羅隱很神奇,生成個乞兒身,卻長了一張皇帝嘴,金口一開,說什麼是什麼。有一回,羅隱肚裡飢餓,向農夫討一碗麵條吃,一言不合,農夫把一大碗麵條倒入水稻田去,羅隱詛咒說:”變牛蜞!變牛蜞!”(牛蜞是故鄉蘆村的話,即螞蟥)大碗的麵條一下子全變成牛蜞,從此水稻田好多牛蜞。我覺得羅隱有意思,於是乎,有段時間,我一味纏著祖父講羅隱。
稍稍大一點兒,懂得給祖父捶背,時時牽了祖父的手,帶他沿江邊的堤壩散步。祖父一路走,一路給我講《封神榜》,那可是整部的《封神榜》。他講到姜子牙倒霉,只得去賣鹹魚,鹹魚淋了雨水,竟一條條活過來,撲喇喇順著雨水跳到河裡去。姜子牙虧了本,又去賣豆豉,豆豉又淋了雨水,竟一顆顆發出芽來。姜子牙又虧了本,一路走一路哭。回到家,他老婆正掃狗屎呢,見他沒帶錢回家,手舉一掃帚狗屎,劈頭蓋臉打將過來,把那姜子牙趕出家門去。姜子牙沒法子,只得頂一頭狗屎,去渭水釣魚。姜子牙釣魚用的是直鉤。”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這一釣,釣來了周文王。我愛極了姜子牙,每日央求祖父講他,講了一遍,又講一遍。
童年時光豐裕漫長,與祖父相伴的那些日子,我蒙昧混沌,快活無憂,一點兒也不急著長大,甚至於不知道自己將要長大。
後來,祖父去世了,留給我的,是一本沒皮沒面的《唐詩三百首》。長大後這些年,我在想,也許我愛文學的根芽,源於我祖父講的故事,而它得以繼續生長,與後來許許多多個夜晚,我獨自窩在柴草堆里讀唐詩有關。
長大成人後,我結了婚,肚裡懷著孩子。那是二○○四年的歲末,我上市圖書館借書,順手借回來一本《中國民間故事選》。我想要重溫祖父講過的故事,重溫故事裡那些迷人的情景—阿弟拿煮過的谷種播種,整塊田只長出來一株巨大水稻,結出來的谷穗非同凡響—每顆穀子長得與大石榴一般大。阿弟看著好歡喜,他在田間搭了個茅棚守著。一天傍晚,突然飛沙走石,天邊飛來一隻大鵬鳥……我想看這些。我還想讀到那個水手神奇的大海奇遇記。我還想看羅隱開金口。
然而,我沒能找著那些故事。那本書做得粗糙簡陋,故事大多只有個梗概,乾巴巴的沒有細節,字句讀著毫無趣味。孩子的父親也拿起那書,翻開來讀,讀到《牛郎織女》,他皺起眉頭,狠狠把那書貶損了一頓:”好端端的民間故事,給整成這樣,又土又呆,滿篇大道理,這樣的書怎么能拿給小孩子讀,能有什麼益處?”
他是工科生,卻喜歡文史,又是個地道的”憤青”,脾氣素來火暴,說話一向難聽,他好為人師,尤其喜歡”教導”我。
我不與他一般見識,只是虛心請教:”那你說該怎么辦?”
他把書合上,給我指出了此生的偉大事業:”黃俏燕,你不是寫童話嗎?我們小人物,渾渾噩噩一輩子,也做不成什麼大事。但我們總可以做件實事吧—人家德國有格林兄弟,兄弟倆花了幾十年時間,整理了一部德國民間故事,到現在你還借來讀呢。我們夫妻倆,不如學學他們那樣子,花個幾十年,整理一部真正好的中國民間故事,怎么樣?”
我欣然同意,當即擬定書名,說等書做好了,就叫《中國故事》。當時我想,不管怎么說,我整理的,總不會比那些書差吧?
我本是個傻子,是說了做什麼事,就要去做什麼事的。而他卻是個懶漢,時常天馬行空,話說得好聽,卻久久沒見動靜。有一回,我催他寫文章,他對我說:”你別指望我,我這人志大才疏,凡事懶得動手—你自己努力啊!”
沒多久,我們的孩子出生了。從前自由散漫的兩個人一下子被捲入瑣碎忙碌的生活中。上班,下班,手忙腳亂地養育孩子。幾乎每一天,都弄得焦頭爛額。我們吵架,又和好;再吵架,再和好。我和他,一次一次地吵架,又一次一次地和好。這樣到了二○一○年,孩子五歲了。那年暑假,我們去神農架旅行,他意外離世。曾經想過要做的許多事(包括重述中國故事),還沒有著手做,他就永遠離開了我。
那個不幸,如此突如其來,我仿佛被一記悶棍打中頭顱,悲痛深切得有如陷身地獄。頭腦時常一片空白,心卻疼得沒有知覺。我不知如何安置自己,我手足無措。有時走在路上,會突然摔倒,粗糲的水泥地擦破了手掌心。
然而,時光卻一日接著一日,繼續流逝。我忙孩子,忙工作,日復一日,陷在孤獨傷痛的處境裡。仿佛陷身於水井。我讓自己深呼吸,一次又一次深呼吸,試圖盡力去理解生命的殘酷與無常。有一天,我抬起頭,透過婆娑淚眼,看他的照片。他在那相框裡,永恆地微笑著。我發覺我並非兩手空空。他仍然在我記憶裡頭微笑。而他那天說的話,我也仍然記得。
“你不是寫童話嗎?我們小人物,渾渾噩噩一輩子,也做不成什麼大事。不如學學格林兄弟那樣子,整理一部真正好的中國民間故事,怎么樣?”
我對他說:”好。”
我想,整理中國故事這件事,可以著手做了。如果我面前是海,是蒼茫無邊的弱水,我正可手造一隻航船。等船造好,我或許便可揚帆起航,遠離那些悲痛的日子。
於是開始買書,每周上圖書館,每日在網上查找中國民間故事的資料。我讀到鐘敬文先生的《中國民譚形式》,其中有四十五個中國類型故事,於是抄下來,做成我的第一份整理目錄。
最初的想法很簡單—有了目錄,就可按圖索驥,一篇接一篇地寫下去。我先述寫童年時代聽到的《狗耕田》、《老虎不怕就怕漏》和《燕子報恩》三篇。
可是啊,寫下來後,我發現我的文本完全不符合我的理想,差得太遠了。簡直不能讀。我想不明白,為什麼記憶里魅力無窮的故事,我寫下來竟會成為垃圾。
我從小就寫文章自娛,二○○四年開始寫童話,到二○一○年年底,寫童話也有六年時間了。我對自己筆下的作品從來不曾有過如此惡劣的評價。至少要過得去。過得去,也就是說,故事和文字都要好。”好”,又是什麼概念?我自己讀下來,至少感覺賞心悅目。
我為什麼寫文章?如果這其中沒有巨大的幸福,我寫它做什麼?我寫下一個作品,那是因為我想要這個作品。我創作,然後我閱讀。我做出了一個真正好的東西。這是最大的驕傲。我不怎么在意別人的看法。寫出來,自己滿意就好了。
那天,我去印試卷,順便列印出《狗耕田》的草稿,想知道問題出在哪兒。孩子入睡後,我拿出《格林童話全集》起首第一篇《青蛙王子》來,與《狗耕田》的草稿對照著讀。我念一遍《青蛙王子》,再念一遍《狗耕田》,差太遠了,格林兄弟的《青蛙王子》,那是一件藝術品,故事語言與故事情節流轉的韻律,都幾近完美:語言是富有音樂性的,故事有內在的調子,一切都蘊含深意。
我自卑得差點想要放棄。是中國故事的問題,還是我的問題?
但是,再念兩遍,我漸漸觸及了故事的核心,發現了問題所在:與格林兄弟相比,我的故事說得不夠精巧,講故事的語言也不地道。因為這致命的兩點,我寫下的故事,靈魂未能呈現。沒有靈魂,就沒有魅力,就無法賞心悅目,也就不能打動人心。發現了問題後,我重新獲得了工作的信心。我深信中國不是沒有好故事,只是沒有像格林兄弟那樣用心的整理者。我其實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於是,我想,接下來的工作,應該朝這兩個方向努力:先構思好故事(人物、情節與意象),再修煉故事語言,直到故事的靈魂在述寫中顯現。
先是故事,怎樣才算”整理好一個故事”呢?我這么想,但凡流傳廣遠的故事,一定是在無數民間故事家的講述中存活的。能夠存活,就證明它有屬於自己的生命與靈魂,它必然精彩而富有魅力,擁有獨特的趣味與深邃的內涵。我小時候聽到的,也許只是故事的一鱗半爪。那一刻,我內心靈光閃動,想要去捕捉故事的靈魂。
雖說一個文本猶如滄海一粟,但我相信若找到足夠多的文本,我就能捉住靈魂,捉住了就不再放手,全力以赴,傾我所有,把它述寫出來。
於是,我去查找《狗耕田》的故事,買回來各式各樣的故事書。網路上也能搜尋一些資料,東莞圖書館的書籍雖不完備,但也還能找著一些有用的。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開始專門針對一個故事做筆記,抄下不同文本的精彩部分,慢慢揣摩,試著把故事的鱗爪整合起來。果然,這么一來,故事有了內在的完整性,這時,我再次述寫它,發覺它在我的筆下活了過來。寫完後,我再次把《狗耕田》講給孩子聽,孩子被深深吸引了。我一遍遍地講,每一遍他都喜歡聽。我再嘗試給別家孩子講,他們果然也都愛聽。
然後,我做了最終的修整,《狗耕田》完成了。
接下來,我以同樣的方法,述寫《燕子報恩》和《羅隱的故事》。寫完後,我深感滿意。就這樣,我的《中國故事》一篇接一篇地寫了下來。
這件事進度很緩慢。有時候,整理一個故事,但是沒能找到足夠多的文本,我就會暫時放下它,告訴自己應該靜待機緣。我一再告訴自己,寫得快,不如寫得好。如果不能把此事做好,我寫它做什麼呢?
二○一四年,我獲得到西聯國小支教的機會,任教國小四年級語文並擔任班主任。我在班上設了一節故事課,每周至少給全班講一個故事。因為接觸到更多的孩子,我就抓住一切可以講故事的機會,真刀實槍,給各式各樣的小屁孩兒講—十來歲的孩子、八九歲的孩子、七八歲的孩子,乃至三四歲的孩子。要吸引住他們,要讓他們安靜待著聽下去,要給予他們美妙的故事時光。我知道故事必須迷人,要生動有意思。而故事的語言呢?我也慢慢知道了。小孩子喜歡細節,喜愛如在眼前的動作描摹,喜歡繪聲繪色的對話,喜歡真切有情的內心想法。
是的,講過故事我就知道了,小屁孩兒們不愛聽”小雞崽哭著走回家”這樣的概括敘述,他們要聽”「吱嗚嗚……吱嗚嗚……」,小雞崽一邊走,一邊哭。眼淚「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落在路邊一坨牛屎上。”
只要我這樣講,小孩子就不會走開,他們會纏住我,一味問:”後來呢?後來怎么樣啦?”
我講呀講,然後寫呀寫。
也是二○一四年,我讀到了劉守華老師的《中國民間故事史》,它讓我頓感眼界大開:我在書中讀到更多地道的中國故事,並以書中獲得的知識,重新做了一份中國故事的目錄與框架。我想,等把這份目錄里的故事述寫完,整理中國故事這件事就大致可以說做好了。
我順藤摸瓜,到網上書店買下劉守華老師所有的書,每一本都讓我極其欣喜。閱讀《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時,我對書中寫到的”兩法師鬥法”深感興趣,可是尋遍能找到的資料,都沒有這個故事的文本。於是,我托武漢的朋友找到劉老師的聯繫方式。我鼓起勇氣給劉老師寫信。劉老師真誠地回復我,並慷慨寄來他珍藏的書和資料。由此,我得以與劉老師交流,獲得了專業而智慧的指引。
自從開始述寫中國故事,只感覺堂·吉訶德附體,仿佛獨自一人面對虛空作戰。我嘲笑自己”傻人騎劣馬,獨戰大風車”。嘲笑過後,又繼續發傻,繼續寫下去。因為工作繁忙,孩子也得操心,我就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有時候,整整一天,我擠不出半個小時來做這件事。那些整天寫不了幾個字的日子,到了夜晚,終於輔導孩子寫完作業,我累得全身乏力,只想倒下去,像豆腐一樣躺著不動,再也不去為什麼而努力。面對書桌上那摞寫得密密麻麻的筆記本,想到面前永遠是中國故事的汪洋大海,我會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覺得眩暈,覺得疼痛憂傷,抑鬱瀰漫心頭,布滿全身。
劉老師鼓勵我,說”滴水穿石,有志竟成”,又說”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我漸漸從自己述寫的那些民間故事中獲得了力量,是的,一切心力都沒有白費。我述寫《范丹問佛》,從那個故事中獲得至深的啟示。人生路上,步步行去,就這樣行走吧!就像范丹一樣,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我對劉老師述說我為中國故事所做的工作,我認為”改寫”並不是最恰當的說法,如果一個故事我只能找到一個文本,像《龍井與水精》和《布花公主》,我讀了故事原文,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儘可能生動迷人地把它述寫一遍,這可以叫作”改寫”。改寫一個故事,某些細節是出自我的手筆,但整個故事與原文本是接近的。
但我所做的大部分工作並非如此。比如說,我寫《夢神仙》的故事,這個故事在神州大地處處流傳,它有自己的生命、自己的靈魂。我努力找到這個故事的種種文本—有的故事講得精彩,有的平淡,故事情節也不完全一致,多數時候枝節蔓生。但是,只要我能看到足夠多的故事文本,就能觸摸到這個故事的核心,捕捉到它的靈魂。然後,我用自己的語言、自己講故事的方式,把它述寫下來。這類似於捕捉蝴蝶(用蝴蝶比喻故事的靈魂也許不夠恰當,它們有時是林中的黃鸝、山野中的鹿、雲中的龍)的過程,我把它稱為”對一個故事的整理”。
塗志剛先生對我說,我的工作說是”改寫”不恰當,說”整理編寫”也不適宜,更好的說法也許應該稱為”述”。他說:”夫子述而不作。你尊重故事本身的生命,用心捕捉故事的靈魂,用自己的方式述說故事。你不新編它們。這不正是「述而不作」嗎?”
這話說得真好,我也真喜歡夫子。孔老夫子說:”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我每每感到虛弱難過,總會以這句話勉勵自己。所以,我聽從塗志剛先生的建議,不再署名”一葦整理編寫”,從此署”一葦述”。
這本書得以寫成,首先得感謝劉守華老師的幫助,感謝述說故事的民間故事家、辛苦蒐集故事的記錄者、研究民間故事的專家和學者。沒有他們寫成的故事文本和研究資料,我根本不可能述寫這些故事。
另外,我感謝一直以來關心支持我的朋友們。我的朋友雨荷,曾尋遍吉林的小書攤,給我寄來厚厚一摞民間故事書。天涯網友畫蛇者說,在我艱難跋涉的生病的日子裡,給予我溫暖智慧的關注與陪伴,教我堅毅望著前路,叮囑我跌倒不應放棄……感謝我的孩子,他總是故事的第一個小聽眾。最後,感謝老鄭時常在家燒飯,並承擔了大部分家務,讓我擁有難得的時間,用以述寫。寫到這裡,我想說,無限感恩。
是為序。
節選2
蛤蟆孩兒
從前有個老婦人,又窮又孤單。有一回,她生病了,獨個兒去寺廟燒香拜神。她跪到蒲團上,對著端坐在蓮座上的送子菩薩,雙掌合十,哭著祈禱說:
“大慈大悲的菩薩啊,請賜給我一個孩兒吧!真希望我有一個小小的孩兒,哪怕他醜得像蛤蟆我也喜歡,我也愛!”
從寺廟回來沒多久,有天傍晚,老婦人正縫衣服呢,手指頭忽然疼起來,並且越來越厲害,不一會兒,手指頭裂開了一道口子,一隻小蛤蟆蹦出來,跳到老婦人懷裡,響亮地叫喚:”媽媽!媽媽!”
老婦人醒過神來,聽見小蛤蟆叫她,高興得眼淚”嘩啦嘩啦”地流:”蛤蟆孩兒好,蛤蟆孩兒乖,我有了蛤蟆孩兒好歡喜!只是世上哪裡有好姑娘,肯嫁給我的窮孩兒?”
小蛤蟆一蹦跳到屋樑上:”媽媽,莫要操心,我這就去找好姑娘!媽媽在家等著我,蛤蟆孩兒娶好媳婦回來給媽媽看!”
小蛤蟆穿上媽媽做的紅布鞋子,蹦著跳著,出門找媳婦去了。
“蹦,蹦,蹦!”小蛤蟆蹦呀蹦,蹦過皇宮的城牆,蹦進皇帝的後花園。後花園裡百花開,三位公主正在賞花。三位公主真漂亮,就像三朵芍藥花!小蛤蟆看傻了,他瞪大雙眼,朝公主三姐妹看了又看,看得眼珠子差點兒不會轉了。
“我要娶公主!”他蹦到皇帝面前,大聲宣布。
皇帝一看,面前來了個小蛤蟆,個子極小,樣貌極醜,更要命的是,全身上下,除了一雙紅布鞋,連件像樣的衣裳也沒有。皇帝不高興了,高聲下令:”來人啊,把這醜蛤蟆打出去!”
“嘩嘩,啦啦,砰砰砰!”四面八方湧出來一群身穿錦衣的侍衛。
他們用刀砍,用劍劈,用槍刺,用箭射……蛤蟆孩兒只是蹦蹦跳跳,忽高忽低,時東時西,縱然所有侍衛都使出絕招,也都打不著他。
皇帝氣得乾瞪眼,結結巴巴說不出話來。
皇帝不說話,就輪到蛤蟆孩兒說了:”把大公主嫁給我吧。皇帝你再不答應,我就要開始笑啦!”
皇帝說:”你笑就儘管笑吧,公主絕不嫁給你!”
蛤蟆孩兒就”呱啦啦”、”哇哈哈”大笑起來啦!
他越笑越響,皇宮的地板、牆上的磚頭、屋頂的金瓦片也跟著笑起來—地板笑得顫抖啦!磚頭笑得拱起來啦!金瓦片笑得裂開啦!
蛤蟆孩兒笑彎了腰,笑得捂住肚子,皇宮被笑得晃來晃去,仿佛地震似的,那些地板、那些磚頭、那些瓦笑岔了氣,笑得噴出火來。
皇帝坐不穩了,像個肉球似的從寶座上滾到地上。侍衛們也站不穩了,一個個舉著刀,舉著劍,舉著弓箭,”呼啦”壓過來一片,”轟隆”又滾過去一堆。
“好啦好啦!蛤蟆蛤蟆!我求求你啦!別笑啦!別再笑啦!我把大公主嫁給你,你帶她回家吧!”皇帝大聲喊著,跪在地上,向蛤蟆孩兒求饒。
皇帝下了聖旨,大公主就穿上了嫁衣。
大公主看著蛤蟆孩兒,那模樣真是醜死了。大公主生性驕傲,想到自己貌美如花,竟要嫁給一個蛤蟆,心裡老大不樂意。出門時,她順手從門背後拿過一把掃帚。
蛤蟆孩兒可不知道會有兇險,他樂呵呵帶著大公主,要回家啦!
舉國上下都圍過來看熱鬧,那小蛤蟆牽著一匹高頭大馬,高頭大馬上坐著大公主,大公主手裡拿著個大掃帚。
看哪,小蛤蟆才剛剛往前走一步,大公主一掃帚就打過去了。
“打你打你打死你,就是嫁豬嫁狗嫁牛嫁馬,大公主也絕不嫁你醜蛤蟆!”
小蛤蟆一聲不吭,跳到路邊,一手搶過大公主的大掃帚,用大掃帚趕那大馬,掉轉馬頭,走回皇宮。
蛤蟆孩兒對皇帝說:”全世界的男人都知道,拿大掃帚打丈夫的女人不能娶。大公主退回給你,你把二公主嫁給我。”
“不行,不行,絕……絕……絕不行!”皇帝又是搖頭,又是擺手。
蛤蟆孩兒說:”皇帝你要是不答應,我就要開始哭啦!”
皇帝說:”你哭就儘管哭吧!二公主絕不能嫁給你。”
蛤蟆孩兒”咕呱呱”、”嗚哇哇”大哭起來啦!
他的眼淚像大雨一樣灑下來,像山洪一樣湧出來。
皇宮馬上積了一層水,水漲呀漲,很快淹沒了寶座。皇宮裡傳來一片哭喊聲,整座皇宮波涌浪翻,亂成一團。宮女們哭了,公主們哭了,皇帝的妃子們哭了,皇后哭了,太皇太后也哭了。
後來,皇帝也傷心地哭起來。
“嗚嗚,嗚嗚嗚……別哭了!別哭了!我哭得再也受不了啦!二公主嫁給你啦!你帶她回家吧!嗚嗚……”皇帝哭喊著,跪在地上,向小蛤蟆求饒。
皇帝下了聖旨,二公主就穿上了嫁衣。
那小蛤蟆可神氣了,帶著二公主回家啦!二公主也不喜歡蛤蟆,出門時,她偷偷從桌上拿起一塊硯台。小蛤蟆牽著馬,剛剛朝前走一步,二公主的硯台就狠狠砸了過去。小蛤蟆聽得風聲,急急跳到路邊,他低頭撿起硯台,用力拍拍馬屁股,掉轉馬頭,趕著馬兒走回皇宮。
蛤蟆孩兒對皇帝說:”全世界的男人都知道,拿硯台砸丈夫的女人不能娶!二公主我退回給你,你把三公主嫁給我。”
三公主最美麗,最聰明,皇帝最疼愛小女兒,說什麼也不肯讓三公主嫁給蛤蟆。
蛤蟆孩兒說:”皇帝你再給答應,我就要跳啦!”
“哼,你愛怎么跳就怎么跳吧,小公主絕不能嫁給你!”
“蹦蹦蹦!蹦蹦蹦!”蛤蟆孩兒在地上跳起來啦!
皇宮裡的凳子跳起來啦!桌子跳起來啦!桌子上的茶壺、杯子、飯碗、菜碟和湯匙……全都跟著他跳起來啦!
皇帝坐的龍椅也帶著皇帝高高跳起來啦!
蛤蟆孩兒越跳越高,家具雜物也越跳越高,眼看著就要把皇宮的屋頂衝破啦。
嗯,那龍椅可跳得歡,皇帝的腦袋眼看就要撞上屋樑啦!
皇帝只得舉手投降:”別跳了!別跳了!小公主嫁給你,你帶她回家吧!”
小公主坐在駿馬上,安安靜靜,不哭也不鬧。蛤蟆孩兒也老老實實,牽著馬兒,一步一步往前走。
走著走著,小公主說:”蛤蟆,蛤蟆,你真沒勁!我不要騎大馬,要騎就騎蛤蟆。”
蛤蟆孩兒一蹦老高:”是哇是哇,小公主好主意,蛤蟆這就給你騎!”
蛤蟆孩兒伏下身子,讓小公主騎到他背上。
“你摟住我肩膀,閉上眼睛。”小公主閉上眼,只聽到耳邊風呼呼響,仿佛在空中飛翔。風停了,小公主睜開眼,發現自己已經來到蛤蟆孩兒家門口。
蛤蟆孩兒帶著小公主,來到老媽媽身旁:”媽媽,媽媽!孩兒娶了好媳婦回來啦!”
媽媽看到兒媳婦,高興得嘴巴都合不攏。
就這樣,一家人和和美美、歡歡喜喜過了好長一段日子。
不知不覺,春天來了,百花開了,賽馬節也到了。蛤蟆孩兒馱著小公主,一邊走,一邊唱,走走停停,來到一叢野百合跟前。
他停下腳步,對公主說:”蛤蟆和公主,有時要在一起玩耍,有時也要分開,獨個兒玩耍。”
聽了這話,小公主只好獨個兒跑去看賽馬。
賽馬場上有個騎白馬的少年郎呢,他身穿白色短衫,眉眼清秀,風度翩翩,十分漂亮。
那白馬少年一味看著小公主,朝她笑。小公主也就看著他,朝他笑。她不認識他的白馬,不認識他的白衫,可是那雙骨碌骨碌轉的蛤蟆眼睛,小公主只要瞄一眼,就能認出來啦!
比賽開始了,騎白馬的少年跑得像風一樣快。
“嘚嘚嘚!嘚嘚嘚!”比賽結束了,白馬少年得了第一名。
整個草原,就連青草,就連野花,就連過路的風,都在為他喝彩。他喜歡這喝彩的聲音,他喜歡勝利,可是他四處張望,卻找不著小公主。
找不著小公主,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於是乎,這熱鍋上的螞蟻騎著白馬,跑呀跑,跑呀跑,一路跑回到那叢潔白的野百合前。
美麗的小公主正在野百合花下哩,她聚精會神地注視著手中那件皺巴巴的蛤蟆皮衣。
一葦後記:
這個故事魅力最大之處,在蛤蟆孩兒一笑一哭一蹦跳,這樣的故事情節,也只有在中國民間才會有,因為中國文化的根基里,是一直有”天人感應”之血液的。前些時,我在一個帖子下回了一句話,說”赤誠者與天地相通,天地必輔之助之”—這句話也正正好是這個故事的一個註腳。
《蛤蟆孩兒》是我最初整理的中國故事之一,那時候孩子還小,我看蛤蟆孩兒只是個耍賴頑童。到如今五年過去,有雜誌要發表這篇故事,我翻出來修改、再讀,深感這蛤蟆孩兒不僅只是頑童,他實在是天地間一赤子。
所有童話故事中的蛤蟆和青蛙王子,都是這樣的赤子吧?他們在尋找到自身的阿尼瑪,實現了自性的圓滿之後,總是毫不例外變身為英俊男兒,古今中外皆如是。
本故事參考過哈尼族民間故事《蛤蟆娶媳婦》、草原民間故事《蛤蟆騎手》以及其他相關故事,在此,一併向民間故事家們致敬!

媒體及名人推薦

《中國故事》
我在給一葦女士的信中提出,在保持原故事基本面貌(核心母題、主要角色、主幹情節)的前提下做適當文學加工修飾,應當被當作民間故事的一個新品種來看待。其目的在於延續每個故事自己的生命,其中還包含尊重,保留原故事所含的習俗、信仰、根基。可是要做到既不對原作生搬硬套,又須保留原作(並非某一單篇文本)的生命神韻,實際上是比通常的“整理”或自己獨立編寫故事更為繁難的一項工作,須付出創造性勞動才能做好。
這些故事“是超越代溝,維繫精神聯繫的紐帶”。
——民間文學泰斗級學者 劉守華
使閱讀成為有趣的事情,對成人尚且重要,對孩子的重要性就更不言而喻了。一葦創寫的這些傳統超驗故事就緊緊扣住了“有趣”。有趣就有了可讀性,有趣就有了閱讀魅力,有趣就有了傳播動能。孩子接受這類文學,不一定是需要民間故事的原生態,只要在保存中華民族幻想創造力神髓的前提下,不胡亂戲說,按照兒童文學的創作規律進行重寫,就是一種必要。譬如,濟公和飛來峰的故事,讓孩子通過對一葦故事的閱讀,來親近活生生的濟公這個傳奇人物,又同時獲知杭州飛來峰的地理學知識,這就夠了。
兒童文學就是要有趣,一葦很懂這個道理。做到有趣,就是把握住了兒童文學創作的一個真諦。
——國際兒童文學研究會員,浙江師範大學教授 韋葦
這本書成為了我們在這段時間裡特別快樂、特別融洽的共處時光的一個見證。而我尤為高興的是,通過讀《中國故事》,我們不但有了共同的話題,有了共同的默契,更重要的是,從共讀中,我在菜蟲身上看到,我童年的那種快活,在孩子的生命里得到了悠遠的呼應——這不但令我快樂,更令我有深深的感動。
——資深奶爸,書評人 蔡朝陽
孩子喜歡的就是好故事!關鍵是,這些故事在一葦筆下全然拋卻了教化民風的負擔,反而成全了其純淨的趣味和深邃的靈魂。
——媒體人、香港《大公報》撰稿人、兒童文學作家 徐海娜
“我們缺的是像格林兄弟、卡爾維諾、安吉拉·卡特一樣,以一個人、一支筆、一顆心來面對中國故事的作者。一葦重述《中國故事》的意義在於,如此體量和規模的重述(除了這本,還有100多個故事等待出版),並且,是以現代的表達方式來進行,這是少有的。而且,她以孩子為師,她重述的每一個故事都給孩子們講過。
——兒童文學作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常立
【媒體推薦】
《中國故事》中這些傳在民間的故事,在大地上生長出來,流轉在莊子筆下、舊時話本和古人今人的口中,出落成土生土長的天真味道。它依然活在人們的潛意識裡,也必然有人仍講得津津有味,卻很容易失落在文字中。探索、尋回讓它重生的方式,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重要且必要。
——《新京報書評周刊》
“當童話還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傳統存在時,尚沒有年齡的分別,一則童話只是一個奇蹟故事,其中滿是那個文化時期所需要的粗俗的表達方式”。一葦重述的《中國故事》顯然有了年齡的分別,她把讀者定位為孩子。除了保留了民間故事的精髓、質樸的氣息之外,她“化”出了適合於當下、適宜於兒童的表述方式。卡爾維諾曾說,“當童話還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傳統存在時,尚沒有年齡的分別,一則童話只是一個奇蹟故事,其中滿是那個文化時期所需要的粗俗的表達方式”。一葦重述的《中國故事》顯然有了年齡的分別,她把讀者定位為孩子。除了保留了民間故事的精髓、質樸的氣息之外,她“化”出了適合於當下、適宜於兒童的表述方式。
——《金華日報》金果果
一葦的中國故事,既保持了童話故事的原初面貌,又以今天的兒童觀和價值觀重新闡釋。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全面發掘歷史悠久的中國童心。“她不是卡爾維諾,但她為中國童話故事,做了卡爾維諾式的工作,卡爾維諾讓義大利童話煥發了新生,成為這個時代的經典,而一葦則激發了中國童話故事的活力。”一葦以一己之力,在當下時代的節點上,對傳統作出了重述與回望。——中國青年網 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一葦發現了民間故事真正的魅力——被講述。故事以其自身的力量復活,變得鮮活、生動、迷人。正如樂府文化聯合創始人塗志剛說的那樣,故事的最好命運,是被講述;故事的最壞結局,是被遺忘。以致於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的時候,一葦不經意間完整講述了《巧媳婦》的故事。
——《法治周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