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佛教術語)

三身(佛教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身,佛學術語,梵語 trikāyāh 的意譯,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梵dharmakāya ),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梵sambhogakāya ),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梵nirmāṇakāya )。

法身:代表著佛法,絕對真理,也指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佛性,法身不現。 報身:經過艱苦修行,證得真理而成佛,他是佛的一種客觀存在相,行態圓滿福態,極為高大,常為諸菩薩說法,報身時隱時現。 化身:是佛的變化身,佛為了教化眾生,可現為六道眾生,以各種生命形式顯現,活佛就是佛以人體的形式顯現來教化眾生。

也有寺廟供“三身佛”,“三身”指三種佛身。

中尊為“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指體現了佛法的佛本身;左尊為“報身佛”名“盧舍那佛”,指經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右尊為“應身佛”名“釋迦牟尼佛”,指佛為度脫世間眾生需要而現之身,特指釋迦的生身。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應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身
  • 外文名: trikāyāh
  • 別稱法身佛
  • 實質:佛學術語
基本信息,古籍記載,

基本信息

簡釋
又作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法佛、報佛、應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佛、報佛、化佛;法佛、報佛、應化佛;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法身、應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凡夫所見身。【三身】梵語trayah! ka^ya^h!。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梵dharma -ka^ya ),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梵sam!bhoga-ka^ya ),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梵nirma^n!a -ka^ya )。又作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法佛報佛應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佛報佛化佛、法佛報佛應化佛、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法身應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凡夫所見身。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卷三載,化身佛有化身、父母生身、隨世間身、生身、假名身等五名稱;應身佛有應身、受用身、報身、智慧佛、功德佛、法性生身等六稱;法身佛有法身、自性身、真實身、如如佛、法佛等五稱。另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卷四謂,前述之化身五名外,加上釋迦身、二乘凡夫所見身、應身、變化身,共為九名;應身六名加上舍那身、菩薩所見身,共為八名;法身五名加上佛所見身、毗盧遮那,共為七名。各經論所舉三身之名稱與解釋不一。(一)十地經論等諸經所說之三身,即:(1)法身,為證顯實相真如之理體,無二無別,常住湛然,稱為法身。(2)報身,酬報因行功德而顯現相好莊嚴之身。(3)應身,順應所化眾生之機性而顯現之身。(二)金光明經所說之三身,即:法身(梵dharma -ka^ya )、應身(梵sam!bhoga -ka^ya )、化身(梵nirma^n!a -ka^ya )。依合部金光明經卷一之三身分別品載,如來昔在因地修行中,為一切眾生修種種法至修行滿,因修行力故,得自在而能隨應眾生現種種身,稱為化身。又諸佛如來為令諸菩薩得通達,並體得生死涅盤一味,以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示現此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之身,稱為應身。為滅除一切諸煩惱等障而具足一切之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稱為法身。前二種身為‘假名有’,第三身為‘真有’,乃為前二身而作本故。又依金光明經言,法報之兩佛是其真身,為化眾生而示現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勝,稱為應身。佛隨眾生現種種形,或人、或天、或龍、或鬼,如同世之色像,稱為化身。此三身以真身為本,依真起應,依應起化,如依煩惱起業行,依業受報。慧遠之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末(大三七·一八三下):‘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謂法與報。二者應身,八相現成。三者化身,隨機現起。’即依此金光明經之意而言。(三)解深密經卷五所說之三身,即法身、解脫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現之身;解脫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於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之妙果。蓋五分法身,聲聞獨覺亦可得之,故單就此身而言,二乘與如來無異。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大三一·二四九中):‘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脫知見。二乘解脫知見中無三身,菩薩解脫知見中有三身差別。何以故?二乘不能滅智障,無一切智故,不得圓滿清淨法身,無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無應化兩身。’故知二乘之解脫身,無法身及應、化等身。(四)據宗鏡錄卷八十九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稱為三佛身,此即法、報、化三身:(1)自性身,諸佛如來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2)受用身,又分二種:(a)自受用身,諸如來修習無量福慧,起無邊真實功德,恆自受用廣大法樂。(b)他受用身,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菩薩眾顯現大神通,轉正法輪。(3)變化身,諸如來以不思議神力,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及二乘等,稱其機宜,現通說法。同書並舉出轉三心可得三身之說,即:轉根本心(第八識)可得法身,轉依本心(第七識)可得報身,轉起事心(第六識)可得化身。(五)禪宗六祖慧能以自性來解釋三身:(1)清淨法身佛,謂吾人之身即是如來法身,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淨,並能生出一切諸法。(2)圓滿報身佛,謂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若能滌除一切情感欲望,則如一輪明日高懸於萬里晴空之中,光芒萬丈,圓滿無缺。(3)自性化身佛,謂吾人若能堅信自性之力勝於一切化身佛,則此心向惡,便入地獄,若起毒害之心,便變為龍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變為菩薩。如何圓成三身?證得無上正等正覺,覺行圓滿,三身自成。根據大乘教理表示釋迦牟尼佛的三種不同的身。當中一尊是法身佛,名‘毗盧遮那佛’,此雲遍一切處,表示絕對真理就是佛身;左旁一尊是報身佛,名‘盧舍那佛’,此雲光明遍照,表示證得絕對真理而自受法樂的智慧是佛身;右旁一尊是應身佛,名‘釋迦牟尼佛’,此雲能仁寂默,表示隨緣教化各種不同眾生的佛身。 經典上說,在廣大的宇宙中,釋迦牟尼佛曾在二千五百年前,於娑婆世界說法度眾,其他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也都有一佛在本土教化有情。不但如此,無量劫前即已證悟的正法明如來、龍種上尊佛等,因大悲力故,也倒駕慈航,現觀音、文殊等菩薩身,於成佛以來,游諸國土,度脫群迷。佛力的不可思議,令人嘆為觀止! 而佛身究竟有多少呢?佛教的各宗各派,因立場不同,對佛身有不同的看法。一般將佛身分為:法身、報身、應身三種。 一、法身 法身是證顯真如的自性法體。真如法性既然無相,為什麼稱之為“身”呢?因為它是報身與應身所依的實性,所以取身的依止義,稱之為“身”。又稱為法身佛、法佛、理佛、法性身、自性身、如如佛、如如身、實佛、第一身、真身等。 如來雖然自證圓滿法性,然而法身無相,不能為眾生所見,為化益眾生故,因而示現報身與應身。 二、報身 報身就是酬報如來因行所修集的福慧資糧而成就的莊嚴佛體,又作報佛、報身佛、第二身。因為具有下列兩種受用功能,所以也稱為受用身、受法樂佛、受樂報佛、食身。 □自受用:即如來自身恆常受用無邊法樂,具有無邊的色相莊嚴,周遍法界而無為常住。 □他受用:即如來雖然自證圓滿,為了化導十地以上的菩薩,所以由平等性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使諸大菩薩在清淨佛土以大乘法喜為食。 地前菩薩也能見到少分的如來報身,由於他們的業障較地上菩薩為多,所以只能由修所成慧所得的勝解力來悟解報身佛的依正莊嚴,但是不能親證,因此所見到的報身色相還是有分別相的。這就好比眼睛患了飛蚊症的愚痴人,以為真的有蚊蟲在空中亂飛,有智慧的人了解自己的病況,知道並非實有,雖然如此,他還是見到了飛蚊,表示還是有病在身。 證入初地的菩薩,因為惑障少,心清淨,所以自此以後所見的如來報身,一地比一地更為增勝微妙。 三、應身 應身就是如來為化導六道眾生,隨眾生機緣顯現的人格身,又稱應佛、應身佛、應化身、應化法身、化身。《法華經》說佛陀早已在塵點劫前成道,所以二千五百年前在人間從受胎到入滅的“八相成道”就是他的應身。八相是: □降兜率:佛陀由燃燈佛授記為娑婆世界的補處菩薩,先住於兜率天的內院,經過四千歲,觀察娑婆世界教化的機緣。 □入胎:在兜率內院住滿四千年後,即乘白象由天而降,由聖母摩耶夫人右脅而入胎。 □誕生:在四月八日的艷陽天裡,於藍毘尼花園中降誕,降誕後即能行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出家:十九歲的時候,因感嘆世間無常,弱肉強食,而且人間多有不平現象,於是毅然騎馬逾城出家學道。 □降魔:在修道的時候,內心有貪瞋煩惱的魔,外境有聲色貨利的魔。要征服魔軍的壓力,不為魔女所誘惑,需具有大雄、大智、大無畏的降魔精神。 □成道:降魔以後,終於在十二月八日,於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 □轉法輪:佛成道以後,於五十年中,講經說法,把真理弘遍人間,使法輪常轉於世。 □涅盤:八十歲那年的二月十五日,教化因緣已滿,由動歸靜,於娑羅雙樹下進入涅盤。 應身為什麼不能如法身、報身那樣常住世間呢? □應身出世的目的在度脫有情,當機緣成熟的有情已令得解脫,未成熟的有情也種下得度的因緣時,應身的佛陀就證入涅盤。 □為使有情眾生了知色身無常,因而欣慕如來常住法身故,應身佛示現入滅。 □為使眾生尊重勤求甚深教法故,應身佛示現入滅。 □為使眾生起稀有心故,應身佛示現入滅。 由上述四點,可以了解到諸佛的慈悲是多么的偉大,即使是示現入滅,都是教化眾生的方便法門。 三身的關係 報身和應身都是依法身而起的相用,報身、應身和法身之間各有差別如次: 一、報身與法身的差別 □報身有色身可見,法身非有色身非無色身。地上菩薩所見的莊嚴色身是諸佛如來的應機示現。然而諸法都不離諸佛法身,所以法身可以說具足色相,但又沒有一定的色相,所以《金剛經》說:“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又說:“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報身所見有別,法身如如不動。諸大菩薩因證悟階位的不同,所見的報身也有差別,《密□經》說:有的見佛如須彌山高,有的見佛千百里長。但是法身湛然常住,沒有差別相。 □報身的淨土中有三乘及諸天人等間雜其間,而法身的淨土唯佛乃能知之。 二、應身與報身的差別 □應身隨類示現:《法華經.普門品》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其中所說的“身”指的就是應身。所以,天見如天,人見如人,畜生見如畜生,餓鬼見如餓鬼狀,在地獄示現地獄身。 □應身不能受有無邊法樂:由於如來的應身隨類示現,所以不像報身那樣具有受用無邊法樂的相貌,例如:佛陀在人間應化,就有頭疼、背痛、受謗、食馬麥、金槍刺腳、擲石出血等苦相,乃至示現入滅。 □應身色相有限:凡夫二乘因為存有分別意識,因此只能見到應身的有限色相,而不能如地前菩薩那樣見到無量無邊的淨妙報身色相。凡夫所見的佛陀是丈六比丘相,而天人所見更為勝妙高大,但是都不是如實的知見。 法身的相用 一、相 □轉相:法身是轉去一切雜染後所顯現的真如本性。 □白法所成相:法身具有修習六波羅蜜所成就的十種自在。 □壽自在:雖然已成就法身慧命,了無生死相,但是為了度脫有情,方便隨機示現壽相,而能生死自如。 □心自在:佛心清淨,不為境界所轉。 □眾具自在:資生物質不虞匱乏。 □業自在:如來萬行具足,悲智雙運,或現神通,或說妙法,或入禪定,或修苦行,以身、口、意作利他之業,都能勝任無礙。 □生自在:為度脫有情,以大悲心隨類受生,饒益一切有情,而去住無礙。 □勝解自在:依自心觀想的勝解力,能變現萬物化益眾生。 □願自在:從事一切利他事業,都能滿足自己的心愿。 □神力自在:能六根並用,自在無礙。 □智自在:在一切境界中,都能遍知一切法。 □法自在:能觀機逗教,以無量無邊法門利益一切眾生。 其中,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是行財施、法施、無畏施等布施波羅蜜所圓滿成就;業自在與生自在是行持戒波羅蜜所圓滿成就;願自在是行精進波羅蜜所圓滿成就;勝解自在是行忍辱波羅蜜所圓滿成就;神力自在是行禪定波羅蜜所圓滿成就;智自在與法自在是行般若波羅蜜圓滿所成。 □空相:法身已證得一切空相。 □非有非無相:法身不是因緣合和的假有,所以說“非有”;法身是以真如為體的實有,所以說“非無”。 □非有為非無為相:法身不是由業煩惱造作生起的,所以說“非有為”,法身由大悲力,能示現佛土身相、來去起滅等有為相,所以說是“非無為”。 □非異非一相:從契入真如而言,三世諸佛,佛佛道同,所以說“非異”;法身由無量的有情修習不同的加行所成就,所以說“非一”。 □常住相:法身是出纏的如來藏,是我們本自具有的清淨佛性,所以湛然常住。 □不可思議相:法身是自內圓證的境界,非妄心尋思所能想像,不是粗糙的語言所能表達。 二、究竟證得 十地以上的菩薩雖然斷結使(煩惱),證得少分法身,但是還未斷盡諸障,所以不能完全證得法身。只有佛陀不但斷除二惑,而且破除微細的根本無明,才能證得究竟法身。 三、眾德相應 如來法身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今舉其大者如次: □無諍智:阿羅漢的無諍智是消極的令人不起煩惱,如來的無諍智則更進一步積極的去調伏眾生的惑障。 □四無礙解:如來以四種自在無礙的智解辯才化度眾生。 □法無礙解:善能契入正理。 □義無礙解:善能詮釋法義。 □詞無礙解:精通各種地方語言而無礙自在。 □辯無礙解:隨順正理而巧說無礙。 □十力:如來證得實相後,具有十種智力,能說法度眾生,摧伏邪見,成辦諸事,自在無礙。 □處非處智力:處,是道理的意思。處非處智力,指如來知道一切因緣果報定相。 □業異熟智力:指佛陀知道一切眾生三世因緣果報。 □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指佛陀知道一切禪定的深淺次第。 □知眾生上下根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 □知眾生種種欲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欲樂善惡的差異。 □性智力:指佛陀遍知種種世間的性相。 □一切智處道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惡道、聖道所至處。 □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眾生過去世種種事。 □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眾生死生之時,以及未來受生之處。 □漏盡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漏盡與否。 □四無所畏:指佛陀說法時具有四種無所懼畏的自信,所以能勇猛安穩。其中,前二者屬自身功德具足的無畏,後二者屬利益眾生的無畏。 □諸法現等覺無畏:了知諸法,所以能住於正見,無所怖畏屈伏。 □一切漏盡智無畏:斷盡一切煩惱,所以能攝伏外道,無有畏懼。 □說障法無畏:能闡示一切修道的障礙,而無懼於任何非難。 □說出道無畏:能宣說出離苦道的方法,而不畏外道指摘所說為非。 四、五種甚深 諸佛法身難以用分別思惟去理解想像,以下列舉五種甚深法來描述法身的體用不可思議。 □生住業住甚深:諸佛雖然已證得無生,但以慈心悲願故,隨眾生機感示現世間,所以安住於無住涅盤境界,以無生而生,無住而住,而成就一切利生事業。 □安立數業甚深:諸佛應身時而受生六道,時而示入涅盤,是屬於不堅業。相對於應身的無常,諸佛報身恆於淨土中利樂地上菩薩,屬於堅業。諸佛所造作的業,無論是堅或是不堅,目的都在永恆利益無量無邊眾生。 □斷蘊甚深:諸佛斷除有漏諸蘊,圓滿菩提,卻又能安立於諸蘊中利樂有情。 □顯現甚深:諸佛法身遍滿世間,恆常示現說法。但是眾生為什麼不能時常見聞佛法呢?因為眾生罪垢深重,好比月影能現於一切江海河川,乃至一切容器水中,但是如果我們用破了的器皿盛水,當然不能見到月影。所以,愚痴眾生不能見佛真身,是因為自己的不健全,佛陀的大慈大悲是永不減失的。 □涅盤甚深:諸佛隨緣應化世間,或現八相成道,或現入般涅盤,這些起起滅滅並非表示佛身的真起真滅,好比火焰的生起與熄滅,都不影響“火存在於世間”的事實。佛的法身常住世間,不會隨著應身的生死而消失。 結語 佛光如滿禪師與唐順宗之間問答的詩偈,最能說明佛身的不一不異。 唐順宗問如滿禪師: 佛從何方來?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處? 如滿禪師回答道: 佛從無為來,滅向無為去, 法身滿虛空,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 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 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 智者常思維,更勿生疑慮。 唐順宗聽後,心中仍有疑慮,於是又問道: 佛向王宮來,滅向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 山河與大海,天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 如滿禪師再答道: 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 法身等虛空,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 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 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生處,自然無法說。 如虛空的法身了不可得,在世間的應身已示現入滅,在淨土的報身非凡夫肉眼所能見到,三皈依的“皈依佛”指的又是那一個佛呢?惠能大師在《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說:“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自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型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在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 臨濟禪師說:“汝一念心上清淨光,是汝屋內法身佛;汝一念心上無差別光,是汝屋內報身佛;汝一念心上差別光,是汝屋內應身佛。” 因此,我們切勿向外尋覓法身佛,也不用遠求報身佛,更不必傷感應身佛的入滅。我們應該珍惜當下,從本自具有的佛心佛性中去體現佛陀的樣子。
禪宗六祖惠能解釋三身
(1)清淨法身佛,謂吾人之身即是如來法身,故吾人之自性本即清淨,並能生出一切諸法。
(2)圓滿報身佛,謂自性所生之般若之光若能滌除一切情感欲望,則如一輪明日高懸於萬里晴空之中,光芒萬丈,圓滿無缺。
(3)自性化身佛,謂吾人若能堅信自性之力勝於一切化身佛,則此心向惡,便入地獄,若起毒害之心,便變為龍蛇;若此心向善,便生智慧,若起慈悲之心便變為菩薩。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二、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八、《佛地經論》卷七、《觀經玄義分傳通記》卷六]

古籍記載

《金光明最勝王經疏》
卷三載,化身佛有化身、父母生身、隨世間身、生身、假名身等五名稱;應身佛有應身、受用身、報身、智慧佛、功德佛、法性生身等六稱;法身佛有法身、自性身、真實身、如如佛、法佛等五稱。另《金光明最勝王經玄樞》卷四謂,前述之化身五名外,加上釋迦身、二乘凡夫所見身、應身、變化身,共為九名;應身六名加上舍那身、菩薩所見身,共為八名;法身五名加上佛所見身、毗盧遮那,共為七名。各經論所舉三身之名稱與解釋不盡同。
《十地經論》
等諸經所說之三身,即:
(1) 法身,為證顯實相真如之理體,無二無別,常住湛然,稱為法身。
(2) 報身,酬報因行功德而顯現相好莊嚴之身。
(3) 應身,順應所化眾生之機性而顯現之身。
《金光明經》
所說之三身,即:法身(梵 dharmakāya )、應身(梵sambhogakāya )、化身(梵nirmāṇakāya )。依合部《金光明經》卷一之三身分別品載,如來昔在因地修行中,為一切眾生修種種法至修行滿,因修行力故,得自在而能隨應眾生現種種身,稱為化身。又諸佛如來為令諸菩薩得通達,並體得生死涅盤一味,以為無邊佛法而作本,故示現此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背圓光之身,稱為應身。為滅除一切諸煩惱等障而具足一切之諸善法故,唯有如如智,稱為法身。前二種身為‘假名有’,第三身為‘真有’,乃為前二身而作本故。又依《金光明經》言,法報之兩佛是其真身,為化眾生而示現佛身,相好具足、威光殊勝,稱為應身。佛隨眾生現種種形,或人、或天、或龍、或鬼,如同世之色像,稱為化身。此三身以真身為本,依真起應,依應起化,如依煩惱起業行,依業受報。慧遠之《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末(大三七·一八三下):‘佛具三身,一者真身,謂法與報。二者應身,八相現成。三者化身,隨機現起。’即依此《金光明經》之意而言。
《解深密經》
卷五所說之三身,即法身、解脫身、化身。其中化身指八相示現之身;解脫身指五分法身;法身指於諸地波羅蜜多,善修出離轉依成滿之妙果。蓋五分法身,聲聞獨覺亦可得之,故單就此身而言,二乘與如來無異。梁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大三一·二四九中):‘二乘道究竟果,名解脫知見。二乘解脫知見中無三身,菩薩解脫知見中有三身差別。何以故?二乘不能滅智障,無一切智故,不得圓滿清淨法身,無大慈悲,不行利益他事故,無應化兩身。’故知二乘之解脫身,無法身及應、化等身。
《宗鏡錄》
卷八十九載,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稱為三佛身,此即法、報、化三身:
(1)自性身,諸佛如來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
(2)受用身,又分二種:
(a)自受用身,諸如來修習無量福慧,起無邊真實功德,恆自受用廣大法樂。
(b)他受用身,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菩薩眾顯現大神通,轉正法輪。
(3)變化身,諸如來以不思議神力,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及二乘等,稱其機宜,現通說法。同書並舉出轉三心可得三身之說,即:轉根本心(第八識)可得法身,轉依本心(第七識)可得報身,轉起事心(第六識)可得化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