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一般指本詞條

簡稱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開。出席全會的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共321人。全會由胡耀邦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葉劍英因病未出席會議。全會討論並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方針政策,是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檔案。全會還一致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關於召開中國共產黨的全國代表會議的決定》。決定於1985年9月召開中國共產黨的全國代表會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
  • 會議簡稱: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三中全會
  • 召開時間:1984年10月20日
  • 會議地點:北京
會議背景,會議公報,會議結論,會議重點,會議評價,

會議背景

新中國建立後,黨、國家的偉大歷史性轉折,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那次會議,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並且著重地提出了改革經濟體制的任務。那次會後,改革主要在農村進行,收效十分顯著。短短數年,農村巨變,各業興旺,氣象一新。農村的變化有力地證明:只有堅決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才能把經濟搞活,把生產搞上去,才能使人民富裕,國家繁榮。
現在面臨的任務,是在繼續深入搞好農村改革的同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城市在現代化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不跟上來,不僅會阻礙農村繼續前進,而且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十二大確定的到本世紀末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目標的實現。堅決地系統地進行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是當前中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

會議公報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在北京召開。
全會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這個決定,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闡明了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規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是指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檔案。
全會還一致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關於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的決定》。全會決定於一九八五年九月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會議的議題是:(一)討論和通過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畫綱要的建議;(二)增選中央委員會成員等組織事項。
出席這次全會的中央委員會委員和候補委員三百二十一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以及地方、中央各有關方面的主要負責同志共二百九十七人,列席了會議。會議由中央政治局黨委胡耀邦、鄧小平、趙紫陽、李先念、陳雲同志主持。葉劍英同志因病未出席會議。
全會之前,舉行了六天的預備會議。
全會號召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認真學習《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以充分的信心和勇氣,切實有效地進行工作,努力奪取改革的全面勝利,為更好地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而奮鬥。

會議結論

改革是當前我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
改革是為了建立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增強企業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
建立自覺運用價值規律的計畫體制,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充分重視經濟槓桿的作用
實行政企職責分開,正確發揮政府機構管理經濟的職能
積極發展多種經濟形式,進一步擴大對外的和國內的經濟技術交流
起用一代新人,造就一支社會主義經濟管理幹部的宏大隊伍
加強黨的領導,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參見《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

會議重點

改革從農村走向城市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了巨大成就。長期焦慮的農業生產所以能夠在短時期內蓬勃發展起來,顯示了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強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於大膽衝破“左”的思想束縛,改變不適應中國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體制,全面推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發揮了八億農民的巨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農村的改革還在繼續發展,農村經濟開始向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轉變,這種形勢迫切要求疏通城鄉流通渠道,為日益增多的農產品開拓市場,同時滿足農民對工業品、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的不斷增長的需求。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農村經濟發展對城市的要求,為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這幾年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也已經進行了許多試驗和探索,採取了一些重大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和重要經驗,使經濟生活開始出現了多年未有的活躍局面。但是城市改革還只是初步的,城市經濟體制中嚴重妨礙生產力發展的種種弊端還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城市企業經濟效益還很低,城市經濟的巨大潛力還遠遠沒有挖掘出來,生產、建設和流通領域中的種種損失和浪費還很嚴重,加快改革是城市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內在要求。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現代工業和工人階級集中的地方,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只有堅決地系統地進行改革,城市經濟才能興旺繁榮,才能適應對內搞活、對外開放的需要,真正起到應有的主導作用,推動整個國民經濟更好更快地發展。
還應該看到,正在世界範圍興起的新技術革命,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一種新的機遇和挑戰。這就要求國家的經濟體制,具有吸收當代最新科技成就,推動科技進步,創造新的生產力的更加強大的能力。因此,改革的需要更為迫切。
當前中國政治局面日益鞏固,經濟調整工作取得了重大成績,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第六個五年計畫的主要指標提前完成,國家財政狀況逐步好轉,全黨同志和全國各族人民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大為增強,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願望更加強烈。特別是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全面整黨的健康發展,已經和正在端正各條戰線現代化建設的業務指導思想,明確改革的方向。全面改革經濟體制的條件已經具備,有必要也有可能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以利於統一和提高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的認識,使改革更加卓有成效地進行,使社會主義優越性進一步得到發揮。中央希望並且相信,如同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實行撥亂反正,提出改革任務,推動農村改革方面起了偉大的歷史作用那樣,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制訂全面改革藍圖,加快改革步伐,推動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方面,也必將起到偉大的歷史作用。
城市企業是工業生產、建設和商品流通的主要的直接承擔者,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經濟技術進步的主導力量。我國城市企業,包括工業、建築業、交通業、商業和服務業的企業,已有一百多萬個,職工共達八千多萬人。僅城市工業企業提供的稅收和利潤,就占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這些情況表明,城市企業生產和經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能否充分發揮,八千多萬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能否充分發揮,就是說城市企業是否具有強大的活力,對於我國經濟的全局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對於黨的十二大提出的到本世紀末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的奮鬥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關鍵問題。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首先應該是企業有充分活力的社會主義。而現行經濟體制的種種弊端,恰恰集中表現為企業缺乏應有的活力。所以,增強企業的活力,特別是增強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以城市的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

會議評價

新中國建立後,黨、國家的偉大歷史性轉折,是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的。那次會議,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決定把全黨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並且著重地提出了改革經濟體制的任務。那次會後,改革主要在農村進行,收效十分顯著。短短數年,農村巨變,各業興旺,氣象一新。農村的變化有力地證明:只有堅決改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才能把經濟搞活,把生產搞上去,才能使人民富裕,國家繁榮。
這次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不但向全黨、全國人民展示了全面改革的藍圖,而且對於城市改革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提出了系統的意見和措施,把城市改革這一項巨大而複雜的工程具體化了。貫徹執行這個決定,即使農村改革同城市的改革配起套來,又使城市的各項改革在統一的方向下成龍配套,互相協調。這是搞好全面改革的重要保證。
這次全會通過的《決定》,是在深刻總結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特別是最近幾年城鄉經濟改革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是在認真研究我國經濟的實際狀況和發展要求,並借鑑外國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貫穿在這個決定中的一條紅線,就是“實事求是”四個大字。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都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是根本原則。
兩個三中全會,前一個三中全會使改革首先在農村突破,這一個三中全會將使城市和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有一個大的突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