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應知的國學知識隨用隨查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知識隨用隨查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知識隨用隨查(超值全彩白金版)》由以下三個特點:內容全面隨用隨查。全書涵蓋經學、史學、諸子學說、古典文學、歷代科學與藝術、典章制度等各個方面的內容,真正做到一冊在手,便可通識中華優秀文化的方方面面。圖文全解好讀好看。近千幅精美插圖,與文字相輔相成,圖文互注的編排形式、新穎獨特的版式設計有機融合,讓讀者更加直觀地了解國學的內涵,在悠遠的意趣中飽覽中華文化的博大與燦爛。理想讀本最佳藏書。全新的視角、簡明的體例、注重文化底蘊和現代審美的設計理念,全面提升《中國人應知的國學知識隨用隨查(超值全彩白金版)》的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是方便快捷地掌握國學精華、感悟傳統文化神韻的理想讀本。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人應知的國學知識隨用隨查
  •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 頁數:423頁
  • 開本:16
  • 作者:夢遠 思履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34585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人應知的國學知識隨用隨查(超值全彩白金版)》編輯推薦:“國學”一說,最早見於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國故論衡》。顧名思義,“國學”就是中國之學,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中創造的文化。國學堪稱中國人的性命之學,中華文化的學術基礎、固本之學,是全面提升文化素養的學問。已故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曾提出“大國學”的概念,他說:“國學應該是‘大國學’的範圍,不是狹義的國學。國內各地域文化和56個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國學’的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廣義的“國學”,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中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學術的總稱。國學匯通思想學術、典籍制度、百行百藝、禮儀民俗,蘊含國脈、國魂、國本,是中國人的根基所在、尊嚴所在。

圖書目錄

什麼是國學
國學——我們祖國的全部燦爛文化
國學講求“化”與“通”
國學學者“腹笥”要富
飲源頭之水,立足於經典
國學的基本內容
四部和四庫全書
國學入門要讀哪些書
經部
經的意義和範圍
四書的來源
入德之書——《大學》
高明之道——《中庸》
安貧守志的子思
何為“中庸”?《中庸》里主要講了什麼?
高明之道,中庸不是折中主義
孔子言行錄——《論語》
孔子與《論語》
孔子其人
《論語》的內容
聖賢之書——《孟子》
孟子生平
孟子的思想及其政治主張
先民的歌唱《詩經》
《詩經》的來源
《詩》言志
《詩經》的六藝
《詩經》的價值
古人所言《詩經》的作用
三家《詩》及《毛詩》
最早的經典——《尚書》
《尚書》的內容和體例
《尚書》的主要觀點和價值
今古文《尚書》之爭
人生與社會的秩序——《禮記》
《周禮》
《儀禮》
《禮記》
中國的禮樂文化
六經之首——《周易》
《易》有三義
《周易》的內容
《周易》的派別
《周易》的價值
編年史始祖——《春秋》
《春秋》的內容
《春秋》的價值
春秋“三傳”
《孝經》
最早的字書——《爾雅》
史部
左丘明與《左傳》
《國語》
《戰國策》
二十五史
熟悉正史
司馬遷與《史記》
班固與《漢書》
范曄與《後漢書》
陳壽與《三國志》
房玄齡與《晉書》
沈約和與《宋書》
蕭子顯與《南齊書》
姚思廉和《梁書》、《陳書》
魏收和《魏書》
李百藥和《北齊書》
令狐德棻和《周書》
李延壽和《南史》、《北史》
魏徵和《隋書》
劉眴和《舊唐書》
歐陽修和《新唐書》
薛居正和《舊五代史》
歐陽修和《新五代史》
托克托和《宋史》、《遼史》、《金史》
宋濂和《元史》
《新元史》
張廷玉和《明史》
趙爾巽和《清史稿》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的編撰
《資治通鑑》的內容
劉知幾與《史通》
杜佑與《通典》
鄭樵與《通志》
章學誠與《文史通義》
通讀紀事本末
政書與“十通”
起居注與實錄
起居注
實錄
會要及主要著作
金石學
清代考證、乾嘉學派
考證學
乾嘉學派
清代考史三大名作
雜史、野史及其他
中國古代的史官
史部的研讀方法
歷史哲學與新史學
把古代史當作小說來讀
新史家與新史學
學術史與史評
學術史
史論
歷代帝王
炎帝
黃帝




盤庚
周文王
鄭莊公
齊桓公
晉文公
宋襄公
越王勾踐
秦孝公
秦始皇
漢武帝
光武帝
北魏孝文帝
武則天
唐太宗
宋仁宗
成吉思汗
明成祖
康熙大帝
帝王紀年
重臣名相
伊尹扶湯
周公輔政
齊相管仲
孫叔敖治楚
晏嬰相齊
范蠡歸湖
商鞅變法
范雎與“遠交近攻”
樂毅伐齊
秦相李斯
蕭規曹隨
運籌帷幄的張良
智囊晁錯
馬援平定交阯
諸葛亮治蜀
東晉名相謝安
關中良相王猛
房謀杜斷
魏徵善諫
半部《論語》宋趙普
耶律楚材
于謙守京城
張居正改革
曾國藩
左宗棠
李鴻章
文化交流
烏孫
鑿空
和親
徐福渡海
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
昭君和親
班超出使
文成公主入藏
玄奘取經
鑒真東渡
歷史事件
國人暴動
平王東遷
弭兵之會
城濮之戰
泓水之戰
崤之戰
夾谷之會
三家分晉
田氏代齊
七國爭雄
馬陵之戰
長平之戰
焚書坑儒
陳勝吳廣起義
約法三章
文景之治
七國之亂
獨尊儒術
黨錮之禍
黃巾起義
官渡之戰
三國鼎立
五胡亂華
淝水之戰
侯景之亂
玄武門之變
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
黃巢起義
杯酒釋兵權
王安石變法
元祐黨籍
靖康之變
胡惟庸之案
藍玉案
仁宣之治
土木堡之變
雁盪與東林黨之爭
剃髮易服
康熙帝削藩
文字獄
鴉片戰爭
太平天國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史家觀點
一字褒貶
書法不隱
正統之辨
帝王中心論
通古今之變
以史為鑑
史官修史與私人修史
史家三長
子部
先秦諸子
“子學”的定義
先秦諸子的派別
先秦諸子學說的貢獻
墨家和《墨子》
道家《老子》和《莊子》
《老子》
《莊子》
先秦最後一位大儒——荀子
法家和《韓非子》
雜家和《管子》
兵家及其他諸子
《孫子》
《孫臏兵法》
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
魏晉玄學
禪學
“本來無一物”的故事
從印度禪學到中國禪宗
禪宗的影響
宋學
宋學的產生
宋學的建構
宋明理學和《近思錄》、《朱子語類》
宋明理學產生的背景
早期理學大家
朱熹與陸九淵
明代理學大家王陽明
理學批判與新理學
《近思錄》
《朱子語類》
《傳習錄》
集部
先秦文學
先秦文學概況
《詩經》與《楚辭》
秦統一後到漢初的文學
詩學
中國古代詩學概況
樂府詩
五言古詩
古體詩
陶淵明與南北朝詩
唐詩
唐以後的重要詩人
詞學
詞的種類
詞牌
詞韻、詞的平仄和對仗
曲學
曲與詞的不同
文章
建安文學
晉人的作風與文風
六朝文
唐宋八大家
宋以後的古文家
小說
志怪小說
志人小說
傳奇
從“話本”到小說
文學評論
《文心雕龍》
鐘嶸與《詩品》
嚴羽與《滄浪詩話》
葉燮與《原詩》
劉熙載與《藝概》
王國維與《人間詞話》
古代科技
天文
七政
二十八宿
三垣
北斗
十二次
分野
曆法
塑望
乾支
日、月、年
閏月
四季
二十四節氣
紀日法
古代紀月法
紀年法
三正
節日
《夏小正》
《石氏星經》
《顓頊曆》
《太初曆》
《大明曆》
日晷
漏壺
地理
中國
華夏
九州
赤縣神州
五嶽
四大名鎮
五湖四海
長安
武林
汴梁
金陵
靈渠
崤山
函谷關
京杭大運河
江左、江右
《山海經》
《禹貢》
《禹貢地域圖》
《水經注》
《洛陽伽藍記》
《徐霞客遊記》
《讀史方輿紀要》
《大清一統志》
《海國圖志》
數學
《疇人傳》
勾股定理
開方術
圓周率
天元術
劉徽原理
賈憲三角
《九章算術》
醫學
《黃帝內經》
《神農本草經》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肘後備急方》
《千金方》
扁鵲
華佗
陶弘景
孫思邈
陰陽學說
經脈
五行學說
針灸
氣功
拔罐
導引
子午流注
正骨
生物學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
《禽經》
《閩中海錯疏》
《菌譜》
《救荒本草》
《植物名實圖考》
物理化學
小孔成像
司南
聲音共鳴
走馬燈

桔槔
轆轤
火藥
農藥
中國古代的農書
《齊民要術》
《農桑輯要》
《東魯王氏農書》
《農政全書》
《汜勝之書》
翻車
筒車
紡織印染

黃道婆
松江布
雲錦
四大名繡
緙絲
手搖紡車
腳踏紡車
套染法
媒染法
交通運輸
車馬
車的部件
造船
水密隔艙
冶金、造紙、印刷、陶瓷
冶金
造紙術
印刷術
陶瓷
宮室建築
宮、室
堂、殿、閣、樓、牌坊
台、榭、觀、闕、亭、軒、長廊
斗拱、飛檐、藻井、正吻
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
長城
三孔
故宮
天壇
頤和園
中國傳統寺廟樣式
樣式雷
北京四合院
《營造法式》
趙州橋
拙政園
帝王陵墓
中國藝術
如何欣賞中國書法
怎樣欣賞中國書法
如何評判一幅書法作品的優劣
如何提高書藝
歷代書法名家名跡
金文的四部經典
大篆經典——《石鼓文》
《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
《乙瑛碑》
《張遷碑》
《曹全碑》
鐘繇與《宣示表》
書聖王羲之
小聖王獻之
王珣與《伯遠帖》
《爨寶子碑》
《爨龍顏碑》
《張猛龍碑》
《張玄墓誌》
褚逐良與《雁塔聖教序》
張旭
懷素
顏真卿
歐陽詢
柳公權
蔡襄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趙佶
趙孟頫
宋克
沈度
祝允明
董其昌
劉墉
王文治
鄧石如
何紹基
吳昌碩
康有為
中國繪畫概說
中國繪畫理論的“傳神論”
中國畫的審美標準“氣韻說”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中國畫追求意境之美
中國繪畫講究骨法用筆
中國畫理論總綱是六法
好畫的標準
中國畫不能有哪些毛病?
什麼是山水畫?
中國花鳥畫
中國潑墨畫
中國人物畫
中國白描
十八描
中國畫的其他特點
神秘而瑰麗一一秦漢帛畫
漢畫像石與畫像磚
頤愷之與《洛神賦》
楊子華與《北齊校書圖》
展子虔與《遊春圖》
閻立本
張萱
周昉
吳道子
韓乾
韓滉與《五牛圖》
顧閎中與《韓熙載夜宴圖》
敦煌壁畫
董源
巨然
范寬
郭熙
《千里江山圖》
米氏雲山
《清明上河圖》
《瑞鶴圖卷》
李唐
馬遠
黃筌
《出水芙蓉圖》
《紡車圖》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
王蒙
吳鎮
王冕
李衎
倪瓚
任仁發
永樂宮壁畫
戴進
王紱
吳偉
汪肇
倪端
沈周
文徵明
唐寅
仇英
呂紀
林良
周之冕
杜堇
徐渭
陳淳
《關公擒將圖》
陳洪綬
王翬
惲壽平
髡殘
八大山人
石濤
龔賢
金農
華喦
黃慎
高翔
鄭燮
趙之謙
任伯年
文房四寶
湖筆
徽墨
宣紙
歙硯
水注
鎮紙
臂擱
四大名硯
兼毫
《文房四譜》
音樂表演
五音
六律
樂調
八音
八佾
十二律
《韶》、《武》
樂府
宮調

百戲
《廣陵散》
《破陣樂》
《霓裳羽衣曲》
《教坊記》
《樂府雜錄》
彈詞
花部、雅部
京劇
生旦淨末醜
四大名旦
工藝美術
治玉
唐三彩
定汝鈞官哥
造像
景泰藍
鬥彩
青花
琺瑯
餖版
雕漆
紫砂寶典一一《陽羨茗壺系》
典章制度
歷代職官制度
中國古代官制綜述
禪讓制
兄終弟及
宗法制
分封制
司馬是官職還是姓?
洗馬的職責是什麼?
太傅官有多大?
尚書的演變
歷史上的可汗
天子
皇帝
中國古代皇帝日常的統治活動
皇后
中國古代的后妃制度
公主
丞相
大夫”
士大夫
三省六部制
加官
不光彩的斜封官
明代的錦衣衛是乾什麼的?
員外是什麼官?
御史是做什麼的?
諫大夫的責任
樞密院是什麼地方?
翰林院是什麼機構?
節度使的權力有多大?
縣官的稱呼
太守是怎樣的官職?




貝勒是什麼官?
大學士又稱“中堂”
力什麼古代官署稱為“衙門”?
九品官人法
南北面官制
八旗制度
軍機處
羈縻制
努爾乾都司
天朝田畝制度
朝房待漏
五刑
《開皇律》
古代官員工資為何稱“俸祿”“薪俸”?
官員任免升遷專用語
散階
九寺大卿
經濟制度
景田制
初稅畝
均田制
屯田制
均輸、平準論
租庸調製
兩稅法
常平倉
一條鞭法
攤丁入畝
“市舶”制度
禁榷
漕運
經濟著作
《貨殖列傳》
《平準書》
《食貨志》
《鹽鐵論》
《天下郡國利病書》
貨幣
五銖錢
交子
子母相權
票號
科舉制度
先秦的鄉舉里選
春秋戰國的養士
漢代的察舉制
唐代的進士科
唐代的舉人、進士、秀才
唐代的制舉
宋代的進士科
清代的生員
清代的鄉試、會試、殿試
察舉
賢良方正
孝廉
金榜題名
策試
博學鴻詞
同年錄
鹿鳴宴
雁塔題名
貢生
學校
杏壇
官學
私學
辟雍、泮宮
太學
祭酒
博士
生徒
及門弟子
北宋四大書院
教育思想
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
知行合一
能者為師
教學相長
古代兵制
師、戍、行
秦代兵制
府兵制和募兵制
宋代兵制
明代兵制
清代兵制
保甲制與將兵制
猛安謀克制
都督制
議政王會議制與軍機大臣制
法律制度
夏商周法律制度
夏代法律
商代法律
周代法律
西漢法律制度
三國兩晉南北朝法律制度
隋唐法律制度
宋代法律制度
遼代法律制度
金代法律制度
元代法律制度
明代法律
清代法律
歷代政法機制
社會生活與禮俗
姓名和稱謂
上古的姓和氏
周代的姓氏制度
先秦女子的姓及其辨別
姓和氏的合一
複姓
名字

伯仲叔季
別號
官爵、地望相稱
排行相稱
諡號
年號
字號
九族
泰山
考妣
妯娌
尊稱
賤稱
謙稱
國諱
聖諱
家諱
不諱嫌名
君所無私諱
避諱三法
避諱二類
禮俗

吉禮
嘉禮
賓禮
軍禮
凶禮
齋戒
禮器
生養婚嫁
弄璋弄瓦
冠禮
笄禮
年齡稱謂
六禮
喪事
明器
棺槨
墳、墓
墓廬
五服
陪陵制度
昭穆
吉祥圖案
四靈
歲寒三友
連年有餘
花開富貴
壽居耄耋
瓜瓞綿綿
喜上眉梢
掛印封侯
松鶴延年
飲食
五穀六畜
五菜
饅頭
三牲

家禽




《伊尹烹調論》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隨園食單》
鹽梅
八珍
豆腐
飲食文化
宴飲之風
衣飾
衣裳

袞冕

頭巾
笄、紘、瑱
幞頭
紳、鞶






品服
深衣
霞帔
左衽
弁服
道服
帶鉤
麈尾
什物
席、筵





耒、耜


刀、俎
鬲、甗
釜、甑

簋、簠

觚、觶
尊、觥、罍、壺

遊戲娛樂
竹馬
鞦韆
社火
踏青
燈謎
拔河
體育競技
角牴
投壺
博戲
圍棋
象棋
蹴鞠
鬥草
賽龍舟
武術
太極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