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鎮化模式

中國城鎮化模式

所謂城鎮化模式,是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特定階段、特定環境背景中城鎮化基本特徵的模式化歸納、總結。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社會與自然發展環境、發展階段等都有很大差異,在城鎮化的時間中,許多地方結合自身的條件和特點走出了一些具有明顯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城鎮化模式
  • 外文名:China urbanization pattern
  • 定義:特定模式
  • 發展:中國發展趨勢
基本分類,典型模式,

基本分類

在我國城鎮化發展模式的選擇中主要存在小城鎮發展模式、大城市發展模式和中小城市發展模式。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城市發展的基本方針是:控制大城市,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在實踐中,對中國城鎮化發展產生影響最大的是小城鎮發展模式。
1、小城鎮發展模式。
這是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以鄉鎮企業為導向,解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區別於人口向大城市轉移的城市化道路。小城鎮是特殊歷史條件下城鄉分割體制下的產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受諸多因素的限制,小城鎮發展戰略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第一,小城鎮發展戰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改革與發展的問題;第二,小城鎮發展戰略忽視了大、中小城市在城鎮化過程中的作用;第三,小城鎮發展戰略忽略了我國各個地區的區域差異。第四,小城鎮發展戰略存在著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問題。
2、大城市發展模式。
開發中國家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大城市增長迅速,這反映了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對大城市發展的客觀要求。第一,大城市在國家的發展中發揮區域中心的作用;第二,中國正處於經濟的高速發展時期,由城市化的初期階段向集中化階段轉變;第三,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匱乏的國家,從長遠來看,中國的城市化必須選擇效益型的道路,才能實現現代化和趕上已開發國家。因此,雖然政府強調控制大城市規模,但是實踐中大城市的發展速度最快。
3、中小城市發展模式。
這是介於“小城鎮”和“大城市”之間的城鎮化模式。為了避免“城市病”和“農村病”,依託縣城(包括縣級市)發展中小城市,把一些條件較好的中等城市擴展成百萬人口的大城市,適當保留、改制和建設一些重點小城鎮。
近些年,全國先後出現過各種新型城鎮化的改革嘗試,例如天津模式、成都模式、廣東模式以及江蘇模式和浙江模式。從共同性來看,主要是:工業向產業園區集中,農地向集約經營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區集中和土地有償轉讓使用。

典型模式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社會與自然發展環境、發展階段等都有很大差異,在城鎮化的時間中,許多地方結合自身的條件和特點走出了一些具有明顯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大致可以概括為如下幾種城鎮化“模式”:
計畫經濟體制下以國營企業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
這種模式是計畫經濟的產物,其城鎮化的原動力來自於國家計畫對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和生產建設;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因為資源開發所引起的大量外來人口的遷入以及相關政策的強制性推動。攀枝花、大慶、鞍山、東營、克拉瑪依等許多城市的興起是典型案例。
商品經濟短缺時期以鄉鎮集體經濟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也即“蘇南模式
這是一種通過鄉村集體經濟和鄉鎮企業的發展,促進鄉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進而推動城市發展的模式。這種模式在當時特定的背景下,就地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大大積累了地方經濟的基礎,有效推動了小城鎮的發展,當然也帶來了布局分散、投資效率低等問題。
市場經濟早期以分散家庭工業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也即“溫州模式
在由計畫經濟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通過家庭手工業、個體私營企業以及批發零售商業來推動農村工業化,並且以此帶動鄉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
以外資及混合型經濟為主導的城鎮化模式
進入20實際9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全球資本與產業的轉移,部分地區積極把握機遇、大力推動資本結構轉型,進入了吸引外資的高潮期,以外向型經濟園區為主體的空間成為集聚人口與產業、推動城鎮化的有力載體。
以大城市帶大郊區發展的成都模式
其主要做法是對土地確權頒證,建立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市場,設立建設用地增減指標掛鈎機制。以發展較好的區域作為起步點,確立優勢產業,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集群。另外再配以農民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以宅基地換房集中居住的天津模式
天津的小城鎮發展主要又分為四種子類型:整體推進型、都市擴散型、開發拓展型和“三集中”型。其主要做法為鄉鎮政府主導的“以宅基地換房”,先解決搬遷農民的安置問題,然後通過土地集約增值的收益發展地區產業,解決農村居民的就業問題。將農民的集中居住與城鎮化、產業化有機結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