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說法

宋 乾興 以來,西北兵餉不足,募商人輸納芻粟,官府給券,而以茶償之。後又益以東南緡錢、香藥、犀齒,謂之三說法。 天聖 元年曾罷此法,後又一度復行。見《宋史·食貨志下五》。 宋 范仲淹 《奏論陝西兵馬利害》:“或聞以三說之法可以備邊……縱許於 陝西 河東路 以三說入中,既緣客商未多,且可少助糧草而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說法
  • 包括:東南緡錢、香藥、犀齒
  • 地區:《宋史·食貨志下五》
  • 時代: 宋 
詞語解釋,原文,注釋,譯文,出處,作者,作者成就,

詞語解釋

後又益以東南緡錢、香藥、犀齒,謂之三說法。 天聖 元年曾罷此法,後又一度復行。見《宋史·食貨志下五》。 宋 范仲淹 《奏論陝西兵馬利害》:“或聞以三說之法可以備邊……縱許於 陝西 河東路 以三說入中,既緣客商未多,且可少助糧草而已。”

原文

世傳算茶有“三說①法”最便。“三說”者,皆謂見錢為一說,犀牙、香藥為一說,茶為一說,深不然也。此乃三分法耳,謂緣邊入納糧草,其價折為三分,一分支見錢,一分折犀象、雜貨,一分折茶。爾後又有並折鹽為四分法,更改不一,皆非“三說”也。予在三司,求得“三說”舊案,“三說”者乃是三事:博糴為一說,便糴為一說,直便為一說。其謂之博糴者,極邊糧草,歲入必欲足常額,每歲自三司拋數下庫務,先封樁②見錢、緊便錢、緊茶鈔(緊便錢謂水路商旅所便處,緊茶鈔謂上三山場榷務③),然後召人入中④。便糴者,次邊⑤糧草,商人先入中糧草,乃詣京師算請慢便錢、慢茶鈔及雜貨(慢便錢謂道路貨易非便處,慢茶鈔謂下三山場榷務)。直便者,商人取便於緣邊入納見錢,於京師請領。“三說”,先博糴數足,然後聽便糴及直便。以此,商人競趨爭先,赴極邊博糴,故邊粟常先足,不為諸郡分裂。糧草之價不能翔踴,諸路稅課亦皆盈衍,此良法也。予在三司,方欲講求,會左遷,不果建議。

注釋

①算茶:宋代向茶戶徵稅,用茶折算,習稱所征之茶為“算茶”。三說:讀為“三悅”。
②封樁:猶言封存入庫。宋初曾設封樁庫,專儲金帛及財政盈餘等。
③上三山場榷務:官府設在茶場榷賣茶葉的機構。宋代有十三處榷賣茶場,分在蘄(今湖北蘄春)、黃(今湖北黃岡)、舒(今安徽安慶)、廬(今安徽合肥)、壽(今安徽壽縣)、光(今河南潢川)六州,或統稱“淮南十三山場”。疑後三州的榷場俗稱“上三山場”,前三州的榷場則稱“下三山場”。榷,官府專賣之稱。
④入中:募商人入納糧草(或其他軍需物資)於規定的沿邊地點,給以鈔引,使至京師或他處領取現金或金銀、茶、鹽、香藥等,稱為“入中”。
⑤次邊:極邊以內的邊境地區。

譯文

世傳國家稅茶的發賣有“三悅法”是最為便利的。所謂“三悅”,都認為見錢是一悅,犀牛角、象牙和香藥是一悅,茶是一悅,這是大不然的。這不過是一種三分法,指的是商民向沿邊入納糧草,官府的酬價用三種方式結算,一部分支現錢,一部分折算成犀牛角、象牙和其他雜貨等,一部分折算成茶引支付。此後又有折算成鹽引的方式,合起來就成為四分法,更改不一,而都不是所謂“三悅”。
我在三司任職時,曾查到過所謂“三悅”的舊檔案,“三悅”實際指的是下列三事:博糴是一悅,便糴是一悅,直便又是一悅。所謂博糴,是說最靠近敵國的第一線邊境地區的糧草,每年的輸入必定希望能夠滿足通常應需的數額,所以每年自中央三司下達計畫數額給有關倉儲機構,都先封存點檢現錢、緊便錢和緊茶鈔(緊便錢指水路交通、商業貿易較便利之處的國庫錢,緊茶鈔指上三山茶場榷貨務的茶鈔),然後召商人入中。所謂便糴,是說第二線邊境地區的糧草,商人先納糧草入中,再到京師結算請領慢便錢、慢茶鈔及雜貨(慢便錢指交通、貿易不甚便利之處的國庫錢,慢茶鈔指下三山茶場榷貨務的茶鈔)。
所謂直便,是說商人就便在沿邊入納現錢,然後到京師請領鈔引及貨物等。此種“三悅”的措施,是在先保證博糴的數量充足之後,才允許便糴及直便。因此,商人競相趨鶩,爭先恐後,都趕赴極邊博糴,故邊境糧草常能首先充實起來,不為內地州郡所分占。糧草的價格也因此不能飛漲騰越,各路的稅收也都有盈餘,這確實是個好辦法。我在三司,正打算討論推行此法,適逢因事被降職,沒有來得及向朝廷提出建議。

出處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祐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沈括像沈括像

作者成就

《三說法》選自《沈括·夢溪筆談·官政一》
沈括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曆法,與今天的陽曆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直徑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藥方,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