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柏山居

上柏山居

上柏山居位於德清縣武康鎮上柏雙燕村福慶寺,為著名畫家陸儼少先生青年時期隱居山林、潛心學養之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柏山居
  • 位於:德清縣武康鎮上柏雙燕村福慶寺
  • 陸儼少先生青年時期潛心學養之所
  • 相關:與書法家費新我之間有段藝林佳話
由來,山居生活,費陸佳話,魂牽夢繞,

由來

1934年春,25歲的陸儼少應朋友金守言之約,來到位於武康縣(1958年併入德清縣)莫乾山麓的上柏山中。他漫步在山道上,“只見滿山松樹,中間茅屋幾間,溪水從屋後瀉下,潺潺有聲,山光鳥語,清幽絕塵”。金介紹說,山中地價不貴,既然這裡舒適宜人,就買幾畝地,造幾間房,辦個農場,懂得農事的朋友可以幫助代管。陸儼少萌生了在此地買地造屋,常做山里人的打算。
陸儼少先生陸儼少先生
當時,陸儼少拜在馮超然先生門下,已經贏得一些畫名,但賣畫仍有些困難,常為生計所擾。於是,陸儼少說服母親(父親早逝),拿出家中的積蓄,但上海人嫌“寺”難聽,改稱福慶塢),從他人手中買下20畝山地,20畝荒地。他雇上虞人陳炳泉開荒種地,栽了十畝梨樹和十畝燕竹(早園竹),還種了一些茶葉等作物,並依山建造了三間樓房和三間平屋,準備在這裡長久居住。

山居生活

上柏山居的日子,陸儼少的生活十分愜意。他的山居“明窗南開,正對小山,清泉一縷,氵虢氵虢繞階鳴,雜植花木於其上;大門北開,門外修竹數十竿,樟木一株,長松三數本,下俯小池,徑路穿竹林而過。”他的房內掛著自己書寫的對聯:“修竹不受暑,紅梨迥得霞”,這是集杜甫的詩句,抒寫自己栽竹種梨生活;集陸游的詩句“野老逢年知飽暖,山家逐日了窮忙”為聯,掛在書房的牆壁以明心志。陸儼少每天讀書作畫,空餘時間或到梨園竹林稍事勞作,或和山民話話“桑麻”,或信步山林間,聽取蟬鳴一片,而不用考慮自己的畫賣與不賣,想怎樣畫就怎樣畫,率性而為,不須仰人鼻息,受人之氣。
馮超然非常贊同弟子對藝術與生活的態度,認為是獨出蹊徑,身居山間,與世俗保持一定距離,積累到一定功底定會畫藝大進,日臻成熟。另一位老師王同愈得知後,索性托學生也在上柏買了幾畝地,大有與弟子一道“把臂山林”之意。
1936年冬,陸儼少搭乘一隻到德清販運荸薺的船,把上海南翔舊居的家具,大部分是妻子朱燕因的嫁妝,運到上柏山居。第二年春天,全家老少,包括母親、妻子、兩個孩子都接到山裡居住,準備終老山林。不久,日寇就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步步緊逼,中國危急。陸儼少先將岳母從上海接到上柏,離開危機四伏的險地。而此時,妻子懷孕,不幸又染上了傷寒,還好有好友老中醫張之石每天診治,妻子漸漸度過了危險期。看到寧杭公路上晝夜不斷的軍車,陸儼少似乎聞到了日漸迫近的戰火的硝煙味。他率領全家,先遷居到二十里外的筏頭鎮。住了一個月,戰爭的風聲更緊了,再遷移。這樣,經臨安、富陽、桐廬、衢州,輾轉南昌、九江、武漢等地,最後抵達重慶。直到抗戰勝利的第二年春,陸儼少才帶著一家人,在長江上坐木筏漂流東歸。
陸儼少再次來到上柏的時間是1946年秋天。他見到的已近乎一片廢墟,戰前建造的房屋被日本人燒成了灰燼,真是物非人非。他在舊地基上重建了兩間簡易小屋,準備來山裡的時候居住,還希望能夠重整舊業。

費陸佳話

陸儼少在上柏,還與著名書法家費新我之間有一段藝林佳話。
1935年夏天,費新我來德清莫乾山避暑,得知上海好友程厚坤在上柏山中購地造屋,就下山拜訪。他來到福慶塢,看到這裡山水幽美,清靜宜人,又聽到陸儼少也在此買地,正在建房,要長居山林,也心裡一動,要和陸先生一同做一個“墨耕筆樵之山人”。他打聽到一個上海朋友手裡的土地正想脫手,雖然是山地,“因隔澗有高鄰,遂受之”。費新我陸儼少在邂逅上柏的日子裡,相約閒步竹徑叢林,或切磋書畫藝術。第二年,他托友人在陸儼少山居的對面,澗北的山腳下,壘石成基,準備造屋。但次年,抗戰軍興,只得作罷,從此沒有到過上柏。直到1952年夏,他們在上海相遇,談起上柏往事,唏噓不已。1963年,陸儼少為費新我作《立齋圖》時,還在跋語裡念念不忘當年:“相與邂逅上柏山中,遂有卜鄰之願……妄作逃避之計,共約躬耕其處,讀書作畫,以卒歲年。

魂牽夢繞

陸儼少生前四畫《上柏山居圖》,似乎一生的夢想都想與藝術家費新我做鄰居,在浙江北部的武康上柏,蓋一幢屋子,屋後種一千株梨樹,看層林盡染,聽流水潺潺。這似乎有點像一個孩子的倔強的舉動,因為一個沒能實現的願望,他一遍又一遍把心愿畫在紙上。 從上世紀1981年,畫家73歲那年畫了第一幅《上柏山居圖》開始,陸儼少一生共畫了四幅《上柏山居圖》。第一幅,畫於長子陸京在北京的家中,現為陸京所藏;第二幅,1984年3月畫於西湖之上,2006年由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拍出,藏於何人之手,至今下落不明;第三幅,1986年10月創作於杭州的家中,贈予胡文虎先生,西泠秋拍獻拍的就是這一幅;第四幅,是畫家於1990年創作於深圳,現為陸儼少的兒子陸亨所藏。
1991年陸儼少先生所作1991年陸儼少先生所作
上柏山居的日子,在陸儼少的生命里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幾十年過去了,那些田野牧歌般的生活場景依然牽繫著他那顆“藝心”。上世紀80年代,陸儼少曾三次探訪舊居地。他有一枚常用的陽文閒章,印文即為“舊家上柏山中”,他還多次繪寫“上柏山居圖”。他畫室的牆上,就掛過一幅精心繪製的“上柏山居圖”,這是他1984年3月在西子湖畔的畫作。長長的跋語展示了“桃花源”般的自在生活,流溢出的是陸儼少純真美好的性情:“……過澗而圃,有竹數千竿,梨千樹,予以不能委順時俗,筆耕不能媚人意,而薄產又不足以贍家,遂有江上木奴千頭之意,以取給衣食,經營五載,竹茁筍而梨作花矣。”“木奴千頭”是用了三國時丹陽太守李衡種桔千株的典故,太守用木奴比桔樹,臨終時對兒子說,我家雖窮,但有“千頭木奴”,就足以一家生活所需了。陸儼少的“有江上木奴千頭之意”,表明了自己隱居山中,並不是像那些假隱士般的待價而沽。
1981年陸儼少先生所作1981年陸儼少先生所作
他有一幅“上柏山居圖”長卷,贈予了德清人胡文虎。胡是費新我的弟子,他請陸儼少題跋之後,又請老師費新我加跋。陸費兩位先生都是信手拈來,敘述了兩人在上柏邂逅相與的經歷,情深意切,又感慨世事變幻,前塵如夢。50年的情意滿溢畫卷,更增添了畫卷的人文意境。陸儼少先後題了兩次跋,第一次是丙寅年(1986年)十月畫作完成後回憶自己和費新我上柏買地造屋的情形,第二次是丁卯(1987年)春日賦《莫乾謠》一詩,又涉及當年山居生活,見到“上柏山居圖”眾人題跋後還有空餘,就在其後補題了這首詩:
莫乾山高多白雲,白雲東駛何紛紛。
雲根穿水萬竹鄰,一室猶堪作主賓。
我昔卜居南山下,手種松杉粗可把。
五年偃臥絕世情,相逢田父共里社。
夜半驚笳斷客魂,西走兵間命才存。
八年日對峽雲冷,歸來墟里但空邨。
梨花淡淡春光遠,篁竹無知繞階滿。
人生有情未能忘,勝多清夢夢苦短。
2008年9月,我到杭州拜訪胡文虎先生,向他請教。說起陸先生贈予他的“上柏山居圖”,胡先生有些激動,他說,費新我為陸儼少的“上柏山居圖”先後題了三個跋,三次題跋文字各不相同,每次都有書法家的即興發揮,但內容大致相同。他珍藏了其中兩件,其中一件是底稿,另一件裱在了“上柏山居圖”的後面,作為正式的跋語面世。還有一件是費先生的兒子收藏,這件題跋說到陸費兩位藝術家想到德清上柏重建山居的願望。
胡文虎先生說到,費新我曾提議由他出書法作品100幅,陸儼少出畫作20幅,用拍賣所得資金重建上柏費陸山居。只是費新我於1992年5月5日在蘇州去世,次年10月23日陸儼少在上海逝世,上柏山居的重建也成了永遠的缺憾。
1986年陸儼少先生所作1986年陸儼少先生所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