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過江東

不肯過江東

不肯過江東,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夏日絕句》中的一句詩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指的是項羽在垓下之戰中的一個細節。

基本介紹

出處,人物與事件,項羽,垓下之戰,

出處

宋朝詞人 辛棄疾《浪淘沙》 “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至今草木憶英雄”

人物與事件

項羽

項羽是秦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在楚漢之爭中落敗,在擺脫垓下之圍後逃至烏江邊,烏江亭長勸其急渡。羽曰:“我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上,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我,我有何面目見之?”遂自刎。見《史記-項羽本紀》。後因以“不肯過江東”稱頌豪傑之士慷慨殉難的壯懷豪情。

垓下之戰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固鎮濠城沱河南岸,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四年八月,項羽劉邦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已相持兩年多(參見成皋之戰)。項羽因腹背受敵,少食無助,被迫與劉邦訂立和,以鴻溝(古運河名,位於今河南滎陽東)為界,東歸楚、西屬漢。
九月,項羽按約東歸。劉邦採納張良陳平建議,乘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並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因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漢軍大敗。
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韓、彭遂率兵攻楚;韓信從齊地南下,占領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下城父(今安徽亳縣城父集)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退兵。
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致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見大勢已去,乘夜率800騎突圍南逃。劉邦遣灌嬰率5000騎兵追擊。項羽迷路,被漢軍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蘇皖界上的烏江鎮)兵敗自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