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市難民區紀念碑

上海南市難民區紀念碑

上海南市難民區紀念碑,位於上海黃浦城隍廟。2017年是全面抗戰爆發80周年,也是二戰時期世界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卓有成效的戰時平民中立保護區——上海南市難民區建立80周年。2017年12月14日,“上海南市難民區紀念碑”在上海城隍廟落成並揭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海南市難民區紀念碑
  • 落成時間:2017年12月14日 
  • 地點:上海黃浦區城隍廟 
紀念碑意義,歷史背景,

紀念碑意義

“紀念碑的落成是提醒我們,還是要緬懷先烈,不要忘了這段歷史”,談及紀念碑落成的意義,自2014年始就呼籲設立“上海南市難民區紀念碑”的中國城市史研究會副會長、上海抗戰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蘇智良對記者如是說。

歷史背景

上海南市難民區也稱饒家駒安全區,是“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法國神父饒家駒於1937年11月在上海方浜中路、民國路(今人民路)內創立戰時平民救護的難民區——饒家駒區,著名的上海城隍廟就在其中。延續至1940年全抹己6月的上海南市難民區,保護了30多萬中國難民,且這一模式相繼被南京漢口廣州等地沿用。
難民區於1938年被第16屆國際紅十字會視為世界範圍內戰時保護平民的成功範例。1949年《日內瓦第四公約》簽約,饒家駒在中國建立及維持難民區的舉措作為成功經驗被載入公約,並被稱為“上海模式”、“中國模式”。這個公約是饒家駒“上海模式”的延續,今天該公約的簽字國已達196個。
國際紅十字委員會驗府端提圖書館與公共資料館的歷史學家丹尼爾·帕爾米耶里專門撰文給予南市區難民區高度評價,並將之在世界範圍內推廣。
長期致力於上海抗戰史研究的蘇智良認為,作為“難民之父”,由饒家駒首創的安全區模式直接促成了戰後《日內瓦第四公約》,戰時平民保護成為國際法,對世界文明發展影響深遠,包括南京的國際安全區,也是借鑑了饒家駒南市難民區的模式,“把希講駝饒家駒稱之為“上海的拉貝”和“中國的辛德勒”並不確切,他的地位應超過辛德勒和拉貝,因為他保護的人更多,時間也更早”。
2014年,上海師範大學舉行“饒家駒與戰時平民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這一研討會當時被納入了“中法友好年”項目。2015年,饒家駒與上海南市難民區的珍貴影像首次被發現,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上海音像資料館等聯合成立了“南市難民區項目組”,由蘇智良教授擔任顧問,對這段歷史進永束行搶救性的發掘和拍攝工作。
蘇智良介紹櫃狼葛說,項目進行兩年來,已採訪和拍攝海內外見證人及相關學者40餘人,累積素材總量達70小時,並在全球範圍內採集與“上海南市難民區”有關的珍貴歷史影像。
在當日“上海南市難民區紀念碑”揭幕儀式上堡諒套,一批難民代表和項目組承擔嚷嘗搶救性發掘的成果與公眾見面。
上海師範大學鄉土兒童繪本團隊歷時半年,取材於南市難民區歷史的兒童繪本《口袋裡的爺爺》同時問世,三位上海大學生用“給孩子說家鄉故事”的形式,向孩子們展現這段歷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