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紀實文學

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紀實文學

《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紀實文學》薈萃了2013年最好的中國紀實文學,丁曉原先生精心遴選的篇目,代表了2013年中國紀實文學的高度,入選文章秉持著紀實文學“真實性”的精神核心,關注社會的各個方面,直面中國當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紀實文學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457頁
  • 開本:32
  • 品牌:江蘇文藝出版社
  • 作者:丁曉原 李敬澤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97371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好文學:2013最佳紀實文學》編輯推薦:“中國好文學”叢書,前身系“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是中國當代文學創作實績的年度精華。我們在叢書原有的特色上對其進行了全新的包裝,更加時尚雅致。2013年的“中國好文學”,分為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散文、詩歌、紀實文學、兒童文學、文學批評七個分冊,向讀者集中展示中國當代文學寫作的品質和高度。本年度收錄的作家包括遲子建、畢飛宇、蘇童、莫言等諸多名家的新作。

作者簡介

叢書聘請李敬澤擔任總主編,有李先生親自擔綱短篇小說分冊的編選工作。李敬澤,1964年1月出生,祖籍山西。1980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4年畢業後在《小說選刊》工作,任《小說選刊》雜誌編輯,1990年調至《人民文學》雜誌,歷任《人民文學》雜誌編輯、第一編輯室副主任、主任、《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
丁曉原擔綱紀實文學分冊主編。丁曉原,文學博士(蘇州大學),博士後(南京師範大學),2000年晉升為教授,蘇州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現任常熟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中國語言文學一級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紀實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現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中文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蘇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圖書目錄

報告文學,回到非虛構敘事本位(序) 丁曉原
江邊中國 何建明
國家的兒子 黃傳會
一枚鋪路的石子 王國平
此岸,彼岸 傅寧軍
出梁莊記 梁鴻
工廠女孩 丁燕
“囚犯”的救贖 王敬東
呼倫貝爾的憂傷 陳啟文
大陸孕婦赴港生子紀實 塗俏
牙香街 李青松
“中國式”家庭農場 弓璽商中堯等
百年鐘聲——香港沉思錄 張雅文
悲壯三門峽 靳懷堾
宣傳隊 林那北
小偷回憶錄 陳歆耕

序言

報告文學是一種特殊的時代文體,因此,隨著時代生活的變遷,它也應該與時俱進。新聞性是報告文學的基本基因,是這一文體醒目的胎記。從報告文學的發生史看,它產生在近現代新聞事業發展而新聞又相對不開放的時期,以文學的方式報導新聞人物和事件,以跨文體的新聞性的傳輸,獲得了這一文體的特長。但在當下行進中的全媒體時代,網際網路與自媒體的便捷,使報告文學原有的新聞性優勢已不復存在。另外,報告文學曾是“在野者”的文體,或者是作為一種知識分子的寫作方式,其批判性、啟蒙性的文體功能尤為顯見。但在新的社會語境中,不僅主體的寫作立場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而且現實社會也不再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一個全面而深刻的思想解放時代,報告文學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參與到其時的思想啟蒙,這是特殊時代所賦予的報告文學的特殊功能。更為重要的是,“知識分子到哪裡去了”,已成為現時代的一個“天問”。這是一個非啟蒙的時期。同時,現在的思想者主要並不在報告文學界內,從整體上說,報告文學家的思想能力普遍偏弱。因此,原來基於深刻精警的思想言說而形成的政論性,也不再是報告文學的重要特徵。而且新世紀新讀者也不再滿足於過去主體激揚文字式思想表述,而更期待以自己的思考參與作品內蘊的解讀。這樣,報告文學曾經獨特的主題闡釋的優勢也並不顯見了。
沒有了新聞性和思想性優勢的報告文學,是否意味了這一文體的消亡。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真像傑克·哈特所說,“讀者對現實題材的故事興趣高漲”,“虛構文學在美國讀者心中的地位日趨下降。根據《大西洋雜誌》的報導,在1982到2004年間,在美國閱讀小說、戲劇和詩歌的讀者人數比例下降了十個百分點,跌至歷史的最低點47%,而非虛構文學的讀者卻在不斷擴大。”①新世紀以來中國報告文學的寫作實況,也表明弱化了新聞和思想優勢後的這一文體,依然具有它存在與發展的合法性邏輯。這種合法性邏輯源於變幻豐富複雜的現實。現實之種種,超出了許多虛構文學想像的空間,它成為寫實文學不竭的書寫資源。現實的存在需要寫實的文體對其實錄。並且,讀者對現實真實故事的心理期待,也為此類文體的發展,開拓著需求市場。故事不僅有著明顯的社會屬性,而且還有“故事的生物學性”,“很難想像敘事不是我們本能的一部分”。“我們視自己的生活為一種敘事,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他人的敘事如此著迷。”⑦報告文學這一文體的內在本性就是它的非虛構敘事性。無疑,它的存在可以滿足現實的需要和讀者的需求。因此,很顯然,現在討論報告文學的話題,在我看來,最為關鍵的問題是報告文學如何回到非虛構敘事本身,建構具有這一文體特質的敘事美學。將報告文學作為~種非虛構的敘事藝術,探尋它對於讀者召喚性魅力的生成,這對報告文學而言不是一個虛擬的命題,而是極具當下針對性的務實的重要課題。有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最近十年一些優秀的報告文學,如《根本利益》《部長與國家》《尋找黛莉》《發射將軍》《千古一夢》《丹東看守所的故每》《解放戰爭》《十四家——中國農民生存報告》《中國水利調查》等,無不以別具一格的敘事方式,對深有意味的故事作具有作家個人色彩的講述,顯示著報告文學在新的時代場域中新的發展趨勢。像趙瑜的《尋找黛莉》運用連環懸念設定的敘事策略,李鳴生的《千古一夢》以雙聲敘事構篇等,作家的敘事自覺生成了作品獨特的敘事魅力,在本位的意義上,彰顯了報告文學文體自身的價值,也表示了非虛構作品在藝術性的製備方面,與虛構性寫作一樣,作家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
普利茲特稿寫作獎得主喬恩·弗蘭克林有《為故事而寫作》,其間對敘事性非虛構文學寫作中“故事”作了“定義”:“當人物遇到錯綜複雜的情況,而他又不得不面對和解決時,行動就發生了,故事正是由一連串這樣的行動所構成的。”①報告文學是對具有現實性的“故事”的敘事,其敘事魅力的生成與豐富、複雜、曲折、多義的故事置備密切關聯。相比於新聞的相對簡單、單一,報告文學需要講述更多“錯綜複雜”的故事。在新聞弱化的背景中,報告文學的寫作需要更多地致力於對於已知存在的深度挖掘和故事性再現。在深度細化和故事性還原中建構報告文學的敘事召喚力。年選所選的《一枚鋪路的石子》是一篇典型的“主旋律”作品,但這一作品沒有此類寫作常見的純化、物化和新聞化,於短篇中呈現人物的多樣與豐富,設定了“他是孩子的‘人生導師’,撥亮一盞盞希望的燈”、“他自稱‘文學迷’,對民族文化愛得深沉”和“他開闢的_條條‘蘭輝小道’通往百姓心間”等三個章節,以具體的事例、生動的細節,真實地凸顯主人公“甘於做一枚‘鋪路’的石子,墊高他人的身軀,暢通前方的路”的師者風範、“以詩的品格,以歌的旋律”,“在精神世界裡徜徉”的才子風采和“把老百姓放在心坎上,摸著良心行事,盡力地張大自己的雙臂,呵護曾經淚水縱橫的父老鄉親”的赤子情懷,寫實寫活了人物豐富的個性,並且以真切感人的人性充實了主旋律作品單一的先進性。何建明的《江邊中國》是蘇南敘事中的新作。“江邊”,這一敘寫的具體對象與其存在的宏大背景“中國”之間,建構起了一個充滿敘事張力的意象時空。《江邊中國》“江邊”與“中國”之間有機的組構,調製出作品別致可人的敘事魅力。寬幅的敘事與細密的言說,故事主幹的強化與關聯性材料的穿插等,將作品組織成既有宏闊大氣又有精緻詩美的立體的、表意豐富的非虛構藝術體。閱讀《江邊中國》,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作者的寫作進入了某種自由的境界。這種境界來自何建明對報告對象的熟知,來自對故鄉的深情,對吳棟材等永聯人的崇敬。在作者的筆下,吳棟材不是一般的敘寫對象,而是可敬可愛的“父輩”。作者的寫作更多的不是一種采寫,而是一種生命的投入和釋放。作者既寫吳棟材這一代父輩的創業的業績,更寫他們特有的精神品格。父輩勤勞、執著、智慧而不乏鄉村世界的野性。作者寫人不作單面關照,力求寫出人物的豐富性。吳棟材是江邊漢子、傷殘軍人、學徒鐵匠和新時代的創業者,人物的主導性格影響著人物的人生,而這樣的個體生命,在大時代成就了一番大事業。而吳棟材又是普通的人,也有普通人的人性弱點。由《江邊中國》中的吳棟材,我想好的報告文學應該像好的小說一樣,要為讀者雕塑多面的、變化的“圓形人物”。
年選,並不能任由編者一人興趣偏好所取,面對林林總總的作品和無定的讀者,基於主導的兼收可能是一種合適的策略。因此本年度的年選既有《國家的兒子》這樣的頌歌,也有《“囚犯”的救贖》《呼倫貝爾的憂傷》等的問題報告;既以現實再現為主,也有《悲壯三門峽》這種歷史敘事;既有宏大莊嚴的國家敘事《百年鐘聲——香港沉思錄》,也有《大陸孕婦赴港生子紀實》《小偷回憶錄》諸類雜色題材。凡此種種,攝照現實的多副面孔,反映多樣的中國故事。選本有如超市,讀者各選所需吧。
2013年12月寫於虞山尚湖之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