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兵家必爭之地

中國兵家必爭之地

指擁有天險,打仗時地形適合防禦或進攻。所謂兵家必爭之地,可分為兩類,其一是邊境防禦,多用於抵抗外族入侵,如山海關錦州等,其二是中原內地,大多是攻占首都或大片疆域的必經之所,如荊州襄陽、徐州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兵家必爭之地
  • 簡介:兩軍必會相互爭取的地方
  • 舉例:函谷關、劍門關、虎牢關
  • 必爭之地:荊州、襄陽
兵家,險關,函谷關,虎牢關,山海關,城市,荊州,徐州,襄陽,漢中,

兵家

兵家, 古代對軍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稱。凡引兵取勝,須量兵相地。一般都是厄某地之咽喉,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這樣的險關肯定是必爭之地。

險關

先說險關,一般都是扼某地之咽喉,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以這樣的險關肯定是必爭之地。

函谷關

函谷關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歷史上有兩座:秦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漢關東移至洛陽新安縣,西距秦關150公里。因其地處“兩京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故稱函谷關。

虎牢關

位於市區西北部16公里的汜水鎮,因西周穆王在此牢虎而得名。這裡秦置關、漢置縣,以後的封建王朝,無不在此設防。虎牢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三英戰呂布更使其名聲大震。

山海關

東距瀋陽400公里,西距北京300多公里。北高山險赫,南渤海濤濤。形勢險要,又有萬里長城把山、海、關連成一體,如虎踞龍盤,控制海陸咽喉。《畿輔通志》稱山海關的形勢為:“長城之枕護燕薊,為京師屏翰,擁雄關為遼左咽喉”。故素有“兩京鎖鈅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此話道出了山海關在軍事地位上的作用。

城市

再說城,城的作用就不像關那樣僅限于軍事目的,而且兼有政治和經濟意義。

荊州

湖北荊州,自古就是極為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兵家必爭之地。在三國時期,荊州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三方互相攻伐並輪流占據,並留下了劉備借荊州與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典故。
在東漢末年,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迫使當時占據荊州的劉琮投降,後被孫劉聯軍擊敗,是為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役之後,魏國的曹操占據荊州北部最大的南陽郡,東吳的孫權得到江夏郡和南郡,蜀漢的劉備得到荊州南部長沙、武陵等四個郡,使荊州成為三分割據的局面。
至於俗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的出處,源於劉備曾兩次向孫權提出借荊州的南郡,當時孫權出於抵禦曹操的考慮,最終暫時將南郡供給劉備。後來劉備成功北抗曹操,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漢基業,卻未有交還南郡。孫權憤而發兵討還,劉備便將長沙、桂陽兩郡當作南郡還給了孫權。

徐州

徐州位於江蘇、山東、河南、安徽四省交界,是津浦路和隴海路的交匯點,是連線華東和華中、東南沿海的咽喉,是古都南京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東近黃海,西連中原,北倚魯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於一個制高點上,虎視眈眈,可督蘇魯豫皖四省。由此向東西南北挺進,都如高山流水勢不可擋。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國東部的“腰眼”,是中國南北的“咽喉”,均屬要害位置,適宜兩軍決戰。

襄陽

先所屬湖北省襄樊市,東面有大別山脈桐柏山脈,在東面有淮河,西面有秦嶺山脈,在西是西川諸山脈。襄陽位於唐河白河交匯之處,然後交匯之流又注入漢江。而襄陽則位於三江交匯之上,襄陽城,則背靠峴山,虎頭山,等諸多小山脈,可以說襄陽城是固若金湯。有此地勢只能說襄陽是個易守難攻之地,並不能說明它具有戰略價值(對於古代而言)。他之所以重,那就要看它的背面是南陽盆地,直到黃河無險可守,南面是江漢平原,直達南嶺,東可達長江之盡頭,西出漢中進入川陝。自古就有七省通衢”之說。足可見其戰略價值之重。

漢中

位於今川、陝、鄂諸省的交界處,是四川的北大門。三國蜀、魏交兵,蜀軍占領漢中之地,進可作攻魏的跳板,退可為據守四川的屏障,成為蜀漢政權能夠長期偏居一隅的有力保障。漢中之劍閣道是修建在大、小劍山峭壁間的棧道。該地兩崖夾峙,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故曾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來形容其險。
三、還有港口,也是必爭之地,尤其是大江大河上的渡口,其重要性與一些險關無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