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歌謠

上古歌謠

上古歌謠,古時期的民歌、民謠,是民間文學的一種。我國古代,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上古歌謠是先民表達思想、抒發感情、促進生產的重要工具,是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代產生的,是出現最早的文學樣式。按題材內容,可分為勞動歌謠、祭祀歌謠、圖騰歌謠、婚戀歌謠、戰爭歌謠等。它們具有集體性、綜合性和再現生活的直接性,詞句簡樸,節奏流暢,以賦為其主要表現手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上古歌謠
  • 創作年代:夏、商、周、春秋……
  • 作品出處: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 文學體裁:歌謠、賦 等
  • 作者:古人集體創作
典籍,內容,再現勞動過程,征服自然願望,反映上古婚姻,與戰爭相關,勞動生活,思戀之歌,主要特徵,

典籍

上古歌謠零散保存在先秦兩漢的典籍之中,後代集中輯本有:清代沈德潛的《古詩源》,今人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收錄最為詳盡。但並不完全可信,有些如《擊壤歌》、《卿雲歌》、《南風歌》是出於後人的偽托。

內容

再現勞動過程

吳越春秋》中《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相傳為黃帝時代的作品,反映漁獵時代的勞動過程。弓箭的發明是人類擺脫蒙昧時代的重要標誌。恩格斯說:“弓箭對於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於野蠻時代和火器對於文明時代一樣,乃是決定性的武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我國弓箭的發明很早,有所謂:“少昊生般,是始為弓”(《山海經·海內經》);“羿作弓”。(《墨子·非儒》)其實弓箭的發明不是個人創造,而是原始人在漫長的時代中智慧和經驗的積累。這首短歌流露著原始人對製造靈巧工具的自豪和喜悅,也表現了他們獲取更多獵物的渴望。

征服自然願望

《禮記·郊特牲》中《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相傳為伊耆氏時代的作品。伊耆氏,即神農氏,一說指帝堯。蠟,是古代一種祭禮的名稱。周代在12月舉行祭祀百神之禮,稱為蠟禮,蠟禮上所用的禱辭,即稱蠟辭。從這首短歌命令的口吻看,實際是對自然的“咒語”。
大水泛濫,土地被淹沒,昆蟲成災,草木荒蕪,眼看收穫無望,在原始宗教意識的支配下,原始人企圖靠著這種有韻律的語言,來指揮自然,改變自然,使它服從自己的願望。

反映上古婚姻

《周易》中《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
這是一首搶婚的詩,一群男子騎在馬上,迂迴繞道而來,原以為是敵寇,等到闖進門來把姑娘搶走,才知道是為了婚事。反映了古代確實存在過的搶婚制度。詩短,但寫得曲折形象,音韻和諧。

與戰爭相關

《周易》中《中孚·六三》: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這是一首寫戰爭的詩,描寫戰爭結束勝利歸來的情景。戰爭勝利以後,有的仍在擂鼓示勇,有的坐臥休息,有的在哭泣,有的在引吭高歌。寥寥十字,寫出了一個動人的場面。

勞動生活

《周易》中《歸妹·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
這裡講的是上古時期貴族的一個習俗,就是婚後女方要拿著筐去摘瓜果蔬菜,男方要去拿用刀取羊血,用這兩樣東西來祭祀。但結果雙方都沒有得到應得的物品,所以《周易》在這個爻後面加了一句“無攸利”!
那么,自然也可以理解為是兩個人在眉目傳情,沒有專心工作,所以沒有得到。
存疑解釋:“牧場上男男女女們在剪羊毛、拾羊毛,男的剪羊毛,不見血;女的承筐裝羊毛,不覺得有重量。輕快、生動,有情有景。”
反證一:《周易》在這句話後面有一句“無攸利”,既然這么嫻熟地剪羊毛,怎么能叫“無攸利”?
反正二:“刲”這個字就是刺的意思,跟剪有什麼關係?上古時期有沒有剪刀還是一個問題呢!

思戀之歌

《呂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
傳說大禹治水,娶塗山氏女為妻,大禹巡省南土,久不歸,女乃唱了這首歌,渴望大禹歸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比較穩定的夫妻關係和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現以後才有可能,而這時已屬私有制萌芽後的氏族社會晚期。二字為句,語氣詞拖長尾音,取得了獨特的抒情效果。這是中國最古老的情詩,開抒情詩傳統之先河。

主要特徵

原始歌謠大都採用二言形式,這是因為上古勞動動作簡單,勞動節奏短促、鮮明,因而伴隨勞動動作產生的詩歌節奏自然也不複雜。另外,上古漢語都是單音節詞,兩個單音節詞組合是最初的句子,這種句子的產生與上古人的思維方式和語言能力直接相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