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夜村

不夜村

埠柳鎮不夜村位於山東省威海市榮成市北部,偉德山北麓,東距成山頭30公里,西距威海市區40公里。村前為山崗低丘,村後為河谷平原。村占地3900畝,人口20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不夜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威海市
  • 面積:3900畝
  • 人口:2000人
著名人物,概況,基礎設施,經濟,人口,

著名人物

不夜村是近代學者孫葆田故里。孫葆田,字佩南,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進士。初任刑部主事,後調任地方。1887年,從安徽宿縣調任合肥知縣。到任前,孫葆田就聽說原籍合肥的大官僚李鴻章的侄子李經楞,常依仗叔父權勢,橫行鄉里,欺壓百姓,當地官民咬牙切齒,但卻敢怒不敢言。孫葆田到任後,堅持“以德為政”,使恣意鬧事之人有所收斂。1888年,孫葆田接到一起逼租致死人命案件。在確認死者屬毆打致死後,立即將兇手李經楞收押。李家自知罪責難逃,先是密謀以巨款收買死者親屬,意圖收回原告,但沒能得逞。後又惡人先告狀,直接上書朝廷,誣陷孫葆田收受賄賂,草菅人命。光緒皇帝下詔安徽巡撫查辦此案。安徽巡撫見孫葆田辦案證據確鑿,遂駁回抗訴,維持原判。孫葆田立即將李經楞就地正法,然後自摘花翎頂戴,辭官為民。在他返回故里的途中,合肥百姓跪道相送。至今在安徽合肥一帶,流傳著“包公雖清,不如老孫”這句民謠。這個老孫,指的就是孫葆田。

概況

不夜原為古邑名,《齊地記》《太平寰宇記》皆謂其始建於春秋時期,為膠東地區土著的古萊子國所築城邑。因“古有日夜出,見於東萊”,故“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漢書.地理志》載,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於半島東部置東萊郡,轄17縣,其中不夜縣,即設定於此。王莽時,曾改不夜為夙夜,東漢時不夜縣併入昌陽縣,後遂以不夜名村。據清道光《榮成縣志》所記,至清後期,不夜古城“遺址尚可識”。不夜古村原坐落於古城遺址北,故世代村民習稱村前遺址為“南城”。1950年代,“南城”仍可見夯土牆基和城門殘垣,附近數十座漢代冢墓仍保存完好。1970年代後,由於不夜村逐漸向南遷建,所以古城遺址現今大致被壓在新遷建的不夜村下及以南地區。村民俗稱今村中南北大街以東叫“東城泊”,以西叫“西城泊”。
不夜古城遺址文化堆積厚約1~1.5米,地下文物極為豐富。1960年代農村整修大寨田前,“南城”一帶農田間的瓦礫堆積可達一人高。歷年所採集的標本中,建築材料類有陶水管、大板瓦、千秋萬歲瓦當和菱形紋榫磚等,皆為戰國、秦、漢時期。其中先秦時期的瓦、瓦當形制和當時其它列國都邑出土的形制相同。器皿類以泥質灰陶、夾沙灰陶和夾滑石黑褐陶為主,器形有大罐口沿和大盆口沿等。1985年夏季,在不夜村西北出土了西漢高后時期的半兩錢一罐,重5公斤。1992年冬,在不夜村前擴修公路時,挖掘出大批磚瓦和陶器片,在村東南路段發現6口古井。在村西南路段露出大面積紅燒土, 可見部分南北不夜村30米、東西40米。在紅燒土中發現不少一側飾菱形紋或網紋的榫磚。採集的青銅器主要有:1980年代出土的一隻鼎、一把壺,形制為西周中期銅器;1990年代出土的青銅兵器、青銅樽等。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占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機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10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占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占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占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占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