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思想史論集

中古思想史論集

《中古思想史論集》內容包括:漢魏至宋初的儒佛道三教關係和道學的形成、試說大乘佛教的興起、隋唐佛學概說、法相宗和玄奘的唯識思想批判、華嚴宗思想批判、禪學小論、論張載思想、程朱理學批判、論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論王夫之思想、論王廷相思想、論泰州學派……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古思想史論集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頁數:564頁
  • 開本:32
  • 定價:44.80
  • 作者:華山
  •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773009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古思想史論集》是由學苑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華山先生,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無錫縣張涇橋。原名華芷蓀,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為華山。年少時勤奮好學,酷愛文史。1923年在家鄉縣立第五高等國小畢業後,考入私立無錫中學(今無錫市第三高級中學前身)。該校高中文理分班,他因酷愛文史進入文科班。當時學校辦有定期校刊,鼓勵學生投稿,他用“三草君”為筆名發表多篇詩文。高中畢業後考入上海的中國公學大學部中國文學系,該校聘有胡適等名教授講課,頗有聲譽。華山於1929年8月北上投考,以優異成績錄取於清華大學經濟系。清華辦有著名校刊,他勤於寫稿,稿費收入用以維持個人生活。1933年由清華畢業,受無錫錫光中學聘任歷史、外語教師。1936年應縣立女子中學之聘任外語教師。此時其第一篇論文《魏晉南北朝之經濟狀況》,在南京出版的《中國經濟》第2卷第9期上發表。1939年他與同事合辦私立正風中學,任教導主任。目睹國土淪喪、山河破碎,於是潛心研究宋史以寄託愛國之情,並著手寫《岳飛傳》,歷時3年,初稿雖成,終未出版。1945年抗戰勝利後應上海大同大學附中之邀到校演講,發表對當時時局的看法。他和吳晗是清華同學,彼此立場觀點相同,交談甚歡,為此遭校方指責,便憤而辭職返鄉。1947年母校私立無錫中學校長得知其此時在家,特地登門邀請他為母校授課,兼任圖書館主任。兩年後蘇南解放。1950年兼任無錫市中學史地教學委員會主任。1952年參加九三學社,後任市九三學社常委兼宣傳部長。1954年由無錫教育界推薦為市政協委員。自1955年後開始整理歷年來研究宋史的筆記,前後寫成多篇論文,分別在《文史哲》和《光明日報》史學版上發表。1956年7月調入山東大學歷史系任教。1956年至1966年在山大任教的10年間,華山專注於宋史研究。先後在《歷史研究》、《文史哲》、《史學月刊》、《山大學報文史版》等刊物,發表涉及宋遼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論文40餘篇。同時還編寫了宋遼金史講義約50萬字。1960年以後轉向對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研究,到1965年發表這方面的論文達20篇。有些文章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例如《岳飛的愛國主義不能批判地繼承嗎?》一文對當時的極“左”觀點進行批駁。1966年“文革”前夕姚文元之流挑起了所謂“清官”問題的討論,他明知講真話會引起麻煩,但還是寫了《為什麼要肯定清官、好官》、《肯定與讚揚》兩篇文章,在《文匯報》上發表。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佛學
自漢魏至宋初的儒佛道三教關係和道學的形成
試說大乘佛教的興起
隋唐佛學概說
法相宗和玄奘的唯識思想批判
華嚴宗思想批判
禪學小論

第二部分 宋明理學
論張載思想
程朱理學批判
論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第三部分 清初樸學
論王夫之思想
論王廷相思想
論泰州學派
從陸象山到王陽明
論葉適思想
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的社會政治思想
黃梨洲哲學思想剖析
論顧炎武思想
(附:沈嘉榮《論顧炎武的愛國思想——與華山、王賡唐兩先生商榷》)
戴東原的反理學思想

第四部分 專題探討
關於我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的一些意見
岳飛的愛國主義不能批判地繼承嗎?
從《矛盾論》和《實踐論》的觀點看中國歷史上
的農民戰爭問題——在山東大學歷史系農民戰爭問題討論會上的發言
為什麼要肯定“清官”、“好官”?

附錄
絕句九首
華山先生簡歷
華山生平年錄
編後贅語(王賡唐)

文摘

插圖:



最後一個問題是:大乘教的出現是一種進步現象還是一種反動現象?
在這個問題上,通常有一種誤解,總認為大乘教比之小乘教要進步。我認為這是受了“大乘”這一名詞的欺騙;在一般人心目中,仿佛“大”總比“小”好些,而不去研究它們的實質。其實根據我們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佛教從小乘發展到大乘在宗教方面是更趨於迷信,在哲學方面則是更趨向於徹底的唯心主義。這兩方面的發展難道能說是一種進步現象嗎?
誠然,從宗教的理論體系看,大乘教是比小乘教更加完整,更加細緻了,所以我們說大乘教是小乘教的一種“發展”。但“發展”不等於“進步”。我們說“發展”是指哲學體系而言,說“進步”是指它的社會作用而言。“發展”包含著“進步”與“反動”兩個方面。事物的發展可能是進步的現象,也可能是反動的現象,要看它的社會作用如何。那么佛教從小乘向大乘發展的社會作用究竟怎樣?我們認為除了對人民,對被統治者能起著更大的欺騙作用、麻醉作用之外,不可能有其他作用。宗教,依照馬克思說,是“人民的鴉片煙”。鴉片的滋味愈芬芳,愈濃烈,宗教的理論愈完整,愈精密細緻,裝飾得愈絢爛奪目,它起的欺騙作用、麻醉作用也就愈大,也就是說,它的反動作用也愈大。
在原始佛教出現的當時,對正統婆羅門教說來是一種異端思想,它否定了吠陀聖典的權威,否定了祭祀的神秘力量,主張人們可以用自己的“智慧”,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解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