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部經濟區

中國中部經濟區

中國中部經濟區位於中國中部的區域,屬於經濟地理概念,不同於傳統地理概念的“華中”、“華中地區”或“華中大區”,在2004年中國提出《中部崛起計畫》以前,還沒有特定的範圍,屬於泛指的概念;既可以指不沿邊、不沿海靠近版圖中部的省份,也可以理解為臨近中原腹地的地區,廣義上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川陝西重慶市貴州青海寧夏回族自治區總計10省、1直轄市和1自治區。在中部崛起戰略的基礎上,區域範圍僅包括華北地區的山西華中地區的河南湖北湖南以及華東地區的安徽江西六省,,而上面提到的其他省和區則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目標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中部經濟區
  • 外文名稱:Central China Economic Zone
  • 別名中部地區
  • 行政區類別:省級  群組
  • 所屬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下轄地區:晉、豫、鄂、湘、皖、贛
  • 地理位置:中國華中、華北、華東地區
  • 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
  • 人口:36,745萬人(2005)
  • 方言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湘語等
  • 氣候條件:暖溫帶、亞熱帶(河南屬暖溫帶)
  • 著名景點少林寺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
  • 機場新鄭國際機場、天河國際機場等
  • 火車站鄭州站武漢站
  • 中心城市武漢、鄭州、長沙
區域簡介,地理位置,歷史地位,人口數量,社會經濟,交通路線,旅遊景點,經濟排名,

區域簡介

按照《中部崛起計畫》概定的範圍,“中部”為經濟地理地緣經濟)概念,區域範圍僅包括華北地區的山西,華中地區的河南、湖北、湖南以及華東地區的安徽和江西,總計6省,目前設有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辦公室進行協調規劃。這些省份地處內陸腹地,總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2005年時總人口為36,745萬人,GDP總量為37,047億元,經濟發展水平低於東部經濟區,高於西部內陸地區。

地理位置

中部經濟區處於中國地理的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從北到南的地貌依次是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東南丘陵長江黃河兩條主要河流貫穿中部。長江流域分布著中國五大淡水湖的三個: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其他大型湖泊還有洪湖大官湖龍感湖等。
由於中部6省跨越中國南北界限,因此氣候和環境的南北差異很大。山西和河南地處北方,為溫帶季風氣候;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大體地處南方,為副熱帶季風氣候

歷史地位

中部經濟區有黃帝炎帝的故里,中國最早的王朝也在河南建立。春秋戰國楚國主要控制湖北和湖南兩省,並擴張到安徽河南和江西等省;山西和河南部分地區主要為晉國的疆域。中部經濟區文化十分多元,有中原文化楚文化湖湘文化吳文化徽文化越文化等。四大書院四大名樓都在中部經濟區。中部6省有28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103個),8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44個),13個歷史文化名村(全國36個),36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五批)(全國1271個)。

人口數量

中部6省戶籍人口總數36745萬人,占全國人口的28.1%;其中城鎮人口13,074萬人,占人口數的36%,低於全國43%的平均水平;鄉村人口23,631萬人,占人口的64%,高於全國57%的平均水平。

社會經濟

中部六省中部經濟區的經濟總體水平大大落後東部沿海地區,也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表現為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仍在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GDP總量占全國的20.3%,人均10082元(2005年),僅及全國平均水平(13944元)的72.3%。三次產業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重為16.6:46.9:36.5,和全國的12.5:47.3:40.3水平相比,仍舊錶現為二、三產業欠發達,二、三產業仍舊落後全國平均水平。第一產業為6156億元,占全國第一產業總量的27.1%,占中部經濟區GDP總量的16.6%,大大高於12.3%的全國平均值。第二產業17375億元,約占全國第二產業總量的20.2%,接近於GDP總量在全國所占的比重,稍低於47.3%全國平均水平。第三產業總量13516億元,占全國第三產業總量的18.4%,占中部經濟區GDP總量的36.5%,低於全國的40.3%平均水平。
區域中心城市 武漢區域中心城市 武漢
中國政府批准位於中部腹地的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探索在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的趨勢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為中部經濟的崛起打造新引擎。
“武漢城市圈位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三大經濟區向內陸輻射的交會點上。天然的區位優勢使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在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武漢市社會科學院中部崛起研究中心主任吳永保說,“在這兩個區域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破除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既有典型意義,又有全局影響。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加快,已開發國家的一般製造業向內陸轉移速度加快,中國東部地區受土地、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壓力加大。中部地區正在成為承接已開發國家和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重要區域。中部地區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過程中能否走出一條有別於傳統發展模式的新路,對“中部崛起”國家發展總體戰略的實施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的落實至關重要。
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的主要內容包括按照建設“兩型社會”的總體目標,以武漢市為主體,發揮武漢在城市圈中的龍頭和輻射作用,同時增強武漢城市圈內“1+8”城市在產業、金融、交通等方面的關聯度,通過改革縮小城鄉差別。長株潭城市群也將通過體制創新和先行先試,突出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體制障礙。改革試驗區的設立,將使中部崛起增加兩大動力引擎,並發揮重要戰略支點作用。
近年來,中部崛起戰略的推進,大大促進了湘鄂豫皖晉贛等中部六省經濟快速發展。今年前3季度,中部六省實現生產總值36437.3億元,占全國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1.3%提高到21.9%,六省生產總值增幅分別比全國高1.4至2.7個百分點,其國內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和進出口增幅均超過全國水平。
在經濟發展已步入快車道的中部地區,緊扣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有利於走出一條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避免西方已開發國家城市化發展“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健全體制機制,為全國的改革和發展提供借鑑,發揮示範作用。
“繼東部的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和西部的重慶市成都市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後,國務院這次選擇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體現出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快中部發展、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決心,也意味著我國改革和發展總體布局的形成。”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凌雲說。
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是中國重工業製造業集中的老工業基地。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武漢城市圈,以中部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漢為圓心,周邊百公里範圍內的黃石等8個城市構成的區域經濟聯合體,承載人口超過3千萬,是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長株潭城市群由位於中國京廣經濟帶、泛珠三角經濟區長江經濟帶的長沙、株洲、湘潭3市組成,是湖南經濟的核心增長極。
國家發改委組織的經濟學家在對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進行全面考察後認為,在中部地區進行這一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有利於明確城市圈(群)內部各城市的職能定位,建立分工協作機制,實現優勢互補、互動發展;有利於提升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能力,在更大範圍內最佳化資源配置,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深圳珠海等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初設立的老特區相比,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試驗目的是在現階段有節奏地通過試驗,探索完善市場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前進道路。

交通路線

由於中部經濟區承接東西與南北的交通,因此多個重要的交通樞紐都位於中部經濟區。
鐵路
鄭州武漢為中部經濟區最大的鐵路樞紐城市。洛陽南陽信陽潢川株洲懷化鷹潭、蚌埠、襄陽等為重要鐵路樞紐。中部經濟區最重要的鐵路是京廣鐵路,由北至南依次貫穿河南、湖北和湖南三省並經過三省省會。
縱向
大湛鐵路:大同太原焦作洛陽石門益陽永州
橫向
湘黔—浙贛鐵路懷化株洲—向塘—鷹潭
八縱八橫鐵路網樞紐城市

旅遊景點

中部經濟區的旅遊資源豐富,但開發依然不夠。(龍門石窟白馬寺洛陽、(寶天曼淮源)南陽張家界廬山九江)、平遙武漢鄭州長沙、等地為旅遊人數最多的景點。
廬山國家公園
長城(山西、湖北、河南、湖南)
皖南古村落—宏村西遞
其他重要旅遊景點

經濟排名

中部排名全國排名省份GDP(2013)備註
1
5
32155.86億元
中原城市群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
2
9
24668.49億元
3
10
24501.7億元
長株潭城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
4
14
19038.9億元
皖江城市帶、長江中游城市群
5
19
14338.50億元
環鄱陽湖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
6
21
12602.2億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