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1反艦飛彈

上游-1反艦飛彈

上游-1反艦飛彈(英文:SY-1 Anti ship missile,北約代號:CSS-N-1),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研製的第一種反艦飛彈。

該型飛彈是原蘇聯П-15(代號:544)反艦飛彈的仿製和改進型號,飛彈採用與飛機相似的正常式氣動外形、裝有一台液體火箭發動機和一台固體火箭助推器,飛彈全重2095千克,戰鬥部重510千克,最大射程50千米。

上游-1反艦飛彈,於1961年開始研製,1966年試驗成功並正式定型,1967年批量生產裝備中國海軍多種型號飛彈艇、護衛艦和驅逐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游-1反艦飛彈
  • 英文名稱:SY-1 Anti ship missile
  • 前型/級:544反艦飛彈
  • 次型/級:上游-2反艦飛彈
  • 研製時間:1961~1966年
  • 服役時間:1967年
  • 定型時間:1966年11月
  • 國家:中國
  • 飛彈類型:飛航式反艦飛彈
  • 製造單位:中國南昌飛機製造廠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歷程,技術特點,總體氣動,彈體結構,飛控儀器,性能參數,衍生型號,上游-1甲,上游-2,海鷹-1,其它型號,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新中國建立後,面對歷史上屢次被外敵海上入侵的教訓,為鞏固國家海防,於1956年10月,中國成立了國防部飛彈管理局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專門從事各種型號飛彈的研製。中國的方針是“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利用社會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而當時的國際環境中,蘇聯是唯一有技術實力而且願意幫助中國的國家。
蘇聯П-15“冥河”式飛彈(544)蘇聯П-15“冥河”式飛彈(544)
1957年9月,中國主管國防工業的聶榮臻元帥帶領中國政府代表團到蘇聯談判,要求蘇聯對中國的飛彈事業提供援助。10月15日雙方簽署協定,協定規定蘇聯在1961年前,向中國提供四種飛彈的實物及技術資料。
1957年10月15日中國又派出蘇振華上將率領的海軍代表團赴蘇談判,要求提供蘇軍剛剛裝備的飛航式反艦飛彈。1958年2月4日,中蘇簽訂了正式的飛彈和艦艇技術協定,包括蘇聯向中國提供542岸艦飛彈、544艦艦飛彈及1060潛地飛彈等三種飛彈,以及629型潛艇,6621型飛彈艇和6623/183P型飛彈/魚雷艇等三種艦艇。這就是當年著名的引進三彈三艇的“二四協定”。協定中蘇聯提供的544型飛彈,就是後來震驚世界的П-15“冥河”式飛彈。
П-15“冥河”式飛彈П-15“冥河”式飛彈

研製歷程

上游-1飛彈的母型是蘇聯的П-15(中方又稱:潑-15)型艦對艦飛彈。“潑-15”型飛彈是液體火箭發動機、固體輔助推進器、正常氣動布局的飛彈,全套系統主要為飛彈本體、發射裝置、控制裝置、射擊指揮儀和探測雷達等組成。
1959年中國開始研究仿製“潑-15”型飛彈,技術抓總總師負責單位是國防部五院,總設計師為李同力。後來又重新任命呂琳為總設計師;第三機械工業部(簡稱:三機部)南昌飛機廠(代號:320廠)為研仿單位;配套生產任務由三機部其他單位承擔,飛彈發動機由111廠研仿、駕駛儀由232廠研仿、末制導雷達由781廠研仿。
П-15“冥河”式飛彈(544)П-15“冥河”式飛彈(544)
1959年12月,根據中蘇兩國簽訂的,蘇方開始向中國提供部分反艦飛彈的樣品和技術資料。1960年初,542型與544型反艦飛彈樣品運抵中國,很快就在渤海灣錦西地區的23基地進行了試射打靶。
1960年8、9月間,由於中蘇關係惡化,全部蘇聯專家組被陸續撤回。此前不久,專家組的工作已經出現停滯。這對中國反艦飛彈的發展打擊沉重,所有仿製工作都陷入了停頓之中。1961年7月,在北戴河召開了國防工業會議。面對當時國家在技術和經濟上的困難局面,會議確定“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的方針。中央軍委決定停止防止性能不佳的542岸艦飛彈,集中力量仿製544艦艦飛彈,從中掌握技術,為飛航式反艦飛彈的發展積蓄力量。
由於當時國防工業全面調整收縮,國家要生產和研製能夠迅速形成戰鬥力,應付邊境和台灣海峽的嚴峻局勢。在反艦飛彈作用還不被世界完全認可的時代,544飛彈仿製不是重點,故進展緩慢。20世紀60年代初期,正是台灣國民黨軍隊進行反攻大陸的活動高峰,東南沿海局勢緊張。國民黨海軍艦艇活動頻繁。而大陸海軍沒有多少大噸位作戰艦艇,只能與一些小股活動的台灣海軍艦艇作戰。當台灣海軍的小型艦艇在其“陽”字號驅逐艦等大型艦艇掩護下進犯時,大陸的小噸位炮艇和魚雷艇很難在寬闊的海面與之抗衡,也難以取得接近其驅逐艦的機會,所以一般是靠近大陸一側的海岸或島群間活動。東南沿海的對抗情況,使得海軍對於反艦飛彈的需求更加迫切。
中國海軍飛彈艇裝填上游-1反艦飛彈中國海軍飛彈艇裝填上游-1反艦飛彈
1960年8、9月間,由於中蘇關係惡化,全部蘇聯專家組被陸續撤回。而此前不久,專家組的工作已經出現停滯,所有的工作都陷入了停頓之中。
1961年7月,在北戴河召開了國防工業會議。面對當時國家在技術和經濟上的困難局面,會議確定“縮短戰線,任務排隊,確保重點”的方針。中央軍委決定停止仿製性能不佳的542岸艦飛彈,集中力量仿製544艦艦飛彈。調整後,艦艦飛彈仿製被列為國家重點項目,生產代號為“5081”工程,仿製定型的國產艦艦飛彈命名為“上游-1”號。
1963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544飛彈專業會議,研究解決544飛彈仿製中存在的問題。九月,國防科委頒發了《關於544系統技術責任分工的規定》,明確了國防科委所屬各院、部在544項目中的分工和責任後,項目終於加快了進度。544艦艦飛彈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武器系統,蘇聯海軍裝備時間是1958年。而2年後中國就得到了部分技術資料的飛彈系統樣品。
1963年10月, 320廠用蘇聯留下的零件仿製出第一發544飛彈模型彈,1964年8月,順利通過全彈靜力試驗,同年11至12月間在西北戈壁灘進行了發射試驗。在此期間,由於原來544飛彈所使用的液體燃料為酒精,需要大量的糧食來提煉,考慮當時的實際情況,“上游”-1飛彈轉而使用煤油作為推進劑,而有效射程則由原來544彈的35千米增至40千米。
053H江湖級護衛艦發射上游-1反艦飛彈053H江湖級護衛艦發射上游-1反艦飛彈
1966年5至7月間進行了544飛彈的陸上和海上飛行試驗。這些試驗彈的控制系統設備採用蘇聯產品,其他均為中國產,所以稱為混合彈,此時的544飛彈型號已被正式命名為“上游”-1艦艦飛彈。
1966年11月,“上游-1號”進行了海上定型試驗,試驗結果是9發8中。1967年8月,“上游-1”通過了定型進入批量生產,裝備同步研製的021和024型飛彈艇,隨後用於07型驅逐艦(即所謂的“四大金剛”)的飛彈化改裝,以及裝備01型及053H型護衛艦。

技術特點

總體氣動

上游-1反艦飛彈採用與飛機相似的正常式氣動外形布局,2片小展弦比的切梢三角形水平彈翼位於彈體中部,每片彈翼後部裝有副翼,3片呈120°配置的切梢三角形尾翼位於彈體尾部,每片尾翼後部裝有方向舵,彈體下部裝有腹鰭。
上游-1反艦飛彈上游-1反艦飛彈

彈體結構

上游-1反艦飛彈由彈體、末制導雷達、引信、戰鬥部、自動駕駛儀、電氣設備和動力裝置組成。主動力裝置為1台兩級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150s,兩級推力分別為11760和5390N;輔助動力裝置為1台裝在彈體後下方的固體火箭推進器,工作時間1.35秒,最大推力274400N。
上游-1反艦飛彈上游-1反艦飛彈

飛控儀器

最初的“上游-1”飛彈沿用了早期П-15飛彈的膜盒式氣壓高度表以及圓錐掃描雷達,前者的高度控制誤差很大,在飛彈飛行中常常出現嚴重的掉高度現象,而後者則存在抗電子干擾和抗海浪性能差的問題。
上游-1反艦飛彈艦上吊裝上游-1反艦飛彈艦上吊裝
1973年10月,南昌飛機製造廠針對這兩點缺陷,為“上游-1”換裝了2厘米波長的固體化單脈衝小型雷達,並用無線電高度表替換了原來的膜盒式高度表及垂直速度感測器。

性能參數

上游-1反艦飛彈參考數據:
彈長
6.55米
直徑
0.76米
翼展
2.41米
重量
2095千克(帶助推器)
戰鬥部重
510千克
飛行速度
0.85-0.9馬赫
制導
主動單脈衝雷達制導,工作頻率為10-20千兆赫。
推進系統
液體燃料
動力裝置
1台兩級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外加1台固體火箭助推器
戰 斗 部
聚能穿甲爆破戰鬥部,重510kg,裝藥380kg
引 信
機械引信和電引信
制導系統
自控加主動雷達末制導(SY-1、SY-1A)自控加電視末制導(SY-1B)
最大射程
50千米
最小射程
8千米

衍生型號

上游-1甲

上游-1甲反艦飛彈(代號:SY-1A)是上游-1的改進型,1974年7月正式下達了的研製任務,1984年3月批准定型。從外形看“上游-1甲”與“上游-1”幾乎完全一樣。
上游-1反艦飛彈上游-1反艦飛彈
研製背景
上游-1艦對艦飛彈在1967年完成設計定型後,發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有掃描雷達抗海浪干擾差、抗電子干擾差;高度表誤差大等等。海軍向軍委和國家計委提出上游一號飛彈改進型研製要求,後國防工辦下達了任務,改進型號命名為“上游-1甲”。
上游-1甲艦對艦飛彈與上游-1主要改進在於換裝了末制導雷達無線電高度表、簡化型發動機模擬式計算機控制系統、雷達艙增裝減震器等等。
研製過程
1974年5月,海軍向軍委和國家計委提出上游-1飛彈改進型研製需求。
1974年7月,國防公辦正式下達“上游-1”改型的研製任務,並命名為“上游-1甲”艦艦飛彈。
1977年~1980年,上游-1甲飛彈進行了三次定型試驗,均告失敗。“上游-1甲”飛彈先後進行了三次定型試驗,均因故障而未能通過定型。
在此同時,南昌飛機製造廠還進行了“二次降高”的改進研究,即在飛彈飛行過程中先由平飛高度首次降至較低高度飛行,雷達鎖定目標之後第二次降至貼近海面的高度實施攻擊,由此大大降低了飛彈被發現的機率。
1979年11月,“上游-1甲”首次實現二次降高飛行。
1981年2月,航空工業部召開故障分析及協調會議,之後通過在雷達倉配重上增加減震器等手段,最終消除了故障。
中國海軍021飛彈艇發射上游-1反艦飛彈中國海軍021飛彈艇發射上游-1反艦飛彈
1982年四季度,“上游-1甲”第四次定型試驗以6射4中宣告成功。
1983年12月,“上游-1甲”艦艦飛彈被批准定型。
1984年3月,中央軍委常規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上“上游-1甲”艦對艦飛彈設計定型。
1983年“上游-1甲”二次降高型通過鑑定,作為發展下一代產品的技術儲備。

上游-2

上游-2反艦飛彈(代號:SY-2),是1975年12月南昌飛機廠根據海軍的要求,開始在“上游-1”的基礎之上研製固體燃料的“上游-2”飛彈,為加以區別,通常稱這一型為“上游-2”(固),而更早些的型號則稱“上游-2”(液)。
上游-1反艦飛彈上游-1反艦飛彈
1984年8月,國防科工委將“上游-2”(固)列入到了“七五”計畫之中,前者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上游-2”(液)的研製成果,1988年,“上游-2”(固)完成遙測彈試製,後由於一些設計問題,定型試驗由既定的1989年6月退後至12月完成,試驗結果為7發6中。 1991年,“上游-2”飛彈開始裝備053H1G型護衛艦。

海鷹-1

海鷹-1反艦飛彈(代號:HY-1)中國面對嚴峻的海防形勢,在上游-1艦艦仿製成功後,國家下達研製岸艦飛彈的任務,命名為“海鷹-1”。1965年4月國防部正式提出海鷹-1號岸艦飛彈武器系統方案,以上游-1飛彈為基礎進行改型設計,增大射程至100公里,為此重新設計巡航自導系統和末制導雷達,增加發射架和運輸裝填車,增加岸基331型飛彈火控跟蹤雷達。 1966年12月進行了首次試射,到1970年定型,“海鷹-1”飛彈總共試射了25發實彈。
海鷹-1反艦飛彈海鷹-1反艦飛彈
早在1964年“上游一號”模擬彈陸上試驗成功時,相關的單位已經準備在“上游一號”式的基礎上改進為岸艦飛彈,由於當時國家尚未正式立項,所以只能給它起了個臨時的代號“自力一號”,又稱A型產品。直到1965年2月,三機部正式下達了研製任務,當時命名為“海鷹-2”岸艦飛彈,1966年10月更名為“海鷹-1”。
海鷹-1是在“上游-1”號飛航式反艦飛彈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儘量在“上游-1”飛彈上挖掘潛力,要求在技術上儘量穩妥可靠;其次,在滿足使用條件和必要的命中機率的前提下,儘量增大射程;最後要突出一個快字,滿足政治和軍事上的急需。

其它型號

1、飛龍一號(FL-1)是“上游-1”(SY-1)的出口型
2、海鷹-1(HY-1)為SY-1增大了射程(70公里)的岸艦型,後岸艦、艦載通用。

服役動態

“上游-1”飛彈研製成功後,中國海軍大量裝備該型反艦飛彈,曾經裝備的艦艇有:6621和6623型飛彈艇,07型驅逐艦(改進型)、 01型護衛艦(成都級)、053H型護衛艦(江湖級)等。上游-1飛彈定型投產後,首先裝備了海軍的快艇部隊。接著,有對在役的護衛艦和驅逐艦加裝“上游-1”飛彈武器系統。一段時間裡,國產反艦飛彈“上游-1”,成為中國海軍部隊海上攻擊武器的中堅。
053H型護衛艦的上游-1雙聯裝迴旋發射裝置053H型護衛艦的上游-1雙聯裝迴旋發射裝置

總體評價

上游-1反艦飛彈,是中國第一次在蘇聯-15(544)飛彈基礎上自行設計研製的大型反艦飛彈武器系統。雖然研製中遭遇各種困難,數度延期,但最終研製成功定型並裝備部隊。該型飛彈的研製,帶動了中國相關飛彈軍工科技的發展,鍛鍊了科技研發隊伍,培養了人才,為中國後續飛航式飛彈的研製積累了經驗。
上游-1反艦飛彈上游-1反艦飛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