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中篇小說

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中篇小說

《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中篇小說》內容簡介:“中國好文學”叢書,前身系“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是中國當代文學創作實績的年度精華。我們在叢書原有的特色上對其進行了全新的包裝,更加時尚雅致。2013年的“中國好文學”,分為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散文、詩歌、紀實文學、兒童文學、文學批評七個分冊,向讀者集中展示中國當代文學寫作的品質和高度。本年度收錄的作家包括遲子建、畢飛宇、蘇童、莫言等諸多名家的新作。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中篇小說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483頁
  • 開本:32
  • 品牌:江蘇文藝出版社
  • 作者:孟繁華 李敬澤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97368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中篇小說》編輯推薦:“中國好文學”叢書,前身系“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是中國當代文學創作實績的年度精華。我們在叢書原有的特色上對其進行了全新的包裝,更加時尚雅致。2013年的“中國好文學”,分為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散文、詩歌、紀實文學、兒童文學、文學批評七個分冊,向讀者集中展示中國當代文學寫作的品質和高度。本年度收錄的作家包括遲子建、畢飛宇、蘇童、莫言等諸多名家的新作。

作者簡介

叢書聘請李敬澤擔任總主編,有李先生親自擔綱短篇小說分冊的編選工作。李敬澤,1964年1月出生,祖籍山西。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4年畢業後在《小說選刊》工作,任《小說選刊》雜誌編輯,1990年調至《人民文學》雜誌,歷任《人民文學》雜誌編輯、第一編輯室副主任、主任、《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
孟繁華擔綱中篇小說主編。孟繁華,山東鄒縣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中共黨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現為瀋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所所長、吉林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文藝批評家協會副主席、遼寧作協副主席。

圖書目錄

文學人物走過的歷史(序)
塗自強的個人悲傷
如何走進歡樂谷
潮起潮落
過光景
地球好身影
催眠
無家別計
暮色
身不由己
晚安玫瑰

序言

考察當下文學,情不自禁想到的往往是同類的文學人物。比如,當文革結束之後,周克芹發表了《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古華發表了《爬滿青藤的木屋》等。這兩部作品都留下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比如許茂和他的幾個女兒;比如潘青青和王木通。而這些人物同阿Q、祥林嫂、華老栓j老通寶等相比,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通過這些人物變化我們本該明確感知時代的變化。但是我們沒有看到變化:老許茂還像老通寶一樣愁苦,王木通還像阿Q一樣愚昧無知。這種歷史的比較從一個方面反映了社會深層,特別是鄉土中國的問題所在。因此,這些文學人物也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改革開放無意識地提供另一種依據。現在,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那么我們在身份相同的人物身上又發現了什麼呢?三十多年只是歷史的瞬間,特別是在當代中國,現代性仍在過程之中,不確定因素比歷史任何時期都更加凸顯。因此,我們做出的比較,也顯然隱含了我們內心深切的不安。現實是文學創作的依據,沒有生活依據的文學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文學畢竟是虛構的領域,它與生活的關係也不完全是鏡像關係。但是,通過對身份相同人物變化的考察,我們還是會發現,無論是生活還是文學,都不盡在我們的把握和想像之中。
一、從高加林到塗自強
百年中國文學自《新青年》始,一直站立著一個“青春”的形象。這個“青春”是“吶喊”和“彷徨”,是站在地球邊放號的“天狗”;是面目一新的“大春哥”、“二黑哥”、“當紅軍的哥哥”;是猶疑不決的蔣純祖;是“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是梁生寶、蕭長春,是林道靜和歐陽海;是“回答”、“致橡樹”和“一代人”,是高加林、孫少平,是返城的“知青”平反的“右派”;是優雅的南珊、優越的李淮平;當然也是“你別無選擇”和“你不可改變我”的“頑主”;同時還是“一個人的戰爭”等等。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或者說自《一地雞毛》的林震出現之後,當代文學的青春形象逐漸隱退以致面目模糊。青春形象的退隱,是當下文學的被關注程度不斷跌落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當下文學逐漸喪失活力和生機的佐證。也許正因為如此,方方的《塗自強的個人悲傷》發表以來,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近年來的小說創作中並不多見。“塗自強的個人悲傷”攪動了這么多讀者的心,特別是青年讀者的心,重要的原因就是方方重新接續了百年中國文學關注青春形象的傳統,並以直面現實的勇氣,從一個方面表現了當下中國青年的遭遇和命運。
塗自強是一個窮苦的山裡人家的孩子。他考取了大學。但他沒有,也不知道“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心境。全村人拿出一些零散票子,勉強湊了塗自強的路費和學費,他告別了山村。從村長到鄉親都說:念大學,出息了,當大官,讓村里過上好日子。哪怕只是修條路。“塗自強出發那天是個周五。父親早起看了天,說了一句,今兒天色好出門。屋外的天很亮,兩架大山聳著厚背,卻也遮擋不住一道道光明。陽光輕鬆地落在村路上,落得一地燦爛。山坡上的綠原本就深深淺淺,叫這光線一抹,仿佛把綠色照得升騰起來,空氣也似透著綠。”這一描述,透露出的是塗了強、父親以及全村的心情,塗自強就要踏上一條有著無限未來和期許的道路了。但是,走出村莊之後,塗自強必須經歷他雖有準備、但一定是充滿了無比艱辛的道路——他要提早出發,要步行去武漢,要沿途打工掙出學費。於是,他在餐館打工,洗過車,乾各種雜活,同時也經歷了與不同人的接觸並領略了人間的暖意和友善,他終於來到學校。大學期間,塗自強在食堂打工,做家教,沒有放鬆一分鐘,不敢浪費一分錢。但即將考研時,家鄉因為修路挖了祖墳,父親一氣之下大病不起最終離世。畢業了,塗自強住在又髒又亂的城鄉交界處。然後是難找工作,被騙,欠薪;禍不單行的是家裡老屋塌了,母親傷了腿。出院後,跟隨塗自強來到武漢。母親去餐館洗碗,做家政,看倉庫,掃大街,和塗自強相依為命勉強度日。最後,塗自強積勞成疾,在醫院查處肺癌晚期。--他只能把母親安置在蓮溪寺——
塗自強看著母親隱沒在院牆之後,他抬頭望望天空,好一個雲淡風輕的日子,這樣的日T-怎么適合離別呢?他黯然地走出蓮溪寺。沿牆行了幾步,腳步沉重得他覺得自己已然走不動路。便蹲在了牆根下,好久好久。他希望母親的聲音能飛過院牆,傳達到他的這裡。他跪下來,對著牆說,媽,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見。媽,我對不起你。
此時塗自強的淡定從容來自絕望之後,這貌似平靜的訣別卻如驚雷滾地。塗自強從家鄉出發的時候是一個“陽光輕鬆地落在村路上,落得一地燦爛”的Et-T-。此時的天空是一個“雲淡風輕的El子”。從一地燦爛到雲淡風輕,塗自強終於走完了自己年輕、疲憊又一事無成的一生。在回老家的路上,他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小說送走了塗自強後說:“這個人,這個叫塗自強的人,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走出這個世界的視線。此後,再也沒有人見到塗la強。他的消失甚至也沒被人注意到。這樣的一個人該有多么的孤單。他生活的這個世道,根本不知他的在與不在。”
讀《塗自強的個人悲傷》,很容易想到198g年代路遙的《人生》。上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初始時期,也是壓抑已久的中國青年最為躁動和躍躍欲試的時期。改革開放的時代環境使青年,特別是農村青年有機會通過傳媒和其他資訊方式了解了城市生活,城市的燈紅酒綠和花枝招展總會輕易地調動農村青年的想像。於是,他們紛紛逃離農村來到城市。城市與農村看似一步之遙卻間隔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傳統,農村的前現代傳統雖然封閉,卻有巨大的難以超越的道德力量。高加林對農村的逃離和對農村戀人巧珍的拋棄,喻示了他對傳統文明的道別和奔向現代文明的決絕。但城市對“他者”的拒絕是高加林從來不曾想像的。路遙雖然很道德化地解釋了高加林失敗的原因,卻從一個方面表達了傳統中國青年邁進“現代”的艱難歷程。作家對“土地”或家園的理解,也從一個方面延續了現代中國作家的土地情結,或者說,只有農村和土地才
……
現在,刻意標榜的女性文學已經落潮。更多的有思考和想像能力的女性作家,業已回到了面對普遍人性而不止是女性立場上的創作。遲子建的《晚安玫瑰》,在表現人性方面所做的努力格外引人矚目。
小說講述的是兩個女性——兩位芬芳帶刺的“玫瑰”的故事:一位是猶太女人吉蓮娜,一位是報社校對員趙小娥。趙小娥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僅偶然而且恥辱:她是母親在一個夜晚被人強姦偶然受孕的。趙小娥出生三年後,養父發現女兒不是自己的骨肉,而是妻子與強姦犯的孩子。趙小娥的母親從此被鄰里鄉親唾棄,在趙小娥十二歲時病死。趙小娥發誓要找到那個讓她們母女備受屈辱的男人復仇雪恥。她在哈爾濱終於意外地遇到了她的生父也是罪犯的穆師傅。這時,事情已經過去三十多年,超過了強姦罪法律追究的二十年最高年限,穆師傅不會再受到法律制裁。但趙小娥還是堅決地選擇了復仇。她精心策劃了復仇計畫並如意地實現了:穆師傅在真相面前投江自盡。
猶太房東吉蓮娜是個遺腹子,她出生於哈爾濱。吉蓮娜成人後,日軍侵略東北,與移居這裡的猶太人訂立計畫,企圖扶持他們在東北復國。吉蓮娜的商人繼父參與其中,為了討好日本人,他竟然幫助一位日本軍官迷奸了吉蓮娜。對自己屈辱的經歷,吉蓮娜也選擇了復仇,她也精心策劃了復仇計畫,不露痕跡地毒死了繼父。日本戰敗後,強姦她的那個日本軍官剖腹自殺。但是不同的是,在的六十多年的歲月里,吉蓮娜一直在懺悔自己。她覺得自己不該有如此強烈的仇恨。當趙小娥復仇後,吉蓮娜“終於實言相告,她憂戚的不是自己,而是我。她說我逼死了父親,可從我的眼神中看不到懺悔,這很可怕。她說一個人不懂得懺悔,就看不到另一世界的曙光。我想起了齊德銘曾對我說過,我之所以吸引他,是因為我的眼底有一種絕望的東西,與他合拍。如果按吉蓮娜的說法,他也是看不到另一世界曙光的人。”“她說有愛的地方,就是故鄉;而有恨的地方,就是神賜予你的洗禮場。一個人只有消除了恨,才能觸摸到天使的翅膀,才能得到神的眷顧。她說半個多世紀下來,她的愛沒變,但她對繼父的恨,逐日消泯。”
《晚安玫瑰》因其故事的複雜敘述得格外漫長,也唯有在漫長的講述中我們才有可能體悟人性的複雜和東西文化的差異。吉蓮娜是另一種文化傳統哺育的女性,她內心縱有萬丈波瀾,但行為舉止仍優雅從容,那是因為她在懺悔中看到了另一世界的曙光;趙小娥沒有這種文化資源,她精神失常恢復後,仍對過去的歷史深懷恐懼,她唯一的歸宿就是生命價值的虛無。《晚安玫瑰》對人性的發掘雖然建構在虛構的基礎上,但它確有直擊現實的意義和價值。在一個價值理性不斷旁落的時代,遲子建以極端和溫婉的方式踐行了新的文學想像。如果《晚安玫瑰》能夠引領當下文學另外一種走向,那將是文學的幸事。
2013年的中篇小說,通過歷史的比較,我們還是發現了其中想像不到的巨大變化,現實的複雜性使文學仍多有憂患而少有歡娛。當然,這種比較還可以在許多範疇里展開,比如80後作家如甫躍輝、文珍、蔡東、霍艷等“文學新勢力”的中篇作品等,因篇幅關係,他們的作品未能入選;另一方面,我們還可以在鄧一光的《如何走進歡樂谷》、餘一鳴的《潮起潮落》、葛水平的《過光景》、馬曉麗的《催眠》、徐坤的《地球好身影》、徐虹的《暮色》等作品中,看到中篇小說在藝術上的多樣性探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對當下中篇小說創作仍然可以懷有更多的期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