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頓渡鎮

上頓渡鎮

上頓渡鎮是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的一個下轄鎮。由原河東、河西鄉和上頓渡鎮合併而成,是中共臨川區委,區政府所在地,也是臨川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總面積6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5萬畝。全鎮通行贛語

上頓渡鎮位於臨川區中部偏西,距撫州市區7千米,離省城約110公里。地勢西高東低,歷史悠久、鐘靈毓秀、人傑地靈、河港縱橫、田地肥美、人民殷富、教育興旺、英才輩出,是臨川“才子之鄉”的核心發源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良的人文環境。上頓渡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福銀高速、撫吉高速、撫八線一級公路、向莆鐵路穿境而過,臨(宜黃河)汝(撫河)二水競相併流。全鎮人口17.5萬,其中農業人口5.49萬。轄22個行政村,5個村改居委會,8個城區居委會,199個自然村,255個村小組,總戶數42920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頓渡鎮
  • 外文名稱:Shangdundu Town
  • 別名:上頓渡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政府駐地:上頓渡沿河路
  • 電話區號:0794
  • 郵政區碼:344100
  • 地理位置:臨川區中部偏西
  • 面積:67.6平方公里
  • 人口:18萬(2012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臨川中洲文塔
  • 火車站:臨川火車站
  • 車牌代碼:贛F
鎮名來源,鎮名來源一,鎮名來源二,建制沿革,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城市面積,地貌,山脈,河流,氣候環境,氣溫,降雨,日照,蒸發量,霜雪,氣壓和風,經濟,發展概況,城市建設,主要工業企業,農業,傳統民俗,教育資源,名人,古代人物,近現代人物,

鎮名來源

鎮名來源一

上頓渡,位於宜黃河下游東岸,是一座荒野渡口發展起來的新興城鎮,迄今約有一千年的歷史。一千年前的宜黃河,流入今上頓渡境地,分成兩條溪流。所經,上頓渡始建時,原名頓溪,意在溪岸頓居之意。時過約六百年,頓溪改名為上頓渡。可是上頓渡上游卻有個下津渡,為何上下顛倒呢?相傳這裡有段譚綸隨皇帝游宜黃河的故事。 譚綸是明代宜黃人,歷任倭戰爭中屢建奇勳。他的才華引起了皇上注意:窮山僻壤的宜黃縣、竟出了這樣了不起的人。由此決定去觀嘗一下宜黃風光。譚綸一聽心裡不由發急,皇上出遊,不知增加沿途百姓多少負擔,家鄉百姓及為貧苦,如何負擔得起?但是,聖旨是不可違抗的。譚綸無奈只得同意隨同乘船前往。 船入宜黃河,河邊越來越窄,加之逆水而上,行船十分艱難,皇上深感精疲力倦,每到一處休息,只是問個地名。無興觀賞沿岸風光。 一天黃昏,船到臨川兩邊境的下津渡,眼看就要進入宜黃境地了,前面的河道更難行駛,過灘上陂,都要強使當地百多名強壯村民拉縴駁船。譚綸心想:這樣下去,家鄉百姓怎樣負擔得了?於是,待晚上皇上入睡後,譚綸登岸來到下津渡對村民們作了一番布置,接著又命船夫掉轉船頭,快速行駛,遊船順水而下,一夜功夫又回到了上頓渡。剛近黎明時,船夫們又急忙掉轉船頭,皇上一覺醒來,又問及船到何處,譚綸心想,下津渡已向皇上稟告過了,於是說:“此地名稱一頓渡。”

鎮名來源二

清同治版《臨川縣誌》:“龍津、土名上頓渡。居縣治(撫州)西南十五里,路通閩廣荊楚,又為附近諸郡縣四達之沖。商賈輻輳,行旅絡繹,為縣西一巨鎮”。最早只有江、李、堯、黃4個小村莊。明朝中期至清朝初期,陸續遷入楊、羅、傅、皮、金、余、馮,毛等姓人。此地宜黃河邊有一渡口,岸上開茶、酒,飯店。明嘉靖熹宗時,兵部尚書譚綸左都御史鄒元標出京南巡經此。兩人上岸喝酒。酒酣,鄒元標問譚綸:“此為何地?”譚綸乃宜黃人,離此不遠,此地確實無名可稱,一時答不出來。突然,譚綸想到正在渡口邊進上頓餐,隨口答道:“上頓渡嘛”。以後,人們便稱此為上頓渡。後風水先生云:上頓渡脈氣頗佳,宜黃河是龍脈,上有龍尾(龍骨渡),下有龍口(羅坊對岸火焰山岩洞)。神龍吐津,此為龍津。據此說法,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上頓渡建一學館。取名“龍津鄉學”,正式使用龍津名稱。(上頓渡鎮志)

建制沿革

1949年以前上頓渡改為龍津鎮。1954年恢復為上頓渡。1958年設上頓渡公社,1960年更名上頓渡鎮公社,1968年復置上頓渡公社,1979年建鎮。1997年,面積4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羅家巷、橋東、洲下、針巷口、外河街、馮家巷6個居委會及城關、城東、楊林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上頓渡,距市區8千米。2001年,撤銷河東鄉、河西鄉,劃歸上頓渡鎮。轄羅家巷、橋東路、洲下、針巷口、外河街、玉茗路等6個居委會,城關、安澤、王家、東殿、丁家、章舍、梁憲、楊家、東梁、上肖、楊林、笠上、呂坊、堯村、周家、城上、西鄧、林源、塘灣、曾家、西廨、城東、倉下、山頭、石鼓、東家、河西灣等27個行政村。
附:河東鄉1958年屬上頓渡公社,1979年析置章舍公社,1983年更名河東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臨川區中部,鄉政府駐上頓渡,距市區8千米。1997年,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2.6萬。臨(川)八(都)公路橫穿東西,轄林源、石鼓、山頭、城上、東殿、笠上、章舍、安澤、西鄧、上肖、王家、饒村12個行政村。
附:河西鄉1958年屬上頓渡公社,1966年為河西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臨川區西部,鄉政府駐河西,距市區8千米。1997年,面積32平方千米,人口1.9萬。臨(川)八(都)公路過境,轄丁家、周家、梁憲、東梁、楊家、西廨、樂家、塘灣、曾家、倉下、呂坊、河西街12個行政村。東北部有西周時期樂家寨遺址和戰國中期羅家寨遺址。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上頓渡鎮位於東經116度18分,北緯28度0.6分。東南與撫州、連城鄉接壤;西與溫泉鎮相鄰,西北與撫北鎮隔河相望。
臨(宜黃河)汝(撫河)二水竟相併流,向莆鐵路、京福高速、撫八公路過境,與臨川火車站隔河相望。是崇仁、宜黃、樂安三縣要道,交通運輸十分便利。

城市面積

上頓渡國土面積69.6平方公里,鎮區面積劃區面積為15.16平方公里,現狀規劃區建設用地面積為457.81公頃。

地貌

全鎮地貌主要可分平原、崗地2種類型。臨川大道、撫八線公路穿境而過。境內湖池星布,地勢東高西低,公路渠道脈胳相聯,形似桑葉。平原主要分布在宜黃河沿河兩岸,海拔高度一般30~50米,相對高差5米左右,地面坡度小於5度。按其地質、地貌又可分為兩種:一是沖積平原,分布在撫河下游兩岸,地勢開闊平坦,土層深厚,土質鬆軟肥沃、灌溉方便,土地利用率高,是本鎮主要糧食高產地區,但易受洪水和內澇的威脅。二是溪谷平原,分布在宜黃河支流兩岸,呈條帶狀,地面傾斜一般略大於5度,土質和灌溉條件較好,是崗丘之間重要耕作地帶,土地利用率中等,易遭山洪侵襲。崗地範圍較廣,海拔高度一般60~100米,相對高度10~30米,坡度緩和,一般為7~8度。地表由紅砂紅壤和第四紀紅粘土構成,土層深厚1米以上,。崗丘之間的凹地大都闢為良田,是本鎮土地潛力最大地區。

山脈

上頓渡境內無名山,只有局部丘陵,小面積墳山和部分分配造林山地。丘陵:分布於西鄧、山頭、火焰山等地,大部分經開墾為林園和梯田旱地,局部荒坡,只生長一些柴草。墳山:分布於境各村委會,面積不大, 這些私有祖墳山地,面積三、五畝不一,只備葬墓,不栽樹木。

河流

境內屬鄱陽湖水系撫河流域,大小河港縱橫交錯,水源豐富。主要河流是:
宜黃河:上起呂坊村,下至梁憲下窯渡,與崇仁河匯合注入撫河。本地境內長度為13公里。
崇仁河:上起曾家村,下至梁憲下窯渡,與宜黃河匯合注入撫河。本地境內長度為15公里。
撫河:東岸上起堯家趙家村,西岸上起梁憲下窯渡,下至上肖北部距撫北大橋一公里處,全長約5公里。

氣候環境

上頓渡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一年四季氣候分明。春季多陰雨低溫,盛夏高溫炎熱,伏秋晴多易旱,冬季寒冷乾燥。

氣溫

據氣象資料記載,本鎮年平均氣溫為攝氏17.8度,最冷為1月份,平均氣溫為攝氏5.6度,最熱為7月份,平均氣溫為29.6度。極端最高氣溫41度(1971年7月31日);極端最低氣溫為-12.7度(1991年12月29日)。氣溫回升一般從3月中旬開始,最遲4月上旬。相差20天左右,氣溫大都穩定在攝氏15度以上,對農作物生長極為有利,早稻不栽“五一”禾,完全符合本鎮氣候特點。氣溫下降一般從9月下旬開始,“寒露”前後,常有冷空氣入侵,氣溫下降到攝氏20度以下,給晚秋作物帶來不利。

降雨

據氣象資料記載,本鎮雨量集中在春夏兩季,上半年雨量偏多,約1330毫米,占全年總雨量的70%,下半年偏少,為580毫米,占全年總雨量的30%。全年均降雨量為1917毫米,最多為2421毫米,降雨最少的是十二月,平均為47毫米,1994年反常十二月份,降雨262毫米,為歷史少見。最大日雨量是246毫米(1992年7月4日),1979年秋季106天內只降雨33毫米,出現嚴重乾旱。

日照

全鎮平均日照總數為1775小時,占全鎮在地球上可能照射的時數的41%。年日照最多年為2359小時(1963年),占可照總時數的51%,年日照最小年為1410小時(1985年),占可照總時數的30%,7月份日照時數最多,日均8.7小時,2月份最小,日均2.3小時。

蒸發量

據氣象資料分析,上頓渡鎮全鎮平均蒸發量為1282.7毫米。歷年月平均值是:1月43.1毫米,2月44.3毫米,3月55.55毫米,4月94.4毫米,5月115.9毫米,6月136.7毫米,7月207毫米,8月203毫米,9月156.1毫米,10月98.8毫米,11月64.9毫米,12月53.9毫米。2003年蒸發量最大,為1604.2毫米,1970年蒸發量最小,僅919.9毫米。

霜雪

霜凍一般在強冷空氣過後,風小、天晴、輻射強的晚上出現,低溫陰雨天氣最低氣溫在攝氏2度以下,易下雨或結冰,霜期一般從10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上頓渡鎮有霜期年均93天,占全年總天數的4.7%,1978年霜期最長為126天,1966年霜最短為57天。
冬季因受寒潮影響,出現冰凍,積雪較多。據資料記載,上頓渡鎮積雪期為12月下旬至次年3月。年平均雪日為7.5天,1964年雪期最長從2月17日至28日,連續下雪12天之外,積雪深度達16厘米,1977年先後下雪三次共19天,1984年雪日最多為26天(從1983年12月28—1984年2月27日,初終間日數62),1961年和1978年雪日僅為2天,受暖冬影響有全年不下雪的情況。

氣壓和風

年平均氣壓為1010.8毫巴。最高為1031.2毫巴,最低為990.4毫巴。風向因季節轉換規律性強,風力變化較大,上頓渡鎮主導風為西北偏北風,年最多風向為北風,北風頻率為21%,靜風頻率為23%(多在4-6月),年平均風速為12米/秒,最大風速為20米/秒。一般從9月至次年3月以北風為主,春季氣溫回升時,風向漸自北轉南,宜於春耕播種。4,5兩月北風和南風來回變動。盛夏季節,時有颱風侵襲,給農作物帶來不利。6月-8月,南風盛行,也是全年農作物生長最好時節。到了秋季,因海洋性暖溫氣候逐漸減退,冷空氣日益增強,有時“寒露風”呼號而來,影響二晚抽穗揚花。
歷年來最大風力,一般6-8級,也有極少年份出現龍捲風,短時風力達12級以上,造成房屋倒塌,作物受害。

經濟

發展概況

2008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12.6億元。人均產值10500元,財政收入20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80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招商引資2800萬元。
2011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2億元,同比增長27%;財政收入5763萬元,同比增長21.72%;引進並實際利用外資30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03元,同比增長12%;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2011年三大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調整為20:47:33,工業主導的產業格局初步形成。
2016年,全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670萬元,同比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6億元,同比增長14%;完成財政稅收1.1171億元(其中國稅完成1592萬元,地稅完成7218萬元,財政完成2362萬元)。

城市建設

上頓渡鎮作為臨川的主城區,地理位置特殊,在區委、區政府的統一安排布置下,上頓渡積極配合做好主城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美化、亮化工作。現已相繼建成區行政中心、撫八掛線、舊城改造、中洲公園改造、臨川新城、商品建材一條街、龍津大橋等重大工程項目。城市建設逐步東移、南擴,城區面積擴大到14平方公里,城市形象明顯好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人們發現,上頓渡城區長高了、變大了、扮美了,每到夜幕降臨的時候,各廣場都聚集了休閒的人們,人們盡情的舞動著身姿,展示著自己的歌喉,昭示著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未來的期待!
居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河濱廣場居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河濱廣場

主要工業企業

上頓渡鎮自2000年以來,制定科學的獎懲措施和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激發乾群共努力。真正做到開明開放,拋棄陳舊落後觀念,以大開放的姿態,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投資環境,制定優惠政策,以誠招商,形成濃厚的“招商、親商、安商”氛圍。截止2004年,已在工業園區招入恆豐達包裝有限公司、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並且引進了江西雨偉爾塗料廠,吉福濃尼拉絲廠,永龍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農家樂休閒中心等,引資數達2300萬元。新引進的溫洲飛龍撫州機動車交易有限公司,第一期投資就達1億元人民幣。
恆豐達包裝有限公司廠房恆豐達包裝有限公司廠房
2011年,該鎮緊緊依託地理位置,立足本地資源、產業結構及特色農副產品等優勢,著力做足招商引資文章,制定落實各項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通過全方位,多層次招商引資、築巢引鳳,一批污染小、附加值高、納稅貢獻大的企業紛紛落戶我鎮:鼎鑫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撫州環球服裝有限公司、吉尼農尼公司、東華電子、藝糧食品、東環實業、順泉科技等公司等數十家各類型企業紛紛落戶我鎮,有效帶動了全鎮經濟發展和社會就業。形成了沿高速公路、國道的“工業經濟帶”。2005年以來,該鎮先後獲“江西省百強鄉鎮”、“首屆江西投資環境最佳鄉鎮”、“江西省畜牧業百強鄉鎮”、“全省農村經濟發展百強鄉鎮”。2006、2007年,2009、2010年連續榮獲“撫州市十強經濟發展鄉鎮”。在綜合目標管理考評中,該鎮財政收入、招商引資、工業發展、安全生產等工作也連年獲得臨川區第一名的殊榮。

農業

上頓渡鎮上頓渡鎮
上頓渡鎮也十分注重最佳化農業。以市場為導向,著力在特、優、活、高上做文章,重點抓好“一鄉一品”的特色農業,大力發展花卉、大棚蔬菜、果蔗生產,以公司加農戶的形式,推進農產品增值增效。到2008年為此,上頓渡鎮在現有恆大花卉600畝基地的基礎上,又引進了上海東環實業有限公司,投資興辦1600畝花卉生產基地,形成了贛東最大的花卉生產基地。同時在河西街、周家興建了200個蔬菜大棚,豐富了上頓渡城市居民的“菜籃子”。
上頓渡鎮以鎮長為組長,農技幹部分片包村,深入田間地頭,為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服務。2006年,上頓渡鎮已建立並完善了10個高標準的優質農產品基地。東殿、火焰山的千畝花卉栽培基地,河西街、周家的千畝高產綠色蔬菜基地,王家、安澤的百畝蘆筍生產基地等一大批規模較大的優秀農產品生產基地已建成投產,並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另外,上頓渡鎮還通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協會,充分發揮龍頭組織輻射帶動農民致富。林源村的千畝大棚反季節西瓜、無公害蔬菜栽培;山頭村的“上海毛豆”生產,倉下村的黃桅子生產基地帶動周邊500多戶農民從事特色農產品生產。丁家村率先在該村建立的科學種植高產優質水稻基地,推廣套用水稻免耕和機械拋秧等技術,正在逐步輻射上頓渡鎮。
上頓渡鎮還經常組織科技人員送技術下村組,緊緊圍繞“實用”、“實效”,因地制宜,落實種植、養殖12個技術培訓項目,通過培訓,使受訓人員基本上掌握一至兩門實用技術,從而不斷湧現各類專業村、專業戶和科技示範戶。這些科技示範戶和專業戶又積極發揮自己的作用,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在“科技種養引路人”的幫助下,上頓渡鎮王家村村民王國福,根據農作物的生長特性,實施“套作間種”——“玉米田中套種秋茄”,“雙層輪作”——“棉花行間栽辣椒”等技術,1.2畝土地年收入過萬元,在他的影響下,王家村全村70%以上的農戶實行立體種植,科學管理,經濟效益有了明顯提高。

傳統民俗

龍舟是上頓渡居民傳統文化,距今數百年歷史。龍舟是中國為物質遺產之一,也是上頓渡居民流傳的當地民俗之一。每年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一至五月十五位於上頓渡鎮西邊的宜黃河和崇仁河,每天都有龍舟在河裡比賽。其上頓渡下轄村:樂家村阮家村、饒家村、河西街村、李家村羅家村劉家村程家村、萬家村、周家村丁家村黎家村等幾十個村落都有流傳著龍舟文化。其每年農曆初十位,當地上頓渡鎮進行龍舟廟會,各村莊通過人抬龍舟、人力板車拉、小中型農用車、泥頭車等方法,將不同距離的村莊龍舟齊聚上頓渡鎮宜黃河的上頓渡大橋下進行傳統龍舟賽。
上頓渡宜黃河龍舟賽上頓渡宜黃河龍舟賽

教育資源

鎮轄區內的臨川一中、臨川二中的基礎教育享譽全國,特別是臨川一中,先後被評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江西省精神文明學校”、首屆江西十大和諧校園、2007年度人民民眾滿意學校、2005中國百強中學、“江西人民滿意十大品牌中學”、2006年和諧中國首屆全國中國小校園文化建設十佳示範學校、2007年度人民民眾滿意學校、2006—2007年度公眾滿意中國十大名牌中學、2009年“中國百強中學”等。
臨川一中老校區臨川一中老校區
這兩所學校曾連續9年創下江西省高考的奇蹟——200名學生被北大、清華錄取。2009年的高考成績創下學校之最,而且創下江西省高考歷史之最。全省文科總分前10名中,臨川一中有4人,居江西省第一;全省前20名中臨川一中占6人。35名學生被北大、清華錄取,2人被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錄取。臨川二中,其高考錄取率也在江西省前列。僅2009年,在臨川求學的本省學子就有44人被北大、清華錄取,占江西省總數的1/3。2013年,臨川一中有41人被錄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3人錄取香港中文大學(其中1人獲全額獎學金,1人獲免學費獎學金),1人錄取香港城市大學,18人錄取加拿大、美國、英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的名牌大學;劉婧、許長發並列江西高考文科第一名;全省文理科前10名(共20人)中共有10人。
臨川一中新校區臨川一中新校區
臨川一中、臨川二中就像一對璀璨的教育明珠,吸引著來自新疆、哈爾濱、北京、上海、浙江、廣州、深圳等地的莘莘學子慕名前來求學。據統計,在上頓渡鎮,已經聚集了來自臨川區外的學生逾萬名,僅臨川一中,就有外地學生5000餘名,占了該校學生總數的一半。新疆有所中學,每年都有10多名學生結伴來臨川一中讀書。
各地家長也紛紛隨子女到此陪讀,這不僅帶活了上頓渡城區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不同地區的文化生活方式,促進了上頓渡鎮人們精神文化的提升和思想的開放,深刻的影響了社會的變革。人們發現,在上頓渡這箇中部小城鎮裡,說國語的人多了,講文明懂禮貌的現象也多了,無形中促進了居民的素質提高。

名人

古代人物

周孔教(1548—1613)
周孔教,字明行,號懷魯。臨川河東鄉人。自小聰明潁異,才思敏捷,讀書時,即興賦詩,常有驚人佳句,老師學友讚不絕口。與湯顯祖、姜耀先等從少年時就結為好友。隆慶四年(1570),與湯顯祖同年秋試中舉。明萬曆八年(1580)春試中進士。授福建省福清縣知縣,四年後,改任浙江臨海知縣。這兩個縣都是沿海地區,有錢有勢的人非常橫蠻,日本海盜也常來掠奪騷擾,百姓無法安生,外出逃難者與日俱增。周孔教通過深入考察,查訪,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平息了海寇。被朝廷征拜為監察御史,巡按長蘆(今河北滄州市)、河南。後又遷任直隸(今北京,天津一帶)學政。萬曆十八年(1590)六月,青海火落赤部侵犯舊洮州(今甘肅臨潭縣),副總兵李聯芳戰敗身亡,七月,該兵又進攻河州(今甘肅臨夏市),總兵劉承嗣迎戰失利,游擊李芳等人戰死。朝野震驚。萬曆帝急忙召開閣臣會議,商討對策。首輔(宰相)申時行兵部尚書三一鄂等人不僅千方百計隱瞞戰敗事實,而且竭力為侵略者進行辯解,反對作戰,鼓吹和議。當時正任巡按直隸御史的周孔教,上疏萬曆帝,痛斥和議,並對甘肅巡撫李廷機陝西巡撫趙可懷,總督郜光先、梅友松等人的失職罪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萬曆二十年至二十五年(1592——1597年),倭寇(日本)入侵朝鮮,宰相趙志皋支持兵部尚書石星,極力主張對日本封貢議和,這種奴顏屈膝的議論一傳開,立即引起有民族自尊心的士大夫的強烈反對。周禮教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萬曆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他在河南(時任該道監察御史)給萬曆帝上疏,痛斥趙志皋、石星、李宗城(封議正使)、楊萬享(副使)等人喪權辱國的封貢主張,指出:倭情,不封固變,封亦變,惟有守朝鮮為上策”。闡明朝鮮與中國唇齒相依的關係:“朝鮮失,則遼陽危;遼陽危,則京師震矣!”並請求萬曆帝對提出封貢和議的趙志皋、石星,喪權辱國的李宗誠、楊萬享等人嚴肅懲處。這封奏疏受到萬曆帝的嘉獎和正直士大夫的稱道。周孔教因此被晉升為太僕寺卿,巡撫應天(今蘇州)。到職後,減免賦稅,修築河堤,受到百姓愛戴。蘇州百姓特地興建祠堂紀念他。萬曆三十五年(1607)升任副都御史,由於治理河道的任務未完成,仍留在蘇州總理治河工程。晚年告老還鄉後,常捐款修建學舍,並撥田給崇儒書院。萬曆四十一年(1613)二月二十七日病逝於臨川,終年六十六歲。湯顯祖寫了《懷魯公傳贊》一篇,盛讚周孔教是:“容溫而肅,度寬而嚴。留人間之正氣,行壯志於當年。位高不亢,志大彌堅,寵錫卸恩,不已湛露。頻醉御筵。”
王約(1487—1544)
王約,字資博。河東章舍村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任溫州平陽縣知縣。破除“嫁女必厚費,葬必壘石為高冢”的舊風俗,毀淫祠六十餘所,以建社學。歲飢,請發粟救民,掌權的不同意,王約說:“民眾困難太甚,為救民獲罪,在所不辭。”終於發粟。擢御史,出巡蘇、松,再按湖廣。風裁甚著,墨吏望風遙去。轉雲南副使。母死,以哀毀得疾卒,年五十七。
范惟中
范惟中,字元夫,臨川洛石人。崇禎時諸生。俠烈奇男子,讀書好擊劍,膂力過人,善博虎,常牧山南,挾犢逾溪澗一躍而過。家居數十年,1644年甲申之變揭重熙起兵勤王,范惟中挾策相從,運六十斤鋼矛,上陣如飛,籌略悉中兵機。揭重熙被害後,家屬賴以保全。事平,斂跡歸里,日與游東升、劉命清諸人詩酒往來,嘯歌一室,曾署對聯:“何中未曾為,到頭來無過穿衣吃飯;諸艱皆歷盡,歸根處不如鑿井耕田。”士惜其遇。死後,李伍英人為文祭之。

近現代人物

許泳祺(1877—1959)
許泳祺又名進賢,字濟芸。臨川上頓渡人。1877年7月22日(清光緒三年六月十二日)生。少時家貧。自幼參加勞動,稍長就讀於仙桂峰學塾。宣統元年(1909年)考中清朝末次拔貢,受誥封,其師助銀200元宴客慶賀,遂聞名於當地。當時清廷已搖搖欲墜,未赴京求官而在家經商心得長女婿資助,先後經營硝磺局、糧食加工和銷售等。當北伐時,送次子參加革命軍往南聲,並舉家到上海暫住。兩年後返鄉經商,先後在上頓渡建房多棟,捐資參與多項公益事業,如連線外河街與河西街之浮橋,收養棄嬰定時發放撫養費之育嬰局等,1937年興辦培基國小,以緩解當時兒童入學困難。能牛善對,為當時當地文人所推崇。民國時,上頓渡傅某被暗殺,傳為某區長使人所為作輓聯曰:“公死何奇,死於被刺始為奇,真歟誤歟?暗殺成威教我怕;人言可畏,言出一辭尤可畏,是耶非耶?沉冤能雪待誰來。”抗戰時,受戰事影響,所營商業相繼倒閉收縮。解放後,家產全被沒收,但查無劣跡而未判處。1959年9月病逝於上頓渡。
傅再希(1899—1984)
傅再希,又名傅晉賢。著名中醫學家。臨川上頓渡人。1899年6月出生。1916年畢業於省立臨川第七中學。因家貧無力升學,遂於李圃孫處學醫。學滿之後,懸壺濟世。又三年,名聞鄉里。其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在堂弟傅烈影響下,1926年年投身北伐,轉戰蘇浙。第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受黨派遣回到臨川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28年因黨組織受到破壞,被迫潛隱福建,與黨失去聯繫,化名行醫,5年後回臨川繼續行醫。建國後,歷任撫州市中醫院副院長,江西中醫學院教授,主任中醫師,基礎教研室主任,江西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全國中醫學會理事。臨川縣第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席,撫州市第一、二屆政協副主席,江西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江西省第一至第五屆政協委員。
傅再希不僅對醫學著作和中國醫學發展史研究有素,且精於中醫內、婦、兒科臨床治療。主張“方必切病,藥必對症”,但用藥卻偏重滋陰。認為朱丹溪的“陽有餘、陰不足”之論甚合南方人體質的一般情況。行醫34年,方圓數百里,無不知其名。所著《陰陽五行學說的研究》一書,對陰陽五行學說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科學整理,澄清了各家學說中的紊亂思想。諸如《我對五運天氣的看法》、《本草晶匯精要的評價問題》、《祖國醫學中“神”的初步探討》、《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的作者問題》等,皆發前人之未發,受到中醫學術界的重視。為表彰其對祖國醫學所作貢獻,1959年衛生部授於其“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遺產”金質獎章和獎狀。
傅再希還為全省培育了大量中醫人才。1959年執教於江西中醫學院,以其淵溥的知識,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誨人不倦的精神深受師生尊敬,被譽為學院的“活字典”。1960年出席江西省和全國兩級文教衛生群英大會,1962年再次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6月在南昌病逝。
饒漱石(1903年9月-1975年3月2日)
1903年11月23日,出生於江西撫州市臨川鐘嶺鄉環洲,父親是著名的民主人士饒思誠。饒思誠也是八一南昌起義的參與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直到1958年仍擔任江西副省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