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

陸態網路是“十一五”期間國家投資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中國地震局、總參測繪局、中國科學院、國家測繪局、中國氣象局和教育部共同承擔建設。法人單位為地殼運動監測工程研究中心。陸態網路項目於2006年10月立項,2007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2012年3月通過國家驗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
  • 簡稱:陸態網路
  • 項目總投資:約5.228億元
  • 建設期:5年
中國大陸構造環境監測網路(以下簡稱“陸態網路”)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GNSS)觀測為主,輔以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人衛雷射測距(SLR)等空間技術,並結合精密重力和水準測量等多種技術手段,建成了由260個連續觀測和2000個不定期觀測站點構成的、覆蓋中國大陸的高精度、高時空解析度和自主研發數據處理系統的觀測網路。
主要用於監測中國大陸地殼運動重力場形態及變化、大氣圈對流層水汽含量變化及電離層離子濃度的變化,為研究地殼運動的時-空變化規律、構造變形的三維精細特徵、現代大地測量基準系統的建立和維持、汛期暴雨的大尺度水汽輸送模型等科學問題提供基礎資料和產品。
我國是自然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國家,地震水災土石流等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眾生命安全的危害日益加劇,地震預報災害性天氣預報、大地測量等都需要更及時的數據支撐,信息化和國防建設也需要精密和實時的信息保障。“九五”期間,我國建設了“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重大科學工程,在地震預報、國防建設、大地測量、地學研究和氣象預報等方面發揮了顯著效益。但我國現有的連續觀測基準站,台站密度與已開發國家相比相差幾十甚至幾百倍。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頻發的自然災害以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態勢,急需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觀測、服務能力。
該項目擬在原有地殼運動觀測網路基礎上,建立由基準網、區域網、數據系統三大部分構成,高時空解析度、高精度、多尺度、實時和多種衛星定位系統兼容的地面觀測基礎設施,為地殼運動及動力學、地震預報和災害性天氣形成機理研究提供基礎數據,同時服務于軍事測繪和大地測量,以及社會減災和國民經濟建設。項目總投資約5.228億元,建設期為5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