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及天文儀器

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及天文儀器

《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及天文儀器》分上篇、下篇,包括五個部分。眾所周知,學科的分支在早期的科學研究中並不存在,而是隨著科學研究發展逐步形成的,直到現在對分支學科的嚴格界定也十分困難。研究古代天文學時,我們也遇到相同的問題,我們只能根據現代學科的分支概念,去提取古代天文學的適當部分納入現代學科分支的框架,並加以追溯和描述,異清楚它們的源流。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及天文儀器
  • 作者:吳守賢,全和鈞
  • 出版社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作 者: 吳守賢,全和鈞 編 叢 書 名:中國天文學史大系出 版 社: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ISBN:9787504648402出版時間:2008-12-01版 次:1頁 數:532裝 幀:平裝開 本:16開所屬分類:圖書 > 科學與自然 > 天文學

內容簡介

“觀象授時”是古代中國天體測量的萌芽階段。儘管它也是曆法部分的前奏,但是“觀象”則不折不扣地是天體測量學。這一部分由徐世忠和吳守賢共同編撰。
“恆星方位天文”是中國古代天體測量最輝煌的篇章。從世界上第一部恆星星表起,歷經唐宋以來幾次大規模的恆星方位測量,到元代郭守敬的創造性工作,無不使世界上的天文學家讚嘆不已。以恆星星表為基礎所發展起來的精製星圖,不僅僅是恆星星表枯燥的幾何圖像,而實際上也是當時的藝術精品。當我們把這些成果,用較大的篇幅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時候,時時都看到我們偉大的民族對人類科學事業的輝煌貢獻,並為我們先輩的睿智而感到驕傲。這一部分由郭盛熾編撰。
“天文學常數”的確定,在中國古代從來沒有作為獨立的問題提出過,但有些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憑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為了其研究領域需要而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實測數據,這實際上也是他們進行了某些天文常數測量的結果。只是到了現代才被一些中國和外國的天文學家分析發掘出來。《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及天文儀器》首次把天文常數作為獨立的研究領域,在一些天文學史專家研究的基礎上,系統地、綜合地將研究成果展示在讀者面前。這一部分由吳守賢編撰。

目錄

上篇 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
第一章 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概述
第二章 中國古代天體測量的萌芽
第一節 考古遺存的信息
第二節 《堯典》四仲中星
第三節 《夏小正》星象
第四節 斗建
第五節 昏旦中星
第六節 古代星區劃分與太陽系天體的方位測量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天球參考坐標系
第一節 中國古代的宇宙學說與天球概念
一、原始的天地觀與北天極
二、蓋天說與半球形天空概念
三、渾天說與天球概念
第二節 四象與二十八宿
一、最早的星空劃分——兩象
二、四象的形成
三、星官
四、二十八宿體系的中外起源說
五、二十八宿研究中的一些問題
第三節 中國古代的角度單位
一、最基本的角度單位——度
二、角度單位的細緻化
三、名稱與長度單位相同的角度單位
四、兩種角度單位的關係
五、指
第四節 世界上最早的赤道天文坐標系
一、赤道天文坐標系的出現
二、中國古代獨有的天文坐標系
第五節 藉助北天極的準黃道天文坐標系
一、中國古代的黃道概念
二、準黃道坐標系的特點
三、黃道十二宮的傳入
四、黃赤道坐標的轉換
第六節 不斷完善的地平天文坐標系
一、中國古代使用的地平坐標
二、劃分趨於細緻的方位標誌
三、地平坐標系的逐漸完善
第四章 中國古代的恆星觀測
第一節 春秋時代以前
第二節 春秋戰國時期
一、天文學的發展概況
二、《石氏星經》《甘氏星經》和《甘石星經》
三、對北極星和二十八宿星官的觀測
第三節 兩漢時期
一、西漢太初年間的恆星觀測
二、東漢恆星觀測
第四節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一、陳卓對恆星觀測工作的貢獻
二、渾象、渾儀的製作簡況
三、夜半中星和北極星的觀測
第五節 隋唐時期
一、三垣二十八宿恆星系統的形成
二、開元年間大規模恆星觀測工作
三、隋唐時期的星圖和《開元占經》
第六節 兩宋時期
一、天文觀測儀器的製作與改進
……
第五章 中國古代對恆星位置的描述
第六章 中國古代星表
第七章 中國古代星圖
第八章 中國古代地理位置的確定
第九章 中國古代對天文常數的確定
附錄 224顆恆星的古今星名與位置
下篇 中國古代天文儀器
第十章 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概述
第十一章 圭表與日晷
第十二章 漏刻
第十三章 渾儀
第十四章 渾象
第十五章 古代天文台及天文儀器
第十六章 其他天文儀器
第十七章 清代天文儀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