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手工織錦

中國手工織錦

中國織錦工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周代絲織物中出現織錦,花紋五色燦爛,技藝臻於成熟。漢代設有織室、錦署,專門織造織錦,供宮廷享用,出現了中國四大名錦壯錦雲錦蜀錦宋錦。唐代貞觀年間竇師倫的對雉、斗羊、翔鳳等蜀錦圖案,稱為綾陽公樣。在織造工藝上由經錦改進為緯錦,並出現彩色經緯線由淺入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手工織錦
  • 特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 四大名錦:壯錦、雲錦、蜀錦、宋錦
  • 技藝:臻於成熟
簡介,雲錦,蜀錦,宋錦,土錦,壯錦,傣錦,黎錦,其他少數民族織錦,

簡介

中國是一個紡織文明古國,在古代的中國,棉、麻、桑、蠶養植,礦植物染料的套用,紡織設備的發展進化,都已達到十分完善和先進的地步。作為絲綢大家族中一員的中國織錦工藝,在古代中國,也進化發展的十分完美。周代絲織物中出現織錦,花紋五色燦爛,技藝臻於成熟。漢代設有織室、錦署,專門織造織錦,供宮廷享用。唐代貞觀年間竇師倫的對雉、斗羊、翔鳳等蜀錦圖案,稱為綾陽公樣。在織造工藝上由經錦改進為緯錦,並出現彩色經緯線由淺入深或由深入淺的退暈手法。北宋宮廷在汴京等地建立規模龐大的織造工場,生產各種綾錦。
壯錦雲錦、蜀錦、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雲錦

雲錦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因其絢麗多姿,美如天上雲霞而得名。雲錦集中國各類織錦工藝之大成,代表了中國古代織錦發展的高度。雲錦自宋代由彩錦演變而來,到了元代,以織金夾銀為主要特徵的雲錦則脫穎而出,後來居上,成為最珍貴、工藝水平最高的絲織品種。此後,元、明、清三朝都指定雲錦為皇室御用貢品。雲錦是當時南京最大的手工產業,在中國歷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社會影響。清康熙、雍正年間,南京雲錦生產達到高峰,秦淮河一帶機戶雲集,機杼聲徹夜不絕,雲錦產量空前。
雲錦的“挑花結本”工藝,是用古老的結繩記事的方法,把花紋圖案色彩轉變成程式語言,再上機進行織造。織機上坐著的人,稱作“拽花工”,只要按過線順序提拽即可。機下坐著的人,稱“織手”,他使用“通經斷緯”的技術(緯線由不定數的彩絨段拼接而成),挖花盤織,妝金敷彩,就能織出五彩繽紛的雲錦來,這種工藝至今尚不能被機器所替代。
雲錦主要品種有“織金”(用黃金打成箔,切成絲,捻成線織就)、“織錦”、“庫緞”、“妝花”四大品種,用於皇帝龍袍、皇后鳳衣、霞帔、嬪妃的麗裝靚服、宮廷裝飾及褥子、靠墊、枕頭等實用品。雲錦有時還作為朝廷禮品,饋贈外國君主和使臣以及賞賜大臣和有功之人。其中妝花是雲錦中織造技術最為複雜,成就最為傑出的提花絲織品種。
雲錦——雲錦的圖案具有濃厚樸質的傳統風格,色彩華麗,別具一格。圖案的題材廣泛,既有大朵纏枝花卉,又有各種動物(如龍鳳、仙鶴、獅子等)和植物(如寶相花、蓮花、佛手、石榴、梅、蘭、竹、菊等),還有表示吉祥的“八寶”、“暗八仙”、“吉祥”、“壽”字、“卍”字,瑞草以及各種姿態的變換雲勢(如七巧雲、如意雲、和合雲、葉雲、行雲、臥雲、大小鉤雲等),栩栩如生,而且花紋層次分明,花清地白、錦空勻齊。在配色方面,則運用了色暈與調和的技法,使紋樣色彩美麗動人。雲錦主要用於製作蒙、藏、滿等少數民族的服裝和服飾材料以及高級服裝,在古代則主要運用於縫製龍袍、裝飾宮殿和廟宇以及神袍、祭墊、帷幕等。蜀錦——蜀錦的圖案風格秀麗,配色典雅不俗,如唐代蜀錦的圖案有格子花、紋蓮花、龜甲花、聯珠、對禽、對獸等,十分豐富。在唐末,又增加了天下樂、長安竹、方勝、宜男、獅團、八答暈等圖案。在宋元時期,發展了緯起花的緯錦,其紋樣圖案有慶豐年錦、燈花錦、盤球、翠池獅子、雲雀,以及瑞草雲鶴、百花孔雀、宜男百花、如意牡丹等。在明代末年,蜀錦受到摧殘,到了清代又恢復了生產,此時的紋樣圖案有梅、竹、牡丹、葡萄、石榴等。蜀錦的品種繁多、傳統品種有語絲錦、方方錦、鋪地錦,散花錦浣花錦民族錦、彩暈錦等等。常見的圖案有如意牡丹、瑞草雲鶴、百鳥朝鳳、五穀豐登、梅鵲爭春、鳳穿牡丹、 “萬”字、“壽”字等,富於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
中國手工織錦
壯錦——壯錦的圖案有水、雲、花、草、蟲、魚、鳥、獸等,還有複雜的雙鳳朝陽、蝴蝶撲花、雙龍戲珠、獅滾繡球、鳳穿牡丹、孔雀鬧海、魚躍龍門、鴛鴦戲水、寶鴨穿蓮、子鹿穿山、等。在色彩的運用方面,壯錦喜用重彩,其以紅、黃、藍、綠為基本色,其餘是補色,對比鮮明強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中國壯族傳統手工織錦。以棉、麻線作地經、地緯平紋交織,用粗而無拈的真絲作彩緯織入起花,在織物正反面形成對稱花紋,並將地組織完全覆蓋,增加織物厚度。其色彩對比強烈,紋樣多為菱形幾何圖案,結構嚴謹而富於變化,具有濃艷粗獷的藝術風格。用於製做衣裙、巾被、背包、檯布等。

蜀錦

蜀錦中國三大名錦之一。蜀錦以年代久遠,工藝獨特而被譽為“東方瑰寶,中華一絕”,是珍貴的傳統文化遺產。
四川古稱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成都為中心的古蜀國就以“布帛金銀”之豐饒而聞名於天下。1995年10月,中日專家在新疆塔克拉瑪乾沙漠中挖掘出一座國王和王妃的墓葬,墓中出土了一件漢代蜀錦,雖歷經千年卻仍光鮮奪目。到了唐代,蜀錦業更加興旺發達。蜀錦不僅成為當時上層貴族享用的奢侈品,而且通過“絲綢之路”,進行東西方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的交流,成為中國溝通世界的橋樑與紐帶。
中國手工織錦

宋錦

中國蘇州宋錦,色澤華麗,圖案精緻,質地堅柔。它與南京雲錦四川蜀錦並稱我國三大名錦。
唐代時蘇州就開始生產。至五代時已能生產出五彩燦爛的織錦。以後又陸續開發了了專供裝裱書畫用的細薄織錦40餘種。宋錦採用“三枚斜紋”織法,有大錦、合錦、小錦之分,合錦、小錦用於一般書畫裝裱及工藝品的裝潢,大錦用於名貴書畫及華麗的服飾。
中國手工織錦

土錦

土錦,或土家錦,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一種十分典型的織錦,它在中國土家族的土語中,又被稱為“西蘭卡普”。作為一種民族織錦,它的主要實用功能是用作被面(所以也稱“打花鋪蓋”)。
土家女孩自小就開始學習織錦工藝,對織錦工藝掌握的熟練和製作出的織錦成品的精美程度,是衡量一個土家族姑娘是否聰慧、心靈手巧的基本標準。
土家織錦採用“通經斷緯”工藝和古老“腰機”織造,運用平紋斜紋兩種基本組織進行變化。現存圖案有兩百餘種,這些圖案的題材、造型、色彩及文化內涵都有其獨特之處,是中國少數民族織錦中的典型代表。
土家錦——土家錦的圖案遺存下來有兩百多種,多用象徵和抽象表現的手法,直線造型,連續對稱。大致可分為五類:一是工具類圖案,如:《粑粑架》、《稱勾花》、《豆腐架》等。二是動物類圖案如:《陽雀花》《貓腳跡》、《狗腳跡》、《蛇皮花》、《馬畢花》等。二是各式幾何圖案花紋,最常見的有單八勾、雙八勾、二十四勾和四十八勾等;三是植物類圖案如:《八瓣花》、《六瓣梅》、《梭羅花》等。四是文字類圖案,如喜、福、壽等。五是寓意類圖案如:蝴蝶撲牡丹、雙鳳朝陽、喜鵲鬧梅、土王五顆印、老鼠娶親等。
《陽雀花》——這個圖案表現的是傳說中的土家“織種女神”西蘭姑娘的美麗動人傳說。傳說中她發明創造了西蘭卡普工藝及大量的織錦圖案,為了創作“白果花”這一圖案,她被人打死在白果樹下,死後的西蘭姑娘化成一隻“陽雀”(即杜鵑鳥)。每年春分時節,為了催促土家人早早耕種不誤農時,在土家山寨上空都會響起陽雀鳥悠揚而急促的叫聲。“陽雀花”圖案,就是土家人為了紀念這位土家的“織種女神”,而設計傳承下來的。花邊採用“螃蟹腳”作兩方連續圖案。“螃蟹”是土家人夜間的保護神,這種“螃蟹腳”採用了抽象的幾何造型,十分誇張簡練。中部的“陽雀花”是一個複合幾何形,雖則塑造只用簡練的幾何線條、幾何塊面,但鳥嘴、鳥頭、鳥冠、鳥身、鳥翅、鳥尾、鳥腳都塑造的十分到位。這個抽象的藝術形象,主要運用了“誇張變形”的裝飾手法,成為土家織錦中的代表圖案。《四十八勾》----這個圖案是由山溪中螃蟹變化而成,由八勾花、二十四勾花演變而來。所謂“四十八勾”的命名,是因為各單元的中心圖案由兩個互套的,大小不同的六方形勾狀複合幾何形組成。小的有陰陽十六個勾,大的有陰陽三十二個勾,合起來一共四十八個勾,所以民間取名為“四十八勾”。這個圖案的成功之處,在於純抽象的幾何線條、塊面分割,變化豐富的構圖單元布局、裝飾元素的處理、各種藝術對比關係的套用以及對比色彩的並置運用,使之成為了西蘭卡普中的精典圖案。《台台花》----這個圖案在土家人的心目中具有驅白虎、避邪的神奇力量。它主要用於兒童的服飾、童被裝飾。土家人相信夜晚只要有了“台台花”的保護,小孩就不會被驚嚇。為此,在土家人的家中,這個圖案的土家織錦是家家必備的。“台台花”整個圖案由極度變形的“虎頭”和“船”這兩種基本圖案組合而成。其中虎頭的嘴、鼻、眼和虎鬚,均“適合”在一個菱形框內,並簡練到無法再簡練的地步,給人一種神秘威嚴的感覺。圖案整體布局構成複雜,是土家織錦中製作難度最大的圖案之一,也是唯一一件具有強烈意識傾向的圖案。
土家織錦的圖案造型,均用橫線、豎線、斜線這三種基本線條。不用曲線造型的原因,是因為傳統土家錦的生產過程,只有圖案記憶生產和圖案看樣生產兩種,從來沒有圖紙生產,所以在傳承、製作、生產過程中,所有圖案都依照“對稱、循環、有規律、便於記憶”的原則進行,而曲線滿足不了上述要求,同時這也形成了土家織錦的一種獨特藝術風格。
在色彩上,傳統土家錦在色彩配置上,本著“相鄰兩色,分冷熱見深淺。”的民間裝飾色彩原則設色,強調冷暖和黑白對比。並且在配色上,從不固定,不同的藝人均根據自己的喜好配色,相同的圖案常有不同的色彩效果,比如“四十八勾”,在民間就可以收集到不同配色的數十個版本。

壯錦

廣西通志》載:"壯錦各州縣出,壯人愛彩,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雜以織布為花鳥狀,遠觀頗工巧炫麗,近視而粗,壯人貴之。"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我國西南部的廣西、雲南、貴州和湖南部分地區。壯錦作為工藝美術織品,是壯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創造之一,其歷史也非常悠久。據說,早在漢代,當地就已經產生了"細者宜暑,柔熟者可禦寒"的"峒布"。聰明智慧的壯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纖維,織制出葛布,絡布作為衣料。據《廣東新語》轉引當時記載說,這種布料,"細者宜暑,柔熟者禦寒"。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在廣西羅泊灣漢墓的七號殘葬坑內發掘出土了數塊橘紅色回紋錦殘片,證實漢代廣西已有織錦技藝。
唐代,據《唐六曲》和《元和郡縣誌》記載說:當時壯族人民所織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布、絲布,食單等九種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為貢品。壯錦經歷了從單色到五彩斑斕,圖案花紋從簡單到繁複的發展變化。貴港羅泊灣漢墓出土的黑地桔紅回紋錦殘片,可看作是壯錦的濫觴。
唐代,壯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貝布、斑布、絲布等已成為宮廷貢品。但真正能夠稱為"錦"的紡織品則出現於宋代。這一時期,壯族的紡織業進一步發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還出現了絲、麻、絲棉交織的錦。宋代"白質方紋,佳麗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壯錦
北宋元豐年間,呂大防在四川設蜀錦院,織錦四種之中,即有廣西錦(即壯錦),為上貢的錦帛之一,可見壯錦之名貴。
到了明代,壯錦越來越流行,工藝也越來越精湛。明代萬曆年間,織有龍、鳳等花紋圖案的壯錦已成為朝廷的貢品。
明清時期,壯錦已發展到用多種色彩的絨線編織,使壯錦呈現出絢麗的色彩,雖仍為皇室貢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當時,各州縣都有出產,"壯人愛采,凡衣裙巾被之屬,莫不取五色絨線雜以織,如花鳥狀"。"嫁奩,土錦被面決不可少,以本鄉人人能織故也。土錦以柳絨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價值五兩,未笄之女即學織"。壯錦不僅成了壯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裝飾品,編織壯錦更是壯族婦女必不可少的"女紅",壯錦是嫁妝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壯錦是全國四大名錦中唯一的少數民族織錦,有1000多年的歷史,現在已經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傣錦

傣錦,即傣族織錦,是流傳在傣族民眾中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數民族特色。一一傣錦是一種古老的手工紡織工藝圖案的設計是通過熟練的紡織技巧創造出來的,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織造時傣族婦女道德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擔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覆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設計一幅傣錦,需幾百乃至上千根細繩在“紋板”上表現出來,倘若結錯一根細線,就會使整幅傣錦圖案錯亂,可見傣錦的工藝要求極嚴。 傣錦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艷麗,堅牢耐用。圖案有各種珍禽異獸。奇花異卉和幾何圖案等等。每一種圖案的色彩、紋樣都有特定的含義,如紅綠顏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象徵吉祥;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等。這些寓意深遠五彩斑斕的圖案,充分顯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今天,傣錦工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和提高。除了製作統裙、挎包、床單、被面窗簾、手巾外,還設計製作出了傣錦屏風、沙發墊等新品種,以其鮮明的色調、瑰麗的圖案,受到國內外人士的喜愛。 此錦為96歲傣族老人紡織(年輕人已不會),非常希奇,非常值得收藏,是一種即將失傳的民間文化遺產。

黎錦

中國海南的黎族有不同的分支,如賽方言黎族、潤方言黎族、美孚方言黎族等。不同的黎族分支,均有自己的圖案選擇。這些圖案表現的內容有幾何紋、太陽紋、月亮紋、星辰紋、雲彩紋、動植物紋、水波紋、橫條紋、人形紋,而且表現手法形式多樣,充滿活力。常見的有單獨紋樣、二方連續紋樣和四方連續紋樣

其他少數民族織錦

中國貴州的“苗錦”、“侗錦”、“瑤錦”,以及廣西壯族的“壯錦”、海南黎族的“黎錦”等,都是中國織錦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員。這些織錦種類,不論在織造設備、工藝形式、圖案色彩還是使用功能上,都各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如壯錦使用由傳統腰機改進的“豬籠織機”,黎錦使用的“踞腰織機”。並且各民族織錦都遺存下大量的具有本民族強烈特點的織錦圖案,成為了中國和世界的寶貴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